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初中古詩文復習教案
2006年初中古詩文復習
[教學設想]
本節課是依據新的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從古詩文中學些什么?怎樣才能更快更好的掌握古詩文的學習?如何應對初三升高中考試?等急需思考和解決的問題進行的系統性的指導。采用從整體到局部的學習流程,力求使學生對古詩文有一個整體性的掌握,多角度的幫助學生提高對古詩文的閱讀能力,以及培養學生鑒古知今和古為今用的能力。
[教學安排] 多媒體教學,時間為1.5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語:
同學們,三年初中生活即將結束,正是我們采摘豐碩果實的時候!我們期待的中考就要來了,如何爭取中考的勝利?本節課將針對古詩文部分進行專題的學習(古詩文在中考占有“三分天下”的地位(總分120分,基礎12分,閱讀32分,古詩文共26分(包括附加題6分),作文50分)。
二、中考古詩文閱讀考綱考點解讀
1、背誦、默寫課程標準推薦的古詩詞及古文中的重點段和名言警句。
2、理解常用文言實詞和“之”“其”“于”“以”“而”等虛詞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3、能準確理解和翻譯文言文中的重要語句。借助注釋理解文章基本內容。
4、簡要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觀點和態度,并且能結合自身體驗和現代生活實際作出評價。
三、中考古詩文默寫及考點解讀:直接默寫為主,間接默寫為輔(1個)。
根據同學們課前的練習反饋,準確率達到八成,比去年市的中考率高,
主要存在的問題是:寫漏字,錯別字,書寫不規范!這是一個需要重視的問題,默寫錯一個字要扣0.5分,這還跟卷面的得分有直接關系,如果不規矩寫字,給人模棱兩可的印象,會造成考場雙重失分。所以同學們要注意養成書寫的好習慣,合理分配時間,作好背誦計劃。
四、文言文閱讀常見考點題型模擬
1. 下面句中加點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或不同)的一項(*選材于課文下的注解,重點在實詞。古今異義或一詞多義的詞,一般就考1個。)
例如:2005年中考題《曹劌論戰》(非實驗區)
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①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②挑撥離間
B.①遂逐齊師 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C.①望其旗靡 ②所向披靡
D.①忠之屬也 ②屬予作文以記之
例如:2003年中考題《記承天寺夜游》
3.下面對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念無與為樂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懷民亦未寢(睡覺) D.相與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選段內容的理解及主旨:主要考兩種題型:
①用原文回答(此題比較容易,整體把握文意,)
例如:2005年中考題《曹劌論戰》
5.用原文語句回答下面問題。(2分)
曹劌阻止魯莊公追擊的原因是□□□□。(限四個字)
②用自己的話回答(此題比用原文難,首先要整體把握文意,會翻譯,再進行整理歸納,如再不行,就把自己的理解翻譯的內容寫下來。)
例如:2005年中考題《曹劌論戰》
6.曹劌的“遠謀”體現在哪里?用自己的話從政治和軍事兩方面簡要說說。(2分)
答:(1)政治方面:_______________
(2)軍事方面:_______________
例如:2003年中考題《記承天寺夜游》
5.本文集中寫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內容可用4個字概括為:□□□□。(3分)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文言的語句(本題分兩小題,重點復習課文下整句的注解)。
例如:2005年中考題《曹劌論戰》
4.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1)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
(2)彼竭我盈,故克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
(*學生就此句子翻譯,學生小組互評,教師巡查,挑選3、4份,進行梳理,提出解題的對應方法:整體把握,落實關鍵詞。)
(1)翻譯的基本原則:信,達,雅。
•①信——不走樣(譯文要符合原義,關鍵字詞一定要落實到位。)
•②達——無語。ㄗg文要合于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語序、句式要體現。)
•③
雅——有文采(譯文要貫通文意,盡量做到語言優美流暢。)
(2)文言文翻譯主要方式、方法:
主要方式: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整體把握,根據語境求譯。
翻譯時,首先應反復通讀全文,把握全文大意。在翻譯過程中,要學會以下幾種方法:①留 ②增 ③刪 ④調 ⑤換。
①留:即保留原樣,不用翻譯。留的內容包括:國號、朝代名、年號、官名、人名、地名、器物名稱。一般名詞,都不要譯。
1、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2、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吳廣者陽夏人也,
②增:文言文中多有省略句,翻澤時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補出來。
1、( )見漁人,( )乃大驚,()問( )所從來,( )具答之。
2、一鼓作氣,再( )而( )衰,三()而( )竭。
3、( )今當遠離,( )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③刪:就是刪去原文中沒有實際意義的詞。在文言中,有的助詞只幫助表達語氣,有時可以不譯;有的助詞表示停頓,也不要譯;有的字在句中沒有意義,只是為湊足音節,要刪去;有的起某種連接作用,在翻譯時也可不譯。
如: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2、公將鼓之。 3、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4、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④調:凡是通假字,在翻譯時,都要換用本字。文言多用單音詞,要相應地換為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或短語。
如:1、寒暑易節,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來回)
2、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飼”喂養)
3、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本,指原來)
⑤換: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與現代漢語的語序不一致,翻譯時要作調整,使之與現代漢語的語序一致。如介詞結構后置作補語,翻譯時,要先把介詞翻譯出來作狀語,用在動詞之前。
如:1、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3、其一犬坐于前。
4.用“|”標示下面語句的語意停頓(主要是標點,多數出現在附加題,附加題一般考兩小題,斷句和對文中人物進行點評或主旨把握)。
例如2003年附加題(10分)
1.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問題。(6分)
①魯國之法:魯人為臣妾于諸侯,有能贖之者,取金于府①。子貢②贖魯人于諸侯而讓其金?鬃釉唬骸百n③失之矣!夫圣人之舉事,可以移風易俗,而教導可施于百姓,非獨適己之行也。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多,取其金則無損于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②子路④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魯人必多拯溺者矣。
(選自馮夢龍著《智囊》)
[注釋]①府:指國庫。②子貢:孔子的學生。③賜:子貢的名。④子路:孔子的學生。
(1)文中寫子貢做了什么事?孔子對他的做法持什么態度?孔子持這種態度的理由是什么?請用自己的話回答。(4分)
答:
(2)文中第②段沒有標點符號,請用“|”線標示出需要加標點符號的位置。(2分)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魯人必多拯溺者矣。
(*斷句“/”(標點)的標志:
①句首發語詞:夫、蓋、故、以、其、然、則、而、雖……
②句尾語氣詞:也、乎、耶、哉、焉、罷了……
③固定結構句式:其……邪,其……何,安……也,……者,……也,此……耳,……
④“曰”“云”后面須斷句。)
五、文言文閱讀訓練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
①委而去之( )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③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 ④寡助之至( )
2.用“/”劃分下面句子的朗讀節奏。
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3.把下面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4.文中的“人和”是指□□□□,□□□□。(請用兩個4字的短語概括)
六、復習小結
熟悉課文,緊扣注釋;有效整理,認真識記;詞不離句,聯系語境。
七、課外文段訓練
2006年初中古詩文復習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