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鐵索橋上》教學設計(精選12篇)
《我站在鐵索橋上》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讀詩歌內容,了解紅軍北上抗日飛奪瀘定橋的事跡,體會作者對紅軍的贊頌。
2、使學生體會詩的韻味,練習有感情朗讀,并背誦喜歡的段落。
3、使學生體會紅軍英雄的事跡與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緬懷革命先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4、使學生感受文章的結構,學習作者把遺跡的過去和今天聯系起來的寫法。
教學重點:體會詩歌的第二小節,了解紅軍北上抗日飛奪瀘定橋的事跡,體會紅軍英勇頑強、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教學難點:了解紅軍時期的時代背景,體會作者對紅軍的贊頌。
教學準備:查找瀘定橋的資料、閱讀《七律·長征》和《飛奪瀘定橋》等文章,了解紅軍北上抗日的事跡。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播放《我站在鐵索橋上》歌曲,請學生欣賞。
這首歌曲中作者寫的是什么地方?你了解瀘定橋嗎?學生介紹自己查找的有關瀘定橋的資料。
教師出示瀘定橋的圖片,并簡單介紹:這就是瀘定橋,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城西,橫跨大渡河,是四川內地通往康藏高原的重要通道。始建于1705年。1935年5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至此,把守這里的敵將橋板抽掉,并在橋東頭構筑工事封鎖橋面。左路軍的先頭團----紅四團組織強攻,22名紅軍戰士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攀著鐵索匍匐前進,奪取了瀘定橋,使全軍勝利地通過。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可以帶領學生回憶課文《飛奪瀘定橋》)
2、今天我們學習顧工的《我站在鐵索橋上》。板書課題。
二、初讀詩歌:
1、小聲讀課文,要讀準字音,讀順詩句。
2、指名讀,一人一小節。
3、齊讀。
三、理解體會:
1、站在鐵索橋上,作者看到了什么?
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橋身搖晃、頭上云霧、腳下白浪”體會瀘定橋的艱險與美麗。
2、過渡:看到這樣的景象,作者想到了什么?
(1)學生讀有關的詩句。
(2)你了解飛奪瀘定橋的故事嗎?簡要地講給大家聽。
指名講述故事。
師:正因為如此,毛澤東在《七律·長征》中提到了這次重要的戰斗,其中的“大渡橋橫鐵索寒”就是描述了這次事關紅軍命運的關鍵戰斗。
(3)作者為什么稱紅軍戰士為“英雄”?
①學生可以聯系自己查閱的資料中當時的危險的形勢來談。
②學生可以抓住課文中的“強渡、攀關著鐵索、冒著彈雨、沖破火網”來談。
③還可以從戰斗結束紅軍僅僅付出了三人傷亡的代價就取得了這次重要戰斗勝利來談。
(4)小結:站在鐵索橋上,作者想到了英勇的紅軍勇往直前、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
(5)練習有感情朗讀。
指名讀,比賽讀,看誰能讀出作者表達的感情。
3、過渡:今天,當年紅軍們戰斗的地方變成了什么樣子?讓我們學習第三小節。
從哪些地方看出現在這里很美麗?
(對比的寫法,戰斗的樓房成學習的課堂;梨花開放、鮮花撒地上)
這樣美好的環境,這樣幸福的生活,是怎樣來的?
(革命先輩為了讓我們中國人挺直腰桿,不受欺侮而爬雪山、過草地、啃樹皮、吃草根……這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小結:想到這些,作者心潮洶涌激蕩。“洶涌激蕩”在這里什么意思?
4、學習第四小節:
作者要高聲歌唱,他可能歌唱什么?
(歌唱英勇的先烈流血犧牲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歌唱在英雄的土地上建設美好家園的勤勞的人民。)
四、朗讀背誦:
1、練習有感情朗讀。
2、選擇喜歡的段落背誦,看誰背得快。
五、討論寫法:
這首詩歌在寫法上有什么值得學習的地方?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把遺跡的過去和今天聯系起來)
六、欣賞:
再次播放《我站在鐵索橋上》,欣賞。
課后作業:
1、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背誦。
2、回答課后問題。
3、有興趣的同學,學唱《我站在鐵索橋上》。
板書設計:
我站在鐵索橋上
看到 想到 對比 抒情
橋身搖晃 紅軍強渡 樓房成課堂 心潮洶涌激蕩
頭上云霧 攀著鐵索 梨花開放
腳下白浪 沖破火網 鮮花撒地上 高聲歌唱
課后反思: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練習背誦,拓展學生的學習。
教學過程:
一、回顧課文,練習背誦:
1、回顧課文:
(1)作者站在鐵索橋上,看到了什么?他心情怎樣?
(2)為什么作者的心潮洶涌激蕩?
2、練習背誦:
(1)有感情朗讀擂臺賽。
(2)練習背誦全文。
背誦挑戰。
二、拓展練習:
(一)閱讀《長征組歌》第六樂章《飛渡大渡河》,回答后面的問題(13分)
飛渡大渡河
蕭華
水湍急,山峭聳,雄關顯,豺狼兇。
健兒巧渡金沙江,兄弟民族夾道迎。
安順場邊孤舟勇,踩波踏流殲敵兵。
晝夜兼程二百四,猛打窮追奪瀘定。
鐵索橋上顯威風,勇士萬代留英名。
(1)談談你對下面兩個詞語的理解。
峭聳:
兼程:
(2)上面這首歌詞的中心句是:
(3)這首詩主要贊揚紅軍戰士,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來?
(4)歌的前四句“水湍急,山峭聳,雄關險,豺狼兇”,對表達中心起什么作用?
(5)讀了這首詩,你想說點什么?
(二)小練筆:
學習了《我站在鐵索橋上》和《飛渡大渡河》等,面對眼前的幸福生活,你想對革命先烈說些什么?
先在小組內相互說說,然后寫在練筆本上。
課后作業:搜集紅軍長征的有關詩歌,讀讀。
《我站在鐵索橋上》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讀詩歌內容,了解紅軍北上抗日飛奪瀘定橋的事跡,體會作者對紅軍的贊頌.
2,使學生體會詩的韻味,練習有感情朗讀,并背誦喜歡的段落.
3,使學生體會紅軍英雄的事跡與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緬懷革命先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4,使學生感受文章的結構,學習作者把遺跡的過去和今天聯系起來的寫法.
教學重點:
體會詩歌的第二小節,了解紅軍北上抗日飛奪瀘定橋的事跡,體會紅軍英勇頑強,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教學難點:
了解紅軍時期的時代背景,體會作者對紅軍的贊頌.
教學準備:查找瀘定橋的資料,閱讀《七律·長征》和《飛奪瀘定橋》等文章,了解紅軍北上抗日的事跡.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播放《我站在鐵索橋上》歌曲,請學生欣賞.
這首歌曲中作者寫的是什么地方 你了解瀘定橋嗎 學生介紹自己查找的有關瀘定橋的資料.
教師出示瀘定橋的圖片,并簡單介紹:這就是瀘定橋,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城西,橫跨大渡河,是四川內地通往康藏高原的重要通道.始建于1705年.1935年5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至此,把守這里的敵將橋板抽掉,并在橋東頭構筑工事封鎖橋面.左路軍的先頭團----紅四團組織強攻,22名紅軍戰士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攀著鐵索匍匐前進,奪取了瀘定橋,使全軍勝利地通過.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可以帶領學生回憶課文《飛奪瀘定橋》)
2,今天我們學習顧工的《我站在鐵索橋上》.板書課題.
