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教案(精選19篇)
《元日》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導讀〈〈元日〉〉讓學生體會詩人在這首詩中所寄托的自己執政變法,除舊布新,強國富民的抱負和樂觀自信的情感。
2.了解詩句的主要意思。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背誦全詩。
教學重點
1.朗讀詩句,背誦詩句,了解詩句的大意。
2.體會詩中的意境和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質疑激進,導入釋題
今天我們來學習古詩〈〈元日〉〉(板書課題),腦子里會產生哪些想法呢?可能有的同學會問:“元日”是什么意思?“元日”就是“元旦”嗎?有誰知道?(匯報指點)
大家預習過課文,大體上知道了課文是描寫新春佳節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的,“元日”并非現在一般所說的“元旦”,而是農歷正月初一,就是春節或過年。現在“元旦”“新年”一般指農歷的一年之首,就是農歷1月1日,而“元日”是農歷歲首正月初一,即一般所說的春節。
同學們已經理解了課題,那就請同學們來讀一讀這首詩吧!
二.自主學習,初讀感知
1.出示幻燈片,播放、范讀、自由讀、指名讀、同桌互讀。
2.提問:現在我們已經能正確流利的把詩讀出來了,接下來該懂詩句的意思了。那么要弄懂詩句的意思,方法有哪些呢?
(查資料,字典解釋每一個字詞、再解釋句子,問老師)
3.小組自學詩句的意思,匯整,說出詩句的意思。
三.合作探究,精讀感悟
1.品讀(想一想、議一議、說一說)
(1)詩人選擇了哪些富有節日特點的事物來描寫春節熱鬧景象?
(板書:放爆竹、喝屠蘇、換桃符)
(2)全詩描繪了怎樣一幅圖景?
(描繪了春節期間家家戶戶鞭炮齊鳴、張燈節彩、歡度佳節的情景,呈現出一派歡樂、祥和的節日氣氛)
(3)作者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寫這首詩的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請看資料(幻燈片)
王安石(1021—1086)北京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他任宰相時不顧大官僚地主的反對,推行新法,在他的心目中,新法猶如春風般吹向千家萬戶,為的是老百姓能減少稅收,增加收入,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天下太平。
〈〈元日〉〉正是他推行新政是所作,詩中他借新年的新氣象比喻自己的雄心壯志。
生:說出表達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寄托了自己執政變法、除舊布新、強國富民的抱負和樂觀自信的情感。
師:結句“總把新桃換舊符”,既是寫當時的民間風俗又蘊涵除舊布新的意思。
2.品讀感悟(配樂、出示幻燈片)
帶著你的感受來美美的品讀詩句
3.齊背古詩
四.拓展延伸,總結詩句
1.同學們:詩人寫“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現在請同學們想一想我們過春節時有哪些富有特色的風俗或活動來匯報,我們現在來做小詩人,請借用王安石的前句“千門萬戶瞳瞳日”根據我們慶新年的活動來補寫出后句呢?——————
2.誰可以用別的方式來描繪或表達新年的歡樂場面或天下太平的盛世呢?
(1)說一說 (2)歌聲
3.結課
一曲優美動聽的歌聲,唱出了對祖國的祝愿,王安石當時的理想在今天實現了,但當時由于受保守派的攻擊,他被迫辭職,新法隨即被廢,不久他就懷著悲憤的心情死去。同學們可以去收集他晚年的詩來和〈〈元日〉〉進行對比體會。
板書設計
元 日
放爆竹
寄托抱負
喝屠蘇
樂觀自信
換桃符
《元日》教案 篇2
一、導入解題
出示幻燈,同學們,這里有幾首詩,我們來讀一讀,看看都跟什么節日有關?
小結: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節日都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那么,那么你們還知道中國有哪些傳統節日呢?
今天,老師要和同學們一起學一首描寫春節的古詩。題目叫“元日”[出示,齊讀]。
元在字典中的解釋有:開始的,第一。(2)為首。(3)主要、根本。(4)元素。(5)構成一個整體的。(6)貨幣單位。你認為在這里是哪種解釋?
誰能說出題目的意思?(大年初一、正月初一、農歷一月一號、春節)
師補充:古人認為元日是一年的開始,一個季節的開始,一個月的開始,所以又叫這一天為“三元”。
二、自讀課文,初步感知,讀得正確
1.這首詩是宋朝的王安石寫的,他是一名政治家,也是一位文學家。請大家打開書,請根據自讀要求自己讀一讀這首詩。(出示要求)請一位同學讀要求。
2.(出示詞語)指名讀詞語,相互正音,齊讀。
3.指名讀詩,齊讀,提出不懂的地方,集體交流。(出示提出的不懂之處有:屠蘇、曈曈日、新桃、舊符)
三、品讀古詩
1.學習古詩不僅要讀好,還要讀懂。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讓我們各自再來多讀幾遍這首詩,一邊讀一邊借助注釋想一想:這首詩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2.交流: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每一句的主要意思?
第一句:在爆竹聲中,舊的一年過去了,新的一年來到了。
人們都在“噼噼叭叭”放爆竹,給你什么感受?讀出喜慶的氣氛。
第二句:春風把溫暖送進了屠蘇酒中。
過渡:剛才我們知道,這屠蘇酒可不是一般的酒,它可是除夕之夜,人們將最新鮮的屠蘇草浸入酒中,吊在井里,等到大年初一大早,全家人歡聚一堂,先是孩子,最后是老人,每人一杯。
迎著和煦的春風,品著新年的吉祥酒,他們可能會說些什么呢?(出示,生發揮想象說話)
孩子們喝著屠蘇酒,會說——
年輕人喝著屠蘇酒,會說——
老年人喝著屠蘇酒,會說——
點撥:這里的“溫暖”僅僅指身體上感到溫暖嗎?
(1)春風把溫暖送進了每一戶人家,每一個都感到很溫暖,心里充滿了希望。
(2)春風把暖氣吹進了屠蘇酒,人們喝了屠蘇酒感到很溫暖,祈禱新的一年里很健康。
看,春風不僅把溫暖的氣息送入屠蘇酒中,更將這暖暖的春意送進了人們的心田!指導朗讀:誰能讀出這溫暖的感受?
過渡:詩人沐浴著柔和的春風,借著馨香的酒意,喜氣洋洋的走出家門,他看到了什么?
第三句:燦爛的陽光普照千家萬戶,多么美好的景象!你能讀出這種感覺嗎?
評:你讀得真好,千家萬戶都沐浴著溫暖而光亮的太陽光,讓人覺得前途一片光明,充滿了希望。指名讀,齊讀。
第四句:這里的“新桃”和“舊符”用的是“互文”的修辭手法,指的都是“桃符”,也就是新的桃符、舊的桃符。誰能說說最后這句的意思?(每年總是拿新門神換掉舊門神。)
人們的這個舉動有什么含意嗎?(辭舊迎新,表達祝福)
4.在詩人眼里換去的僅僅是舊的桃符嗎?他的筆下僅僅是一副節日風俗圖嗎?此時他已度過了人生的第四十九個元日,每一次都是這樣,為什么偏偏在這一年寫下《元日》呢?有時候我們了解了作者和寫作背景后對詩的理解會更加深入。
出示背景:在王安石擔任宰相之后,積極推行新法,《元日》就寫于這一年的春節。在他的心目中,新的國家政策好像春風浩蕩,陽光普照,一定會給國家帶來了欣欣向榮、人民安居樂業的新氣象,此時此刻,王安石的心情怎樣?
(生:興奮、激動、充滿信心……)
請帶著這份自信、這份樂觀、這份憧憬和激動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三、拓展補充:王安石不僅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經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讓我們來欣賞一下。
出示《梅花》《泊船瓜洲》
《元日》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運用多種識字渠道,認字與識字。
2、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過年的習俗,表達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對美好情感的最追求,通過引導學生自學,學習古詩,提出疑問。
3、朗讀課文,通過各種方式的以讀悟情。
4、指導學生查找資料,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調動查找資料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自學提出疑問,通過各種方式以讀悟情。
三、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師:同學們,你們喜歡過年嗎?誰來說說咱們過年都是怎么過的啊?(各抒己見)
2、(出示圖片) 過年的時候,我們的主要活動有貼對聯,吃團圓飯,看春晚,放煙花,舞龍。那還有送壓歲錢,貼盜福,接財神,吃餃子,拜年等等。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與年有關系的古詩《元日》
(二)引出詩題:元日
1、解題
師:元日的元是開始的意思。元日就是開始的日子。我們中國人把過春節時,正月初一作為一年的開始。這里的元日指的就是春節。
2、簡介詩人
師:王安石是北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文學上以散文著名。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創作也很有成就。
3、回憶古詩學法
師:我們要學會一首古詩你什么基本方法嗎?
讀準字音,讀通詩句,理解詩意,展開想象。
師:你們有信心讀好它嗎?(1)自由讀(2)指名讀
4、深入古詩
師:要讀懂古詩還要先理解詞語的意思,你理解了哪些詞語的意思呢?你還有什么不懂的或不理解的嗎?告訴大家,讓大家來幫幫你。(學生提出疑問)
4、理解詞語意思
歲:年。你今年幾歲啦?換句話說就是你來到這個世間已經十年了!那這里歲的意思就應該解釋為年。
除:去掉
屠蘇:①草名(闊葉草)②屠蘇酒③茅屋(查于《辭海》)指古代春節時喝的用屠蘇草或幾種草藥泡的酒。古時候,每年除夕時,家家戶戶用屠蘇草泡成的酒。飲屠蘇酒是我國過年的一種風俗。飲屠蘇酒,意思是“屠絕鬼氣,蘇醒人魂”。據說于大年初一早上,全家老小朝東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然后用紅布把渣滓包起來,掛在門框上,用來“驅邪”和躲避瘟疫。以后便將春節喝的酒統稱屠蘇酒。
曈曈日:曈是什么偏旁。你可以猜想一下與什么有關系呢?(出示圖片)理解詞義。太陽初升時光亮耀眼的樣子。
桃符:指畫有神荼、郁壘兩個神像或寫有這兩個神像名字的桃木板,正月初一清晨掛在門上,以求“避邪”。這也是古代民間的一種習俗。
總把新桃換舊符是個壓縮省略句,新桃省略符字,舊符省略了桃,交替運用。這是因為七絕句子字數的限制的緣故。桃符后指春聯。
5、師:還有嗎?應該沒有了吧。在大家的幫助下,是不是每位同學都理解了呢?請你們試著把古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理解古詩可以加上自己的話,使意思表達更通順。
(1)自由說(2)指名說
6、閉上眼睛,聽老師范讀,在你頭腦中想象,你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7、從這首古詩中,你知道古人在過年的時候都有哪些習俗嗎?
8、背誦古詩
9、介紹王安石的寫作背景
當然,作為大政治家、哲學家的王安石,其寫作此詩的目的,并不是單純地記錄宋代的春節民俗,而是表達了他除舊革新的政治理想。從王安石其他優秀詩作來看,傳達那種變化之美,革新之美,以及那種不為世人理解的孤獨之美,也確乎是其主要的詩意表達。
(三)課外延伸
出示與過年有關的古詩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元日 玉樓春
(宋)毛滂
一年滴盡蓮花漏,碧井屠蘇沉凍酒。
曉寒料峭尚欺人,春態苗條先到柳。
佳人重勸千長壽,柏葉椒花芬翠袖。
醉鄉深處少相知,祇與東君偏故舊。
(四)課后作業
1、背誦古詩
2、說一說這首古詩的意思
3、收集于過年過關的詩句
《元日》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這首詩描寫新年元日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抒發了作者革新思想感情。首句“爆竹聲中一歲除”,在陣陣鞭炮聲中送走舊歲,迎來新年。起句緊扣題目,渲染春節熱鬧歡樂的氣氛。次句“春風送暖入屠蘇”,描寫人們迎著和煦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第三句“千門萬戶曈曈日”,寫旭日的光輝普照千家萬戶。用“曈曈”表現日出時光輝燦爛的景象,象征無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結句“總把新桃換舊符”,既是寫當時的民間習俗,又寓含除舊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種繪有神像、掛在門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舊桃符,換上新桃符。“新桃換舊符”與首句爆竹送舊歲緊密呼應,形象地表現了萬象更新的景象。王安石既是家,又是詩人。他的不少描景繪物詩都寓有強烈的內容。本詩就是通過新年元旦新氣象的描寫,抒寫自己執政變法,除舊布新,強國富民的抱負和樂觀自信的情緒。全詩文筆輕快,色調明朗,眼前景與心中情水乳交融,確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詩。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默寫課文。
3.了解詩句所描繪的歡天喜地、熱熱鬧鬧的節日景象,感受詩中表達的全民族歡度佳節、辭舊迎新的美好愿望。
4.查字典,初步了解詩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問題,了解學習古詩的一般方法。
教學過程:
一、談春節激趣入課題:
1.出示一組春聯和過年的畫面
2.學生們,還記得去年的春節嗎?
