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通用5篇)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1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周莊位于蘇州城東南,昆山的西南處,古稱貞豐里。春秋戰國時稱搖城。至康熙年正式定名為周莊鎮。
周莊為澤國,因河成街,呈現一派古樸、明潔的幽靜,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雖說歷經900多年的滄桑,仍完整一保存著原有的水鄉古鎮的風貌和格局,宛如一顆鑲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帶大家一起走進周莊,去體會那里的動人水韻。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 聽錄音,找出課文中的疑難字詞。并借助工具書、資料自行解答。
2、 教師檢預習效果。
斑斕 顔色錯雜燦爛
迷離 模糊而難以分辨清楚
眩目 耀眼
晶瑩 光亮透明
參差 指不整齊,不一致
諦聽 仔細聽
嫻熟 熟練
搖曳 搖動
如訴如泣 形容聲音柔細
瞬息萬變 形容極短的時間 內變化多
稍縱即逝 稍微一放松就會消失
3、 自讀課文,并思考:
(1)“我”曾經幾次到周莊,每次留給我的印象是什么?
(2)與《巴東三峽》相比,這篇游記有什么不同?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2
1 巴東三峽
宜昌——西陵峽(黃貓峽、燈影峽、崆嶺峽、米倉峽)
——秭歸、巴東——巫峽——瞿塘峽——夔府的江岸
2.周莊水韻
教學目標
1、 學生自讀課文,結合觀賞課本中的插圖,整體感知周莊水鄉動人的情韻。
2、 讓學生說說作者三次游周莊留下的印象。
3、 重點研讀、品味作者第三次游周莊的段落,欣賞文中準確、生動、
優美的語言
教具準備
1、 選一幅周莊水鄉的圖畫,張貼于黑板。
2、 畫一幅周莊圖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周莊位于蘇州城東南,昆山的西南處,古稱貞豐里。春秋戰國時稱搖城。至康熙年正式定名為周莊鎮。
周莊為澤國,因河成街,呈現一派古樸、明潔的幽靜,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雖說歷經900多年的滄桑,仍完整一保存著原有的水鄉古鎮的風貌和格局,宛如一顆鑲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帶大家一起走進周莊,去體會那里的動人水韻。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 聽錄音,找出課文中的疑難字詞。并借助工具書、資料自行解答。
2、 教師檢預習效果。
斑斕 顔色錯雜燦爛
迷離 模糊而難以分辨清楚
眩目 耀眼
晶瑩 光亮透明
參差 指不整齊,不一致
諦聽 仔細聽
嫻熟 熟練
搖曳 搖動
如訴如泣 形容聲音柔細
瞬息萬變 形容極短的時間 內變化多
稍縱即逝 稍微一放松就會消失
3、 自讀課文,并思考:
(1)“我”曾經幾次到周莊,每次留給我的印象是什么?
(2)與《巴東三峽》相比,這篇游記有什么不同?
三、精讀課文
1、 講解前三個自然段
提問:開頭三段,敘述周莊水鄉留給人們的總體印象。那么,“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 講解“我”前兩次到周莊的情景和感受
第一次 仲春 一幅畫在宣紙上的水墨畫
第二次 冬天 一幅色彩對比強烈的版畫
寫第二次到周莊,不僅寫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寫了積雪融化時滴水和流水的聲音。將水聲描寫得柔情綿綿,使周莊景物不僅有“色”,而且有“聲”,更為動人。
3、 齊讀第四自然段。
4、有感情的讀“第二次到周莊是冬天,~~~~~~用人類的樂器永遠也無法模仿”一段。并細細品味。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二)
第2課時
一、復習鞏固
二、講解作者第三次游周莊旱情景和感受。
1、 默讀第5處自然段,并結合“思考與練習”第一題思考:
作者第三次游周莊時,重點描寫了在古鎮盡頭看到的節日夜景,他是按怎樣的時間和空間順序來寫的?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總結:
按時間先后順序
空間順序:由“岸上”寫到“水上”
坐船夜游,描繪水中朦朧景色。小船經過拱橋,而至古鎮盡頭。
由“天上”寫到“地上”
寫古鎮節日夜空的禮花及河中的倒影,古鎮的歡呼。
2、 歷史與現實相聯
提問: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將古鎮悠遠的歷史與現實有機的聯系起來?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總結。
3、 提問:文中除了寫石橋、流水外,還花了不少筆墨描寫了彩燈、花船及禮花,寫一個古鎮為什么要這樣寫?
表現了古鎮水鄉在改革開放后充滿了生機,反映了周莊人們的幸福生活,具有對外開放意識。
4、 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分析所表達的效果。
三、朗讀附文《江南》,想想詩中描寫的江南與課文描寫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四、背誦“第二次到周莊是冬天 ,~~~~~~~~用人類的樂器永也無法模仿”一段文字。
.五、布置作業。
1.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3
湖心亭看雪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
2、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
1、揣摩文中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語言風格。
2、把握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
3、賞析課文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爐的寫作特色。
德育目標:
本文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度,但又流露出消極避世的意緒,應引導學生批判地對待,歷史地分析。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深入理解本文的寫景特點。
2、熟讀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敘事、抒情的關系。
三、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本文文字較淺顯,注釋較詳細,學生自讀課文,把握文意不成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寫作特色和語言風格。
四、教學媒體:多媒體
五、課時安排:1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語新課:
冬季中最浪漫的日子無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飄揚的雪花,凝聚了春霧夏雨秋露的情緒,播撒而來,從每一個點上摩挲著我們,感化著我們,讓我們享受熱烈、靜穆、自由。啊,下雪,真好!
