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予學生正確的作文導向
—liujinping
劉金平
作為語文教學的主陣地,長期以來,作文教學在亦步亦趨的處境中做著艱難的探索;尤其是在升學壓力巨大,英語學習白熱化的應試教育指揮捧下,作文教學更是步履維艱,恰如戴著腳鐐的舞步。長期以來,學生苦于寫作文,教師更是苦于教作文;我想,問題的關鍵是我們作為語文教師,自身對作文教學的認識有偏差,當然也就沒有。
那么,在大力推進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應當給予學生怎樣的作文導向呢?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要達到的寫作目標是“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因而,不能以明確的應試目標作為作文教學的出發點,誤導學生為考試而套作文;要。
一、求真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千教萬教教人學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是眾所周知的。作人如此,作文也應如此。
人們閱讀文章,誠然是一種認知的方式,但這種認知是通過審美這種特殊途徑來實現的,審美的過程是情感活動的過程,讀者就是從審美中去體驗,從體驗中產生激情,在激情中獲得滿足。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藝術享受”或“美學享受”。作文的目的是為了傳遞信息、表情達意,但是讀者一旦發現了作品的“失真”,感覺到他的虛情假意,那么,作品的效果就會全然化為烏有。
從作文者這方面來說,一位誠實的作者他首先必須忠實于生活,努力從生活的深層去發掘美,去采擷最鮮活的花朵。因為任何一朵普通的鮮花,都比華貴奪目的假花更博人喜愛,因為它是真的,它具有生命的真實的芬芳。教會學生求真務實,是作文教學之首要任務。
惟其“真”,才能感人,才有力量。莊子說:“真者,精誠之至也。……真悲無聲而哀,真怒未發而威,真親未笑而和。真在內者,神動于外,是所以貴真也。”(《莊子·漁父》)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宜為初學作文者牢牢記取。
那么,怎樣才能寫出“真”東西呢?
就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應指導他們寫最熟悉的。只有熟悉,才能理解;只有理解,才能生出情感,才能“情動而辭發。”當然,不是所有情動而發的作品,都能讓讀者“披文以入情”的,但是連作者自已都不熟悉,都不動情的事,別人讀了還會感動嗎?
有人說,學生生活圈子狹窄,生活內容單調,寫不出意蘊濃厚的作品來,這也未必。魯迅的《一件小事》,莫泊桑的《項鏈》、還有契訶夫的短篇小說,寫的都不是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你能說他們淺薄嗎?
問題在于“開掘”,深深的水井,井口雖小,但源源而出的新鮮活水是永不枯竭的。
還有一種說法:校園生活平凡,寫來容易雷同,這也不一定。不同的眼光、不同的識力、觀察的角度、透視的深淺,都會產生相異的畫面,相異的主題。誠如蘇東坡所言:“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說的是瀏覽山景的感受,也是生活哲理的闡發。以作文反映生活,同樣是千姿百態的。
關鍵在于,引導學生對于周圍的生活,不要漫不驚心,而是要做有心人,認真觀察,認真思考,認真體驗,認真記錄。果真如此,生活將會是一個寶藏,內中有著寫不盡的新鮮素材。
二、向善
自先賢孔子以來,就將詩教與禮教緊密地結合起來,其所謂:“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者是也;白居易也非常重視文章所承擔的教化作用;我們今天教書育人,當然也應當重視作文對提高學生品德修養方面得天獨厚的優勢。
如果說求“真”是哲學的命題,屬于“事實真理”,那么,“善”就是倫理學的命題,屬于“價值真理”了。
“善”一定是“真”的,但“真”不一定是“善”的。比如,目下書市上最招學生青睞的部分作品(包括影視)不厭其詳地展示鮮血淋漓的殺人場景或床第之間的隱秘情事,人們不能否認它們的“真實”,但是這些描寫卻有悖于人性的純良與高潔的追求,絕不能作為閱讀與作文取法之對象。
“善”是價值判斷,是人類生存的一項重要精神支柱,也是保持人類生活正常秩序的有效規范。所以,作文務必要教學生求“善”。那些引導人們向善、向上、積極進取、熱愛生活、熱愛鄉土、忠誠于人民的作品是好的;反之,引誘人們墮落、作惡、消極頹廢、厭棄生活、藐視祖國、背叛人民的作品是壞的。
看看那些永世流芳,代代珍視的偉大作品吧:
屈原的《離騷》,成了正直者、愛國者的永恒的教科書;
杜甫的詩篇像碑石一樣鐫刻著一個時代人民的苦難,并飽含著詩人憂思與同情的熱淚;
關漢卿的《竇娥冤》喊出了黑暗歲月中一個弱女子的最強音,它永遠回蕩在這古老國土的上空;
曹雪芹筆下那個愛情故事是那樣美麗地向一代代人講述著人類的不幸與人性的美好;
魯迅的《狂人日記》霹靂似地在世紀初炸驚了一個昏睡的民族;
路遙《平凡的世界》向我們展示了西部黃土地上特有的民風民情;
……
諸如此類,是人們樂于接受并有利于健康成長的,他將與這個民族同在,與這個世界同在。
應教會初學作文者,在文學的園地中,務必留心分辯玫瑰與嬰粟;更應通過作文教學提升學生的人格修養。
三、創新
“情動于中而形于言”。作文是寫作者將情感發諸筆端的產物,它一定會打上作者個性的烙印,會有與眾不同的創新之處。正如白居易所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好文章正是因為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創新的色彩才顯得分外有價值。
創新是作文的生命。能寫出真情實感,文章就有可能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創新色彩,這就已經成功了一大半。一篇作文,就算是把別人的東西堆成了一座小山,也遠不如說出或寫出自己發自內心的一句話更有價值!未來社會需要的是活生的有個性、有思想的人,而不是同一個機床上“復制”出來的規格相同的“零件”;重視的是勇于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而不是墨守成規的因循思想。所以,要教會學生作文切莫步他人后塵,當然更不能原地踏步,而是要做到次次有心得,篇篇有新意。
要教學生寫出閃耀著個性光彩、具有創新精神的作文,就要教他們敢于突破成規,爭取“自由”。
這種自由,包括“思想的自由”和“筆形式的自由”。所謂“思想的自由”,就是不迷信他人,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用心感悟。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徜若一旦失去了自由,就正像薩特所說的:“按照別人賦予他的角色去生活,人就變成了物,喪失了自由就意味著喪失了自我的尊嚴和價值”,那么我們教育的目的又將從何體現呢?
所謂“形式的自由”,指作文取材的內容應當是廣泛的,不受限制的;文章取法的形式是開放的,不受約束的。不要被一些機械化的作文模式牽著鼻子走,也不要生搬硬套地模仿別人的文章,而是要讓學生學會全神貫注于內心所表達的內容,用筆去渲瀉發自內心的情感,用文字去貯藏不忍忘卻的瞬間。
誠如是,則作文教學或可走出困境,前途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