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設置程序性和階梯性問題,提問要注意分層次設計,化難為易,化大為小和變直為曲,引人入勝。
2、設置所指性和能指性問題。所指指方向明確,設疑新穎,激發情趣抓住契機。能指,指問題的能夠指,設置矛盾,激活思維。如《將進酒》中設置“李白在勸誰喝酒”的能指和所指性題目就使學生突破作品的顯形層面而迅速進入李白苦悶的內心深處。
3、設置探究性,開放性問題,發散學生的思維。我們進行了獨具語文特色的課堂內的“綜合實踐活動課”和課堂內的“課題式研究性學習”的嘗試,積極構建體驗、過程和開放的課堂模式。
總之,教學活動要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不斷期待,這樣一切學活動才能落到實處,而不流于形式。
(三)、教學方法恰當,繼承傳統,新舊結合。
新課改使教育教學思想、理論、觀點、模式、方法和技巧日益豐富了起來。我們應該將之正確靈活地運用于自己的教學實踐,極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水平和效率。我們堅決反對迎合教學潮流的各種課堂作秀,堅決避免牽強附會、弄巧成拙、重復建設、庸俗低級、喧賓奪主、莫名其妙、故弄玄虛、急功近利、對牛彈琴、簡單低效的東西。新的東西要學習、運用,但傳統語文教學中“學而不厭、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的治學態度;“博學而篤志”的教學理念;“舉一反三、循序漸進、啟發誘導”的教學方法;“誨人不倦、因材施教”的教學態度和策略;“文道結合、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學原則,對于提高課堂效率至今仍有積極意義。
(四)|技巧性調控課堂教學節奏,優化時間加強效果。
利用節奏調控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有利于課堂教學的時間優化和效率的提高,具體做法如下:
1、 精心設計語文課堂教學的流程節奏,使之起伏有致。
2、 合理分布教學內容的節奏,使之輕重有變。
3、 周密安排課堂教學的情感節奏,使之徐疾有情。
4、 精確把握課堂教學的情感節奏,使之濃淡相宜。
如《麥當勞中的中國文化表達》是一篇議論文,我們通過三個教學環節的節奏調控把這一易于沉悶的課堂形象生動化了。
1、 活動型情景導入為課堂教學描繪愿景。活動型情景:中國人與西方人表達愛情方式的比較體會。這一活動情景貼近學生生活,創設了學生情感體驗的氛圍,激發了學生情感體驗的內在動機,學生的體驗可以逐步上升到體驗文化,理解文明的角度,上升到對社會的使命意識和責任意識。
2、 優化、創新、科學整合教材。本文由事及理,推導過程一目了然。對每一個文本,我們都要創設合理的問題充分挖掘作品的底蘊。我們最后做到了用作家的評判和深思燭亮學生的心靈,用人文精神的雨露滋潤學生的靈魂,促進學生理解了各種文明碰撞形成的人文觀念、人文情懷、人文品質。
3、 配置資源,打通學生的生活體驗,實現文本、學生、知識的交叉生成、交叉互動。(1)中外建筑文化比較(2)中外服裝比較等
這樣的課堂教學波浪式推進教學,有波峰也有浪谷,使沉悶的議論文教學的效率提高了。這樣的課堂教學留出了充分的空白,讓學生去認識、聯想、體會,沉入意境。總之,節奏調控使課堂教學時間優化了,學生思維密度勻稱了,參加時間增多了,學習興趣提高了,因而課堂效果也落實了。
(五)、合理配置課堂教學資源,使課堂構建與之互位與融合。
我們認為資源一定要是課堂的資源,課堂本身就是一種資源。語文的課堂資源一定與語文課堂是一種動態的互位和融合。豐富復雜的語文課堂教學資源必需進行綜合和多樣化的統一,構建的有效的語文課堂必需再現為語文教學資源。否則教學資源的泛化必定構建爛化的課堂。我們主張資源配置的以下原則:
1、 吃透教材,資源配置須以教材為本。
2、 明確知識點,找準資源與教學內容的融合點。
3、 激發學習興趣,提高文本理解力和整合度,配置恰當的資源。
4、服務課堂,拓寬課外延伸的廣度,注重課堂教學的適度。
(六)、合理使用多媒體,發揮其作用,正確使用多媒體,注意其技巧。
1、 多媒體的使用不能喧賓奪主,只能起到輔助作用。
2、 恰當適量的聲音、背景色、圖片和文字才可使語文課堂自然流暢。
3、 適量的視頻剪輯和動畫效果方不可奪語文之本。
4、多媒體要根據課型和課文內容的變化而變化。
提高語文課堂教學實效任重而道遠,新形勢下更需要我們語文教師激濁揚清,我們提出我們對自己的要求和對語文新教育的呼喚。
其一、我們廣大語文教師要成為新知識的學習者,提高自我的知識底蘊和理論素養,我們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引航者和促進者,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和實踐能力。
其二、我們呼喚新的對語文教學評價模式的出現,加大語文教學和教育的研究,使廣大一線教師真正能用創新教學培養嶄新人才。我們拭目以待。
語文課堂教學在實踐中改革和改革中實踐。我們相信高中語文教學更關注學科,更關注人,會更有實效,走向一個欣欣向榮的局面。這是令人向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