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性活動《蓮文化的魅力》教學設計3
綜合性學習:蓮文化的魅力
華南師大附屬康大(外語)學校 劉愛文
【活動目標】
1、 了解關于蓮的科學知識,引導學生感受文人賦予蓮的美好品質,并培養學生實事求是
的科學精神和態度。
2、閱讀、背誦有關蓮的詩文,培養學生的理解、欣賞能力。培養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互相協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活動重點】
搜集、篩選資料;組織討論會。
【課時安排】
三課時。課前準備教師準備介紹、推薦有關蓮文化的書籍、網站,激發學生興趣。站在學生的角度,制作一個有關蓮科學的PPT演示文稿范本。學生準備分組,在對蓮進行科學探究時,將學生分為分別探究蓮的歷史、蓮葉防水和自潔、藕斷絲連的科學解釋、蓮生長繁殖之謎、千年古蓮發芽之謎的五個大組,分別查找、篩選五個主題的資料。小組選出組長,并制作為期兩周的活動計劃。小組同學互相協作,分工合作,將查找及篩選的資料制成圖文并茂的PPT演示文稿。自愿報名成立討論會組委會,設計討論會章程。包括討論目的、討論內容、討論方式的確定,討論參與者的評價標準(老師把關),形成《討論章程》!吧徫幕北荣悤那捌跍蕚涔ぷ。
【活動設計理念】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北宋 周敦頤)是對蓮的絕妙寫照,古往今來,流傳下來無數的表現、歌頌蓮的佳作。之所以蓮為眾多文人鐘愛,是因為我們賦予蓮人文內涵和人格魅力。蓮,是中國傳統審美架構中光彩奪目的碧玉,也是中國文人不甘流于世俗、執著追求高潔品質的真實寫照。對當代青少年的成長有著十分積極的、現實的指導意義。
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安排這樣一次綜合實踐活動,是體現新課改教學理念的大膽嘗試。我們既不能將它看作是一堂傳統的語文“傳道授業”課,也不能簡單地把它等同于一次輕松而熱鬧的班隊活動。
何為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首先它要達成語文學科教學的目標和要求;其次它實現目標的途徑是與生活密切聯系的實踐活動,活動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再次是強調多種學科知識的相互滲透,多種學習手段的綜合運用和多元文化激烈碰撞。
這里我們要設計的就是這樣的一次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預期達成目標】
指導學生通過以自主、合作、探究為途徑的實踐活動,對中國蓮文化進行認知、體驗、感悟和表述,培養語文學習必需的觀察能力、信息獲取能力、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活動步驟分解】
為達成目標,計劃分以下四個環節進行:
一、感知環節
觀察、閱讀、體驗
二、感悟環節
對比、分析、思考
三、表達環節
述說、抒發、闡明
四、評價環節
總結、考核、鼓勵
一、感知環節
(一)準備階段
1、 參加本活動的相關學科指導老師(包括語文、生物、美術等)的準備工作:搜集篩選資料,對要指導的內容和學生探究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做好預案。
(盡管我們強調教師應該是一個冷靜指導者,但如果一個指導者對學生的學習內容和可能發生的情況沒有充分準備的話,那就只能是一個無能為力的局外人。
新課程需要能綜合多學科知識教學的“一專多能”型的教師,在課改實驗初期可以通過各學科教師之間的合作,促進各學科內容的相互滲透,提高教師的“跨學科”能力。)
2、結合本冊課本第六單元綜合性學習內容,指導學生搜集資料和觀察的方法。例如:如何在圖書館查閱資料和書籍,如何在互聯網上搜索需要的信息,如何記觀察筆記等等。并開始著手搜集文字和圖片資料。
(古人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又云:磨刀不誤砍柴功。)
3、向學生簡要介紹研究性學習的范圍:蓮文化的魅力,明確研究總目標和基本方法。
(點到為止,讓學生明確將要做什么,怎樣著手,要達到怎樣的預期效果。有這一步驟與發揮學生主體性并不矛盾,只有有了一定的“約束”,學生才能更好地“自由”發揮,盡情表現。)
4、在老師說明分組要求和原則后,學生根據需要自由分組,組成“探究小組”。
