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導學生答好政治試題
如何指導學生答好政治試題 縱觀近年文綜試題,命題堅持“經能力立意為主”的指導思想,遵循“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的命題理念,試題關注社會熱點,具有強烈的時代感,試題答案呈現出回歸課本的特點,試題突出對主干知識的考查和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從政治學科的應試情況來看,學生往往是自我感覺良好,但得分率不高。于是有學生無奈地抱怨“教材知識我很熟,就是不知道怎樣用”,進而得出結論:政治學科難學。固然,部分學生得分率低,原因之一是并非像他們自己認為的那樣“知識很熟”,而往往是基礎知識不牢固造成的;但思維方法、答題技能不到位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因此,本人在教學實踐中,就如何指導學生答好政治試題作了一些探索。一、 多管齊下,提高學生解答客觀性試題的能力文綜客觀性試題,往往以人們所關注的現實問題和社會熱點問題、成語俗語、名言錦句、詩句等為切入點,突出對學生知識和基本能力的考查,試題以學科內綜合為主。基于此,我在講評客觀性試題時,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1、 詳略兼施析原因。即在課前作好充分準備,通過全面批閱學生試卷,充分掌握學生反饋的信息。對絕大部分學生能解答正確的僅作簡單提示;對一些不是很難但學生得分率較低的題,作詳細解答,并找出失分原因,以便有針對性地加以彌補。例題:2003年10月15日9點,“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標志著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初戰告捷,也標志著中國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又邁出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一步。從哲學上看,這一事例體現了( )A、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B、隨著科技的發展,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存在與發展將以人的意志為轉移C、人類可以創造、利用客觀規律為人類造福D、人的認識能力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解析:“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經濟學范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人類可以認識規律利用規律但不能創造規律。故選A者沒分清哲學知識與經濟學知識,選BC者沒能弄清書上基礎知識,正確答案應選D。2、避輕就重破難點。即在講評選擇題時,重點突破社會時政熱點、高考考點、教學難點相結合的難題。具體做法如下:⑴、讓學生認真審題,把題干中的材料用政治學科術語準確地轉述出來,同時明確題干的指向(是要求從政治學、經濟學還是哲學角度作答,是要求從哲理、哲學原理還是方法論或哲學啟示角度作答,是從哲學中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還是人生價值觀角度作答)。⑵、對題肢逐一判斷,排除表述錯誤的題肢。⑶、排除不合題意的選項,選出最佳答案。例題:黨的十六大報告強調,完成黨在本世紀新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個奮斗目標,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上述材料體現的哲學原理是( )①在新階段,我們想問題、辦事情應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個奮斗目標出發②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③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準備④堅持作發展的觀點看問題⑤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根本的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⑥黨對國家和社會生活實行政治領導A、①②③ B、②③④⑤ C、②③ D、①②③④⑥解析:此題是要求從哲學原理角度,而不是方法論,也不是經濟學或政治學角度作答,因此可排除⑤⑥兩個選項,從而就可排除BD 兩個選項。再比較AC兩個選項,區別在于是否選①,材料體現了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想問題、辦事情應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而不是從奮斗目標之類的主觀的東西出發,故①項錯誤,答案選C。 3、 方法思維巧點拔。即注重對學生答題技巧的指導。如明確提示學生:選擇題中常見的“材料體現什么哲理”,可選哲學原理、也可選原理的方法論要求;“材料體現什么哲學原理”,則不對選相關原理的方法論;“格料給我們什么啟示”,則主要是從方法論角度作答。又如,涉及政治常識內容的題,則應特別注意分清“國家或政府”、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協的相關問題,中共、政協不是國家機關,不能履行國家職能,國家機構組織和活動的依法治國原則、對人民負責原則也不能適用于中共和政協,從而避免張冠李戴。4、 縱橫聯系精擴展。即在講評選擇題時,一是除了明確試卷考查的知識外,還應把與此相關的知識聯系起來,使學生能融會貫通;二是對試題進行轉化發散、題型發散,開闊學生思路,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例題:對人對事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在生產上只重數量而忽視質量,只重經濟發展而不顧環境污染等。這些做法或觀點從哲學上看( )A、違背了矛盾普遍性原理B、是一點論,是片面看問題C、屬于形而上學的觀點D、符合主要矛盾原理解析:這是一道發散思維的題目,題目上廛的種種情況都是形而上學觀點在實際工作中的種種表現,所以ABC三項都符合題意。從考查的內容來看,還可以轉化成簡答題,如“為什么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必須堅持兩點論、反對一點論?”、“從經濟學角度分析,面對人世挑戰,我國應怎樣處理好數量和質量的關系?”、“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關系,這對發揮國家職能有何意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