二,初讀詩歌:
1,小聲讀課文,要讀準字音,讀順詩句.
2,指名讀,一人一小節.
3,齊讀.
三,理解體會:
1,站在鐵索橋上,作者看到了什么
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橋身搖晃,頭上云霧,腳下白浪"體會瀘定橋的艱險與美麗.
2,過渡:看到這樣的景象,作者想到了什么
(1)學生讀有關的詩句.
(2)你了解飛奪瀘定橋的故事嗎 簡要地講給大家聽.
指名講述故事.
師:正因為如此,毛澤東在《七律·長征》中提到了這次重要的戰斗,其中的"大渡橋橫鐵索寒"就是描述了這次事關紅軍命運的關鍵戰斗.
(3)作者為什么稱紅軍戰士為"英雄"
①學生可以聯系自己查閱的資料中當時的危險的形勢來談.
②學生可以抓住課文中的"強渡,攀關著鐵索,冒著彈雨,沖破火網"來談.
③還可以從戰斗結束紅軍僅僅付出了三人傷亡的代價就取得了這次重要戰斗勝利來談.
(4)小結:站在鐵索橋上,作者想到了英勇的紅軍勇往直前,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
(5)練習有感情朗讀.
指名讀,比賽讀,看誰能讀出作者表達的感情.
3,過渡:今天,當年紅軍們戰斗的地方變成了什么樣子 讓我們學習第三小節.
從哪些地方看出現在這里很美麗
(對比的寫法,戰斗的樓房成學習的課堂;梨花開放,鮮花撒地上)
這樣美好的環境,這樣幸福的生活,是怎樣來的
(革命先輩為了讓我們中國人挺直腰桿,不受欺侮而爬雪山,過草地,啃樹皮,吃草根……這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小結:想到這些,作者心潮洶涌激蕩."洶涌激蕩"在這里什么意思
4,學習第四小節:
作者要高聲歌唱,他可能歌唱什么
(歌唱英勇的先烈流血犧牲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歌唱在英雄的土地上建設美好家園的勤勞的人民.)
四,朗讀背誦:
1,練習有感情朗讀.
2,選擇喜歡的段落背誦,看誰背得快.
五,討論寫法:
這首詩歌在寫法上有什么值得學習的地方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把遺跡的過去和今天聯系起來)
六,欣賞:
再次播放《我站在鐵索橋上》,欣賞.
課后作業:
1,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背誦.
2,回答課后問題.
3,有興趣的同學,學唱《我站在鐵索橋上》.
板書設計:
我站在鐵索橋上
看到 想到 對比 抒情
橋身搖晃 紅軍強渡 樓房成課堂 心潮洶涌激蕩
頭上云霧 攀著鐵索 梨花開放
腳下白浪 沖破火網 鮮花撒地上 高聲歌唱
課后反思: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練習背誦,拓展學生的學習.
教學過程:
一,回顧課文,練習背誦:
1,回顧課文:
(1)作者站在鐵索橋上,看到了什么 他心情怎樣
(2)為什么作者的心潮洶涌激蕩
2,練習背誦:
(1)有感情朗讀擂臺賽.
(2)練習背誦全文.
背誦挑戰.
二,拓展練習:
(一)閱讀《長征組歌》第六樂章《飛渡大渡河》,回答后面的問題(13分)
飛渡大渡河
蕭華
水湍急,山峭聳,雄關顯,豺狼兇.
健兒巧渡金沙江,兄弟民族夾道迎.
安順場邊孤舟勇,踩波踏流殲敵兵.
晝夜兼程二百四,猛打窮追奪瀘定.
鐵索橋上顯威風,勇士萬代留英名.
(1)談談你對下面兩個詞語的理解.
峭聳:
兼程:
(2)上面這首歌詞的中心句是:
(3)這首詩主要贊揚紅軍戰士,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來
(4)歌的前四句"水湍急,山峭聳,雄關險,豺狼兇",對表達中心起什么作用
(5)讀了這首詩,你想說點什么
(二)小練筆:
學習了《我站在鐵索橋上》和《飛渡大渡河》等,面對眼前的幸福生活,你想對革命先烈說些什么
先在小組內相互說說,然后寫在練筆本上.
課后作業:
搜集紅軍長征的有關詩歌,讀讀.
《我站在鐵索橋上》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學生自主學習掌握本詩中的生字,理解生詞的詞義。
2、正確、熟練、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并選擇自己喜歡的詩節背誦。
3、通過品讀詩歌,引導學生體會紅軍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緬懷革命先烈,熱愛今天幸福生活。
4、學習本文寓情與景,借用形象來抒發胸中之情的方法。
重點、難點: 通過資料的查閱及有感情地朗讀,理解作者追昔惜今時對紅軍革命精神的歌頌及對今日幸福生活的熱愛之情。
學情分析:
課前,我布置學生搜集紅軍飛奪瀘定橋事跡的資料,想通過了解當年的歷史,讓學生在腦海里構建起形象生動的畫面,為情感的流露搭建一個平臺。課堂上,讀到描寫紅軍戰士英勇作戰的第二小節時,有的孩子開始用課外資料幫助聯想。但是從他的回答中,我聽到的僅僅是對資料的轉述,并沒有和課文結合。這時,一個孩子找到課文中的一個詞:“強渡”,并介紹了瀘定橋重要的戰略位置,從中體會到了紅軍戰士渡河的勇氣和決心!聽了這個孩子的回答,我表揚了她:你是個會讀書的孩子!在理解課文時,只有把課外搜集到的資料與課文真正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最佳效果。所以,我乘機和孩子們交流了課外資料的使用問題,讓他們懂得了搜集什么樣的資料,以及怎樣使用搜集的資料。 此外在這節課的設計上我采取了“以讀為本,自讀自探自悟”的教學模式,將師生各種形式的讀貫穿于閱讀教學的始終,旨在強調課堂上的一切活動,如感知、探究、感悟等,都要以讀為前提,也就是要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探究、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有得。
學生曾經在四年級學過《飛奪瀘定橋》一課,對瀘定橋的外形有了一定的了解,對紅軍
浴血奮戰,不畏生死地奪下瀘定橋的事跡也熟悉。但如何使學生能深刻體會到作者站在鐵索橋上那時的心潮澎湃的感情思緒呢?應把握詩歌教學的規律,引導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反復吟誦,細細品味領悟作者在詩中所抒發的情感。本課沒有太難掌握的生字,但有易混用的字。
教學課時:1-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回憶舊知,引入新課。
1出示課題:我站在鐵索橋上
問:你知道鐵索橋指的是哪座橋嗎? 出示瀘定橋的圖片
提到瀘定橋讓你想起了什么?
學生一定會想起《飛奪瀘定橋》一課,可讓他們結合資料講一講當時紅軍飛奪瀘定橋的情景。
同學們,這是一首詩歌,讓我們齊讀課題,思考:你會提出什么問題呢?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詩歌。
1自讀課文的同時,自學生字詞,有問題提出來。
2交流生字詞的學習情況。
1)學生提出自己不易掌握的生字,共同學習。
2)教師出示幾個字詞,并著重強調:
沖突的沖的發音,提問學生還有哪個發音?