3.回憶春節的情景,除夕,大年初一……
4.引出詩題:古代的大年初一叫作“元日”,板書:“解詩題”。
5.初步了解作者,指導學生吸收有價值的資料。
二、初讀感知,檢查預習。
1.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認清字形。
2.生字游戲――師:課文上說,過年的時候放鞭炮,這鞭炮,用了什么詞?
預設:爆竹。
師:對啊,大家寫上這個詞,想象它怎么就是鞭炮呢?
預設:在竹子里安裝火藥,,出花,出響。
師:沒錯!那,這“爆”字該怎么寫呢?
火藥的“火”作形旁,暴躁的“暴”作聲旁,兩個熟字合起來,很好記。
師:同座互相用剛才這樣的方法學習其他的生字新詞。
爆 屠 童 換 符
3.學生讀生字。
三、再讀課文,理解詩意。
1.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第一句,抓住關鍵字詞理解詩意:
“歲”就是“年”,“除”就是“過去”,這一句的意思就是“爆竹聲中一年過去了”。
2.學生用這種方法理解下面的語句。
3.交流討論,相機出示課件。
指導“屠蘇”,出示從不同渠道了解到的“屠蘇”的含義:屠蘇:古代一種酒名。師問:如果把這里的“屠蘇”理解為屠蘇酒,這句話能說得通嗎?誰來試著說說看。(春風把溫暖送進了屠蘇酒中。)這句話是什么意思,你們明白嗎?有疑問嗎?師告知:劉老師第一次讀到這首詩的時候也和你們一樣產生了疑問,想知道我是怎么解決的嗎?(查《辭海》,上網查“屠蘇酒”的資料)師出示:屠蘇:①草名(闊葉草)②屠蘇酒③茅屋(查于《辭海》)屠蘇酒:古時候,每年除夕時,家家戶戶用屠蘇草泡成的酒。飲屠蘇酒是我國過年的一種風俗。飲屠蘇酒,意思是“屠絕鬼氣,蘇醒人魂”。據說于大年初一早上,全家老小朝東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將春節喝的酒統稱屠蘇酒。(查于網絡)(這段教學有兩個目的:一是向學生明示遇到不理解的詞語可以查工具書,且查到的義項要根據具體的句子來選擇;二是向學生暗示,從《新華字典》到《現代漢語詞典》,再到《辭海》、網絡,功能越來越強大。
“曈曈日”:出示圖片引導理解。
“桃符”:講故事,理解詞義。
4.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板書:“讀詩文,解詩意”。
四、細讀課文,體悟詩情
1.學生再讀課文,抓住關鍵的詞語,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學生體會“熱鬧,快樂”之情。追問“從哪里體會回到的”。
3.重點指導“千門萬戶”,激發學生想象,從內心中體會快樂之情。
4.播放課件,古代過年的鏡頭,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快樂。
5.通過朗讀表現這種快樂,教師范讀,指導學生讀詩文。
五、回顧學法,總結全文
1.帶領學生回顧學習古詩的方法。
2.總結全詩表達的思想感情。
3.拓展延伸:王安石不僅是詩人,更是家,課下查閱資料,研究一下王安石寫作本詩深層意思。
板書:
元日
(宋)王安石
解詩題 放爆竹
讀詩文 喝屠蘇
明詩意 迎紅日
悟詩情 換新符
《元日》教案 篇5
教導方向:
1、 可能正確、熟練、有情感地朗誦和背誦古詩《元日》。
2、 學會9個生字。明白詩中重點的詞義,明白詩句主要意思。
3、 想象詩歌意境,理解詩情面緒。感悟“詩言志”的表達要領,開頭掌握學習古詩的要領。
4、 學會使用網絡查找資料,依靠信息,自主學習。
教導經過;
一情境引入
(播放歌曲 )一曲開心中國年把我們帶進了過年的氣氛中,方才你都看到了人們在過年時都在做什么啊?(放鞭炮,貼對子等),是啊,掛燈籠,放鞭炮,貼對聯,年真的是令人高興,高興,本日我們就來學習十二板塊:過年,那你知道嗎?g年是從什么時辰開始,什么時辰完畢嗎?老師小的時辰外婆常會年童謠給我聽,你們樂意聽一聽嗎?(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便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果沾,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頭一滿街走,正月十五,正月正,正月十五鬧花燈)過年便是指從小年開始到正月十五完畢,本日我們就來學習古詩元日,看一看昔人是怎樣過年的?板書元日,誰知道元日是指哪一天?
二自由讀古詩邊讀邊圈畫出生字,可以借助課后生字的拼音,也可以問一問同桌。
三卡片出示生字;爆,余,除,屠,新,換,舊,付,符。開火車讀哪一組讀的正確,就仿照鞭炮的聲音:怦啪,有錯字就仿照啞炮的聲音:嗤。然后大眾幫她把錯字訂正過來。
四 指讀古詩
五老師這里尚有一些詞語,有的可不是書里的,你能會讀嗎?不會也沒相關,老師可以幫助你,出示詞語:(課件出示)
迎春 新年 歡樂 爆仗
紅燈 秧歌 守歲 除舊迎新
屠蘇 換桃符 瞳瞳日 眉開眼笑
年年多余
自由練讀 ,指讀,齊讀
我發明了大眾讀的很高興,不外有一個詞老師發明它如同是多余的,別的詞都是整整齊齊陳設的,只有它如同是多余的,剩余的,是哪一個詞啊 ?你過年都有什么會剩余?這個字加上什么偏旁就組成了新字,真聰明,除可以組成什么詞語,讀一讀帶有這個字的詩句,說一說第一句是什么意思,用這樣的要領學習古詩二三句,有不懂的詞提議來,一起管理。注釋屠蘇,曈 曈日。在報告最后一句是學習;新,舊,換,符,付
l六再來讀這首詩說一說你似乎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想象到了什么
七情感朗誦,跟手勢讀
八男女生角逐讀
九古詩新唱
十一提起過年,真有說不完的話題,你還知道哪些 年的針言,對聯可能故事嗎
十二總結;本年是牛年,來歲是虎年 ,讓我們一同期盼虎年的到來:
板書:: 元日
(宋)王安石
解詩題 放爆仗
讀詩文 喝屠蘇
明詩意 迎紅日
悟詩情 換新符
《元日》教案 篇6
《元日》詩句描繪初歡天喜地、熱熱鬧鬧的節日景象,表達了全民族歡度佳節、辭舊迎新的美好愿望。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篇三
一、 導入
1、 課件:迎新春
2、 說說看你想到了什么?結合生活實際談談過年的感受。
3、 揭題:在有關春節的古典詩歌中,有一首古詩流傳甚廣,影響深遠,那便是王安石的作品《元日》。
4、 解題:元日
二、學文
1、初讀,同桌互讀,指名讀,齊讀。
2、學貴有疑:預習時你有什么疑問?
學生質疑,師板書。
3、學應有法,解疑
哪位同學能幫助解答?你是怎么知道的?請把你的學法金鑰匙告訴大家。教師相機指導。
爆竹:炮仗 鞭炮 指名書寫,師范寫。
(·)的爆竹聲(噼里啪啦 噼噼啪啪 此起彼伏 )
歲:年,哪些詞或詩句也曾用到歲?
歲歲平安 “一歲一枯榮”
除:除去 送走 過去
屠蘇: 草名 酒
曈曈日:初生的太陽 太陽初升時光亮的樣子
新桃 舊符:老師也有把金鑰匙,每一單元的整體預習是非常重要的。請同學們翻開123頁,拿起筆來,不動筆墨不讀書,咱們快速地默讀開卷有益:過年,你就明白新桃舊符是什么了。
指名說:桃符是什么?它就是現在的春聯。
4、理解感悟
①明詩意: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嗎?
同桌試試,指名說,
課件:結合畫面,再次描述。師描述
② 想象說話: 快過年了,你是什么樣的心情?根據你的生活經歷,說說你過年時總做些什么?
請同學們閉眼想象,腦子里就像在演電影一般浮現出過年時的情景,你仿佛聽到什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師范讀,生想象,指名說。
③指導讀:同學們的想象力真是豐富,把過年的歡天喜地、熱熱鬧鬧的景象描繪出來。真棒!不知道你能不能用你的聲音和表情把元日的熱鬧氣氛表現出來?
自己試試。指3-4名讀,評價
④背誦,畫面輔助。
三、拓展,了解春節的各種習俗
1、貼春聯: 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戶更新
指名讀,滲透春聯的知識:春聯有上聯和下聯之分,還有橫批。
2、對對聯:你能試著對出下聯嗎?
爆竹一聲除舊歲,桃符萬戶迎新春。
3、課文插圖里也有一幅春聯,你能讀出來嗎?
被擋住的字咱們幫它填上: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橫批:辭舊迎新
相機了解除夕夜
5、貼春聯表達了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憧憬與祝愿,增加了節日的氣氛。語文天地里也有一幅對聯,請看:
· 鶯歌燕舞春無限,雨順風調歲有余。
你能說說它表達了什么樣的祝愿嗎?