(多媒體顯示“西湖雪景” )
自古道,賞西湖,“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雪中西湖別有一番妙處。現在我們就隨大才子張岱到西湖賞夜雪。步入張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二)湖心亭簡介
多媒體顯示: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據說是宋代整修西湖時,以湖泥堆成小山,成為一島,是西湖三島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閣,叫湖心亭。這是觀賞西湖風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賞景。
(三)作者及背景簡介
多媒體顯示:
張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別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陰(浙江紹興)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明亡后不仕。晚年避居山中著書以終。他的作品中時時流露出明亡之后懷舊的傷感情緒。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
教師闡釋:《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即寫于他明亡入山以后,書中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影事,字里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他文學創作以小品文見長。文筆清新生動,饒有情趣,風格獨特。
張岱曾有《自題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貴耶如夢。忠臣耶怕痛,鋤頭耶怕重,著書二十年耶而僅堪覆甕。之人耶有用沒用?”覆甕,比喻著作毫無價值,只可以作蓋醬罐用,多用為謙詞。作者在自嘲中諷世罵時,顯示自己的卓然獨立。
(四)欣賞課文,對照注釋,疏通文句,整體感知文意
教師設置背景音樂圖片,播放朗讀磁帶,學生聽讀,把握字音及停頓。
1、教師提示以下字音,檢查預習:
更(ɡēnɡ)定 毳(cuì)衣 霧凇(sōnɡ) 沆碭(hànɡdànɡ) 一芥(jiè)
2、學生讀課文,參照注釋,借用工具書,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要求:邊讀邊翻譯,有困難的地方做上記號,譯完后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1)學生自讀課文,疏通文句并質疑。
(2)同桌之間討論交流,質疑解難,教師巡視酌情指導。
(3)教師提示以下詞語,幫助學生積累文言知識。
余拿一小船(撐、劃) 客此(動詞,客居)
(4)學生齊讀課文,對照譯文,整體感知。
課文要素
時間:崇禎五年十二月
地點:西湖(湖心亭)
人物:余、金陵二人、舟子、童子
事件:看雪
(五)師生共同品讀文中描寫雪景的文字,學習白描手法,體味作者的語言風格
1、多媒體顯示文中描寫雪景的文字: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選一位同學翻譯,學生明確:湖上彌漫著水氣凝成的冰花,天與云與山與水渾然一體,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長堤的痕跡,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舟中的兩三粒人影罷了。
2、學生齊讀該段文字,想像畫面。教師可顯示課本中的配套插圖,幫助學生再現形象。
3、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想像中的西湖雪景,體味白描手法的運用。
教師提示:這段寫景文字運用了白描手法。什么是白描呢?
多媒體顯示:
白描是一種描寫的方法。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指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作為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質樸的文字,寥廖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白描用于寫人,只需三言兩語即可勾畫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態,使讀者如見其人。
教師闡釋:白描用于寫景,只需幾筆就可勾勒出一幅鮮明的圖畫,使人如臨其境。白描用于寫事,也只要幾筆就可使事態畢現,生動形象。
教師講解: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來寫,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圓、多與少、大與小、動與靜簡潔概括,表現出悠遠脫俗的情味。
4、師生共同回顧本單元的寫景段落,找出使用白描技法的文句。
學生明確:《三峽》中“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直寫山“連”;“夏水襄陵,沿溯阻絕”直寫大水猛漲,江水汪洋。而其他大部分的文字,如《三峽》中三峽春冬秋景的描繪、《記承天寺夜游》中對庭院月夜小景的描寫都用的是渲染烘托的手法。
6、學生背誦西湖雪景的文字,總結作者的語言特色。
學生明確:簡練自然質樸,不事雕琢。
(七)引導學生賞析本文敘事、寫景、抒情融為一體的寫作特色
1、學生齊背課文。
2、提問:
①雪后西湖人鳥聲“俱絕”而作者“獨往”反映出作者什么“情懷”?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超凡脫俗 孤高自賞
②如何理解文中“莫說相公癡”中的“癡”,他“癡”表現在何處?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癡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3、學生齊背課文。
(八)課堂練習
(九)課堂小結
張岱的《湖心亭看雪》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運用嫻熟老練,渾然天成;寫景、敘事、抒情水乳交融,渾化無跡;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脫俗的情懷,頗讓我們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噓感嘆。如此精美絕倫、形神兼備的小品文,學起來簡直是一種享受。但是不容忽視的一點就是對作者這種消極避世的意緒,還應該批判地對待。
八、布置作業 :搜集描寫西湖景色的古詩文