出示幾組易混淆的生字:撒( ) 漂( )
灑( ) 飄( )
洶涌激蕩
3)指名初讀詩歌。
三、精讀詩歌
(一)出示第一小節和第四小節的前四行。
我站在鐵索橋上, 我站在鐵索橋上,
橋身在輕輕地搖晃。 心潮洶涌激蕩。
頭上飄過二郎山的云霧, 頭上飄過二郎山的云霧,
腳下滾著大渡河的白浪。 腳下滾著大渡河的白浪
(后面隨著講課補充上后三行)
啊!
在這英雄的土地上,
我要高聲歌唱!
1)自由讀這兩小節詩歌,你發現了什么?(找出相同的句子和不同的句子)
2)作者站在鐵索橋上,看到了什么?
3)作者按照由上到下的順序寫了二郎山飄來的云霧和大渡河水,這兩種景物分別具有什么特點呢?
朦朧 波浪翻滾
師:詩歌中的哪些詞會給你這樣的感覺呢?
3)指讀,讀出這些景物所營造的意境來。
比一比,看誰把意境讀出來了。
過渡:站在這樣搖晃的索橋上,作者的心中似大渡河里的滾滾波浪,洶涌激蕩,這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是什么掀起了作者心海之波?
(二)出示第二小節和第三小節
英雄的紅軍, 啊!
曾在這里強渡, 當年激烈戰斗的樓房,
高舉著紅旗,迎著火光。 如今成了孩子們的課堂;
勇士們哪, 勇士們灑過鮮血的地方,
攀著一根根鐵索, 滿樹的梨花正在開放。
冒著秘密的彈雨, 人民捧著美麗的鮮花,
沖破了敵人的火網! 輕輕地,輕輕地撒在這英雄的土地上。
1)作者想到了這些,你讀讀,看看你讀懂了什么?
交流
2)第二小節,看著腳下的大渡河水,作者想到了紅軍,想到了他們怎樣?讓我們也再次回顧一下吧。
播放錄像:“飛奪瀘定橋”的場景,追憶工農紅軍強渡大河的激烈戰斗,體驗紅軍英勇頑強、勇往直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2)作者想到了英勇頑強、勇往直前、大無畏的紅軍,心潮怎樣?
從哪些句子和詞中你體會出來的?
畫出來:強渡 高舉 迎著 攀著 冒著 沖破
這些詞在讀的時候你打算怎樣讀呢?
3)指導朗讀第二小節。
4)讀后,體會一下這一小節,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5)請大家再讀讀第三小節,作者又想到了什么?
你讀懂了什么?交流。
6)師生合作讀,為背誦積累做準備。
師:啊!當年激烈戰斗的樓房,
生:如今成了孩子們的課堂!
……
7)讀了這一小節,你讀出作者在此又表達了什么感情呢?
你又是怎么讀出來的呢?
讓學生抓住課堂、梨花這些美好的事物去體會,以及為什么用兩個“輕輕地”
師:是啊!在英雄戰斗過的地方,已經建起了孩子們的課堂,聽那朗朗讀書聲,孩子們在為著祖國美好的未來而學習,看到他們那么幸福,這不正是先烈們的理想嗎?我們要珍惜今天幸福生活,因為它來之不易啊!
8)多種形式再練讀這兩小節。
(三)過渡:作者追憶過去,又聯想到今天,感慨萬分,心潮,他要把這心中之情抒發出來,教師邊范讀并補充完整最后一小節。
全班同學齊讀。
三、讀詩,背詩,唱詩。從整體上回味本首詩歌,
1)小組合作讀詩,并展開比賽。
2)背自己喜歡的詩節。(到此,應是水到渠成)
3)這首詩曾被譜成曲子,我們來聽聽。
放歌曲:《我站在鐵索橋上》
四、拓展延伸:搜集關于戰爭年代革命戰爭的詩歌,參加班級的詩歌朗誦會。
五、布置作業。
1有感情的朗讀詩歌,并熟練背誦喜歡的詩節,看誰能背過全詩。
2 搜集關于戰爭年代革命戰爭的詩歌。
板書設計: 我站在鐵索橋上 顧工
追憶 強渡 高舉 迎著 攀著 冒著 沖破 ——緬懷先烈
心潮
洶涌激蕩 惜今 課堂 梨花開 ——————珍惜今天
課后反思
課前,我布置學生搜集紅軍飛奪瀘定橋事跡的資料,想通過了解當年的歷史,讓學生在腦海里構建起形象生動的畫面,為情感的流露搭建一個平臺。課堂上,讀到描寫紅軍戰士英勇作戰的第二小節時,有的孩子開始用課外資料幫助聯想。但是從他的回答中,我聽到的僅僅是對資料的轉述,并沒有和課文結合。這時,一個孩子找到課文中的一個詞:“強渡”,并介紹了瀘定橋重要的戰略位置,從中體會到了紅軍戰士渡河的勇氣和決心!聽了這個孩子的回答,我表揚了她:你是個會讀書的孩子!在理解課文時,只有把課外搜集到的資料與課文真正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最佳效果。所以,我乘機和孩子們交流了課外資料的使用問題,讓他們懂得了搜集什么樣的資料,以及怎樣使用搜集的資料。 此外在這節課的設計上我采取了“以讀為本,自讀自探自悟”的教學模式,將師生各種形式的讀貫穿于閱讀教學的始終,旨在強調課堂上的一切活動,如感知、探究、感悟等,都要以讀為前提,也就是要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探究、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有得。
《我站在鐵索橋上》教學設計 篇4
一、教材解讀
本課是一首詩,曾被譜成曲子,填作了歌詞。這首詩追憶了工農紅軍搶渡大渡河的激烈戰斗,歌頌了紅軍英勇頑強、勇往直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追昔惜今,表達了對先烈的緬懷和對今天幸福生活的熱愛。
全詩共四節:第一節,寫身臨鐵索橋,“站在鐵索橋上”所看到的景物,頭上的云霧,腳下的白浪;第二節,追憶紅軍當年飛奪盧定橋激烈戰斗的場面;第三節,撫看今朝,烈士們當年激戰過的地方成為今天鮮花盛開的地方;第四節,反復吟詠,寓情于景,進而直抒胸臆,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用形象說話,用一系列事物構成鮮明的意境,是本課表達的主要特點。如:“二郎山的云霧”“大渡河的白浪”“激戰的樓房”“孩子們的課堂”“梨花正在開放”……本詩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最后直抒胸臆。全詩感情強烈,節奏鮮明。
二、學情分析
經過六年的學習,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初步從整體上把握全文,理清條理,寫出課文的提綱,但這之中也需要老師給以適當的引導。學生基本都能通過理解重點語句,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目標
1、通過自讀感悟,交流討論,理解重點詞句,理解課文的思 想感情。
2、培養學生的自讀能力,分析課文的能力和積累運用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使學生的心靈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和凈化。
四、教學過程
(一) 激趣導入
師:俗話說,睹物思人,是啊,每當看到鮮艷的五星紅旗,不禁想起無數革命先烈為了讓后代過上好日子,拋頭顱、灑熱血的情景,同學們是否還記得四方面軍搶渡大渡河的情景作者顧工站在鐵索橋上心潮洶涌激蕩寫下了現代詩。(板書課題)
(二) 自瀆自悟
分組學習
甲組:學習吟詠四節詩,邊誦邊悟。這首詩每節寫什么?看到,想到什么?