6、交流帶來的春聯。
篇一
一、教學目標:
1、讀準“爆、屠、曈、符”的字音,認清字形,正確、流暢、有感情地朗讀本詩,并能背誦。
2、通過討論及合作交流,學會“屠蘇、曈曈日、桃符”等生詞,理解詩意,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
3、通過關于春節民俗資料和詩歌背景資料的補充閱讀,體會本詩所描寫的場景和所表達的感情,引導學生喜愛我國的民俗文化。
二、教學重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并能體會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準備:
1、學生搜集相關資料了解春節民俗,搜集春聯。
2、教師制作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解題。
1、課前循環播放過年的相關樂曲及圖片。
2、非常高興今天能和我們四(2)班同學一起學習《元日》這首古詩。來,齊讀課題。
3、同學們,剛才課前你們聽到的歌曲、看到的圖片十分喜慶,一般是在什么時候聽到、見到?(過年)提到過年,我就想到“新年”一詞,[出示:新年]平時我們所說的“新年”一般有兩個時間,你知道分別是指什么時候嗎?[出示:元旦:陽歷1月1日;元日:農歷正月初一,即春節。]這里的“元”是什么意思?[出示:元:第一、起始。]元旦就是陽歷的第一天,春節就是農歷的第一天。
4、現在你知道課題什么意思了吧?(板書:農歷正月初一,即春節)《元日》這首詩給我們描繪的就是人們歡度春節的情景。你們喜不喜歡過春節啊,讓我們一起歡快地再讀一次課題。
(二)檢查預習,讀準古詩。
1、這首詩是宋朝的宰相王安石寫的(板書:[宋]王安石)他是一名政治家,也是一位大詩人。
2、課前同學們都做了預習,下面就看看大家的預習效果,誰能接受我的第一個挑戰[出示:挑戰一]。指名讀詩(2人),相機正音。
3、老師發現,剛才兩位選手很了不起,尤其這幾個生詞讀得特別準確[出示:爆竹、屠蘇、曈曈日、桃符],誰再來教教大家。指名1人讀其他跟讀。會讀還要會寫,我們再來記一記這幾個生字的字形:三個生字結構都不一樣,一起說說?知道“爆”字為什么是“火”字旁?注意可別寫錯。在書上描紅(P132),提醒寫字姿勢。
4、讓我們把生字帶進古詩,一起挑戰第一關(齊讀古詩)。
(三)交流學習,理解詩意。
1、通過學習,我們已經能把古詩讀正確讀流暢了。接下來我要發出第二關挑戰[出示:挑戰二]。
2、引導學法:同學們,我們只有讀懂了詞語的意思才能理解詩句的意思。看一看,這首詩里你有哪些詞語不明白的?[出示全詩,相機點擊詞語]
3、平時遇到不理解的詞語你是怎樣解決的?(指名說)是的,我們一般有三個途徑解決:[出示:(1)聯系上下文猜測;(2)查找資料(字典、詞典、辭海、網絡等);(3)聯系生活實際理解或請教別人。]
4、現在你能利用上述的解詞方法來理解這些詞語嗎?[出示詩歌]
集體交流。[相機出示“屠蘇”、“曈曈日”、“桃符”的解釋]
5、理解了重點詞意,現在就請你準備迎接挑戰,說說詩句的意思。你可以獨立思考,也可以跟前后左右同學一起討論。
6、交流理解詩意:[出示全詩]
(1)第一句:
A、誰來挑戰第一句?(在此起彼伏的爆竹聲中,一年又過去了。)
B、指導朗讀:舊的一年過去了,新的一年來到了,人們都在“噼里啪啦”放鞭炮,給你什么感受?(板書:熱鬧、喜慶)指讀(2人),男女分別讀。
(2)第二句
A、誰來挑戰第二句?(春風把暖氣吹進了屠蘇酒,人們喝了屠蘇酒感到很溫暖。)
B、組織交流:理解“入”。這“溫暖”僅僅指的是人們身體上的溫暖?(心里還充滿了希望。)
C、指導朗讀:誰能讀出這溫暖的、充滿希望的感受?指讀(2人)小組讀。
(3)第三句
A、誰來挑戰第三句?(千家萬戶都照進了溫暖而光亮的太陽。)
B、指導朗讀:太陽給人溫暖、光明與希望,能讀出這種感覺嗎?指讀(2人),齊讀。
(4)第四句
A、誰來完成最后的挑戰?(每年春節時人們總要用新春聯換掉舊春聯。)你知道春節貼春聯有什么含意嗎?(辭舊迎新,表達祝福)強調理解“總”。
B、說到春聯,課前老師請大家回去搜集幾副,誰帶大家欣賞一下?指名說。
老師這里也有幾副,我們一起欣賞[出示春聯]
(5)小結:一副副春聯表達了人們新年時的美好祝愿。《元日》這首詩更讓我們感受到了新春佳節的熱鬧、喜慶,誰能完成更大的挑戰,連起來說一說這首詩的意思?
(四)體悟詩情,賞讀背誦。
1、師引:俗語常說“詩中有畫”[出示:詩中有畫],詩中,你從哪里可以感受到春節那熱鬧、喜慶的場面?放爆竹、喝屠蘇酒、貼春聯,這都是春節時的習俗,你還知道哪些春節習俗?你最喜歡的是什么?給大家介紹一下。
2、一聲聲爆竹、一杯杯美酒、一張張春聯,一碗碗熱騰騰的餃子,還有那嶄新的壓歲錢……同學們根據詩文,又結合自己的生活充分感受到了春節那歡樂的情景。其實,不僅“詩中有畫”,詩中還有“話”呢。[出示:詩中有話]
詩人王安石寫這首詩不僅僅是描寫新年新氣象,他還有更深刻的用意。[出示:寫作背景]
3、引導朗讀:可以說,《元日》這首詩是王安石這位胸懷遠大的宰相對國家和人民最為美好的祝福。[出示全詩,教師配樂朗讀]
你能把詩人的這份美好祝福讀出來嗎?自由練讀,指讀,齊讀[配樂]。
4、理解了詩意,我們和詩人共同感受到了春節的熱鬧與歡快,讓我們一起背下這首喜慶的詩吧。請大家接受挑戰。[出示:挑戰三]
5、指名背,會背的齊背。
(五)鞏固理解、拓展延伸。
1、師:三關挑戰下來,我們四(1)班的同學們真是了不起,但老師還想考考大家,請接招。
2、課堂練習:[出示:挑戰四]。
3、小結:這節課,我們共同學習了《元日》這首古詩。學習時我們是按照這樣的方法來學的[出示:學習古詩基本方法]。這也是今后我們學習古詩可以采用的方法,使我們可以更多更好地閱讀古詩,進行有效的積累和運用。
(七)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元日》;
2、積累辭舊迎新的詩句和對聯。
板書設計:
元日 【宋】王安石
農歷正月初一,即春節
熱鬧、喜慶
篇二
教學要求:
知識目標:
1.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默寫課文。
情感目標:
了解詩句所描繪的歡天喜地、熱熱鬧鬧的節日景象,感受詩中表達的全民族歡度佳節、辭舊迎新的美好愿望。
能力目標:
查字典,初步了解詩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問題。
教學重點:指導學生了解詩句的意思,說說自己的理解。
教具準備:字典、生字詞語卡片,課文插圖。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讀通詩歌。
上課前,我們先來讀一組詞語。
1.孩子們,當這些詞語出現在你的眼前,你想到了什么? ——過春節
誰來說說,你是怎么過春節的?(放爆竹、貼春聯和福字、拜大年)
2.你們想知道古人是怎樣過春節的嗎?宋代詩人王安石就寫下了這樣一首詩,叫做《元日》。(板書)讀題。
3.解題:古人用“元”表示頭、開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什么意思?指哪一天?古人認為春節是歲之元、時之元、月之元,故又稱“三元”。再讀課題。
4.想聽聽這首詩嗎?從這首詩中,你感受到了一種怎樣的氣氛?
二、品詞析句,體悟詩情。
1.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古人到底是怎樣過春節的呢?自己讀讀這首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節,人們放起了鞭炮,聽著“噼里啪啦”的聲音,我們的心都情不自禁地被感染了。詩中的哪個詞就是指“鞭炮”呀?(爆竹)
你們知道除夕夜的爆竹聲,哪一時刻最響?為什么?
那一時刻,新舊更替,這個“除”的意思就是----更換。
這里的“歲”是什么意思?年,哪些成語或詩句也曾用到歲?
現在,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句詩的意思嗎?
讀了這句詩,你一定想起了自己在除夕夜放鞭炮的情景,能給大家說說嗎?
從這鞭炮聲中,你仿佛聽出了什么?
是啊!這響亮的爆竹聲充滿了喜慶和希望,這響亮的爆竹聲送走了舊歲,迎來了新春。誰來讀?
人們放爆竹就是為了辭舊迎新啊!怎么能不快樂呢?齊讀。
▲“春風送暖入屠蘇”
在這闔家歡樂的日子里,人們除了用放鞭炮表達自己的喜悅之情,還會喝口香醇美味的屠蘇酒。知道什么是屠蘇酒嗎?
這可不是一般的酒,它可是除夕之夜,人們將最新鮮的屠蘇草浸入酒中,大年初一一大早全家人歡聚一堂,迎著和煦的春風,品這新年第一口酒!想象一下,他們可能會說些什么呢?
評:人們的心中一定會涌起一陣陣暖流。
是啊,就像春天里的風一般給你帶來溫暖。
那這句詩是什么意思呢?
春風不僅把溫暖的氣息送入屠蘇酒中,更將這暖暖的春意送進了人們的心田!誰來吟一吟這句詩?
告訴你們一個小秘密:古代人在禮儀上一般講究先長后幼,可是只有飲這屠蘇酒時是先幼后長!不相信?有詩為證:“不覺老將春共至,手把屠蘇讓少年。”這正是因為新春開元,年輕人又長了一歲,充滿著朝氣和活力。長輩們希望他們在新年里能有新的作為!回憶一下,大年初一,長輩們常會怎樣祝福你?
2.小結:同學們,聽著清脆的爆竹聲,品著醉人的屠蘇酒,與家人共享天倫之樂,你們心中一定充滿著喜悅之情。(出示兩行詩)指名讀。
評價:聽著你的朗讀,我們好像已經融入了那快樂、喜慶的氛圍當中去了。
愿意和他一樣快樂嗎?咱們一起讀吧!
▲“千門萬戶瞳瞳日”
其實除了放鞭炮、喝屠蘇酒之外,人們還會用其他方式歡度春節。除夕之夜,人們常常會一夜不睡覺,為的就是迎接新年的第一縷陽光。
你知道“曈曈”是什么意思嗎?這個詞值得我們好好研究:看偏旁,跟什么有關?形聲字, “曈”(由暗漸明)——曈曈:古詩的語言追求精練,這里卻舍得用兩個字。為什么呢?重疊使用,就是為了強調太陽剛升起時明亮的樣子。
想象一下,在經歷了一夜的等待之后,人們看到東方出現了一幅怎樣的情景?
多么溫暖,多么令人欣喜!
那一輪瞳瞳紅日,在守歲的人們眼里其實象征了什么?(光明與希望)
那這句詩是什么意思呢?(千家萬戶都照進了溫暖而明亮的太陽)
這陽光也照到了人們的心里,在新的一年里。讓人感到前途一片光明,充滿希望。誰能讀出這種充滿光明,充滿希望的感覺?齊讀。
▲“總把新桃換舊符”
是呀!瞳瞳紅日象征著美好的前景,那紅彤彤的春聯其實也寄予了人們的希望與喜悅之情。知道古人怎么稱呼春聯嗎?
他們把它稱之為“桃符”。誰能給大家介紹介紹“桃符”的?
你們看:這就是桃符。古人認為桃木是一種神木,可以避邪。所以在上面寫上字或像這樣畫上畫,就可以避邪祈福。后來桃符就逐步演化成了我們今天的春聯。
我們書上的彩圖中就有一副春聯,你們注意到了嗎?
老師用簡體字把它寫出來了,你會讀嗎?這可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它以工整的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抒發了美好的愿望。 讓我們再來讀一遍。
“總把新桃換舊符”這一句什么意思?人們的這一舉動有什么含義嗎?
當你換下去年已經陳舊的春聯,換上嶄新的春聯時,你的心中是怎么想的呢?
3.小結:難怪古人在春節時“總把——”, “桃”和 “符”指的都是?壓縮省略,交替使用,古詩的語言多么凝練!讓我們一起誦一誦三四兩句詩。
4.總結:放爆竹、飲屠蘇、換桃符,幾個典型畫面,寥寥數語,就給我們勾畫出歡度新年的喜慶景象。時至今日,人們每到辭舊迎新之時,仍會情不自禁地吟誦起王安石的這首《元日》。指名讀。
就讓我們在這種喜悅的氣氛中,懷著對未來美好的憧憬讀好這首詩吧!齊讀。
5.孩子們,王安石筆下的,僅僅是一幅節日風俗圖嗎?此時的他,已度過了人生中第四十九個元日,每一次都是這樣過春節,為什么偏偏在這年寫下《元日》呢?有時候我們了解了作者和寫作背景后,對詩歌的理解會更加深入。
(出示背景,生瀏覽)看出什么來了嗎?
是啊,他堅信自己政治改革的春天必將來臨,到時定會辭舊迎新,萬象更新!這就是所謂的“詩言志”(板書)啊!詩是表達作者情感,表達作者志向的。現在的你,對這首詩一定更加深有感觸,那就讓我們融入朗讀吧!配樂讀。
6.我們曾經學過王安石的另一首詩《梅花》,還記得嗎?
在這首詩中,詩人又寄予了自己怎樣的志向呢?
這時的王安石變法失敗,辭職,十分孤獨。但他仍一如既往地堅持自己的政治理想。詩中的梅花,正是作者人格的化身。齊讀。
7.總結:同學們,不管是《元日》表達出的對變法的充滿希望,還是《梅花》所表達出的高潔堅強,無一不在托物言志,借詩傳情。所以,我們在讀一首詩的時候,更是在讀詩人的一顆美好的心靈,希望你們都能用心去讀好每一首詩歌,每一篇文章!