教學后記:
張岱的小品從來不愛講道理,他只是感受人生,描繪人生。在這篇游記中,作者的態度、舉止,也只是靜靜地觀賞、靜靜地體味。凡是情緒比較活躍的地方,都是從他人寫出。見知己而大喜的是“客”,喃喃言雪夜游湖之“癡”的是“舟子”。他始終是淡然的,似乎深深有會于心而難以言說,令讀者有會于心。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4
詩四首
教 學 內 容 詩四首
教 學 目 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這四首詩。
2、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3、培養學生感悟古代詩歌內容的能力,不斷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 學 重 點
難 點 培養學生感悟古代詩歌內容的能力,不斷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 學 準 備 多媒體
課 時 安 排 3
附: 板 書 設 計
電子教案(副頁)
第 課時數 課時
教學程序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引發動機
二、學習《歸園田居》
1、導入:
2、整體感知
3、合作交流
拓展延伸
三、學習第二首《使至塞上》
四、指導學生學習《渡荊門送別》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詩的國度,從最古老的《詩經》開始,優秀的詩歌作品浩如煙海,今天,我們學習《詩四首》。
二、學習《歸園田居》
1、導入:陶淵明是我國古代最早的田園詩人。他的詩歌現存120多首。最能代表他詩歌創作成就的是田園詩。我們先來學習他的田園詩代表作《歸園田居》(其三)。
2、指導朗讀:教師提示學生注意音節劃分和意義劃分相結合,如“種豆/南山/下”“晨興/理/荒穢”
3、師生共同賞讀《歸園田居》
①教師范讀
②整體感知詩意。
③
教師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釋,然后進行完整的表述。
逐句解釋如下:詩的前四句記給豆田鋤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種豆的地點,第二句說鋤草的原因,第三句說一大早就去鋤草,第四句是說月兒初升之時才荷鋤晚歸。第五、六句寫歸途中道狹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濕了我的衣裳。第七、八句寫沾衣又有什么關系呢?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④引導學生賞析詩歌的意境美。
(1)提問:陶詩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認為“情趣”表現在什么地方?
明確:陶詩的情趣來自于寫意。“帶月荷鋤歸”,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然獨自一人,卻有一輪明月陪伴。月下的詩人,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中,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歸耕圖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調皮而多情,他們給了辛苦一天的詩人溫柔的撫慰,詩人就像一個凱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2)提問:這首詩流露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這首詩流露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歸隱農村的自豪之情。
⑤背誦。
⑥深層探究:提問:詩的末句“但使愿無違”的“愿”具體指什么?明確:不愿與污濁的社會同流合污,愿意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⑦課堂小結
陶淵明是漢魏南北朝800年間最杰出的詩人,他的詩歌以嶄新的面容、純樸自然的詩風為我國詩歌領域開辟了一個新天地,以至使“田園詩”從此成為一個流派在詩歌獨樹一幟,其影響經久不衰。
教師提供另外兩首田園詩幫助學生理解。
歸園田居(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飲 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詩人及寫作背景簡介
王維(公元701~761),字摩詰,太原祁人,出身仕宦家庭,過著享樂田園、流連山水、亦官亦隱的居士生活。王維少年時就有才名,21歲進士及第,任大樂丞,后因伶人舞黃獅子事觸犯皇權而受牽連,被貶為濟州司庫參軍。張九齡為相后,提拔他為右拾遺,后張九齡被罷相,他也被排擠出朝,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使邊塞。后又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詩人經歷仕途挫折之后,他逐漸發現了社會的不平。他晚年對社會的惡濁采取鄙視的態度,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他皈依佛教,信奉禪理。朝夕徘徊于山水之間,通過對自然美的刻畫來表達他對社會現實的態度。
王維是唐代的山水田園詩人。他不僅是作詩的妙手,而且是繪畫的行家,所以蘇軾盛贊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味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濃郁的詩情畫意是王維詩作的的藝術特色。
開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維奉唐玄宗之命,以監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勝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這實際上是被排擠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寫的就是這次出使的情景。
2、教師范讀,要求學生聽讀,把握節奏和韻律。
3、學生大聲讀詩,借助注釋,整體感知詩意。
(1)教師提示重要詞語,幫助學生疏通詩句。
單車:使者的代詞。李陵《答蘇武書》云:“足以昔以單車之使,適萬乘之虜。”原意是說使者沒有帶許多人馬,只用一輛車就前行了。后世詩文家就把“單車之使”簡化為“單車”,作為使者的代詞。
屬國:是秦漢官名“典屬國”的省略,這個官掌管投降歸順的蠻夷部族。因此,“屬國”就成為外交官的代詞。
居延:古地名,在今甘肅省張掖、酒泉一帶,在漢代,此地與匈奴接境,“過居延”即“出漢塞,進入胡地”之意。
