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作文評改
的精批略改應該是這樣的:老師的一個符號、一句評語,都能引起學生的思考、這樣的批改不會滿足于指出問題,即使打上“?”,也明確導求學生提起筆來。“這句話不通,請改通順”“這兒如加上心理活動就更為具體了,請把你當時炒菜時的感受寫進去”“你的開頭總是太長,入題慢。請你品味品味《落花生》、《燕子》,還有課外的許多散文佳作,思考:怎樣開門見山,讓開頭引人入臉?并體現在自己的作文中”……2、要評文,也要評人。更多的時候,我們總有意無意地把作文看作是一項技能,因而批改的重點總在遣詞造句、煤篇布局上。如此“只顧到學生作的文,卻忘了作文的的學生”(葉圣陶語),我認為再詳盡的批改也是不完善的;甚至可以說是無效的。學生作文的興趣、態(tài)度,他們在作文中反映出來的思想認識等,教師更要“精細”的輔導、指導、矯正。所以,我對作文慢的就求“快”,對性格急的就求“穩(wěn)”,對懶于觀察的就求“勤”,對疏于構思的就求“活”,對敢于創(chuàng)新的就求“準”,等等。不惟如此,對學生暴露的思想問題從不聽之任之,而是及時教育,給予正確的引導。
3、減少批改次數.追求批改效果。“精批略改”還包含著這樣的意思,即遵循實效性原則,適當減少教師精批的次數。現在不少班級都有五六十個學生,教師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每個學生的每一篇作文都要精批是不可能,也是沒有必要的,更何況多批不等于精批。減少教師的批改負擔,是為追求效率,把他們的精力和創(chuàng)造力集中到幾次批改上。我的做法是一個學生每學期精批2到3次,上下學期至少都輪到一次。其余的批改則比較粗略,教師的這幾次精批以一當十,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把它稱為綜合性會診,所以批改的要求也比較全面,字詞句方面的,思想態(tài)度方面的,既給予激勵又明確問題,而且指出改正的方法和努力的方向。接下上的幾次略批,基本上就是圍繞由綜合性會診確定的一兩個修改重點展開,力求“藥到病除”。實踐正明,這種做法是可行的,效果顯著。這是“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的藝術。
4、給學生成功和快樂。一個高明的語文教帥在批改作文時,不會老做醫(yī)生,也不做難服侍的婆婆,而是像一個園丁,不光注意到剪莠除草,更注意到按時施肥澆水,幫助幼苗迅速地發(fā)育成長。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發(fā)展,哪怕是點滴進步,他都會歡欣鼓舞,大加褒獎,“這個詞用得妙極了”“這句話把……寫得十分具體、形象”“你這篇作文詞通句順,我為你的進步高興,愿你再接再勵”,如此等等、學生讀之身心愉悅,真切地感受了作文的快樂。教育家贊科夫說過:“教學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就能發(fā)揮高度有效的作用。”作文批改中這種效應尤其明顯。評講中也要注意這一點。兩會結合效果更好。
二、多評講
多評講,就是盡可能地增加評講次數。本文在開頭就強調了,評講的走過場是造成作文教學效率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事實上,評講是學生作文能力持續(xù)發(fā)展的一個新起點。因為學習受反饋推進的原則已是心理學界公認的一個教學原則。評講座多多益善。只有多評講,學生才會盡可能多地接受反饋,對自己的作文及時“揚長救失”;只有多評講,才能多鼓勵,滿足學生的學習成就動機。 也只有多評講,師生才會共同創(chuàng)進平等、民主、合作的氛圍、學生就會在這種自由、自在、自覺的空氣中激活思維,煥發(fā)創(chuàng)造活力,從而獲得作文和人格的雙重發(fā)展。
多評講的一個必要前提是盡可能多地接觸每一個學生的作文。每學期規(guī)定的大小作文也就在16篇左右,這16篇作文老師指導的成分較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自由發(fā)揮,一些學生的作文潛力很難被老師發(fā)現。所以我另外開辟了以自由練筆為主的“循環(huán)日記”“隨感作文”等、這樣就拓寬了評講的天地與資源,越來越多的學生有了可圈可點可評的作文。為了使多評講收到應有的效果,我的做法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