乙組:吟詠每節詩,思考詩人站在索橋上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丙組:通讀四節詩。
(三) 討論交流
1、 檢查自悟情況
2、 分析:作者借景抒情,直抒胸懷。
3、 指導朗讀,注意韻律
(1) 找甲組同學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鼓勵乙組同學有感情朗讀課文
(3) 討論思考每節詩寫什么?
4、 找出比喻句,有何作用
5、 文章結尾,詩人要歌唱什么?
6、 齊聲朗誦
(四) 置疑:
1、 假如你站在鐵索橋上你會想起什么?
2、 學會本文后,你想對無數先烈說些什么?
(五)作業:背誦詩
五、教學資源
巴金,1904年生,四川省新繁縣人,原名李芾甘,我國現代杰出的文學巨匠。魯迅在三十年代曾說:“巴金是一個有熱情的有進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數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巴金對中國現代文學有多方面的貢獻,但其最主要的貢獻是在小說創作方面,他是我國現代具有獨特風格、在國外有廣泛影響的杰出小說家之一。重要的作品有:長篇小說《家》、《春》、《秋》、《霧》、《雨》、《電》。1962年出版了《巴金文集》,1981年榮獲但丁文學獎。
巴金是從創作散文開始走上文學道路的。在民主革命時期,他從1927年起到解放前夕為止,始終沒有間斷過散文創作。巴金的散文不僅數量多,形式多樣,題材豐富,而且以抒情的色彩和質樸的筆調形成了獨特的風格,顯示出較高的藝術成就。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巴金既是杰出的小說家,也是一位勤奮多產、文質兼美的杰出的散文家。巴金的散文作品很多,如《海行雜記》、《旅途隨筆》等旅行游記;《憶》、《短簡》等傳記性的作品;《懷念集》、《無題》等懷念回憶性的作品;《夢與醉》、《龍·虎·狗》、《廢園外》、《隨想錄》等富于哲理性的作品,都是比較著名的。
巴金簡歷
巴金(1904.11.25 - 2005.10.17)原名李堯棠,祖籍浙江嘉興,生于四川成都一個官宦家庭。自幼在家延師讀書。五四運動中接受民主主義和無政府主義思潮。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語專門學校攻讀英語,參加進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參與組織“均社”,進行反封建的宣傳活動。1922年在《時事新報·文學旬刊》發表《被虐者的哭聲》等新詩。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東南大學附中讀書,1925年夏畢業后,經常發表論文和譯文,宣傳無政府主義。1927年赴法國,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說《滅亡》,1929年在《小
說月報》發表后引起強烈反響。1928年冬回國,居上海,數年之間,著作頗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陽》、《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愛情三部曲”《霧》、《雨》、《電》。1931年在《時報》上連載著名的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學季刊》編委。同年秋天東渡日本。次年回國,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出版“文學叢刊”、“文化生活叢刊”、“文學小叢刊”。1936年與靳以創辦《文季月刊》,同年與魯迅等人先后聯名發表《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和《文藝界同人為團結御侮與言論自由宣言》。
抗日戰爭期間輾轉于上海、廣州、桂林、重慶,曾任《吶喊》周刊(后改名《烽火》)發行人、主編,擔任歷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別出版了長篇小說《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寫作了“抗戰三部曲”《火》。抗戰后期創作了中篇小說《憩園》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長篇小說《寒夜》。短篇小說以《神》、《鬼》為著名。抗戰勝利后主要從事翻譯、編輯和出版工作。
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國文代會,當選文聯常委。1950年擔任上海市文聯副主席。曾兩次赴朝鮮前線訪問,輯有《生活在英雄們中間》、《保衛和平的人們》兩本散文通訊集。1960年當選中國文聯副主席和中國作協副主席。“文革”中,遭到了殘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報》連載散文《隨想錄》。由他倡議,1985年建立了中國現代文學館。他的著作被譯為多種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繼獲得意大利但丁國際榮譽獎、法國榮譽勛章和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美國文學藝術研究院名譽院士稱號。任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全國文聯副主席。
安瀾橋
飛跨著名都江堰上的安瀾橋是中國和世界上現存最長的古代索橋。橋以竹為纜,木樁為墩,在宋代文獻上即有記載。清朝一對夫妻重修此橋利濟萬民,人們又尊稱其為“夫妻橋”。如今,安瀾橋橋頭堡巍峨雄壯,沿堡側上樓,可以俯瞰索橋及都江堰風光。
魚嘴分水工程
“魚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魚嘴而得名,它昂頭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內外二江。西邊叫外江,俗稱“金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東邊沿山腳的叫內江,是人工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魚嘴的設置極為巧妙,它利用地形、地勢,巧妙地完成分流引水的任務,而且在洪、枯水季節不同水位條件下,起著自動調節水量的作用。
魚嘴所分的水量有一定的比例。春天,岷江水流量小;灌區正值春耕,需要灌溉,這時岷江主流直入內江,水量約占六成,外江約占四成,以保證灌溉用水;洪水季節,二者比例又自動顛倒過來,內江四成,外江六成,使灌區不受水潦災害。
在二王廟壁上刻的治水《三字經》中說的“分四六,平潦旱”,就是指魚嘴這一天然調節分流比例的功能。
我們的祖先十分聰明,在流量小、用水緊張時,為了不讓外江40%的流量白白浪費,采用榪搓截流的辦法,把外江水截入內江,整就使內江灌區春耕用水更加可靠。1974年,在魚嘴西岸的外江河口建成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電動制閘,代替過去臨時榪搓工程,截流排洪,更加靈活可靠。
二王廟原名“崇德祠”,寓意李冰治水有功,人們推崇他的恩德。(公元494年)僅塑李冰石像一尊。
宋開寶五年(972),成都平原五谷豐登,人們懷念李冰疏江導水的恩德,增塑像李二郎石像一尊。宋、元兩代,李冰父子先后敕封為王,故將崇德祠改為二王廟。從此,蜀人敬李冰如神明。
明朝末年(1644),二王廟毀于戰亂,清同治、光緒年間(公元1862年至1908年),相繼修復。本世紀三十年代二王廟主體建筑毀于火災,再次重建。“十年浩劫”中,李冰父子塑像又遭劫難,經重塑金身,才為今日之所見。
宋代以后李冰父子被封為王,改稱二王廟。現存建筑為清代重修。自五代王建踞蜀后,因李冰父子相繼赦封為王,更稱今名。廟內梯回壁轉,亭殿交錯,飛檐疊閣,雄偉莊嚴。漫步其間,似入“先都”。壁間刊刻的“深淘灘,低作堰”等許多治水格言,是我國古代治水經驗的種結。彩塑的李冰父子及歷代“堰功”像,雕刻生動,技藝精湛。
《我站在鐵索橋上》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通過自讀感悟,交流討論,理解重點詩句的意思。
2、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3、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達能力。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準確流暢地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體會詩歌的第二小節,了解紅軍北上抗日飛奪瀘定橋的事跡,體會紅軍英勇頑強、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教學難點:了解紅軍時期的時代背景,體會作者對紅軍的贊頌。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今天我們來學習詩人顧工寫的一首有關長征的詩歌《我站在鐵索橋上》(板書課題、齊讀)讀了課題有什么疑問?(生:鐵索橋在哪里?形狀?詩人站在鐵索橋上會想到什么?)