(2)選兩位同學概述詩意,其余同學點評。
明確:詩人以簡練的筆墨寫了出使邊塞的經歷。“單車欲問邊”,寫自己輕車簡從,要前往邊境慰問將士。要走多遠呢?“屬國過居延”,是要到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山高路遠,“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詩人覺得自己好像飄飛的蓬草一樣出了漢家邊塞,又好像北歸的大雁一樣飛入胡天的上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寫自己一路跋涉,看到的沙漠中特有的景色。“蕭關逢侯騎”,進了蕭關卻沒有遇見將官。“都護在燕然”一問才知道,將官正在燕然前線作戰呢。總言之,詩歌敘述了作者出使邊塞的艱苦行程,描繪了邊塞奇麗壯闊的景象,也寫了邊塞將士緊張的戰斗生活。
4、引導學生品味詩歌的詩情畫意。
(1)要求學生展開聯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詩歌中的畫面。
多媒體顯示邊塞奇麗風光,幫助學生想像。
選兩位同學描述詩中的畫面,其余同學點評。
明確:地上隨處可見飄飛的蓬草,天空偶爾出現一隊北歸的大雁。只見燦黃無垠的大漠上,挺拔著一柱直沖云霄的孤煙,綿長如帶的黃河邊,一輪火紅的落日顯得異常渾圓、壯麗。
(2)名句賞析
提問:“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被國維贊嘆為“千古壯觀”的名句,談談你對此的認識。
學生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談體會。
明確:這兩句詩充分體現了詩中有畫的特色,非常講究景物的畫面感。首先,它有畫一樣的構圖,從天邊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煙到地下的河流,從近處的烽煙到遠處的夕陽到綿延無邊的大漠,空間闊大,層次很豐富。其次,它講究線條,一望無際的大漠上,縱的是煙,橫的是河,圓的是落日,線條簡約,物態畢現。第三,色彩豐富,廣闊無垠的大漠黃沙漫漫,黃昏橘紅色的夕陽收斂了光輝,靜靜地居于天際,輝映著波瀾不驚的閃著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縷白色的烽煙,直上高空,雄渾寥廓的邊塞風光如在目前。
提問:《紅樓夢》第四十八回,對于“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香菱說:“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的。若說再找兩個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你認為香菱對這兩句詩的體味有沒有道理,為什么?
有道理。香菱雖沒能說清楚這兩個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憑直覺感到它們描寫孤煙與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
(3)體驗詩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提問:這首詩流露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沉吟品味,明確:“征蓬”“歸雁”,即景設喻,用以自比,傳達出詩人被排擠受命赴邊的幽微難言的內心情感。“圓”“直”字,不僅準確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融入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
1.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李白是我國偉大的詩人,是繼屈原之后又一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是唐代詩壇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譽為“詩仙”。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自號青蓮居士。李白早年在蜀中讀書漫游,廣泛地接觸了中國的古代文化,接受了多方面思想的影響與熏陶。25歲時,李白結束了蜀中生活,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開始了以安陸為中心的16年漫游生活。半個中國的奇山異水,多種多樣的社會生活,高昂強烈的時代精神,極大地開闊了他的胸懷,增長了他的社會閱歷,為他的詩歌創作成就奠定了豐厚的基礎。李白詩的藝術特色是想像豐富,氣勢奔騰,風格豪放飄逸。
《渡荊門送別》是詩人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荊門時所作。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游覽。
2.教師范讀,學生聽讀,把握節奏、韻律及情調。
節奏劃分如下: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3.學生借助注釋、工具書,整體感知詩意。
4.思考下列問題:
(1)找出詩中的寫景句,通過想像詩中的形象,把握景物描寫的特征。
詩中的寫景句為“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隨著船的移動,兩岸的景色像畫卷一樣展現、變換,作者描繪了舟過荊門時所見景色。“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山勢和流水,船由蜀地到荊門,兩岸的地勢由山脈過渡到平原,山巒從作者的視野中一點點地消失,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江水沖下山巒向著廣闊的原野奔騰而去。一個“隨”字給山野以動感,一個“入”字寫出了江水奔騰的氣勢。
寫完山勢、流水,詩人又以移步換景法從不同角度寫長江的近景、遠景。“月下飛天鏡”是月夜俯視所見。長江流過荊門以下,河道迂曲,流速減慢。晚上,江面平靜時,俯視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飛來一面明鏡似的。“云生結海樓”是日間仰視所見。白天,仰望天空,云彩興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
頷聯從正面描寫。頸聯采用襯托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天上云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藝術效果十分強烈。
(2)詩中流露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情感?
