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期人教版語文教案(精選2篇)
八年級下期人教版語文教案 篇1
一、簡介作者、藤野先生和作品的寫作背景。 1 魯迅和本文的寫作背景。 魯迅(1881—1936),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寫作了許多小說、雜文、散文、詩歌、日記、書信、論著,這些都是我國現代文學的寶貴財富。 課文《藤野先生》選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魯迅于2月至11月間寫作的十篇回憶散文。最初在《莽原》半月刊上陸續發表時,總題為《舊事重提》;5月,編印成書時改題為《朝花夕拾》。這是魯迅回憶青少年時代生活經歷的一組文章。 《藤野先生》寫于10月12日。當時作者正在廈門大學任教。魯迅是應廈門大學聘請于8月26日離開北京南下到上海,同年9月4日到達廈門的。 3月18日,北洋段祺瑞執政府的衛隊血腥屠殺愛國請愿學生,死47人,傷300多人,女師大學生劉和珍、楊德群就是其中的兩個殉難者。魯迅說“三月十八日,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北洋政府血腥鎮壓愛國者的當天下午,就下了通緝令,抨擊過北洋政府及其首領的魯迅,自然是被列入這個通緝名單的。后馮玉祥的國民軍把段祺瑞趕下臺,而奉軍又攻進北京,趕走國民軍。奉軍進北京,騷擾百姓,奸淫擄掠,大肆逮捕和殺害進步人士。北京成了一個充滿恐怖和令人窒息的地方。魯迅遭到北洋軍閥反動政府的迫害。這年的七月,魯迅接到廈門大學的任教聘請,8月離開北京去廈門。 本文是魯迅離別了藤野先生二十年后寫的。 2 魯迅留學日本的目的和有關情況。 《藤野先生》一文,回憶的是作者魯迅于至在日本留學時的一段生活經歷和往事。 春,魯迅在南京陸師學堂附設的礦路學堂畢業后,在學堂總辦俞明震的帶領下和幾位同學一道去日本留學,教案《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到日本后,先在學日文,4月畢業后,他按原定志愿到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學醫。這是魯迅經過鄭重考慮后作出的選擇。春,魯迅決心改變自己的生活道路,棄醫從文,于是離開仙臺到東京。6月,難違母命,他回國結婚,幾天后復回東京。回國。 魯迅出國前后,中國正迅速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祖國面臨日甚一日的危亡形勢。作者東渡日本前,1894年爆發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入侵我國。這兩次戰爭,最后都是以中國割地賠款而告終。魯迅到日本后,至,爆發日俄戰爭,這是日本和俄國兩個帝國主義列強為了爭奪中國的東北而發生的戰爭。 魯迅出國留學和后來棄醫從文,都是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 魯迅早在故鄉紹興的青年時代,就在探索人生的道路,立志“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南京求學時期的他,和許多先進的中國人一樣在思考、探索國家民族出路。他們的結論是:“要救國,只有維新,要維新,只有學外國。”(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 魯迅東渡日本不久,便立下了宏大志向:“我以我血薦軒轅”。他要把滿腔的熱血奉獻給祖國。他是一位深沉的愛國者,又是一個科學救國論者。他先選擇了醫學。他說:“知道了日本維新是大半發端于西方醫學的事實”,后來便到“日本一個鄉間的醫學專門學校”學習,“預備卒業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于維新的信仰”。(魯迅《吶喊•自序》) ,一個偶然的事件,成了他思想發展和改變志向的契機。 魯迅:“有一回,我意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據解說,則綁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鑒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 這一學年沒有完畢,我已經到了東京了,因為從那一回以后,我便覺得醫學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于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 魯迅:《吶喊•自序》) 魯迅的這一段經歷和他棄醫從文的原因,他在《魯迅自傳》(這篇自傳是作者在所作《自敘傳略》的基礎上于1930年增補修訂而成的)里是這樣寫的:我在礦路學堂畢業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學。