(分組合作是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組織形式,既鼓勵個人目標的達成,又強調集體目標的實現,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人人參與,人人進步;學習效率也會隨之大大提高。)
(二)活動階段
1、欣賞蓮、了解蓮(生物教師指導)
組織學生利用假期前往公園觀賞蓮。細心觀察,與從書本和網絡上了解到的有關蓮的習性、特點、品種、用途等知識相聯系,分組探討,現場介紹蓮花的某一部分的特點,并說明其價值所在。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在生物老師的指導下栽培蓮,寫好種植觀察記錄。
(要求有清晰的觀察、說明的思路和步驟。學生表達能力的體現,首先表現在是否有敏捷的思維和準確的語言表達能力,因此,訓練口頭表達能力是不能忽視的。)
2、 蓮的繪畫、攝影(美術教師指導)
通過觀察、欣賞,用畫筆或者相機表現眼前的蓮。學會捕捉能給人一美好遐想或深刻感悟的瞬間、部分。畫的形式不拘一格。整理后用展板展出。
(和上面的一個活動相映成趣,上面的活動適合理性思維能力較強的學生,關注事物的自然屬性,而這一個活動適合偏向于感性思維方式的學生。)
以上兩個活動學生小組可以自由選擇期中一個在假期完成。
3、追根溯源,自主探究蓮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淵源。
提供參考課題,各小組自主選擇
①蓮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②詠蓮文學作品賞析
③關于蓮的名勝古跡
④蓮與佛教
⑤關于蓮的傳說故事
隨著對蓮研究的深入,研究者的目光漸漸由蓮本身轉移到蓮的社會屬性,也就是蓮的人文價值。
這是接近真理的關鍵階段,在搜集整理的基礎上要進入下一環節)
二、感悟環節
分小組活動(一課時)學生充分、自由討論,教師巡回指導。
注意主題的挖掘和與生活實際的聯系。
(分小組學習采用“半開放式”,即全班確定一個共同的內涵豐富的研究學習主題,然后由學生選擇一個在該主題范疇下自己感興趣的研究題目,小組研究的題目可以重復,每個題目都有二個或二個以上的小組獨立開展合作研究,易于達到\"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效果,促進研究水平的提高。全年級同步開展時,還可以鼓勵跨班級合作。)
三、表達環節
語文教師指導小論文寫作常識(1/2課時)
各小組完成課題研究報告(小論文)
匯報形式:1、展板:圖片、文字、美術作品
2、賽詩會
3、小論文交流評比
(這一環節正是體現一次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與班隊活動的區別所在,即活動的目標在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把自己所觀、所感,經過思維加工,流暢地、生動地表達出來。)
四、評價環節
評價方式的改變:
1、個人自評
2、小組自評
3、小組互評 綜合評定等級,頒發“結題證書”
4、指導老師評價
5、觀摩者評價
(保證小組合作學習取得理想效果的關鍵,是確立一種促進學生在小組集體中不僅個人努力上進并且樂于與同學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約機制。這就必須改變過去單純鼓勵個人競爭的作法和相應的評價方式,實行鼓勵小組成員之間互助合作,將整個評價的重心由激勵個人競爭達標轉變為激勵小組集體合作達標。
小組合作研究性學習的評價的特征是\"兩個結合,兩個側重\",即學習過程評價與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側重于對過程的評價;對合作小組集體的評價與對小組成員個人的評價相結合,側重于對小組集體的評價。無論是過程評價還是結果評價,也無論是對小組集體評價還是對個人評價,都必須把\"小組合作表現\"列為評價的主要指標之一。例如:小組成員的差異性,小組分工的合理性,小組成員的合作方式,集體研究活動的形式、內容、頻次、效度,小組成員的參與度,達成小組研究結果的方式等等,都應當成為對集體的過程評價的重要觀察視角;個人對分擔任務的態度,執行及完成情況,小組集體活動中的表現,如何與同伴互助合作,個人對課題研究的貢獻(是否有創新),個人達成研究結果的方式以及對集體研究結果的作用等等,則應當成為對小組成員個人評價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