頷聯、頸聯細致入微地刻畫了長江江面開闊、兩岸平曠的景色,融進了詩人初次見到平原大江時那種新鮮、欣喜、激動的感情。詩的尾聯“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抒發了思鄉的情感。長江水自蜀東流而下,所以詩人稱其為“故鄉水”,詩人此次遠行,怎能不留戀自己的故鄉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鄉,而說故鄉水戀戀不舍地一路送“我”遠行,抒發了詩人濃重的懷念惜別之情。
(3)這首詩最打動你的是什么?請說明理由。
提示可以從整體構思、意境、語言、表現手法等幾個角度來說。
從構思看:題目“渡荊門送別”,“渡荊門”包括前三聯,尾聯照應詩題中的“送別”,全詩緊扣題目展開,結構分明,章法有度。
從意境看:詩歌意境高遠,形象奇偉,想像瑰麗。抓住兩聯寫景名句,特別是頷聯,要求學生通過想像,用一段話展示其畫面的壯美。
從語言看:可以從“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中的“隨”“入”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評一字傳神的藝術效果。
從表現手法看:①寫景
學生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和韻律,要求學生用“/”給《歸園田居》(其三)一詩劃分節奏。
學生跟讀。
學生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整體感知詩意。
要求學生概述詩意。
這是陶淵明田園生活的一個剪影,請展開想像,用自己的話描述陶淵明一天的勞動生活情形。
學生賞析詩歌的意境
學生齊讀,嘗試背誦。
學生討論
電子教案(副頁)
第 課時數 課時
教學程序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延伸作業閱讀部分,詩人坐在船上沿途觀賞,一路看來,眼前的景物逐漸變化,這是“移步換景”的寫法;②“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運用襯托的手法寫江水的平靜,江岸的遼闊;③“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運用擬人的手法,賦予江水以情意。
5.齊背《渡荊門送別》。
登岳陽樓
2、教師范讀,注意生字生詞。
5、教師引導學生理解這首詩復雜的情感。
《歸園田居》其他四首。摘抄盛唐高適、岑參的邊塞詩,并點評賞析。從四首詩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一首,用文字把自己的閱讀感受寫出來。
學生自讀,初步理解。
3、學生小組合作結合課下注釋自學。
4、小組為單位質疑。
6、背誦默寫
教后感 學生能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這四首詩。能對詩的語言進行品味,能體味詩歌的內涵,提高了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5
觀潮
探究目標:
〖知識方面〗
1、記重點字詞;
2、結合課文理解“橫貫”、“天下奇觀”、“人聲鼎沸”、“風號浪吼”、“漲”等詞語及比喻句。
3、熟讀課文,準確地翻譯課文。
〖情感態度方面〗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豪情,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能力方面〗
1、朗讀正確的翻譯本文內容,體會本文的創作特點,體會作者蘊含的思想感情。
2、按時間順序給課文分段,正確概括段意。
探究重點:
精彩的場面描寫,精巧的結構安排。
探究難點:
策略與方法:討論式、啟發式、分析 。
學時安排:
兩課時
學法點撥:
本文在不長的篇幅里,用了簡練的筆觸,卻勾勒出一幅絢麗多彩的觀潮長卷,生動形象地展現出當時的社會風情。
這幅長卷極有層次。首先描繪錢塘江漲潮的宏大氣魄,接著敘述水軍演練的各種陣勢,再次記述吳中健兒的高超水技,最后又把觀潮的盛況展現給讀者。就這樣,由遠處到眼前,由漲潮到觀潮,層層寫來,歷歷在目,真是一次繪聲繪色的現場報道。
這幅長卷又刻畫得極為形象生動。寫潮水,大筆揮灑;寫人物,工筆細繪。形象的比喻,生動的敘述,隨處可見的對比、襯托,豐富了讀者的視覺、聽覺和感覺印象,增強了文章的真實性和感染力。
創設問題空間,激發自主探究興趣:
“興趣是的老師”,興趣作為一種自覺的動機和認識傾向,對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具有定向、推動和激勵作用。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興趣是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潑的心理傾向,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可見,興趣是學生自主性學習的內驅力。當學生對學習感興趣時,他們就會樂意去學習。并表現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和敏銳的感知。托爾斯泰曾經指出:“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中國,但不能停留,自主探究的興趣應貫穿語文教學的始終。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貼近生活的教學內容,自主合作的學習氛圍,生動鮮明的教學情境,多種激勵的機制都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的興趣。
而設計疑問,提出問題,即教師要結合新舊知識和學生的知識能力現狀,獨具匠心地設計一些激疑性、探究性、遷移性、發散性問題,造成“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完而未完,意味無窮”的教學境界,更能引起學生認知沖突或激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為“自主探索學習”作充分的心理與智能準備。問題空間有多大,探究的空間就有多大,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就有多高。
探究過程:
一、 預習--導學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教師導入
同學們,你們到過江邊嗎?你們可知道,大江大海不僅有風平浪靜的時候,有波濤洶涌的時候,還有由于月亮和太陽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會發生定時漲落的現象,這就叫作“潮”。
板書“潮”。
一位曾親眼看見潮水漲落的人,把他的所見所聞生動地描繪了出來。
板書“觀”。范讀課文。聽讀思考。
下面請你們聽一聽他的描繪。請你們聽的時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樣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順序,使你在頭腦中出現了幾個畫面。
(一) 初步感知。
1.作者簡介
周密(1232~1298),字草窗、萍洲,又號四水潛夫,南宋詞人、筆記大家。辛棄疾等豪放派詞人相繼謝世后,“歷下周密”卻以他的清麗詞作盡洗靡音,成為南宋后期的重要文學家。周密祖籍濟南歷城。靖康之難后,舉家遷往江南,流寓湖州。1232年,他出生于父親周晉任縣令的富春縣署齋中。周家是一個世代官宦的書香門香。周晉工詞,常與名流酬唱答對。周密幼年耳濡目染,飽受陶冶。青年時就參加父輩師友們的唱和,雖年少而筆力不弱,漸漸“才情詣力,色夕絕人。”能詩,善工詞,書學歐柳,善畫梅竹蘭石。周密的詞詞句精巧,清新秀麗,讀來令人賞心悅目。周密雖生于南方,但始終沒有忘記家鄉。并常以“歷下周密”,“齊人”,“華不注人”署名。入元以后,他棄官歸隱,更增添了懷念故鄉的悲傷,常以詩詞來表現自己的離愁別恨。周密在隱居期間,曾以保存宋代史料為己任,著錄了《齊東野語》、《武林歸事》等筆記,還保存了一批宋朝文學、文物資料。他所選的《絕妙好詞》輯132家的作品,許多知名和不知名的詞人作品,靠這個選本流傳下來。
2、注音:
雷霆(tíng) 書齋(zhāi) 艨(méng) 艟(chōng)
履歷(lǚ) 倏(shū) 焚(fén) 舸(gě)
泅渡(qiú) 僦(jiù) 仞(rèn) 羅綺(qǐ)穹(qióng) 溯(sù)
3、解詞: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最盛(農歷十六日)
方其遠出海門(發、起)
既而漸近(不久)
吞天沃日(用水淋洗)
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窮盡)
乘騎弄旗(舞動)
標槍舞刀(舉、樹立)
如履平地(踩)
倏爾黃煙四起(忽然)
人物略不相睹(微、一點)
一舸無跡(船)
隨波而逝(去)
溯迎而上(逆流)
出沒于鯨波萬仞之中(時現時隱)
雖席地不容閑(即使)
4、詞類活用:
皆披發文身(動詞,刺花紋
乘騎弄旗(名詞,馬)
(二)、我的疑問
二、 學習--探究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1 . 學習第一段。
方法:默讀。
要求:邊默讀邊思考:作者在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寫了什么?
