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精彩的辯論課
一堂精彩的辯論課新課標要求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辯論是新課標倡導的一種教學形式。在講授到初三《思想政治》第二課第二節“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中的“歷史性的轉折”時,為了說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課本先實事求是介紹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頭二十年的發展情況:從1956年到1966年“在探索中曲折前進”;從1966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走了相當曲折的彎路”,“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沒有提高,有些方面甚至有所下降”,“中國不僅沒能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反而拉大了相互之間的差距”。有位學生突然提問:“20世紀50至70年代是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假若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發展會更快些。社會主義中國比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落后,為什么還說社會主義制度優越于資本主義制度呢?”其他同學也紛紛責疑。為了幫助學生分清是非,克服看問題的片面性,真正認識到“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的道理,加深學生對歷史發展規律的認識,堅定社會主義的理想和信念,從而熱愛我們的社會主義祖國,我決定就學生提出的問題上一堂辯論課。我布置的辯論題是:“假若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發展會更快些嗎?是資本主義制度比社會主義制度優越嗎?” 我按辯題把學生分為正方和反方,讓他們去找資料證明自己的觀點。辯論會開始了,正方代表首先發難:“按照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封建社會之后應該是資本主義社會,中國沒有經過資本主義社會本身是歷史的誤會,假若1949年新中國成立,就走資本主義道路的話,正好趕上戰后資本主義經濟快速發展時期,發展會更快些。”我點頭表示贊許,反方一位女生馬上反駁:“封建社會之后本應該是資本主義社會,但中國的封建社會受帝國主義入侵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人民進行了英勇的抗爭,最終都失敗了,得出一個結論就是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是不爭的事實,又何來假若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呢?社會主義中國不也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嗎!”一陣熱烈的掌聲……正方一位男同學繼續發難:“社會主義的中國生產力水平不如資本主義的美國,社會主義大陸的人民生活水平不如資本主義的中國臺灣,你能說社會主義制度比資本主義制度優越嗎?”我說了聲“好”,反方鴉雀無聲,之后是一片議論……我用期待的目光看著反方,班長無奈地說:“社會主義中國的基礎太差,起點太低。”……眼看辯論得差不多了,該老師點評了。我說:“同學們都很積極,雙方準備都比較充分。對于第一個問題‘假若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發展會更快些嗎?’,我們的思路是‘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能走得通嗎?’→‘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發展快不快?’→‘我們還不發達是社會制度造成的嗎?’”學生很快就得出結論,資本主義在中國走不通,社會主義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國現在還不發達是因為我們的基礎太差、起點太低,并不是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不好。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也不例外。至于社會主義制度比資本主義制度優越,我使用了多媒體,既把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與印度的資本主義制度作比較,在起點、國情大致相同的情況下說明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又拿我國與美國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作比較,從發展速度上說明社會主義制度比資本主義制度優越。“社會主義大陸的人民生活水平不如資本主義的中國臺灣”,則從國民黨逃到中國臺灣時帶去了全中國的財富,等于是集中全國的力量來發展中國臺灣,并不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優越。“燈不拔不亮,理愈辯愈明。”通過一節課的辯論,同學們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露出了滿意的微笑,在分享學生喜悅的同時,我清楚認識到:在課堂上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思想政治課教學成功的根本前提,現代的學生知識面較廣,提出的問題比較尖銳,純粹大道理是很難說服學生的。這就要求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不斷充實和更新自己的知識,才能在教學中真正起好主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