《元日》教案 篇7
一,教學目標:
1,讀準"爆,屠,曈,符"的字音,認清字形,正確,流暢,有感情地朗讀本詩,并能背誦.
2,通過討論及合作交流,學會"屠蘇,曈曈日,桃符"等生詞,理解詩意,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
3,通過關于春節民俗資料和詩歌背景資料的補充閱讀,體會本詩所描寫的場景和所表達的感情,引導學生喜愛我國的民俗文化.
二,教學重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并能體會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準備:
1,學生搜集相關資料了解春節民俗,搜集春聯.
2,教師制作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解題.
1,課前循環播放過年的相關樂曲及圖片.
2,非常高興今天能和我們四(1)班同學一起學習《元日》這首古詩.來,齊讀課題.
3,同學們,剛才課前你們聽到的歌曲,看到的圖片十分喜慶,一般是在什么時候聽到,見到 (過年)提到過年,我就想到"新年"一詞,[出示:新年]平時我們所說的"新年"一般有兩個時間,你知道分別是指什么時候嗎 [出示:元旦:陽歷1月1日;元日:農歷正月初一,即春節.]這里的"元"是什么意思 [出示:元:第一,起始.]元旦就是陽歷的第一天,春節就是農歷的第一天.
4,現在你知道課題什么意思了吧 (板書:農歷正月初一,即春節)《元日》這首詩給我們描繪的就是人們歡度春節的情景.你們喜不喜歡過春節啊,讓我們一起歡快地再讀一次課題.
(二)檢查預習,讀準古詩.
1,這首詩是宋朝的宰相王安石寫的(板書:[宋]王安石)他是一名政治家,也是一位大詩人.
2,課前同學們都做了預習,下面就看看大家的預習效果,誰能接受我的第一個挑戰[出示:挑戰一].指名讀詩(2人),相機正音.
3, 老師發現,剛才兩位選手很了不起,尤其這幾個生詞讀得特別準確[出示:爆竹,屠蘇,曈曈日,桃符],誰再來教教大家.指名1人讀其他跟讀.會讀還要會寫, 我們再來記一記這幾個生字的字形:三個生字結構都不一樣,一起說說 知道"爆"字為什么是"火"字旁注意可別寫錯.在書上描紅(p132),提醒寫字姿勢.
4,讓我們把生字帶進古詩,一起挑戰第一關(齊讀古詩).
(三)交流學習,理解詩意.
1,通過學習,我們已經能把古詩讀正確讀流暢了.接下來我要發出第二關挑戰[出示:挑戰二].
2,引導學法:同學們,我們只有讀懂了詞語的意思才能理解詩句的意思.看一看,這首詩里你有哪些詞語不明白的 [出示全詩,相機點擊詞語]
3,平時遇到不理解的詞語你是怎樣解決的 (指名說)是的,我們一般有三個途徑解決:[出示:(1)聯系上下文猜測;(2)查找資料(字典,詞典,辭海,網絡等);(3)聯系生活實際理解或請教別人.]
4,現在你能利用上述的解詞方法來理解這些詞語嗎 [出示詩歌]
集體交流.[相機出示"屠蘇","曈曈日","桃符"的解釋]
5,理解了重點詞意,現在就請你準備迎接挑戰,說說詩句的意思.你可以獨立思考,也可以跟前后左右同學一起討論.
6,交流理解詩意:[出示全詩]
(1)第一句:
a,誰來挑戰第一句 (在此起彼伏的爆竹聲中,一年又過去了.)
b,指導朗讀:舊的一年過去了,新的一年來到了,人們都在"噼里啪啦"放鞭炮,給你什么感受 (板書:熱鬧,喜慶)指讀(2人),男女分別讀.
(2)第二句
a,誰來挑戰第二句 (春風把暖氣吹進了屠蘇酒,人們喝了屠蘇酒感到很溫暖.)
b,組織交流:理解"入".這"溫暖"僅僅指的是人們身體上的溫暖 (心里還充滿了希望.)
c,指導朗讀:誰能讀出這溫暖的,充滿希望的感受 指讀(2人)小組讀.
(3)第三句
a,誰來挑戰第三句 (千家萬戶都照進了溫暖而光亮的太陽.)
b,指導朗讀:太陽給人溫暖,光明與希望,能讀出這種感覺嗎 指讀(2人),齊讀.
(4)第四句
a,誰來完成最后的挑戰 (每年春節時人們總要用新春聯換掉舊春聯.)你知道春節貼春聯有什么含意嗎 (辭舊迎新,表達祝福)強調理解"總".
b,說到春聯,課前老師請大家回去搜集幾副,誰帶大家欣賞一下 指名說.
老師這里也有幾副,我們一起欣賞[出示春聯]
(5)小結:一副副春聯表達了人們新年時的美好祝愿.《元日》這首詩更讓我們感受到了新春佳節的熱鬧,喜慶,誰能完成更大的挑戰,連起來說一說這首詩的意思
(四)體悟詩情,賞讀背誦.
1,師引:俗語常說"詩中有畫"[出示:詩中有畫],詩中,你從哪里可以感受到春節那熱鬧,喜慶的場面 放爆竹,喝屠蘇酒,貼春聯,這都是春節時的習俗,你還知道哪些春節習俗 你最喜歡的是什么 給大家介紹一下.
2,一聲聲爆竹,一杯杯美酒,一張張春聯,一碗碗熱騰騰的餃子,還有那嶄新的壓歲錢……同學們根據詩文,又結合自己的生活充分感受到了春節那歡樂的情景.其實,不僅"詩中有畫",詩中還有"話"呢.[出示:詩中有話]
詩人王安石寫這首詩不僅僅是描寫新年新氣象,他還有更深刻的用意.[出示:寫作背景]
3,引導朗讀:可以說,《元日》這首詩是王安石這位胸懷遠大的宰相對國家和人民最為美好的祝福.[出示全詩,教師配樂朗讀]
你能把詩人的這份美好祝福讀出來嗎 自由練讀,指讀,齊讀[配樂].
4,理解了詩意,我們和詩人共同感受到了春節的熱鬧與歡快,讓我們一起背下這首喜慶的詩吧.請大家接受挑戰.[出示:挑戰三]
5,指名背,會背的齊背.
(五)鞏固理解,拓展延伸.
1,師:三關挑戰下來,我們四(1)班的同學們真是了不起,但老師還想考考大家,請接招.
2,課堂練習:[出示:挑戰四].
3,小結:這節課,我們共同學習了《元日》這首古詩.學習時我們是按照這樣的方法來學的[出示:學習古詩基本方法].這也是今后我們學習古詩可以采用的方法,使我們可以更多更好地閱讀古詩,進行有效的積累和運用.
(七)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元日》;
2,積累辭舊迎新的詩句和對聯.
板書設計:
元日 【宋】王安石
農歷正月初一,即春節
熱鬧,喜慶
《元日》教案 篇8
目標預設
1.通過引導學生自學,學習古詩,提出疑問,了解寫作背景,理解詩句的意思。
2.理解詩人是怎樣通過對元日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動人情景的描寫來抒發自己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的。
3.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過年的習俗,表達人們對生活 的熱愛,對美好情感的追求。
4.朗讀課文,通過各種方式的以讀悟情,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自學提出疑問通過各種方式的以讀悟情。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自學,學習古詩,提出疑問,了解寫作背景,理解詩句的意思。
設計理念
1.“教是為了不教”,這才是教的最高境界。“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設計時應體現學法指導,能讓學生舉一反三。
2.“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標提出的教學模式,古詩教學也不例外,設計時要落實這一新課標理念。
3.人文性和工具性和諧統一,追求“真實、扎實、樸實”的教學風格,把學法指導和落實新課標理念有機糅合起來。
設計思路
1.為了避免逐字逐詞逐句講析的呆板做法,給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權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我引導學生積極在參與中自悟自得,使學生充分體察個人感受,以學生自身的個性、生活背景、閱讀積累等生活情景為基礎,從詩中有所感悟。從而進行有個性的閱讀。
2.教學中為了讓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我想方設法讓詩中的畫面和詩人的感情在學生腦中“活”起來,進而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其情感,把詩人創造的意境在學生的心中再現。
3.教學最后我設計了一個拓展學習,學習其他詩篇。使學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首詩,一次學習,在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興趣的同時提高學生學習古詩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課前讓學生自由背誦熟悉的古詩)
同學們,古詩是我國的文化精華。剛才我們一起背了許多古詩,從大家聲情并茂的朗讀中,老師感受到了大家對古詩的熱愛。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一座寶庫。今天,老師就和大家走進這座寶庫,再領略兩首古詩的美妙情境。
二、解題:
1.(播放課件:迎新春)這是什么時候?
2.想到了什么?結合生活實際談談過年的感受.
3.有關春節的古典詩歌中,有一首古詩流傳甚廣,影響深遠,那便是王安石的作品《元日》。
4.題:“元”是第一,“元日”就是農歷新年的第一天,也叫春節。齊讀課題
5.天,我們就來學習王安石的這首過年詩。不過,在學之前,老師想問問大家,你以前是怎么學古詩的?
6.交流。師結:對,誦讀理解是我們學習古詩的主要方法。我們學好古詩,首先就要讀好它。出示:(一讀:注意節奏、讀正確。)
三、學習古詩
(一)初讀古詩。
1.首詩的作者是宋朝的宰相王安石,他是一名政治家,也是一位大詩人。這首詩在書上96頁,打開書。借助課后生字表自己讀一讀這首詩。
2.老師教讀生字。
這些生字,你已經認識了哪些,誰愿意當小老師到前面來教教大家?
哪個最難讀、最容易讀錯? 哪位小老師給大家提個醒?指名說。(教師相機出示生字,指導讀。重點引導讀準“爆”、“屠”、“曈”、“符”的讀音。)齊讀生字。
3.名讀古詩,評議。讓我們一起來讀正確,讀流利。
(二)品讀古詩:
1.才,通過大家的努力,我們已經能夠把詩讀正確,不過,古詩光讀準還不夠,還要(出示:二讀:借助字典或請教別人,搞清字、詞、句的意思。)
2.再好好讀讀這首詩,找找有沒有不懂的字詞?
3.流,相機出示詞語:
爆竹、屠蘇、曈曈日、新桃、舊符
4.不懂的地方,同學們能提出來,這非常重要。那現在該怎樣解決這些問題呢?(教師總結引導學法:遇到不理解的詞語可有三個途徑:(1)聯系上下文猜測;(2)查資料(字典、詞典、辭海、網絡等);(3)請教別人。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比直接獲取知識更重要。)
現在就拿出你們的字典來吧。查一查,查之前,老師作個
友情提示:每個字在字典上都有許多種解釋,我們要根據詩句來選擇相應的意思。
5.流。師根據學生說到的詞語同時理解詩意。
6.讀“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人屠蘇。”
理解:爆竹、屠蘇
舊的一年過去了,新的一年來到了,人們都在“噼噼叭叭”
放爆竹,舉杯暢飲屠蘇酒,給你什么感受?那就把你此刻的感受讀出來。(讀出欣喜、興奮!讀出溫暖、希望!讀出送舊迎新的喜慶!)指名讀,男女生讀。
7.讀“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理解:曈曈日、新桃、舊符
同學們請看看詩題,其實這是個很特殊的日子,就是新年美好的第一天。新的一年,也蘊含著新的希望,同學們在新的一年中,你希望什么呢?(交流)
千家萬戶都照進了溫暖而明亮的陽光,讓人覺得前途一片光明,充滿了希望。誰能讀出這種充滿光明、充滿希望的感覺。指名讀,齊讀。
8.生將詩句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9.解了詩意,我想你的感受肯定不一樣了,誰來帶著你的感受讀讀這首詩呢?(1—2位)
10.過,古詩學到這一步不夠,還得透過字面去感受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想想我們過年的情景,自由讀讀這首詩,看看圖,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幸福、熱鬧、高興、喜氣等)
11.學們,任何一首詩,都與詩人當時的心情,所處的時代有著密切的關系。此時,詩人王安石剛當上宰相,對自己上任后的改革充滿了信心,也充滿了期待。就象詩中所說的“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你還能感受到什么?(除舊布新,對新的一年充滿了期待。)
12.讓我們一起滿懷著喜悅來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吧!齊讀詩。
(三)背誦遷移
1.在,古詩學完了,我們要把它背出來,這叫熟讀成誦。(指名背、齊背)
2.同學們,在背的時候也要注意節奏,誰再來背?