2、有疑就問這是很好的學習方法,大家都查過資料,那誰先來談談對鐵索橋的了解?
鐵索橋名為瀘定橋,位于四川省瀘定縣大渡河上,橋長100多米,寬2.8米,由13根碗口粗的鐵索組成,橋身有鐵鏈9根,上鋪木板以作橋面,是歷史上從內地到藏區的咽喉要道。
3、(出示圖片從不同角度展示鐵索橋的風貌體會險要)看到了鐵索橋,你有什么感受嗎?
4、鐵索橋下的河水浩蕩湍急,橋高得如同在空中懸掛,別說從橋上走過去,就是看一眼也不寒而栗,詩人站在這座橋上又會有怎樣的感受呢?我們來讀一讀詩歌。
二、初讀詩歌
1、自由地讀一讀詩歌,注意讀準字音,讀通順詩句。
2、誰來讀一讀?其他同學認真聽聽是否讀準了字音。(指名讀,一人一小節)
3、生字讀準了,詩歌才會讀得更流暢,讓我們學習這一課的生字詞吧。(撒、灑)
4、那詩人站在這座橋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讓我們再次走進詩歌,去細細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齊讀)
三、品讀第一節
1、當詩人站在鐵索橋上,他看到了什么?請自由朗讀第一節,可以劃出有關的詞句。
2、從“橋身搖晃、頭上云霧、腳下白浪”感受到了什么?帶著感受再讀(指導讀,齊讀)。
3、“此時,我們的詩人正站在橋上,他的心情是怎樣的呢?
4、“心潮洶涌激蕩”是什么意思?
四、課堂小結。
五、課后作業:感情讀詩歌。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詩人站在橋上回憶什么?”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學習第2節詩。
作者追憶紅軍飛奪瀘定橋、與敵人激烈戰斗的內容離學生的現實生活太遠,難以理解。學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當時激烈的場面,然后通過觀看多媒體課件,再現當年紅軍戰士們飛奪瀘定橋的激烈場景,讓學生們進入到詩句所描繪的具體的情境中去。
二、品讀第二節
1、詩人的心情為什么會久久不能平靜了?再讀一讀詩歌,找一找有關的詩句。(2、3節均可)
2、讓我們先默讀第2節,想想詩人的心情為什么會久久不能平靜了?(可以通過劃出有關的詞語“攀著、冒著、沖破” “鐵索、彈雨、火網”來品味當時形勢的危險和紅軍戰士的英勇頑強以及不屈不撓的獻身精神,邊隨機指導5、6個學生讀出自己的體會。
3、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當年紅軍戰士們飛奪瀘定橋的激烈場景吧!(觀看多媒體課件)
4、看完了誰來說一說自己的感受。(說完后隨機指導3、4個學生再讀這一節)
5、讀著讀著,我們還可以這樣讀——誰來試試?(2個學生填空式的朗讀,齊讀)
6、當年戰爭的激烈,紅軍戰士們的英勇深深地刻在了大家的記憶里,毛澤東同志也為這次驚天地泣鬼神的戰斗揮毫寫下了一首詩《七律·長征》(賞析)。
7、1935年5月29日,長征途中的紅軍為了徹底粉碎蔣介石精心策劃的大渡河會戰,冒死攀橋欄,踏鐵索,取得了“飛奪瀘定橋”的偉大勝利,譜寫了中國歷史上“十三根鐵鏈劈開了通往共和國之路”的壯麗篇章,這是多么勇往直前、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啊,讓我們有感情地齊讀這節。
三、品讀第三節
1、詩人追憶了紅軍飛奪瀘定橋時與敵人激烈戰斗的場面之后,又想到了什么?(指名讀第三小節)(戰斗的樓房成學習的課堂;梨花開放)
2、這樣美好的環境,這樣幸福的生活,是怎樣來的?
(革命先輩為了讓我們中國人挺直腰桿不受欺侮而爬雪山、過草地、啃樹皮、吃草根……這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3、面對眼前的幸福生活,你想對革命先烈說些什么?再把感受讀出來(指導2、3個學生讀)從“輕輕地”,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呢? (懷念、敬仰 指導2個學生讀)
4、讓我們對比著來讀讀這節,老師來讀描寫當年的部分,你們讀寫如今的部分(師:“當年激烈戰斗的樓房”生:“如今成了孩子們的課堂”……師生合作讀該節)。
四、品讀第四節
1、留下了那么多感人的故事,我們的心情怎能不激蕩?請齊讀第四小節。
2、詩人要高聲歌唱,他可能會說些什么呢?
(贊美英勇的先烈流血犧牲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歌唱在英雄的土地上建設美好家園的勤勞的人民。)
五、這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啊,讓我們也高聲歌唱吧!(配樂齊讀整首詩)
六、課后作業:
1、背誦詩歌。
2、搜集紅軍長征的有關詩歌讀一讀。
板書設計:
我站在鐵索橋上
攀著鐵索
強渡 冒著彈雨 心潮洶涌激蕩
沖破火網 高聲歌唱
《我站在鐵索橋上》教學設計 篇6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是一首現代詩,描寫的是詩人站在鐵索橋上,思緒萬千,追憶紅軍當年飛奪瀘定橋激烈戰斗的場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詩共四節,感情強烈,借景抒情,節奏鮮明,瑯瑯上口。
教學目標:
1、通過自讀感悟,交流討論,理解重點詩句的意思。
2、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3、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達能力。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準確流暢地背誦課文。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句,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俗話說:睹物思人。是啊,每當我們看到鮮艷的五星紅旗,不禁想起無數革命先烈為了讓后代過上好日子,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情景。同學們,還記得咱們上節課學習的一首現代詩嗎?”教師以這樣的一段敘述語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板書課題后,全班齊讀一遍。
二、品讀詩歌,體會情感
全詩共四節,開頭和結尾反復吟唱。開頭營造了很美的意境,輕輕搖晃的橋身、飄過的云霧、大渡河的白浪引發作者無限的遐想;結尾同樣的景物,卻能感受到作者強烈的情感。這兩節詩的內容大致相同,因此我打破了按順序教學的方式,指導學生先學習第1節和第4節詩。
教師配樂范讀全詩,引出新課的學習,提出問題:“詩人站在橋上看到了什么?”學生先對全詩有一個整體的印象,繼而由問題導入到第1節詩的學習中。
學生自由朗讀這一節后,說說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此時課件出示課本上的鐵索橋圖片,學生結合圖片展開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見,對詩人站在鐵索橋上看到的景物有了自己初步的情感體驗。一幅靜止的畫面在學生的頭腦中經過再想象、再加工、再創造,就變成了鮮活的、動態的場面。這里,對學生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傾聽能力及表達能力的培養都有所體現。
“此時,我們的詩人正站在橋上,他的心情是怎樣的呢?”由這樣一個問題把學生引到第4節詩的學習當中去。請學生們快速瀏覽全詩,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詞語劃下來。
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結合課文內容理解“心潮洶涌激蕩”的意思,再自由地朗讀感悟第四節詩。通過指導朗讀、觀察比較,引導學生發現這兩小節詩描寫的內容差不多,但第4節比第1節表達的感情更強烈一些。
這兩節詩的學習中,我采取多種形式指導學生朗讀,比如指名讀、分組讀、師生合作讀、配樂齊讀等。在所有文體中,詩歌的音樂性是最強的,很講究韻律和節奏。所以朗讀自然就成為綜合感受詩歌語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
第二課時
“詩人站在橋上回憶什么?”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學習第2節詩。
作者追憶紅軍飛奪瀘定橋、與敵人激烈戰斗的內容離學生的現實生活太遠,難以理解。學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當時激烈的場面,然后通過觀看多媒體課件,再現當年紅軍戰士們飛奪瀘定橋的激烈場景,讓學生們進入到詩句所描繪的具體的情境中去。
再回過頭來細細體味詩句,和小組同學交流討論出第2節詩中最能體現紅軍戰士英勇無畏的詞句(勇士們哪,攀著一根根鐵索,冒著密密的彈雨,沖破了敵人的火網!),利用課件出示,深入理解。
“攀著、冒著、沖破”這三個動詞直接體現了紅軍戰士的英勇頑強以及不屈不饒的獻身精神。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思想感情也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就把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較好地結合在了一起。
第3節詩的內容是讓學生在小組里和小伙伴合作學習來完成的,這一部分描寫的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隔不遠,不難理解,我主要還是進行朗讀指導。
學生帶著問題自由地讀,指名讀;經過想象畫面后的讀;觀看影片片斷后的讀;理解重點詞句后的讀;最后帶著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讀。
讀的層次一步步上升,學生的情感體驗也是在逐步加深,整個學習過程學生都是在朗讀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讀。
此時,學生在經歷了感知、感受、感悟到感動的情感體驗過程后,教師引導朗讀全詩,他們在學習中積累的強烈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地釋放出來。教學的全過程也體現了由整體到部分,再回歸到整體的教學思路。
三、拓展積累、升華情感
1、準確流暢地背誦課文。
2、學習本文后,你想對無數先烈說些什么?