學生應弄懂,交代了觀潮的時間──農歷八月十八日早晨;觀潮地點──海寧縣鹽官鎮的海塘大堤上,描寫了觀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觀潮的場面──人山人海;潮來前江面的景象──平靜、霧蒙蒙。(這是主要的)
要求學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2. 學習第二段,要求其他學生邊聽邊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順序寫大潮來時的景象的?又是從哪幾方面來描述的?
明確:理解作者由遠及近,從聲、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從中感受大自然的美與力,激發學生贊美、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3、亮點探究
(1)、《觀潮》第一句說:“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這句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古人又稱浙江大潮“壯觀天下無”,這是夸張說法嗎?為什么?錢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句用渲染手法揭示了描寫對象,點明了題旨,提示了中心,可以說集全文要義于首句。古人稱錢塘江大潮“壯觀天下無”符合實際,不是夸張,因為這一奇觀舉世無雙。錢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點。其一,錢塘江的江口在杭州灣的人海處呈喇叭狀,向內逐漸淺狹,海潮倒灌,潮波傳播又受到內江狹窄江面的約束,這就形成了波瀾壯闊的涌潮。每年農歷八月十六至十八日,大潮最盛。其二,是江口有巨大的攔門沙坎,潮水涌進遇到強大阻力,潮頭當然會掀揭天上。前浪遭遏,后浪又上,波推波,浪迭浪,潮水自然奔騰咆哮,排山倒海般洶涌而來。潮頭高度可達3、5米以上,潮差可達10米。其三,大潮與月亮和太陽引力有關。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陽引力作用下發生的周期性漲落現象,錢塘江大潮主要是由海潮倒灌引起的,所以,它也與月亮和太陽引力有關。
(2)、作者在《觀潮》這篇散文中,繪聲、繪形、繪色地描寫了這一壯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著眼點在“潮”上,立足點在“觀”上。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寫“觀潮”的?
作者從四個方面寫觀潮:潮來之狀,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觀潮之盛。作者由遠而近寫“潮來之狀”,當它遠遠地從海口那兒漲起來時,僅僅像一條銀白色的橫線。后來,越涌越近,像玉雕的城墻、雪堆的山嶺,潮頭之高能吞天沐日。“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筆,作者生動地描寫了南宋水軍演習的情景。文章首先把讀者的注意力引向數百條戰船擺開的陣勢方面,以顯示演練水軍場面的宏偉,又通過描寫水軍演練過程的一舉一動,表現他們武藝高強。“弄潮之技”更讓觀眾大開眼界, “披發文身”寫弄潮兒的外形,“溯迎而上”寫弄潮兒的猛勇,“出沒于鯨波萬仞”寫弄潮兒的矯健;“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寫弄潮兒的絕技超凡。最能表現“觀潮之盛”的語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長表現觀潮場面之大,盛況空前;以“車馬塞途”寫看客之多;以“雖席地不容閑也”寫觀潮人擁擠之極。
(3)、渲染、烘托和對比是作者在文中所運用的三種寫作手法,請各找一個例句,并說說它的作用。
“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是渲染錢塘江大潮的“偉觀”,增強了藝術效果。烘托又稱“襯托”、“映襯”,女口“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是烘托觀潮人極多和觀潮盛況。“出沒于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是對比,突出了吳中健兒弄潮表演技藝超凡。
(4)、寫作貴奇,奇能引起讀者的注意,滿足其好奇心。《觀潮》“奇”在何處?