3.同學們可真聰明,這么短的時間內就把一首詩讀懂了,記住了。剛才我們就是用這樣的方法來學習這首古詩的,誰來看著屏幕讀一讀?
4.今天,老師還帶來了另外一首詩,想讓你們也通過這樣的方法來讀懂它?好嗎?小組合作。
(1)出示《江雪》,運用剛才的方法一步步學習。
(2)交流匯報,齊背古詩。
5.天,我們不僅學會了兩首詩,還掌握了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同學們以后學古詩就照老師的方法試試,相信你們一定能學得更好。
教材簡解
這首詩描寫新年元日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抒發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起句緊扣題目,渲染春節熱鬧歡樂的氣氛。次句描寫人們迎著和煦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第三句寫旭日的光輝普照千家萬戶,用“曈曈”表現日出時光輝燦爛的景象,象征無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結句既是寫當時的民間習俗,又寓含除舊布新的意思。與首句爆竹送舊歲緊密呼應,形象地表現了萬象更新的景象。本詩通過新年元旦新氣象的描寫,抒寫詩人執政變法,除舊布新,強國富民的抱負和樂觀自信的情緒。全詩文筆輕快,色調明朗,眼前景與心中情水乳交融,確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詩。
《元日》教案 篇9
一、學科領域
二、適用年級:適合于小學二年級學生
三、教學內容概述
《元日》是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學家王安石寫的一首吟詠農歷元日即春節的七言絕句。描寫了春節期間,民間放爆竹、貼門神和飲屠蘇酒以及避鬼驅邪等民俗文化,描繪了一派除舊布新、歡樂喜慶的迎春景象,寫出了人們對吉祥、美滿生活的深深祝福和期盼。
本詩文筆輕快,色調明朗,眼前景與心中情水乳交融,又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詩。作此詩時,王安石此身為宰相,正在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所以這首詩的字里行間都洋溢著他對革除時弊、推行新法的堅定信念及他作為政治家除舊布新的改革精神。
四、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1、學會本課4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屠蘇”“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詞的意思,明白兩首詩的大意。
情感目標:通過誦讀,聯系實際生活想象、感受詩中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感情。
五、學習過程
(一)、走近生活,談話導入
1、同學們,再過沒多久,就要迎來大家都特別期盼的春節了,那你知道春節指的是農歷的哪一天嗎?(指名并板書:正月初一)這一天在古時候又叫做“元日”(板書)“元”是開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2、今天我們要學的這首古詩的題目就叫作“元日”,請大家一起來讀題。
[“元日”這個名詞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而“春節”是人所共知的,以“春節”引入,不但學生感興趣,而且幫助了學生理解詩題。]
(二)、回憶生活,說說“春節”
1、春節是個喜慶的節日,能說說你們是怎么過的嗎?
指名交流,教師適當引導:說說自家或見過別人家怎么過節。
a:放鞭炮(引導學生知道人們大多喜歡在大年三十晚上12點放鞭炮,目的是告別舊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
b:吃年夜飯,喝灑慶祝(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新起點的開始,預祝有一個新的、美好的未來。)
c:貼對聯(表達自己美好的心愿)
2、教師歸納:根據同學們剛才提供的信息,老師大致可以歸納出這幾點:(幻燈出示)炮竹聲聲,告別舊年
舉杯同慶,迎接新年
大紅對聯,美好心愿
[本處設計這個讓學生說說現在人們怎么過春節,是為了接下來的理解詩意作鋪墊的,主要是為了幫他們理解詩中的“爆竹”、“屠蘇”和“桃符”這幾處詞。其實古今時候,人們過春節的方式沒有太大的區別,說出了這些,這首的字面意思也就明白了一大半了。]
(三)、聯系“春節”,想想“元日”
過渡:其實,古代時候,人們過“元日”的方式和我們現在沒有太大區別,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詩,看看古時候人們是怎么過“元日”的。
1會讀古詩
(1)、學生自讀,要求借助課后生字表,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幻燈出示生字,開火車認讀。
(3)、指名朗讀,相機正音
(4)、教師范讀,要求學生邊聽邊注意什么地方停頓,并標一標。
(5)、古詩朗讀欣賞學生配樂跟讀。
(6)、再讀古詩,讀出停頓和節奏。
(7)、多種形式練習朗讀。
(8)、送字寶寶回家(幻燈)
[指導學生的朗讀應是循序漸進的,過多或過高的要求對部分學生來說是有困難的。本課4個生字,本首詩就占了3個,所以在設計中我先要求學生把詩讀正確,當然,詩不像其它的文體,語言比較口語化,隨意化,它有著較強的節奏感,所以會讀詩,也應當包括讀好詩句中的停頓,表現出節奏。]
2理解古詩
(1)、課件出示整首詩,背景是課文插圖,感知元日熱鬧的景象。
(2)、同桌互讀古詩,讀后借助字典、結合插圖也可以聯系我們現在過年的情景交流“我讀懂了哪句詩。”
[鼓勵學生小組合作,進一步培養學生相互合作、探究的意識。聯系我們現在過年的情景,與一開始學生暢談過春節相呼應,學生可以根據之前說的,大致推測出詩句的意思。]
(3)、指名集體交流,在學生理解詩句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需要適當引導學生反饋收集到的資料,了解有關春節的知識。如:為什么貼春聯?為什么放鞭炮等。
a:爆竹:古人燒竹子時發出的爆裂聲。用來驅鬼避邪,后來演變成放鞭炮。一歲除:一年已盡。除,去。
b:屠蘇:藥酒名。古代習俗,大年初儀全家合飲這種用屠蘇草浸泡的酒,以驅邪避瘟疫,求得長壽。
c:曈曈:日出時光亮的樣子,詩中指“天剛亮時”。
d:桃:桃符,古代一種風俗,農歷正月初一時人們用桃木板寫上神茶、郁壘兩位神靈的名字,懸掛在門旁,用來壓邪。演變到現在,人們大多會用對聯貼于大門上。
(4)、理解全詩的意思:同桌互說,指名說說,師生評議。
3誦讀古詩
(1)、過春節的時候,你們的心情怎樣?為什么?
(2)、作者的心情出是一樣的,從他寫的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出,也可以從這幅插圖中看出來。請你試著把詩中歡快、喜慶的場面讀出來。
[文中的插圖描繪得很形象,給一種過節時喜慶的感覺,有助于學生讀好這古詩。]
自由讀、指名讀、評議、男女生讀、齊讀
(3)、誰已經能背了?(指名背誦)
4聯系“元日”,遷移學習
(1)、作者描寫元日中的喜慶場面,主要抓住了哪些事物?
(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在一開始貼的句子旁板書:“爆竹”“屠蘇酒”“桃符”)
(2)、小結、介紹:同學們一定發現了,從古至今,過新年的方式沒有太大的不同,只不過一些叫法不同而以,比如,現在我們叫“春節”,面古時候叫——“元日”,也有一些物品經過時間的推移而簡化了,比如“爆竹”簡化成現在的——“鞭炮”、“桃符”簡化成現在的——“對聯”。像這種從古時就有,并世代流傳下來的節日,我們稱為“傳統節日”。
(3)、你還知道我們中國有哪些傳統節日?簡單說說節日的主要活動。
(幻燈展示)
(4)、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里,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語文應該是在生活中學習,又服務于生活的,聯系“元日”,遷移學習,讓學生對中國的傳統節日有一個進一步的了解。]
5了解系作者生活,體味詩的深層內含
(1)、這首詩的作者是誰?有誰知道他?(指名簡單介紹)
(2)、師出示、介紹: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中國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也是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博學多才,官至宰相,《元日》這首詩就他任宰相后不久寫的,那時他正在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推行新政。他覺得自己推行的新政能改變當時積貧積弱的現象,使底層勞動人民能過上幸福的生活,實現千門萬戶瞳瞳日情景。所以這首詩并不是單純地記錄宋代的春節民俗,而是表達了他除舊革新的政治理想。
(3)、再讀古詩,詩中哪一句與王安石除舊革新的思想是一致的?(總把新桃換舊符)。
[王安石《元日》可以視為寫元旦的詩詞中之翹楚。他不僅將除夕與元日的宋代風俗記錄在案,寫出唐宋時代除歲迎新的景況,而且表達了自我的哲學觀念。給學生介紹王安古創作背景,為的是引領學生理解這首詩的深層內含。]
6根據生活實物,學習生字
爆:古人燒竹子時發出的爆裂聲。
屠:古時用屠蘇酒以驅邪避瘟疫,現今指宰殺。
符:古時的符是用竹子制成的。
[想想生活上的事物,讓學生頭腦中有一個比較形象的概念,加深對生字的識記效果。]
六、所需材料及資源
多媒體
七、評價方法或工具
(1)指名背誦古詩
(2)開火車認讀生字古詩中的七個生字,會組詞。
(3)能把生字的拼音讀準。
《元日》教案 篇10
課題:《元日》
(蘇教版第七冊第七單元課文24《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
教材簡析
這首詩是蘇教版第七冊第七單元課文24《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為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學家王安石所作。首句“爆竹聲中一歲除”,寫的是在陣陣鞭炮聲送走舊歲,迎來新年,起句緊扣題目,渲染出春節熱鬧歡樂的氣氛。次句“春風送暖入屠蘇”,描寫人們迎著和煦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第三句“千門萬戶曈曈日”,寫旭日的光輝普照千家萬戶,象征無限美好的前景。結句“總把新桃換舊符”,既是寫當時的民間風俗,又寓含除舊布新的意思,與首句爆竹送舊歲的意思緊密呼應,形象地表現了萬象更新的意思。
作為本冊教材的最后一篇課文,它被安排在《春聯》之后,正是因為《元日》一詩中寫到了春節有“新桃換舊符”的習俗,而且學本文時,春節將近,學生對此首詩不無親切感。通過本詩的教學,可增加學生對春節這一傳統節日習俗的認識,激發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熱愛。
目標預設: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爆”、“屠”、“符”三個生字,重點理解“屠蘇”與“曈曈日”的意思,了解詩句的主要意思,增加學生對春節這一傳統節日習俗的認識與熱愛。
3、通過朗讀,感受詩中熱鬧歡快的氣氛與詩人除舊布新的抱負。
4、教給學生一點方法,適當拓展,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熱情。
重點、難點
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理解詩句意思。
難點:體會詩人在詩中所蘊含的情感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一、復習導入二、知詩人 三、釋詩題 四、自讀古詩,了解大意 五、入詩境、悟詩情 五、課外拓展 七、布置作業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古詩,作者王安石。誰來向我們介紹一下詩人 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進行小結(重 點指出推行新政,為感悟詩情做鋪墊) 1、板書課題 “元日”什么意思?2、春節是我國一個特別重要的傳統節日,有哪些傳統風俗呢?過渡:那么,在一千年前的宋代,春節有哪些傳統風俗呢?請大家自由讀讀古詩,看看你有什么收獲? (一)出示古詩 (二)檢查自學效果1、指名讀,相機正音,教學生字“爆”、“屠”、“符”2、指導讀出節奏 預設:學生不懂的詞:除 屠蘇 曈曈日 新桃 舊符3、出示插圖,指名學生交流點撥:“千門萬戶曈曈日”從“千”與“萬”讀出了什么?古詩中形容某種事物或現象極多常用“千”、“萬”,回憶一下,我們課內外積累的古詩中有這樣的詩句嗎?千門萬戶 逐漸演變為一個成語,平時積累的這樣的成語有哪些?“總把新桃換舊符”桃符到春聯的演變(第一副春聯) 板書:放爆竹、喝屠蘇、換桃符 指導感情朗讀,你認為這首詩該用什么樣的語氣去讀? 小結:過年了,當然很快樂,除舊布新(板書),新的一年總是充滿新的希望嘛古人云:詩言志,想一想王安石為什么會寫這首詩?(從推行新政角度去理解) 小結:古詩以極少的二三十字表達極為豐厚的內涵,所以我們讀古詩時,所以我們讀古詩時一定要了解寫作背景,這樣才有可能真正的理解詩意,體悟詩情。 出示《梅花》 開火車背誦課外積累的古詩(5人左右) 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 學生交流 自由讀三遍,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借助插圖了解大意 自由讀一讀,哪些詞語不理解,四人小組交流,不會的大組交流 在了解大意時將句子說通順、說完整(逐句說) 說出自己所知道的這樣的古詩與詞語 說說春節時有哪些風俗? 借助插圖聯系生活實際和自己的生活經驗想象一下過春節時動人情景 詩人對推行新政充滿期待、充滿信心,如果你是詩人,寫好這首詩后,你怎樣吟誦?練習背誦 自由讀,說說這首詩寫了什么,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其他的詠物詩 我國傳統節日還有很多,搜集其他描寫傳統節日的詩詞。
《元日》教案 篇11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76
教學要求
1、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默寫課文。
3、了解詩句所描繪的歡天喜地、熱熱鬧鬧的節日景象,感受詩中表達的全民族歡度佳節、辭舊迎新的美好愿望。
4、查字典,初步了解詩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問題。
重難點、關鍵
指導學生了解詩句的意思,說說自己的理解。
教具準備
字典、生字詞語卡片,課文插圖。
課時劃分
一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元日)
此文轉載
一、談話導入,解釋題目
1、同學們,快要放假了,能想起來每年放假咱們在家里過得最大、最熱鬧的節日是什么節日嗎?(春節)
2、說一說,你們家里都是怎樣過節日的?(指名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自由反饋)
3、教師板書課文,解釋課文。(元旦就是元旦的意思)
二、學生自讀,讀通古詩
1、教師范讀古詩。
2、學生結合生字的認讀,自讀古詩。
3、同學間互相檢查讀。
4、指名讀一讀,其他評價。
5、集體讀一讀,教師根據學生讀的情況適當點評。
6、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
三、學習生字
1、教師出示生字卡片,學生認讀。
2、指名讀,然后再交流讀。
3、教師指導,強調要點。
4、互相交流識記生字的方法。
四、借助字典,理解詩意
1、教師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說說畫面上的內容,感知元日熱鬧的景象。
2、課文中是怎么寫的呢?再讀古詩。
3、鼓勵學生小組合作,借助字典,結合圖說說古詩的意思。
4、集體反饋。(只要求學生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大概的意思就可以了)
備注:在學生理解詩句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需要適當引導學生反饋收集到的資料,了解有關春節的知識。如:為什么貼春聯?為什么放鞭炮等。
五、拓展延伸
1、過春節的時候,你們的心情怎樣?為什么?(感情春節快樂、幸福、熱鬧的場面)
2、你們最喜歡春節里的什么節目?為什么?