3、課后欣賞。(本詩的歌曲演唱、毛澤東詩詞《長征》、蕭華的詩《飛渡大渡河》)
板書設計:
我站在鐵索橋上
攀著 冒著 沖破
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我站在鐵索橋上》教學設計 篇7
一、情境導入、揭題:(3分)
1、同學們,本單元的主題是----(板書:遺跡 ),前面我們游覽了綿延萬里的長城,感受了歷經風雨的索橋,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有關“遺跡”的文章。齊讀課題:《我站在鐵索橋上》
2、通過預習,你知道本文中的鐵索橋指的是哪一座橋?(鐵索橋名為瀘定橋,位于四川省瀘定縣大渡河上,橋長100多米,寬2.8米,由13根碗口粗的鐵索組成,橋身有鐵鏈9根,上鋪木板以作橋面,是歷史上從內地到藏區的咽喉要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老師板書:顧工,學生齊讀小資料)
二、整體感知、示標:6分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指名讀(4人分小節)、齊讀、默讀:想一想這首詩主要講什么?(學生自由說)
2、作者通過這些內容,想表達什么思想感情呢?這是我們這節課要探究的主要問題。
3、請看學習目標:齊讀
學習目標:
(1)理解詩歌內容,體會作者對先烈的懷念和對今天幸福生活的熱愛。
(2)背誦自己喜歡的詩節。
三、自主學習:(8分)
師:有了目標,學習就有了方向,請看自學提示:指名讀
自學提示:
自由朗讀詩文,詩人站在鐵索橋上看到了什么?(用~~~~畫出)想到了什么?(用 畫出)想想你從中體會到什么?在旁邊做簡單批注。
(1)個人學習(4分) (2)小組交流(4分)
四、交流釋疑:(15)
1、檢查自學情況(小組展示)
過渡:同學們都學得很認真,并做了批注。下面我們就來交流一下大家的學習收獲。
詩人站在鐵索橋上看到了什么?指4號匯報(云霧、白浪)想到了什么?指4號匯報(紅軍強渡:冒著、攀著、沖破)
過渡:由詩人看到的、想到的,你體會到什么?小組派一個代表把你們組的體會寫在黑板上。其他同學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老師評價,隨機用紅筆圈出重點詞,并隨機指導朗讀課文。
【預設:(1)抓住 “頭上云霧、腳下白浪”體會橋險、景美;(這組的同學從第一小節體會到的,把你的感受送進去,讀一讀。)(2)抓住“冒著、攀著、沖破”等動詞,體會到戰斗的激烈,體會紅軍戰士英勇頑強、奮不顧身、舍生忘死、不怕犧牲】
教師補充資料:鐵索橋高高的架在江水之上,橋下水流湍急,別說是用手抓住鐵索走過去,就是看一眼也會不寒而栗,可是紅軍戰士個個是英雄好漢,他們攀著一根根鐵索,冒著密密的彈雨,邊前進邊鋪板,沖進了對岸漫天大火的橋頭堡,沖破了敵人的火網。真是鐵索橋上顯威風啊!讓我們帶著雄壯豪邁的感情讀第二小節。(自己讀、指名讀、齊讀)
【預設:(3)抓住學生體會到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你從哪兒體會到?)】
小結: 是呀,沒有烈士的流血犧牲,就沒有我們的幸福生活。因此,我們要——緬懷先烈、珍愛生活(板書)讓我們帶著對英雄的敬佩之心、崇敬之情來緬懷他們,有感情地讀第三小節,讀的時候我們采用男女分讀的形式。
小結:看到:頭上云霧,腳下白浪;想到:紅軍強渡(冒著、攀著、沖破),又想到: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作者怎能不“心潮洶涌激蕩”呢?讓我們和詩人一起高聲歌唱,齊讀第四小節。
過渡:一座索橋,一個故事,讓我們銘記發生在這座索橋上的故事,記住作者帶給我們的優美詩篇。
3、熟讀成誦:
(1)自由練習背誦。
(2)喜歡一個小節的同學站起來一起背誦。
(3)每個小組的4號或6號單獨展示。
四:總結寫法:
學完課文,你學到了哪些寫作方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反復;)你從冬冬的話中體會到什么寫作方法?(聯想;對比:把遺跡的過去和今天聯系起來)
五、拓展閱讀:
1、關于紅軍、關于瀘定橋,毛澤東主席曾寫了一首著名的七律《長征》,齊背。
2、課外搜集:關于戰爭年代的詩歌與小組同學交流。
板書設計:
看到:頭上云霧 腳下白浪 緬懷先烈
我站在鐵索橋上
想到:紅軍強渡(冒著、攀著、沖破) 珍愛生活
樓房成課堂 梨花開放 鮮花撒地上
《我站在鐵索橋上》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的:
1、 學會6個字,會認1個字。
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準確流暢地背誦課文。
3、 理解重點詩句的意思。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句,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
課前準備:
1、收集紅軍長征的有關資料。
2、組織學生收看電影《飛奪盧定橋》。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創設情境,激趣導如。
二、 初讀課文,認讀生字詞。
1、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
2、檢查生字讀音。
3、齊讀課文
三、 整體感知課文
1、讀課文,思考:本詩有幾小節?每節寫什么?
2、學生回答。
四、 學習第一節
1、指名讀
2、思考:人在鐵索橋上看到什么?說明什么?(高又險)
3、指導感情朗讀
五、 學寫生字。重點指導:滾
六、 作業:
1、寫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 復習,導入新課。
1、 認讀生字。
2、 詩人站在橋上看到什么?說明什么?
