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評改實驗方案
一、 問題的提出
當前,語文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弊端受到來自教育界、新聞界及社會其他各屆人士的批評。在語文聽、說、讀、寫四大板塊中,作文教學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少、慢、差、費”現象在作文教學中尤為突出,作文教學亟待改革。
作文評改是作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生之所以對寫作不感興趣,甚至逃避作文,這與教師批改作文的方式呆板單一不無關系。有些教師習慣于對每個學生的每篇作文精批細改,從字、詞、句的個別修改,到眉批、尾批都細致周到,看起來“滿堂紅”,其實學生收獲甚少。而另一些教師恰好相反,采取的是不批不改,任其自然的態度,教師優哉游哉,學生茫然無知。這兩種批改方式都壓抑了學生的寫作興趣。
不知從何時起,“精批細改,全批全改”成了衡量語文教師教學工作的尺碼,迫使教師們把大量的時間花在抓錯別字、病句和寫眉批、尾批上。效果怎樣呢?盡管教師嘔心瀝血,朱批滿篇,但學生卻很難甚至不屑理解教師的良苦用心。教與學嚴重脫節,學生怎能有較大的長進呢?這種高耗低效的批改方法,在講究提高效率的現代社會,必須要改一改了。
作文評改這項工作久已形成公式:先由教師全批全改,再由教師講評,而講評的步驟則是“概述基本情況——擺優點ABC——講缺點ABC——念一至兩篇習作”。這樣做,教師忙得天昏地暗,卻費力不討好,學生收效甚微。
綜上所述,我們必須對作文評改進行深入的研究,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及寫作能力,以適應新課標下全面推進語文素質教育的需要。
二、 研究的理論依據
2001年7月,教育部制訂并公布了《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標準》強調不唯書,不唯師,只唯實的創新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能不能把古來的傳統變一變,讓學生處于主動地位呢?例如著重培養學生自己的能力,教師只給些引導和指點,該怎么改讓學生自己去考慮,去決定,學生不就處于主動地位嗎?”葉老還指出:“學校領導迷信精批細改、家長也迷信,實在的損于學生的是:學生的主體性阻礙了,這是最大的損害。”
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曾就語言教學問題指出:“語文的使用是一種技能,一種習慣,一種素養。只有通過正確的模仿和反復的實踐才養成。”
三、 實驗的目的:
1、為了落實新頒《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理解貫徹新大綱,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與教學方法的變革至關重要。
2、為了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潛能,提高寫作水平,改變作文教學效率不高和效果不佳的現狀,為語文學科的教學改革開辟一個新的窗口。
四、 實驗目標
1、 設計作文課堂教學評改的新模式。
2、 提高學生互評自改的能力,促進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五、 具體操作模式
(一)師生共同評議。
可分六大板塊進行:
1、 榜上有名——作文較好同學名單展示;
2、 片段欣賞——教師朗讀作文中精彩片段;
3、 佳作亮相——成功作文賞讀;
4、 咬文嚼字——作文中錯字病句辨析;
5、 人物聚焦——作文有較大進步同學讀作文、談體會;
6、 教師試筆——教師朗讀自己的同題“下水文”。
(二)學生交叉評改。
可分兩步進行:
1、 互評。
同桌(或鄰桌)同學互相評改,重點解決錯別字、病句的問題,并把典型的錯字、病句集中起來,讓全班同學討論更正。
2、 選評。
由作者在班內選出最信任的同學評改(每次都有要注意輪流更換),重點看本次訓練目標達到了沒有,認真寫出評語(可要求寫旁批)。
(三)自我修改提高。
自己針對以上兩位同學的評改和對本次訓練目標的進一步理解,獨立修改提高。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進行修改:
推敲主題,增刪材料,調整結構,潤色語言。
(四) 教師評價定等。
通過三次評改后,把作文本收上來,逐本瀏覽一遍,對未評到的優缺點給予補充,對錯評的予以更正,對有分歧的意見給以裁決,最后進行等級評定,可分A+(滿分)、A(90分以上)、B+(80分以上)、B(70分以上)、B-(60分以上)、C(60分以下)六等。
六、 訓練措施
1、定規范、啟感悟、提效率、促發展。
關鍵要為學生樹立評改的范例,范文的選擇至關重要;當面向學生提出作文的優劣,使學生受到觸動,感悟到寫作的真諦;先給學生定出評改標準,再要求學生互批互改,“取人之長,補已之短”,“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不失為提高作文評改效率的好方法。“教是為了不教”,作文評改也是這樣,只有教會學生自我評改作文,才能真正促進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2、 實現評改中的“兩個轉變”。
一是變“先改后評”為“先評后改”。結合典型實例,引導學生共同評析,在此基礎上,學生自評作文優劣得失,自改作文;二是變“籠統式”為“分步走”,嚴格按步驟進行。
3、 必須提高教師自身的作文能力。
提倡教師寫“下水文”;評改之前,多看幾篇同類題目的優秀范文及對作品的簡析,從中揣摩文章的精妙之處;要發揮語文教研組的功能,彼此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4、要把握好兩個層面。
技術性層面(錯別字、病句、標點、格式等)應有嚴格細致的規定,圈點批注按統一的符號進行;第二層面寫評語,禁寫籠統抽象的套話空話,強調學生對作文的閱讀直覺和語感,在此基礎上再作理性分析,形成文字,不設條條框框,學生可自由發揮、創造,寫出獨具個性的評語。
5、實施“三級監督法”。
被評人對評論人的第一次監督,科代表為主的班級評論小組對交流后的作文的第二次監督,最后是教師在兩輪監督后將作文本收上來再進行檢查、評改。
6、 盡可能賞識學生,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寫得好的可給滿分,改得好的可給高分,實行文、字雙向評分;實施激勵策略,每次選出3-5篇特色文在班刊中展示,佳作可向校刊或報刊雜志、網上投寄,定期總結評比,并給予適當獎勵。
7、 四個重視:
重視閱讀教學和寫作訓練指導;重視第二課堂,加強課外閱讀指導;重視信息反饋,及時收集來自學生及家長的反饋信息,不斷改進訓練方法;重視組織領導,及時解決實驗中的有關具體問題。
2003.10修改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