3、討論:到底還要不要辦春節晚會。(學生各抒己見)
附板書設計
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人屠蘇。 熱鬧、歡快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元日)
此文轉載
《元日》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元日》這首詩。
2.過程與方法:學會3個生字,感悟詩中重點的詞義,了解詩句主要意思。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想象中詩歌意境,體會詩人情感,初步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
教學重點:了解詩句的主要意思。
教學中帶你:讓學生初略體會詩人通過這首詩所寄托的自己執政變法、除舊布新、強國富民的報復和樂觀自信的情感。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課前我們讀了北宋詩人王安石寫的古詩《元日》。(板題,齊讀課題。)
二、解題
老師想請教大家對“元日”這個題目的理解!
師:元在字典中的解釋有:
開始的,第一。(2)為首。(3)主要、根本。(4)元素。(5)構成一個整體的。(6)貨幣單位。(指名讀)你認為在這里是哪種解釋?
聲:“元日”就是一年的開始,也就是春節。
師補充:古人認為元日是一年的開始,一個季節的開始,一個月的開始,所以又叫這一天為“三元”。
三、初讀古詩。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中國人過年已經有四千年的歷史了,在距今1000年左右的宋朝,人們是怎樣過年的?誰愿意給大家讀一遍這首詩。(提醒:注意讀音和節奏。)
指名讀,師生評議。
四、品讀古詩
1.學習古詩不僅要讀好,還要讀懂。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讓我們各自再來讀一讀這首詩,一邊讀一邊借助注釋想一想:這首詩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2.誰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而主要意思?你是怎樣讀懂這首詩的?
(師講解釋古詩的方法。同時輔以課件。)
3.利用這種方法再說說整首詩的意思,相信人人都能行!
4.作者在詩中集中展現了宋代人過年時特有的民俗民情,也選擇了哪些富有節日特點的事物來描寫的?
(1)爆竹。
除夕夜的爆竹聲,哪一刻最響?為什么?
那一刻,新舊更替,人們放爆竹就是為了辭舊迎新啊!怎么能不快樂呢?
誰再來讀這句,讓我們感受到這份快樂。
(2)屠蘇
過渡:在爆竹聲中人們迎來了新的一年,心情多么高興啊!他們取出了冰窖中的屠蘇酒。
知道什么是屠蘇酒嗎?
這可不是一般的酒,它可是除夕之夜,人們將最新鮮的屠蘇草浸入酒中,大年初一大早全家人歡聚一堂,迎著和煦的春風,品這新年的第一口酒。
他們可能會說些什么呢?
(生發揮想象說話)
年輕人想到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一股暖流涌向心頭,不禁吟到——(引讀)
老年人想到來年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一股暖流涌向心頭,不禁吟到——(引讀)
孩子們想到來年學習進步,成長快樂,一股暖流涌向心頭,不禁吟到——(引讀)
看,春風不僅把溫暖的氣息送入屠蘇酒中,更將這暖暖的春意送進了人們的心田!(板:暖)
(3)曈曈日
過渡:詩人沐浴著柔和的春風,借著馨香的酒意,喜氣洋洋的走出家門,他看到了什么?
曈曈日普照千家萬戶,多么喜慶,多么吉祥!你能讀出這種感覺嗎?
評:你讀得真好,仿佛讓人看到了千家萬戶被這溫暖的霞光照耀。
評:你得不錯,但這霞光還不夠燦爛,不夠溫暖,能再讀一次嗎?
(4)新桃,舊符
除了放爆竹,飲屠蘇,詩人還向我們展示了換桃符這幅情境,誰來讀這句話?(指名讀)在詩人眼里換去的僅僅是舊的桃符嗎?他的筆下僅僅是一副節日風俗圖嗎?此時他已度過了人生的第四十九個元日,每一次都是這樣,為什么偏偏在這一年寫下《元日》呢?有時候我們了解了作者和寫作背景后對詩的理解會更加深入。
(課件出示寫作背景:王安石一生追求積極進取,時時關心百姓的生活。嘉佑三年(1058)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強化統治力量,以防止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第二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實行變法。王安石此時身為宰相,正在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所以這首詩的字里行間都洋溢著他對革除時弊,推行新法的堅定信念和樂觀情緒。《元日》就寫于這一年的春節。)
5.新的政策即將推行,王安石此時的心情怎樣?
(生:興奮、激動、充滿信心……)
你覺得詩中的哪個字就淋漓盡致地寫出了詩人此時的心情?
(大家說得有道理,但老師認為這個“暖”字更能體現詩人當時的心情。)
俗話說:“人逢喜事精神爽”(師引導學生交流),在王安石這種激動心情的驅使下,聲聲爆竹也變得那樣悅耳,撲面而來的春風也充滿了暖意,就連那剛剛從冰窖中取出來的屠蘇酒也有了陣陣暖意,在他的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
6.請帶著這份躊躇滿志、這份春風得意、這份憧憬期盼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詩、能不能看書的盡量不看書。
《元日》教案 篇13
教材簡析:
《元日》是蘇教版語文第七冊《古詩兩首》中的一首古詩。這首詩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學家王安石寫的七言絕句,是一首吟詠農歷元日即春節的絕句。
目標預設: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三個生字,了解詩句的主要內容。
3.通過朗讀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的感情。
4、通過拓展練習,幫助學生積累同類古詩句。
教學重點和難點: 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人的感情。
設計理念:
從古代詩歌特點和小學生學習古詩的心理、情感等特點出發,本課教學活動的設計、組織考慮以下幾點:激發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重視誦讀,引導學生掌握方法學習;開放學習,引導學生自主選擇學習。
設計思路:讀通 讀懂 讀美
教具準備:插圖、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春節激趣入課題:
1.出示一組春聯和過年的畫面
2.學生們,還記得去年的春節嗎?
3.回憶春節的情景,除夕,大年初一……
4.引出詩題:古代的大年初一叫作“元日”,板書:“解詩題”。
5.初步了解作者,指導學生吸收有價值的資料。
二、初讀感知,檢查預習。
1.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認清字形。
2.生字游戲――師:課文上說,過年的時候放鞭炮,這鞭炮,用了什么詞?
預設:爆竹。
師:對啊,大家寫上這個詞,想象它怎么就是鞭炮呢?
預設:在竹子里安裝火藥,爆炸,出花,出響。
師:沒錯!那,這“爆”字該怎么寫呢?
火藥的“火”作形旁,暴躁的“暴”作聲旁,兩個熟字合起來,很好記。
師:同座互相用剛才這樣的方法學習其他的生字新詞。
屠 符
3.學生讀生字。
三、再讀課文,理解詩意。
1.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第一句,抓住關鍵字詞理解詩意:
“歲”就是“年”,“除”就是“過去”,這一句的意思就是“爆竹聲中一年過去了”。
2.學生用這種方法理解下面的語句。 3.交流討論,相機出示課件。
指導“屠蘇”,出示從不同渠道了解到的“屠蘇”的含義:屠蘇:古代一種酒名。
師問:如果把這里的“屠蘇”理解為屠蘇酒,這句話能說得通嗎?誰來試著說說看。(春風把溫暖送進了屠蘇酒中。)
這句話是什么意思,你們明白嗎?有疑問嗎?
師告知:老師第一次讀到這首詩的時候也和你們一樣產生了疑問,想知道我是怎么解決的嗎?(查《辭海》,上網查“屠蘇酒”的資料)
師出示:屠蘇:①草名(闊葉草)②屠蘇酒③茅屋(查于《辭海》)屠蘇酒:古時候,每年除夕時,家家戶戶用屠蘇草泡成的酒。
飲屠蘇酒是我國過年的一種風俗。飲屠蘇酒,意思是“屠絕鬼氣,蘇醒人魂”。據說于大年初一早上,全家老小朝東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將春節喝的酒統稱屠蘇酒。(查于網絡)
(設計意圖:這段教學有兩個目的:一是向學生明示遇到不理解的詞語可以查工具書,且查到的義項要根據具體的句子來選擇;二是向學生暗示,從《新華字典》到《現代漢語詞典》,再到《辭海》、網絡,功能越來越強大。)
“曈曈日”:出示圖片引導理解。
“桃符”:講故事,理解詞義。
4.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板書:“讀詩文,解詩意”。
四、細讀課文,體悟詩情
1.學生再讀課文,抓住關鍵的詞語,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學生體會“熱鬧,快樂”之情。追問“從哪里體會回到的”。
3.重點指導“千門萬戶”,激發學生想象,從內心中體會快樂之情。
4.播放課件,古代過年的鏡頭,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快樂。
5.通過朗讀表現這種快樂,教師范讀,指導學生讀詩文。
五、回顧學法,總結全文
1.帶領學生回顧學習古詩的方法。
2.總結全詩表達的思想感情。
3.拓展延伸:王安石不僅是詩人,更是政治家,課下查閱資料,研究一下王安石寫作本詩深層意思。
六、鞏固練習:
1、比一比,組詞。
屠( )符( )爆( )
著( )付( )暴( )
2、給加點字選擇正確的意思。
一歲除 (b)a、不計算在內 b、去掉 c、除法運算
曈曈日(a)a、太陽初升時光亮耀眼。b、目光閃爍的樣子。
3、根據古詩填空。
《元日》是(宋)代詩人(王安石)的作品。詩的第一句渲染了(春節熱鬧歡樂)的氣氛。第三句寫旭日的光輝普照千家萬戶,象征了(美好光明)的前景。第四句既寫當時的民間風俗,又寓含了(除舊迎新)的意思。詩的第一句“爆竹聲中一歲除”與第四句 “總把新桃換舊符”能動腦筋改成一幅對聯嗎?(爆竹除舊歲)新桃換舊符。
七、拓展練習。
元日是一年的第一天,所以這一天常使古人抒情感懷。請讀背下列詩人的詩作,體會詩人的心境。
1、草秀故春色,梅艷昔年妝。
——唐 李世民《元日》
2、今朝一歲大家添,不是人間偏我老。
——宋 陸游《木蘭花 元日》
3、夜半梅花添一歲,夢中爆竹報殘更。
——宋 楊萬里《乙丑改元開禧元日》
《元日》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運用多種識字渠道,認字與識字。
2、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過年的習俗,表達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對美好情感的追求。通過引導學生自學,學習古詩,提出疑問。
3、朗讀課文,通過各種方式的以讀悟情。
4、指導學生查找資料,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調動查找資料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自學提出疑問通過各種方式的以讀悟情。指導背誦部分段落。
教具準備:
1、春節的傳說故事
2、投影
3、各地過年的圖片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你喜歡過年嗎?我國傳統的過年是哪一天呢?你想知道年是怎么來的,過年的習俗是怎么來的嗎?
