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多讀多寫
寫作指導:
設計思路:
讀書是一件伴隨我們終生的事,所以本次作文不局限在完成一次寫作訓練上,而要讓學生明白讀書寫作的深遠意義,不僅要明確為什么讀,為什么寫;讀什么,寫什么,更要學會怎樣讀,怎樣寫,搞清讀和寫的關系,掌握由博而精、由勤而恒、循序漸進的規律,讓學生在長期讀書寫作的實踐中體會多讀多寫對于提高寫作能力的潛移默化的作用。
實施過程:
一、明確為什么要讀及讀什么的問題
“凡有所學,皆成性格”,讀書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一個改變自我、發掘自我、提升自我的過程。
二、認識寫應成為我們內心的真誠渴望
有所學,便有所得;讀得多,收獲就多,記下這些收獲,會讓你看到自己成長完善的過程。
三、掌握怎么讀、怎么寫的規律
1.輕松讀,隨意寫。
第一步應讓學生能夠輕松地打開書、拿起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以讓學生先閱讀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輕松讀物,例如小品文、散文等,同時要指導學生將自己感興趣的和自己需要的知識信息記錄下來,讓這點點滴滴的記錄帶給學生愉悅的感受。此時不必字斟句酌,有所覽,便有所得,陶翁有言“好讀書,不求甚解”。我們將山風鳥語收藏起來,順便帶上一枝花,捎上一片綠,這便是我們的資本積累階段了,我們可以積累思想和樂趣,也可以積累知識和信息,讀是輕松的,寫是隨意的。讀不妨從個人興趣出發,而寫也應該是靈活多樣,色彩紛呈的。如資料卡片,摘抄筆記,信息剪貼,模仿寫作等等。
2.讀中有悟,寫中升華。
讀書的第二個階段便是能從所讀的作品中有所感悟。也許這樣一來,你會感到讀書的路是那樣的艱難,然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只有努力邁出這一步,你才會領略到更壯美的景觀。有一位哲人曾讓他的弟子拾起地上的石子放在背簍里,有人因不堪背簍越來越重而放棄,而那些堅持走到路的盡頭的人,卻發現背簍里的石子變成了耀眼的寶石。道理就是這樣簡單,讀書是樂事,但也是苦事,你越是走向艱苦的領地,越能領略到那種“非常之觀”,不僅是深邃的思想,還包括美麗的情感,超人的智慧,更能領悟到文章的做法和妙處。
由于這一階段略有難度,學生應在老師的指導下,擬訂一份讀書計劃,閱讀一些名家名篇、時文美文。在讀書的過程中深入探討幾個為什么,并將自己對問題的解答記下來,這便是我們的讀書體會,既可以有思想上與作者的共鳴和思考,也可以是寫作技巧上的頓悟和創造。
3.賞中辯,議中明。
讀的多了,感悟自然也便會多起來。一個人有了一定的學識修養和生活感悟后,對所讀的書也就有了自己獨特的認識了。這樣就將我們的讀書引入了又一個境地——甄別鑒賞。點評是讀書的一種最便捷的鑒賞方式。它也是中國文化史上最具特色的文化現象之一,他能夠把作者、讀者、點評者三者聯于一體,共同攜手尋幽探妙。初學鑒賞不妨從點評文章開始,點評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既可點評讀物的內容,也可評改讀物的形式,義理、考據、辭章,無論是宏大的,還是微小的,都可發表自己的觀點,暢談自己的主張。在讀和議的過程中,改變自我,發掘自我,提升自我,使我們真切地感受到,讀書的最終目的是完善自我。
4.自主讀,自由寫。
這是讀寫的最佳境界。只有到了自主的階段,文章的靈魂以及語言的生命力,才會進入讀者的心田,才會令讀者享受遨游在智慧海洋里的樂趣。惟有此時,我們才有可能穿越時空,將自己的思路擴展到現實生活與時代大背景中,領悟提煉新概念、新觀點,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我們只有在自主的狀態下,方能讀得廣、讀得深,也才能寫得靈活,寫得更有個性。到這時你會發現自己不但樂讀樂寫,而且擅讀擅寫;你不禁會感嘆多讀多寫對于提高寫作能力那種“潤物細無聲”的奇特功效。
四、組合訓練
1.積累訓練。
(1)制作資料卡片,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本學期將要完成的計劃,養成積累習慣。勤而恒,終身受用。
(2)制作剪報本,按自己的愛好剪貼整理,并按剪貼內容編輯目錄,以每天不低于千字,不少于兩篇為益。
(3)仿寫(作品名)。
2.感悟訓練。
(1)《書香》(寫出你在讀書時嗅到的一切“味道”)
(2)《讀日子》
“”可以是作品名,也可以是作者名,重點要寫出這些日子的特別之處。
3.鑒賞訓練。
(1)評價一本書或一個作者的風格。
(2)向同學推薦一本書,闡明推薦的理由。
4.讀寫活動。
(1)制定一個讀書計劃,編輯目錄,按目錄有序地閱讀,每讀完一本,便寫出這本書的內容提要,力爭每學期完成一萬字的內容提要。
(2)將自己平時寫得滿意的作品收集起來,每學期裝訂一冊,寫上序言和后記,收藏起來,留給未來作回憶。
教學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