文章以奇取勝,主要是形奇、神奇、意思奇、文字也奇。作者寫江潮涌動時,抓住了形、色、聲、力四個特點;寫水軍演習則主要表現他們武藝高強和動作迅速;寫弄潮兒踏潮走浪彩旗不濕,奇在他們個個身懷絕技。至于寫觀潮場面,側重寫觀潮人多得出奇。
( 5)、《觀潮》既描繪了一幅風景畫,又描繪了一幅風俗畫。找出與其對應的段落。
第1、2段描繪的是風景畫;第3、4段描繪的是風俗畫。風景畫和風俗畫相互交融,豐富了讀者的欣賞趣味。風景因風俗而增色,風俗賴風景而添輝,增添了人文內涵和民族特色。
三、 鞏固--拓展 (聽來終覺淺,絕知要躬行)
(一)知識在身邊
1、讀第1段,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① 描繪錢塘潮之“形”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描繪錢塘潮之“色”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描繪錢塘潮之“聲”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描繪錢塘潮之“勢”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讀第2段,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① 寫參加演習船艦之多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寫陣勢變化多端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寫水兵演練技藝之高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寫雙方演習作戰之激烈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 寫演習聲勢之大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重點在描寫____________________,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寫襯托了重點描寫的場面,主次分明。
4、“潮來濺雪欲浮天,潮去奔雷又寂然。”請在本文中畫出與這兩句詩描寫相一致的語句。
答案:1、① 僅如銀線
② 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
③ 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
④ 吞天沃日,勢極雄豪
2、① 艨艟數百,分列兩岸
② 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
③ 乘騎弄旗標槍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④ 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⑤ 水爆轟震,聲如崩山
3、水軍和健兒的水上表演 江潮之盛和觀潮者之眾
4、“水爆轟震,聲如崩山。煙消波靜,則一舸無跡。”
(二)牛刀小試
1、測測你的注音速度
① 艨艟( ) ② 倏爾(
③ 則一舸無跡( ) ④ 僦賃看幕( )
⑤ 溯迎而上( ) ⑥ 珠翠羅綺溢目( )
⑦ 吳兒善泅者數百( ) ⑧ 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 )
2、請告訴我下列加粗詞語的意思(加油啊!)
①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最盛( ) ② 方其遠出海門( )
③ 海涌銀為郭( ) ④ 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 )
⑤ 出沒于鯨波萬仞中( ) ⑥ 江干上下十余里間( )
⑦ 天下之偉觀也( ) ⑧ 剛玉城雪嶺際天而來( )
【參考答案】
一、① méng chōng ② shū ③ ɡě ④ jiù lìn ⑤ sù
⑥ qǐ ⑦ qiú ⑧ qióng
二、① 農歷每月十六 ② 當……時 ③ 外城 ④ 做動詞,窮盡
⑤ 鯨魚出沒之波,指巨浪 ⑥ 水邊 ⑦ 景象 ⑧ 連接著天
(三)決勝中考
閱讀《觀潮》選段,完成后面的題目
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軍,艨艟數百,分列兩岸;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并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轟震,聲如崩山。煙消波靜,則一舸無跡,僅有“敵船”為火所焚,隨波而逝。
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發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于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夸能。
1、第一段中描寫演習中陣勢變化的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表現了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描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點明這是在潮水暴漲時表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選段中采用比喻進行描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 水兵作戰技藝嫻熟
2、弄潮健兒的英姿 溯迎而上,出沒于鯨波萬仞中
3、并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水爆轟震,聲如崩山
前者生動地表現了水兵作戰的英勇和技藝的嫻熟,后者突出戰斗的激烈
四、 智者之思(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1.我學到的知識:
2.我的閱讀體會:
3.我對母愛的認識:
五、識海泛舟(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1.錢王射潮的傳說
錢塘江的潮水從來就是很大的,潮頭既高,潮水沖擊的力量又猛,因此錢塘江兩岸的堤壩,總是這邊才修好,那邊又被沖坍了。真是“黃河日修一斗金,錢江日修一斗銀”呵!那時候,潮水給人民帶來的災害,從這句話里也就可以想見了。
到唐末五代辰光,有個吳越王,名叫錢繆,勇猛無比,當時一般人都稱他為“錢王”。
錢王治理杭州的時候,各種事情都感到不寒而栗容易辦,就是這道錢塘江的海堤修不好,潮水一下子沖擊過來,又把海堤沖坍了;潮水一天一夜兩次,叫人簡直沒有法子能把海堤修筑起來,可是錢王又催著要修。錢王手下的人很著急,都怕修不好,錢王發脾氣,可要修好它,難哩!大家一商量,沒法子,只好老老實實地報告錢王道:
“大王,這海堤還是不修吧,總不會修好的。因為錢塘江里面有個潮神在跟我們作對,一等到我們把海堤修得差不多的時候,他就興風作浪,鼓起潮頭,把我們的海堤給沖坍啦。”
錢王聽了滿肚火,氣得胡子一根根直豎起來,眼睛瞪得象銅鈴,厲聲喝道:“吠!你們這批沒用場的家伙!為什么不把那個潮神拖上來給宰了?”