2、閱讀《過年的來歷》
3、用自己的話簡單地說一說過年的來歷。
4、你覺得過年和平時有什么不一樣。
5、學生交流。
6、無論何時何地,所有的炎黃子孫都很注重過年。這節課,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王安石所寫的七言絕句《元日》,看看古人是怎樣過年的。
二、自學古詩
1、回憶學法:我們要學會一首古詩你有什么基本辦法呢?
(讀準字音——讀通詩句——理解意思——展開想象)
2、你們有信心讀準、讀懂古詩嗎?
三、學習古詩,交流。
1、你讀準了嗎?
2、你知道古人怎樣過春節的嗎?從詩中哪些地方知道呢?
燃爆竹
飲屠蘇
迎紅日
換新符
3、要讀懂古詩還要先理解詞語的意思,你理解了哪些詞語的意思呢?
4、你還有什么不懂的或不理解的嗎?告訴大家,讓大家幫幫你。
5、在大家的幫助之下,是不是都理解了古詩了呢?請你試著把古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自己說——指名說
l理解古詩可以把用在兩部分間加上自己的話。使意思表達更通順。
6、閉眼聽老師范讀,在頭腦中想象,你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7、小結:多喜慶,多熱鬧呀。能把這首古詩的熱鬧和喜慶通過讀表現出來嗎?如果你覺得讀不足以把熱鬧和喜慶表現出來,也可以通過動作表現出來。
自己讀——指名讀——全班讀
四、背誦古詩,學習生字。
1、你會背誦了嗎?
全班背——男女生各背
2、我們來看看這首古詩的第一個字,要寫對寫好它應該注意什么?
右下角的四點書寫。師板演。
3、學生書寫,教師巡視。
4、展示臺進行生字的講評。
爆的最后一筆換的撇不要寫出頭
曈的左邊是日
重點指導“爆”的書寫。
《元日》教案 篇15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82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認識生字23個。
3、完成“語文天地”中“學習顯身手”。
4、理解詩句內容,感受詩句中渲染的“歡天喜地、熱熱鬧鬧”的節日氣氛。
教學難點: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全詩。
2、理解語句的意思。
教學準備:小黑板,生字、詞卡片。
課型:古詩。
教學方法:討論、小組合作式。
教學步驟:
一、導入活動:
1、學生們,十二月份結束了,我們將迎來新的一年。新歲月的第一天是什么節日?
2、板書課題。
3、從課題里。你聯想到什么?
二、學習新課
1、初讀課文
⑴、指導看書上的插圖,問:這篇課文圖上有什么?
⑵、出示小黑板上的詩句,指定學生讀。
⑶、全班齊讀。
⑷、出示生字5個,(開火車讀)
爆 屠 曈 換 符
⑸、出示生詞,同桌讀。
爆竹 屠殺 蘇醒 交換 符號
2、熟讀課文,理解詩句。
⑴、學生自由讀詩句。
⑵、小組討論:“說說你知道哪句詩的意思?
⑶、指定學生說詩意。
⑷、全班齊讀全詩。
⑸、分組接背詩句。
⑹、指定學生背誦。
⑺、小組比賽,哪組背得好。
⑻、同桌互相背。
三、作業布置: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背誦課文。
四、板書設計:
12、過年
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戶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五、教學后記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元日)
此文轉載
《元日》教案 篇16
《元日》教學反思
學習《元日》這篇古詩,我主要讓學生聯系生活經驗積累入手,說說自己過年時最興奮、最感興趣的是什么,然后再導入古詩的學習。
本節課最讓我感到成功的是,學完古詩后讓學生一邊背誦一邊閉上眼睛想象自己眼前的情景,再讓學生大膽地匯報。有的學生說:“我仿佛看到了孩子們正穿著新衣裳在開心地玩耍。”有的說:“我看到了小孩子正拿著鞭炮在燃放。”有的說:“我看到了大地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有的說:“我看到了一幫小朋友拿著大人給的利是跑向商店買自己喜歡的玩具和食品。”有的說:“千家萬戶的人們正在沐浴著太陽的光輝。”還有的說:“人們正在盡情地喝著屠蘇酒。”
就這樣,從教學需要出發, 創設富有感情色彩的具體場景或氛圍,找到引起學生想象的“著火點”、“觸發點”,讓孩子們在理解古詩內容的基礎上再一次在腦海中播放畫面,如身臨其境般真切感受著春節熱鬧歡樂的氣氛。
《元日》教學反思
板書課題后,讓學生想一想“元日”指什么?不少學生意見不同,有的說是指元旦的一天,有的人說花錢的一天。這時我讓學生看圖然后再反復讀課題,又讀了三遍課題后有同學站起來說,他認為過春節。這時有的學生一想也開始贊同了他的意見,我舒了口氣隨即贊同了楊寶的意見。
這首詩的詩句不太好理解,因此我讓學生再看圖,學生都說會想到自已的家。再讓學生朗讀古詩,從古詩中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學生能夠說出來了,既然能解其情,就好辦了,學生再反復讀詩句并結合注釋,很快就明白了第一句的意思,第二句也好懂,為此我先讓學生讀“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結合圖學生很快明白了。也體會到了詩人的思想感情。
《元日》教學反思
說實話,昨天才結束了對成都市骨干教師的獻課,有點倦了,這堂課沒有怎么去備,也許是因為看上去是一首古詩的原因吧。前天去龍江路小學聽了國學進課堂的理念,被洗了眼睛,今天我也來小試牛刀。這首詩有三個衍生的東西——節氣、對聯、詩人。結合語文天地中的節氣,我講到了很多有介紹,也有互動,特別是一些孩子比較陌生的節氣。其次就是對聯了,在上一單元的語文天地中就有關于對聯的內容,今天結合“總把新桃換舊符”這一句講起了對聯,我拿出了一些句子,請孩子們說一說那兩句是一對的,大概了解一下對聯的對仗方式,就像是做游戲一樣。最后講到了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偉大的政治家、文學家……這些對于孩子來說遠嗎?遠!但是不介紹就更遠,所以我還是請他們跟我讀了介紹詩人的文字,并且講到了王安石的一些有名的作品,還和孩子一起品讀其中的名句,也許這就是所謂的國學拓展吧。活學活用談不上,至少是現學現用,希望以后的這類課還可以有更多的國學文化加載其中,使得課堂內外知識相通。
《元日》教學反思
【1】《元日》是北宋大詩人王安石描寫新春佳節到來之際的一首頗為世人傳頌的詩歌。本課的教學我旨在讓學生感受新春的紅紅火火、熱熱鬧鬧的情景,人們意氣風發,春風得意的感受,通過以下幾個層次來進行渲染,進行教學:
(1)結合學生的知識儲備進行教學。先前我們已經學過了《春聯》這篇課文,文章對春聯的內容以及所表達的情感都有了一定的介紹,學生學完課文后,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例如:“又是一年春草綠,依然十里杏花紅”、“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業興”、“勤勞門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
這些膾炙人口的春聯一下子就把人們帶入了那個歡樂祥和的氛圍當中。在進行《元日》的教學中,我大量的引導學生們聯系春聯的學習內容去感受元日中所描繪的歡樂喜慶的氛圍,課文之間很好地進行了融會貫通,效果很好。
(2)結合學生的生活進行教學。春節,對于學生們來說不是一個陌生的話題,提到春節,總是會浮現許許多多幅美好歡樂的畫面,因此在學習“爆竹聲中一歲除”這句古詩時,我提問:你們放過鞭炮嗎?誰來說說你們當時放鞭炮是一幅怎樣的情景呀?學生們暢所欲言,說到自己捂住耳朵躲在一邊,哥哥姐姐們小心翼翼的去點燃鞭炮,爆竹燃放的時候火光沖天,大家又笑又跳,開心極了……這些生活的場景通過古詩再次讓學生們很快感受到了那份歡樂,自己的生活實際很好的幫助他們理解了詩句,而詩句所描繪表達的內容又反過來加深擴大了孩子們對新年到來的感受,相得益彰。
(3)結合拓展內容進行教學。當古詩學完之后,我們一起交流了古代另外幾首描寫歡度佳節的情景的古詩,“通宵燈火人如織,一派歌聲喜欲狂,正是今年風景美,千紅萬紫報春光。”這樣的詩句又擴大了學生們的理解視野,加深了他們的理解,對元日這首詩歌理解更深了。
【2】今天帶孩子們學習了本學期最后一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元日》,學習的要求:1)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古詩。2)理解古詩的內容。3)感受詩句中渲染的“歡天喜地、熱熱鬧鬧”的節日氣氛。
采用小組討論合作的方式教學。
導入從學生的生活場景入手:同學們一定喜歡過年,那你們在過年時最喜歡做什么?學生有說放鞭炮的,有說穿新衣的,有說吃好東西的,有說走親戚的……學生的情緒被帶動起來。那你們想不想知道古時候人們是怎樣過年的嗎?想。這樣很快轉入正題。在學生理解詩句的基礎上,我設計了幾個問題,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目的是讓學生體會詩句所表現出的就意境及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1)元日是什么意思?由此你聯想的什么?
2)古人過年有哪些風俗?從中感受到怎樣的氣氛?
3)結合作者簡介想一想結尾一句有沒有更深的含義。
通過討論交流,使學生體會到詩人所要表達思想感情。
由此我想學習之所以需要,是因為有不懂的問題,沒有問題就沒有必要學習。這堂課我的幾個教學問題都設計得很好,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但總覺得是在牽著學生走,沒有讓學生真正讀懂學會。
因此,我們應該充分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教會學生質疑問題,啟發學生質疑,教學問題應從學生中來,讓學生在學習的一開始就處于主動地位。我們不能滿足于給學生設計好的問題,應鼓勵學生敢問,還要教學生會問,這樣才能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
【3】周二,以學案教學的新要求上了《元日》一課。這是一首古詩,所描繪的場景學生比較熟悉,但有很多過年的習俗因為時代的久遠,有些也不是很了解,在設計時,我將語文天地中的開卷有益做為本節課的一個內容,因為此閱讀內容就講到了“年”以及相關的風俗習慣的來歷,非常有利于對古詩意思的理解。對這篇文章的處理,我完全交給學生來完成。由于是個傳說故事,學生讀起來興趣盎然,對內容的把握非常好,完全能按照預設,自主學習,通過朗讀,默讀,學生便很好的把握了“年”的特點,爆竹,桃符,拜年的來歷。再學習古詩時很多字意的理解便順理成章了。由此可見,很好的整合語文天地中的練習也不失為調動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習效率的好方法。
《元日》教案 篇17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73
一、談話導課,激發興趣。
1、同學們,古詩是我國的文化精華。誰能背一首給大家聽聽?