二、品讀詩歌,體會情感。
1、瀏覽課文,快速找出反映作者此時心情的詞語。(心潮洶涌激蕩)
2、作者站在鐵橋上,心潮洶涌激蕩,思接古今,找出有關的詩句,同桌互相讀一讀。對自己喜歡的詩句,可以多讀幾遍,有疑問的地方可作記號。
3、 學生匯報
(1)重點學習第二節。
(a) 圈出最能體現紅軍戰士英勇的詞語。
(b)(補充《飛奪盧定橋》中有關資料,豐富學生認識。
(2) 指導朗讀第二節
4、 采用多種方式朗讀。
三、作業
1、 讀下面的句子,說說你從帶點的詞語中體會到了什么?
“勇士們哪,攀著一根根鐵索,冒著密密的彈雨,沖破了敵人的火網!”
2、“在這英雄的土地上,我要高聲歌唱!”
《我站在鐵索橋上》教學設計 篇9
《我站在鐵索橋上》課后反思
《我站在鐵索橋上》課后反思《我站在鐵索橋上》是一首現代詩,描寫的是詩人站在鐵索橋上,追憶紅軍當年飛奪瀘定橋激烈戰斗的場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詩共四節,感情強烈,借景抒情,節奏鮮明,瑯瑯上口。這兩節詩的學習中,我采取多種形式指導學生朗讀,比如指名讀、分組讀、師生合作讀、配樂齊讀等。在第二段的教學中,分為三個層次讀,其中穿插了影片,毛主席的詩歌《長征》。在第三節的教學中也穿插了多種形式地讀,男女生配合讀,師生配合讀,小組讀,齊讀等。課前,我布置學生搜集紅軍飛奪瀘定橋事跡的資料,想通過了解當年的歷史,讓學生在腦海里構建起形象生動的畫面,為情感的流露搭建一個平臺。課堂上,讀到描寫紅軍戰士英勇作戰的小節時,有的孩子開始用課外資料幫助聯想。
他們的回答中,不僅是對資料的轉述,而且與課文結合。這時,一個孩子找到課文中的一個詞:強渡,并介紹了瀘定橋重要的戰略位置,從中體會到了紅軍戰士渡河的勇氣和決心!我覺得,在理解課文時,只有把課外搜集到的資料與課文真正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最佳效果。所以,我乘機和孩子們交流了課外資料的使用問題,讓他們懂得了搜集什么樣的資料,以及怎樣用搜集的資料。我想,要注意抓住教學中學生的發言點去引導學生,為我所用;要注意自己的教學語言,每一個評價,甚至每一句話都要背下來;教學中不要太瑣碎,太細化,要給學生一個整體感。總之這節課上的比較成功。
《我站在鐵索橋上》教學反思
《我站在鐵索橋上》是一首現代詩,描寫的是詩人站在鐵索橋上,追憶紅軍當年飛奪瀘定橋激烈戰斗的場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詩共四節,感情強烈,借景抒情,節奏鮮明,瑯瑯上口。第一次試教,由于對教案不熟,我第一次的課沒有上完,在第二段的對紅軍英勇頑強的精神的理解上并不深刻。我很不滿意,覺得自己在詩句的把握上還不夠好,教案沒有細化。后來,在羅主任和馬老師建議下,我進行了這樣的處理:在第二段的教學中,分為三個層次讀,其中穿插了影片,毛主席的詩歌《長征》。在第三節的教學中也穿插了多種形式地讀,男女生配合讀,師生配合讀,小組讀,齊讀等。星期四,我又一次試教這一課,不光組內老師,羅主任也來聽課,親身指導。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是理解詩句,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怎樣幫助學生通過閱讀詩歌中的句子,準確地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我想起了《語文課程標準》中對閱讀教學的要求:“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的體會應該是他們通過閱讀文本,思考、感悟而得到的。因此課前,我布置學生搜集紅軍飛奪瀘定橋事跡的資料,想通過了解當年的歷史,讓學生在腦海里構建起形象生動的畫面,為情感的流露搭建一個平臺。課堂上,讀到描寫紅軍戰士英勇作戰的小節時,有的孩子開始用課外資料幫助聯想。他們的回答中,不僅是對資料的轉述,而且與課文結合。這時,一個孩子找到課文中的一個詞:“強渡”,并介紹了瀘定橋重要的戰略位置,從中體會到了紅軍戰士渡河的勇氣和決心!聽了這個孩子的回答,我表揚了她:你是個會讀書的孩子!在理解課文時,只有把課外搜集到的資料與課文真正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最佳效果。所以,我乘機和孩子們交流了課外資料的使用問題,讓他們懂得了搜集什么樣的資料,以及怎樣用搜集的資料。我想,羅主任說得好,要注意抓住教學中學生的發言點去引導學生,為我所用;要注意自己的教學語言,每一個評價,甚至每一句話都要背下來;教學中不要太瑣碎,太細化,要給學生一個整體感,這兒可讓學生想象畫面,給他一個整體的印象……
《我站在鐵索橋上》教學設計 篇10
學習培訓結束,帶著急切地和孩子共同學習的心情走進了課堂。今天學習的課文是《我站在鐵索橋上》,這是一首現代詩。主要講了詩人站在鐵索橋上,思緒萬千,遙想當年紅軍戰士的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的激烈場面,展現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唱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在開課時,我尊崇孩子們學習的疑點出發,讓孩子們質疑。
1、鐵索橋在哪里?
2、我站在鐵索橋上為什么心潮洶涌激蕩?
3、為什么我要站在鐵索橋上?
4、勇士們是怎樣強渡大渡河的?孩子們針對課題,針對詩句的內容提出自己的疑問,應該可以激發孩子們強烈的學習欲望的。我們也往往這樣認為,可在接下來的學習過程當中,無論是老師講解歷史背景,讓學生看圖講述鐵索橋是怎樣的一座橋,孩子們竟索然無趣,即使引導學生看圖,也只寥寥幾人舉手。
為什么?這首詩一共四小節,讓孩子們默讀每一小節,寫寫每節寫了什么,更有困難,有一、兩個孩子還難以下筆。其他孩子呢?積極性也不是很高。(課堂思維是核心,對有些孩子來說,比干什么都難)以孩子們這樣的情緒,再來解決后面的三個問題,這不是難上加難嗎?搞得我灰心喪氣。
第一課時下來,回到辦公室,我認真地對第二課時進行了調整。因為詩句是凝練了的語句,必須把凝練的詩句化作生動的畫面,化成孩子們內心的共鳴,孩子們才能讀得出情,感悟到情。決定讓孩子們觀看《飛奪瀘定橋》的視頻,孩子們看完之后,我讓大家說一說自己看完后的想法,很多孩子能體會到了紅軍戰士雖身處險境,卻能克服困難,英勇頑強,勇往直前。
同時在詩句的對比中體會到了我們對勇士們的敬重、崇敬。通過對詩句中的“攀著”“冒著”“沖破”等詩句畫面在腦海中的再次重現,勇士們的高大形象已屹立在孩子們的心中,孩子們也唱出了自己心中對英雄的贊歌。讓我體會到,質疑的問題雖然是有探究價值的問題,但離開了孩子們對問題探究的心理需要,離開了孩子們的內心共鳴,孩子們往往在兩眼無神的狀態中暈暈乎乎。正如教育大師說贊可夫: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觸及學生的心理需要,這種教學就會變得高度有效。
《我站在鐵索橋上》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理解重點詞句,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能準確流暢地背誦課文。
2.培養學生的自讀能力,分析課文的能力和積累運用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使學生的心靈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和凈化。
★教學重點:
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在學習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自讀能力和合作意識。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自讀能力,分析課文的能力和積累運用的能力。
★教學準備
搜集相關資料,更多的了解紅軍飛奪瀘定橋的事跡。
★教學時間: 2課時
★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師:1.我們上節課學習了《索橋的故事》,誰來說說你眼中的索橋有什么樣的特點?
