變“在備課中生活”為“在生活中備課”
變“在備課中生活”為“在生活中備課”[摘要]:變“在備課中生活”為“在生活中備課”,實際上是教學觀念的轉變。文章以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實踐對如何實現這種轉變進行了闡述。[關鍵詞]:政治思想課;備課;生活
當前的思想政治課由于受編寫時間等因素的影響,教材內容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滯后性,有些材料和觀點已失去編寫時的典型性和時代性。這就要求政治教師從現實生活中大量引進新知識,增大教學的密度,增強課后閱讀的指導,使教學觀念從“在備課中生活”變為“在生活中備課”,才能體現思想政治課的固有特色和學科魅力,才能滿足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形成課內外師生共振的局面。
一、“在備課中生活”與“在生活中備課”之比較
1、基本理念不同。前者是傳統課堂教育下的備課觀,其基本理念是:為教而備,重視教師如何教,忽視學生如何學。教師備課的目的是為了方便教學,始終圍繞著“教師如何當好操作木偶的演員”這一問題進行,并不是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和設計教學方案,把學生僅僅當作是“觀看木偶的觀眾”。后者則是現代教育模式下的備課觀,其基本理念是:為學而備,堅持“以學生為本”,倡導“一切為了學生,全面依靠學生”。教師備課既做到“胸中有書”,更重視“目中有人”,致力于設計“學生為主體,教為學服務”的“教案”與“學案”相統一的“課案”。
2、備課途徑不同。前者是封閉式教學模式的體現。教師備課往往脫離實際,僅僅埋頭于分析教材、教參,查閱參考資料,并依據自己個人對教材的有限理解選擇配套練習,從而編寫教案。其結果是把學生引入到“上課——作業——復習——預習——再上課……”這一機械的運作方式中,封閉了學生信息和知識的來源渠道,限制了學生思維和想象的廣闊空間。后者則適應了現代教育的開放性特點,重視把生活的“活水”引入課堂,教師通過調查研究,捕捉學生生活的疑點、興奮點,社會生活的熱點,結合實際教學需要,設計行之有效的教學思路和學習方式,致力于讓學生經歷豐富的情感體驗和實踐活動,從而引導學生養成積極參與、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在情境中展開想象的翅膀,充分發揮思維的潛能。
總之,前者往往忽視了其教學對象是活生生的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忽視了千變萬化的現實生活,使備課流與形式,發揮不了備課應有的作用。與以上誤區相反,后者由于其前提是重視實踐,重視發展,因而教師備課就具有主體意識、終身教育意識、不斷創新意識和教學科研意識,以研究帶動備課質量,改變備課方式,在備課內容上更重視優化學生的學習方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和創造力,從而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
二、“在生活中備課”的有效探索
1、在學生的生活中備課。教育學和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教育過程中,只有當外部的教育因素觸及學生內在的精神需求時,才能使受教育者處于一種積極的接受狀態,從而產生良性的內化過程。中學時期正式長知識、長身體的時期,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時期。中學生正值青春年華,風華正茂,有著豐富的精神需求。他們求知、求美、求真、求友誼、求有價值得人生,更渴求得到理解和尊重。因此,教師若能走進學生生活,并立足于對學生實際情況去準備教學,必能是思想政治課增強吸引力。為此,教師備課應做到:
(1)了解學生生活,力求寓教于需。教師可通過課間談心、個別談話、座談會、民意調查等形式,多渠道接觸學生,了解他們的精神需求,在備課中就可以有的放矢,盡量滿足學生的需求,這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記得有一次,我與幾個學生閑聊,聊到有關“美”的話題時,發現現在的學生求美,但不敢公開言美;愛美,又不善審美。針對這一點,我在準備《意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這一框的教學時,設計了一場以“我心中的美”為題的即興演講比賽,分組推薦代表上臺演講,學生們爭先恐后,暢談自己對美的理解,課堂氣氛異常熱烈。最后我作為其中一員發表了我的審美觀,認為心靈、語言、行為與外表相統一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同時,水到渠成地揭示了本課主題。課后許多學生感到“上了人生第一堂審美課”,“把自己心中對美的思考終于表達出來了,真過癮”,充分顯示了他們前所未有的主動性和想象力。
(2)關愛學生生活,寓教于情。“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情是打開心扉的鑰匙,是溝通心靈的橋梁。教師投給學生一份愛,學生就會回報教師一份情。一般說來,學生對某位教師情感越深,就越愛聽他的課,所謂“親其師而愛其道”。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充分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考慮學生所急、所憂、所樂,而后因勢利導,這樣就能得到學生的支持。
(3)感受學生生活,寓教于趣。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學生對思想政治課教學興趣不高已成為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學實效的主要障礙。因此,思想政治教師備課更應重視學生的興趣,想方設法吸引學生的“眼球”。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師深入學生生活,弄清學生對什么感興趣,注意學生的關注點,這樣才能在教學設計中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力。如人們最關注的一般居民生活問題、尤其是農民增收困難問題;人們最擔心的社會穩定問題;人們最痛恨的腐敗問題;入世后中國經濟發展的態勢問題;伊拉克戰爭后國際政治格局的發展趨勢問題;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應具有的道德觀問題等,這些問題有的盡管還未定論,卻是中學生非常關心又非常想弄清的問題,在課堂上適當作些探討,能激發學生的興奮點,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節學生的身心,提高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