“但待到在東京的預備學校畢業,我已經決意要學醫了。原因之一是因為我確知道了新的醫學對于日本維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進了仙臺(sendai)醫學專門學校,學了兩年。這時正值日俄戰爭,我偶然在電影上看見一個中國人因做偵探而將被斬,因此又覺得在中國醫好幾個人也無用,還應該有較為廣大的運動……先提倡新文藝。我便棄了學籍,再到東京,和幾個朋友立了些小計劃,但都陸續失敗了。” 3 簡介藤野先生與魯迅 藤野先生,即藤野嚴九郎(1874—1945),姓藤野,名嚴,排行第九。日本福井縣人,出生于一醫生家庭。1896年,畢業于名古屋愛知縣醫學專門學校后留校任教。到仙臺醫學專門學校任講師,7月(魯迅從仙臺醫專前幾個月)升為教授。曾擔任解剖學、解剖實習和局部解剖等課程。他為人正直、生活樸素,工作認真負責,對弱國學生無民族偏見,對魯迅很關懷,受到魯迅的尊敬。 ,東北帝國大學成立;,仙臺醫專并入,成為東北帝國大學醫學部。,決定成立東北帝國大學醫科大學,藤野因學歷不夠退職后到東京一慈善醫院就業。回故鄉自立診所,熱心為鄉民服務。1945年8月11日病逝。 “1935年日本巖波文庫中要出《魯迅選集》的時候,曾經來問魯迅先生自己,選些什么文章好。魯迅先生回答:‘一切隨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選錄進去。’目的是在借此探聽到藤野先生的一點消息。當這選集出版的第二年,譯者增田涉到上海來訪問魯迅先生。魯迅先生向他打聽藤野先生的情況,增田涉說沒有下落時,魯迅先生慨嘆地說,‘藤野先生大概已經不在世了吧!’其實藤野先生活到七十二歲,直到1945年8月11日才因腦溢血逝世。《魯迅全集》在日本出版后三年,藤野先生的長子入第四高等學校讀書。教師發現他是藤野先生的兒子,把《魯迅選集》給他。藤野先生戴上眼鏡匆忙地翻開這選集。當他看到扉頁上魯迅先生的照片時,驚喜地高聲叫道:“啊!這是周君,他已經了不起啦!’他知道魯迅先生還健在,非常高興。”(許欽文:《語文課中魯迅作品的教學》,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出版)1937年3月,日本《文學案內》上發表了以《謹憶周樹人君》為題的藤野先生的談話錄。
八年級下期人教版語文教案 篇2
請同學提出課文里的生字詞。要求理解下列詞語的含義,給黑體的字注音: 宛如(好像;正像) 教誨(教訓。誨,huì。) 譯站 (古代供傳遞政府文書的人中途更換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譯,yì) 瞥見 (一眼看見。瞥piē。) 畸形 (生物體某部分發育不正常。畸,jī。) 不遜 (沒有禮貌;驕傲、蠻橫。遜,xùn。) 詰責 (質問并責備。詰jié。) 匿名 (有具名或隱藏真名。匿,nì。) 杳無消息 (杳,yǎo,遠得不見蹤影。) 深惡痛疾 (厭惡。痛恨到極點。惡wù) 油光可鑒 (這里是說頭發上擦油,梳得很光亮,可當鏡子照。鑒,jiàn。) 三、教師范讀或讓學生朗讀課文。 四、引導學生理解本文線索,把握本文的層次結構。 本文從不滿于某些清國留學生的尋歡作樂、庸俗無聊的生活起筆,自然地過渡去仙臺學醫,記敘受到藤野先生教誨的情況,最后寫到對藤野先生的懷念和感激。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這是本文的敘事線索。文章依據時間推移、地點的轉換和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來寫。 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三段),寫在東京的所見所感和轉地求學的原因。 文章一開頭就說“東京也無非是這樣”表露了對東京的失望和不滿。在東京的那些清國留學生,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除下帽來“油光可鑒”,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到傍晚,他們就在中國留學生會館的房里“學跳舞”,地板常“咚咚咚地響得震天”,“兼以滿房煙塵斗亂”。這些出國留學生不學無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