2.是啊!索橋是兇險的,今天,我們再來參觀一座與我們新中國息息相關的、也是危險無比的橋——大渡河上的瀘定橋。
二、預習探究:
預習提綱:
1.了解瀘定橋的有關資料。
2. 俗話說:“睹物思人”,詩人站在橋上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合作交流:
1.鐵索橋有關的資料
2.1935年5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中曾以奇兵強奪瀘定橋,紅軍遂過大渡河。毛澤東《長征》詩有“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之句。1950年以后曾多次維修,并建立陳列館,展出大渡河鐵索橋戰斗史料。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板書課題,結合預習提綱,質疑解疑。
三、品讀詩歌,體會情感
1.配樂范讀全詩,整體感知。
邊聽邊思考:詩人站在橋上看到了什么?
2.指導學生先學習第1節和第4節詩。
(1)學生自由朗讀這一節后,說說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課件出示課本上的鐵索橋圖片,學生結合圖片展開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見。
能讀出體會嗎?學生自由讀,指名讀。
(2)此時,我們的詩人正站在橋上,他的心情是怎樣的呢?請學生們快速瀏覽全詩,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詞語劃下來。(學習詩歌第四節)
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結合課文內容理解“心潮洶涌激蕩”的意思。
自由地朗讀感悟第四節詩。
(3)指導學生朗讀,比如指名讀、分組讀、師生合作讀、配樂齊讀等。
3.重點指導品味詩歌的2小節。
(1)思考:詩人站在橋上回憶什么?學生自由朗讀第2小節。
(作者追憶紅軍飛奪瀘定橋、與敵人激烈戰斗。)
(2)學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當時激烈的場面,指名說一說
播放錄象:“飛奪瀘定橋”的場景,追憶工農紅軍強渡大河的激烈戰斗,體驗紅軍英勇頑強、勇往直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3)再細細體味詩句,劃出最能體現紅軍戰士英勇無畏的詞句,寫出批注。
小組交流討論
勇士們哪,攀著一根根鐵索,冒著密密的彈雨,沖破了敵人的火網!
(利用課件出示,深入理解。“攀著、冒著、沖破”這三個動詞直接體現了紅軍戰士的英勇頑強以及不屈不饒的獻身精神。)
4.品讀第3節詩
(1)自由讀,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2)小組合作交流:
(1) 指導朗讀。
5.引導朗讀全詩。
三、拓展積累、升華情感
學習本文后,你想對無數先烈說些什么?
(追昔惜今,表達了對先烈的緬懷和對今天幸福生活的熱愛。)
四、拓展延伸:
課后欣賞:
(本詩的歌曲演唱、毛澤東詩詞《長征》、蕭華的詩《飛渡大渡河》)
五、作業設計
1、有感情地朗讀全文,背誦全文。
2、搜集關于戰爭年代革命戰爭的詩歌,參加班級的詩歌朗誦會。
附板書設計
我站在鐵索橋上
攀著 冒著 沖破
英雄的土地! 英雄的人民!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體會詩的韻味,練習有感情朗讀,并背誦喜歡的段落。
2.使學生感受文章的結構,學習作者把遺跡的過去和今天聯系起來的寫法。
★教學重點:
練習有感情朗讀,并背誦喜歡的段落.
★教學難點:
使學生感受文章的結構,學習作者的寫法。
一、導入新課:
1.播放《我站在鐵索橋上》歌曲,請學生欣賞。
這首歌曲中作者寫的是什么地方?你聽后有何感受?
2.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顧工的《我站在鐵索橋上》。板書課題。
二、品讀感悟:
師:全詩共四節,開頭和結尾反復吟唱。開頭營造了很美的意境,輕輕搖晃的橋身、飄過的云霧、大渡河的白浪引發作者無限的遐想;結尾同樣的景物,卻能感受到作者強烈的情感。
1.站在鐵索橋上,作者看到了什么?
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橋身搖晃,頭上云霧,腳下白浪”體會瀘定橋的艱險與美麗。
2.過渡:看到這樣的景象,作者想到了什么?
(1)學生讀有關的詩句。
師:正因為如此,毛澤東在《七律·長征》中提到了這次重要的戰斗,其中的“大渡橋橫鐵索寒”就是描述了這次事關紅軍命運的關鍵戰斗。
(3)作者為什么稱紅軍戰士為“英雄”?
①學生可以聯系自己查閱的資料中當時的危險的形勢來談。可以抓住課文中的“強渡,攀關著鐵索,冒著彈雨,沖破火網”來談。還可以從戰斗結束紅軍僅僅付出了三人傷亡的代價就取得了這次重要戰斗勝利來談。
(4)小結。站在鐵索橋上,作者想到了英勇的紅軍勇往直前,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
(5)練習有感情朗讀。
過渡:今天,當年紅軍們戰斗的地方變成了什么樣子 ?讓我們學習第三小節。
從哪些地方看出現在這里很美麗?
(對比的寫法,戰斗的樓房成學習的課堂;梨花開放,鮮花撒地上)
這樣美好的環境,這樣幸福的生活,是怎樣來的?
(革命先輩為了讓我們中國人挺直腰桿,不受欺侮而爬雪山,過草地,啃樹皮,吃草根……這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小結:想到這些,作者心潮洶涌激蕩,“洶涌激蕩”在這里什么意思?
三、朗讀背誦:
1.練習有感情朗讀.
2.選擇喜歡的段落背誦,看誰背得快。
四、討論寫法:
1.這首詩歌在寫法上有什么值得學習的地方?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把遺跡的過去和今天聯系起來。)
2.小練筆:
學習了《我站在鐵索橋上》和《飛渡大渡河》等,面對眼前的幸福生活,你想對革命先烈說些什么?
先在小組內相互說說,然后寫在練筆本上。
五、拓展欣賞:
再次播放《我站在鐵索橋上》,欣賞。
六:課后作業:
1.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背誦。
2.有興趣的同學,學唱《我站在鐵索橋上》。
3.搜集紅軍長征的有關詩歌,讀讀。
板書設計:
我站在鐵索橋上
看到 想到 對比 抒情
橋身搖晃 紅軍強渡 樓房成課堂 心潮洶涌激蕩
頭上云霧 攀著鐵索 梨花開放
腳下白浪 沖破火網 鮮花撒地上 高聲歌唱
《我站在鐵索橋上》教學設計 篇12
《我站在鐵索橋上》是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是一首現代詩,描寫的是詩人站在鐵索橋上,思緒萬千,追憶紅軍當年飛奪瀘定橋激烈戰斗的場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詩共四節,感情強烈,借景抒情,節奏鮮明,瑯瑯上口。
理解詩句,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語文學習具有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
因此在這節課的設計上我采取了“以讀為本,自讀自探自悟”的教學模式,將師生各種形式的讀貫穿于閱讀教學的始終,旨在強調課堂上的一切活動,如感知、探究、感悟等,都要以讀為前提,也就是要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探究、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