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作文評改問題的反思
一個好頭,把一學期的作文批好,可是,總是有一種為了檢查而批的感覺,所以經常應付了事。現象1:辦公桌上有堆積如山的作文本,長期不批,文本上落了一層灰,不批又發不下去,只好大筆一揮,寫上諸如“閱”“很好”“較好”或“X年X月X日”之類的所謂批語了事。
現象2:臺板下壓著這樣一張紙,上面密密麻麻地寫著下面一些文字:語句通順、內容具體、詳略得當、格式正確、語言生動……噢!原來是個“作文批語集錦”。有了這個,老師在下批語時只要相機進行“分解組合”,就可以“游刃有余”地完成對一名學生習作的評價,真是“妙法”!
現象3:老師責任心太強了,用要求作家寫文章的標準來給學生的作文寫評語。批改作文時,毛病不分大小,優缺點不分主次,將學生的作文批得“體無完膚、面目全非、鮮血淋漓”,結果是教師累了,學生膩了,師生全都心灰意冷了。
上述言論和現象,在當前中小學語文教師中仍可謂時時可聞、處處可見。在我七年的教學中,類似的言論和現象也時有發生。這表明,在作文教學實踐中困擾我們的往往是作文評改的問題。
在中學的各科中,語文教學的改革起步最早,呼聲最大,它涉及到語文教學的方方面面,尤其新課程新教材所帶來的新的教學觀學生觀,對語文教學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作為語文教學重點內容的作文教學改革也在艱難中前進,但較之其他,作文教學的改革就顯得緩慢而謹慎,許多學校還基本沿用一貫的方式方法,語文教師作文批改任務繁重,嚴重影響了教師布置作文的積極性,師生們都懷著“盡義務”的心理,老師為完成學校的教學任務而布置寫作,學生為完成老師的學習任務而作文,至于能否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誰心里都沒底,于是乎才出現學生作文訓練量偏少的現象,才出現“作文一筆糊涂帳,寫與不寫一個樣”的調侃。
誰都知道作文是語文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是對學生進行語文素質訓練的主要陣地。作文教學效率很低,并不是語文教師沒有作文教改的想法,作文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學生語文水平的高低,但作文水平的提高涉及學生的方方面面的能力,如知識積累,語言能力,思維品質,閱歷視野等等,由于學生個體的差異,要大面積的提高學生作文水平,僅*目前的方法是難以奏效的。面對教材教法改革的轟轟烈烈和作文教學改革的冷冷清清,目前的現狀迫使我們不得不審視我們作文教學的思想和方法,不得不重新認識作文教學的本質,分析它的程序和師生在這一教學活動中各自所充當的角色。我們發現現行的作文教學在程序上存在著嚴重的不足,在整個程序中沒有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沒有突出學生自寫自改的主體作用,沒有突出批語的指導作用等。如果我們把傳統的作文教學簡化為“三步式”,即“老師命題——學生作文——老師批改”,這樣一次作文教學就完成了。在這一過程中,首尾是老師中間是學生,從比重上言,淡化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從“老師命題”而言,只是老師“一言堂”沒有把激發學生寫作興趣放在重要位置,自然也就沒有激起學生的寫作興趣;更重要的是“老師批改”作為收尾性工作,在整個作文教學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但據我了解,目前作文評改,或評語式,或評分式,或評級式,教師的態度大致可分為三種:敷衍了事型、越俎代庖型和矯枉過正型,沒有給學生以批改的權力,而且把“老師批改”放在一次教學活動的最后,沒有突出批語應有的指導作用,其弊端是顯而易見的,它割裂了作文教學過程中寫與改、導與學的互動性。我們都知道,好作文是改出來的。除了考場作文,平時寫作,增、刪、改、換,幾易其稿是常事。批語猶如一篇文章中的過渡段,它既是對本次作文的總結,更是對下次作文的指導,可是現在存在的問題是批語的這一作用并沒有得到發揮,我們的作文教學,寫完初稿就完了,其實這僅僅是完成寫作的第一步。而教師的批改,也不可能字斟句酌、面面倶到。批改后的作文發下去,學生也只是看看評語或評分,很少再做針對性的修改,沒有修改,談改進、提高,只能是空話。完全忽視了心理學上的成敗歸因理論。(美國心理學家韋納B.Weiner的歸因理論認為,一個人解釋自己行為結果的原因會反過來激發他的動機,影響他的行為、期望和情感反應。)
所以,我們要彌補“三步式”作文教學的不足,深化作文教學的改革,引入讓學生互批作文的機制,讓學生認識到互評、自改作文的重要性,教給他們互批作文、修改作文的方法,培養他們修改作文的能力、寫評語的能力,真正達到“會寫會改還能評”的程度。《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寫作的“課程目標”明確要求學生“能養成修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