手下人慌忙說道:“這不能夠,這不能夠,他是個潮神,在海水里面,跟龍王住在一起的哩!我們沒法去找他。何況他來的時候,是隨著潮水翻滾,都在潮頭的海水里面;我們凡人,既看不到,更沒法子捉拿他。人們就是趁著鐵打的船去尋找,只要一碰到潮頭,也會給吞沒了的。”
錢王聽了,兩眼火星直冒,大吼道:“呸!難道就讓這個小小的潮神來胡作非為嗎?不行!”手下人沒一個敢吭聲。錢王朝他們望望,知道這低頭彎腰的臣人,沒能為了。想了一想,說道:“好,讓我自己去降伏他!到八月十八這一天,給我聚集上一萬名糾正箭手箭手到江邊,我倒要去見見這個潮神!”
你道錢王為什么一定選八月十八這一天呢?原來八月十八是潮神生日,這一天潮頭,水勢更是排山倒海兇猛無比,而且潮神會在這一天,騎著白馬跑在潮頭上面的。
八月十八日到了,錢塘江邊搭起了一座大王臺,錢王一早就到臺上觀看動靜,等待潮神到來。可是從當地挑選出來的一萬名精銳的弓箭手,卻陸陸續續地一下到不齊,錢王見了嫌慢,就喝令他們心須立郎聚齊到江邊,排列好陣勢。
這時有個將官,走上前來跪下稟道"大王!弓箭手跑向江邊來時,要經過一座寶石山,這個地方山路狹窄。只能容一人走過,何況過山又得爬上爬下的,因此來得慢了。
錢王聽了,喝道:“呀呸,這樣豈不要耽誤了除滅潮神的大事么!”
錢王立刻跳上千里駒,飛也似地來到了寶石山前,一看,果然如此。他連忙跑到山巔上面向四面了望一下,只見這山的南半邊有條裂縫。于是他坐了下來,把兩只腳踩在山的裂縫處,用力一蹬,哈!這山竟然給他一下蹬了開來,中間出現了一條寬寬的道路。那些將士見了,人人喝彩,個個歡呼!沒多久,全部弓箭手就通過這條大路,到江邊聚齊了。從此,這兒就壩叫做“蹬開嶺”。那錢王一雙碩大無比的大腳印子,直到今天,還深深地陷在石墻上面哩。
錢王又飛快地騎著馬到處巡視了一番,等他再到江邊大王臺上的時候,一萬名精兵早就排好了陣勢,個個雄赳赳、氣昂昂地拿著弓箭,望著江水。錢江沿岸的百姓,受盡了潮水災害,修堤治水,哪個不歡喜,誰人不盡力!如今聽說錢王射潮神,都爭著來觀戰助威,真是家家閉戶,人人出動,幾十里路長的江岸上,黑壓壓地擠滿了人。錢王見了這般聲勢,更力加膽壯起來,忙叫人拿來了紙筆,寫了兩句詩道:
“為報潮神并水府,錢塘且借與錢城。”
馬上把詩丟進江水里去,大聲叱道:“喂,潮神聽了!如果你答應了,就不許把潮水涌來!假如你潮水仍然要來,那就不要怪我手下無情啦!”岸上的百姓以及弓箭手聽到,都歡呼起來,那聲音象雷吼一樣;大家腳蹬起來,地下都搖搖晃晃地震動了,每一個人神色緊張地對著江水,觀看動靜。可是潮神并沒有理睬錢王的告誡,一會兒,但見遠遠一條白線,飛疾滾來,愈來愈快,愈來愈猛,等到近旁時,就象爆炸了的冰山,傾覆了的雪堆似地奔騰翻卷,直向大王臺沖來。錢王見了,大吼一聲、喝令:“放箭!”話音一落,他搶先就“唆”的一箭射了出去。
這時,只見萬名精兵,萬箭齊發,直射潮頭。百姓們都跺腳拍掌,大聲吶喊助威。一萬支箭射了,又是一萬支箭;一萬支箭射了,又是一萬支箭;“唆唆唆”,霎時射出了三方支箭,竟逼得那潮頭不敢向岸邊沖擊過來。錢王又下令:“追射!”那潮頭只好彎彎曲曲地向西南逸去,最后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因此,直到今天,潮水一到六和塔旁邊就快沒有了;而在六和塔前面,江水彎彎曲曲地向前流去,象個“之”字,后來人們又叫這個地方為“之江”。
從這個時候起,海堤才得造成。百姓們為了紀念錢王這次射潮的功績,就把江邊的海堤,叫做“錢王堤”。也有因為錢王打敗潮神,才建起了塘,就把這堤叫做“錢塘”的。
2.錢江涌潮成因
雄偉壯觀的錢江潮成因除月、日引力影響外,還跟錢塘江口狀似喇叭形有關。錢塘江南岸赭山以東近50萬畝圍墾大地象半島似地擋住江口,使錢塘江赭山至外十二工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進難退,杭州灣外口寬達100公里,到外十二工段僅寬幾公里,江口東段河床又突然上升,灘高水淺,當大量潮水從錢塘江口涌進來時,由于江面迅速縮小,使潮水來不及均勻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前浪跑不快,后浪追上,層層相疊。其次還跟錢塘江水下多沉沙有關,這些沉沙對潮流起阻擋和磨擦作用,使潮水前坡變陡,速度減緩,從而形成后浪趕前浪,一浪疊一浪,一浪高一浪涌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