2、對話導入:剛才我們一起背了許多古詩,從大家聲情并茂的朗讀中,老師感受到了大家對古詩的熱愛。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一座寶庫。今天,老師就和大家走進這座寶庫,再領略兩首古詩的美妙情境。
二、學習古詩《元日》。
1、讀——讀準字音,識記生字。
(1)自由朗讀,讀準詩題、作者、讀通每一句詩。
(2)抽生讀,檢查字音及停頓情況。
(3)將整首詩讀得正確、流利。
2、看——圖文結合,畫中會意。
(1)仔細觀察圖畫,然后再讀讀古詩,從中知道了什么?
(2)互相交流。
3、議——探究協作,讀中悟情。
(1)以小組議議,哪些地方讀懂了,哪些詞語還沒有讀懂。
(2)全班討論交流,教師重點指導:屠蘇、瞳瞳日、新桃、舊符
(3)說說詩句的意思。
4、評——多元評價,品析美讀。
(1)讀出你的感悟,說說你為什么這樣讀?
(2)教師相機幫助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
(3)古詩賽讀,師生互評。
5、誦——積極展示,深情誦讀。
采用“對詩”、“詩句接龍”等形式反復吟誦,熟讀成誦。
第二課時放手讓學生按照“讀——看——議——評——誦”的方法自學。教師只作必要的指點即可,重點引導學生質疑討論:這么冷的天,漁翁為什么還要出來釣魚?
作業超市:
1、收集王安石的詩,讀一讀,并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首背誦
2、收集柳宗元的詩,讀一讀,并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首背誦
3、收集課外你喜歡的古詩,試著理解
4、模仿古詩自己也寫一首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元日)
此文轉載
《元日》教案 篇18
教學要求:
知識目標:
1.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默寫課文。
情感目標:
了解詩句所描繪的歡天喜地、熱熱鬧鬧的節日景象,感受詩中表達的全民族歡度佳節、辭舊迎新的美好愿望。
能力目標:
查字典,初步了解詩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問題。
教學重點:指導學生了解詩句的意思,說說自己的理解。
教具準備:字典、生字詞語卡片,課文插圖。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讀通詩歌。
上課前,我們先來讀一組詞語。
1.孩子們,當這些詞語出現在你的眼前,你想到了什么? ——過春節
誰來說說,你是怎么過春節的?(放爆竹、貼春聯和福字、拜大年)
2.你們想知道古人是怎樣過春節的嗎?宋代詩人王安石就寫下了這樣一首詩,叫做《元日》。(板書)讀題。
3.解題:古人用“元”表示頭、開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什么意思?指哪一天?古人認為春節是歲之元、時之元、月之元,故又稱“三元”。再讀課題。
4.想聽聽這首詩嗎?從這首詩中,你感受到了一種怎樣的氣氛?
二、品詞析句,體悟詩情。
1.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古人到底是怎樣過春節的呢?自己讀讀這首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節,人們放起了鞭炮,聽著“噼里啪啦”的聲音,我們的心都情不自禁地被感染了。詩中的哪個詞就是指“鞭炮”呀?(爆竹)
你們知道除夕夜的爆竹聲,哪一時刻最響?為什么?
那一時刻,新舊更替,這個“除”的意思就是----更換。
這里的“歲”是什么意思?年,哪些成語或詩句也曾用到歲?
現在,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句詩的意思嗎?
讀了這句詩,你一定想起了自己在除夕夜放鞭炮的情景,能給大家說說嗎?
從這鞭炮聲中,你仿佛聽出了什么?
是啊!這響亮的爆竹聲充滿了喜慶和希望,這響亮的爆竹聲送走了舊歲,迎來了新春。誰來讀?
人們放爆竹就是為了辭舊迎新啊!怎么能不快樂呢?齊讀。
▲“春風送暖入屠蘇”
在這闔家歡樂的日子里,人們除了用放鞭炮表達自己的喜悅之情,還會喝口香醇美味的屠蘇酒。知道什么是屠蘇酒嗎?
這可不是一般的酒,它可是除夕之夜,人們將最新鮮的屠蘇草浸入酒中,大年初一一大早全家人歡聚一堂,迎著和煦的春風,品這新年第一口酒!想象一下,他們可能會說些什么呢?
評:人們的心中一定會涌起一陣陣暖流。
是啊,就像春天里的風一般給你帶來溫暖。
那這句詩是什么意思呢?
春風不僅把溫暖的氣息送入屠蘇酒中,更將這暖暖的春意送進了人們的心田!誰來吟一吟這句詩?
告訴你們一個小秘密:古代人在禮儀上一般講究先長后幼,可是只有飲這屠蘇酒時是先幼后長!不相信?有詩為證:“不覺老將春共至,手把屠蘇讓少年。”這正是因為新春開元,年輕人又長了一歲,充滿著朝氣和活力。長輩們希望他們在新年里能有新的作為!回憶一下,大年初一,長輩們常會怎樣祝福你?
2.小結:同學們,聽著清脆的爆竹聲,品著醉人的屠蘇酒,與家人共享天倫之樂,你們心中一定充滿著喜悅之情。(出示兩行詩)指名讀。
評價:聽著你的朗讀,我們好像已經融入了那快樂、喜慶的氛圍當中去了。
愿意和他一樣快樂嗎?咱們一起讀吧!
▲“千門萬戶瞳瞳日”
其實除了放鞭炮、喝屠蘇酒之外,人們還會用其他方式歡度春節。除夕之夜,人們常常會一夜不睡覺,為的就是迎接新年的第一縷陽光。
你知道“曈曈”是什么意思嗎?這個詞值得我們好好研究:看偏旁,跟什么有關?形聲字, “曈”(由暗漸明)——曈曈:古詩的語言追求精練,這里卻舍得用兩個字。為什么呢?重疊使用,就是為了強調太陽剛升起時明亮的樣子。
想象一下,在經歷了一夜的等待之后,人們看到東方出現了一幅怎樣的情景?
多么溫暖,多么令人欣喜!
那一輪瞳瞳紅日,在守歲的人們眼里其實象征了什么?(光明與希望)
那這句詩是什么意思呢?(千家萬戶都照進了溫暖而明亮的太陽)
這陽光也照到了人們的心里,在新的一年里。讓人感到前途一片光明,充滿希望。誰能讀出這種充滿光明,充滿希望的感覺?齊讀。
▲“總把新桃換舊符”
是呀!瞳瞳紅日象征著美好的前景,那紅彤彤的春聯其實也寄予了人們的希望與喜悅之情。知道古人怎么稱呼春聯嗎?
他們把它稱之為“桃符”。誰能給大家介紹介紹“桃符”的?
你們看:這就是桃符。古人認為桃木是一種神木,可以避邪。所以在上面寫上字或像這樣畫上畫,就可以避邪祈福。后來桃符就逐步演化成了我們今天的春聯。
我們書上的彩圖中就有一副春聯,你們注意到了嗎?
老師用簡體字把它寫出來了,你會讀嗎?這可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它以工整的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抒發了美好的愿望。 讓我們再來讀一遍。
“總把新桃換舊符”這一句什么意思?人們的這一舉動有什么含義嗎?
當你換下去年已經陳舊的春聯,換上嶄新的春聯時,你的心中是怎么想的呢?
3.小結:難怪古人在春節時“總把——”, “桃”和 “符”指的都是?壓縮省略,交替使用,古詩的語言多么凝練!讓我們一起誦一誦三四兩句詩。
4.總結:放爆竹、飲屠蘇、換桃符,幾個典型畫面,寥寥數語,就給我們勾畫出歡度新年的喜慶景象。時至今日,人們每到辭舊迎新之時,仍會情不自禁地吟誦起王安石的這首《元日》。指名讀。
就讓我們在這種喜悅的氣氛中,懷著對未來美好的憧憬讀好這首詩吧!齊讀。
5.孩子們,王安石筆下的,僅僅是一幅節日風俗圖嗎?此時的他,已度過了人生中第四十九個元日,每一次都是這樣過春節,為什么偏偏在這年寫下《元日》呢?有時候我們了解了作者和寫作背景后,對詩歌的理解會更加深入。
(出示背景,生瀏覽)看出什么來了嗎?
是啊,他堅信自己政治改革的春天必將來臨,到時定會辭舊迎新,萬象更新!這就是所謂的“詩言志”(板書)啊!詩是表達作者情感,表達作者志向的。現在的你,對這首詩一定更加深有感觸,那就讓我們融入朗讀吧!配樂讀。
6.我們曾經學過王安石的另一首詩《梅花》,還記得嗎?
在這首詩中,詩人又寄予了自己怎樣的志向呢?
這時的王安石變法失敗,*辭職,十分孤獨。但他仍一如既往地堅持自己的政治理想。詩中的梅花,正是作者人格的化身。齊讀。
7.總結:同學們,不管是《元日》表達出的對變法的充滿希望,還是《梅花》所表達出的高潔堅強,無一不在托物言志,借詩傳情。所以,我們在讀一首詩的時候,更是在讀詩人的一顆美好的心靈,希望你們都能用心去讀好每一首詩歌,每一篇文章!
《元日》教案 篇19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古詩。
2、了解詩句的內容,感受詩句中渲染的“歡天喜地”的節日氣氛,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指導學生查找資料,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調動查找的興趣。
預習提綱: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古詩
2、理解詞語意思(元日、除、屠蘇、瞳瞳日、新桃、舊符)
3、理解詩句意思,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的意思
4、搜集王安石與過年的有關資料。
教學設計:
課前聊過節話題
一、導入新課:
今天老師為大家帶來了禮物,這禮物非常特殊,請你欣賞。
播放課件(關于春節的----包餃子、貼春聯、拜年、放鞭炮等)
師:過年了,大紅的燈籠掛起來,歡快的歌曲唱起來,作為中國最傳統的節日----春節。,所有的炎黃子孫都在歡呼著,慶賀著。宋代著名的政治家、詩人王安石通過一首詩向我們展現了古人過春節的情景。
二、展示匯報:
1、通過早讀課的預習,大家一定能讀得正確流利了,請各小組推選6號同學朗讀。(其余同學聽后直接評價,如果沒有人評價就接著讀。)
2、從同學們的正確流利的朗讀中感覺同學們作了充分的預習,老師相信同學們根據預習提綱匯報完后,一定會把古詩讀得更有韻味。
請各小組根據自己的主題匯報
匯報要求:展示時聲音要響亮,面向同學,側著身子;行動要迅速,聽的同學要帶著問題思考聽。凡匯報同一內容請做補充即可,相同的不再重復。
匯報內容為:a作者b詞語意思、c詩句意思 d古詩意思e王安石的詩f春聯
3、匯報預設
a、點撥:
▲春聯:
書中的插圖春聯讀一讀,搜集的春聯。對春聯
▲“千門萬戶”可換成“千家萬戶”---類似的數字詞語有千山萬水、千辛萬苦、千方百計
b、師:通過理解古詩明白了老百姓過節的快樂,讓我們再來感受過節的歡欣----放課件。相信你一定能用你的聲音和表情把元日的熱鬧氣氛表達出來。小組練習-----各組推選代表5號同學讀。
從詩中你知道老百姓通過“放爆竹、飲屠蘇、換桃符”這種方式表達了心情,寄予了希望。如果你是老百姓你對新的一年有何期望?
c、老百姓的心聲就是王安石的希望,為了能讓老百姓能夠過上這樣幸福的生活,他不顧大官僚的反對推行新法,廢除不合理的制度,這就是他作為宰相的雄心壯志,偉大抱負,哪句詩最能體現他立志要用新法取代舊制度決心-----總把新桃換舊符。哪個字最能表達他堅定的信心-----總請你表達出來
他堅信新法的實行會讓老百姓每天都能像過節一樣幸福,讓我們一起把他的美好愿望與堅定決心讀出來。
齊讀。
4、古人以“放爆竹、飲屠蘇、換桃符”來表達對新年的期待,作者用這首詩表達了擔任宰相的偉大抱負。2008年的鐘聲即將敲響,你對2008一定有新的渴望與夢想,請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