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聽過一些作文教學課,也看過一些作文課實錄,發現許多授課老師似乎都有一種“畢其功于一役”的急躁。作文教學的誤區到底在哪里?師生應該如何走出迷津?希望本期創新課堂的作文教學專題能給大家一些啟示。
作文課實錄:讓作文來一次“心靈感應”
錢明輝
王崧舟《親情測試》教學片段:
經歷失去的過程
師:打開作文紙,翻到最后一頁(空白處)。安頓一下自己的身、心,在空白紙上寫下在這個世界上你最愛的五個人,不能多,不能少。不著急,慢慢寫。
(生寫,師巡視)
師:請從這五個你最愛的人當中,劃掉一個。想好了再劃。
(學生表現出躊躇,有學生小聲說不想劃掉,師讓一生站起來發表意見)
師:你必須劃掉一個。有時候人生就是這樣,你不想讓他走,可他就是會走。
(漸漸有學生完成并舉手)
生:我劃掉了奶奶,因為其他的四個人都是最關心我的,只有我的奶奶……
(生停頓,師提示聽課老師不要笑)
師:奶奶還健在嗎?
生:沒有。
那你剛才為什么把她寫下來?
生:因為她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壓抑,情緒激動)
師:雖然她永遠離開了你,但你依然記著她。她是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
(在老師的要求下,學生在不情愿與無奈中又劃去了一個又一個,每次交流明顯感到對孩子來說這是一種精神上的折磨)
師:還剩最后一個,我相信,這個人是你在世界上最最愛的人。請你把她(他)也從你的本子上劃去。
(在交流中,學生的心靈已經走向極端的無奈,所以最后一位交流的學生說:“當我劃掉所有我愛的人的時候,我的一切歡聲笑語全部被磨滅了,(哭)仿佛掉進了萬丈深淵當中,留給我的是遺憾和后悔。”)
抒寫真實的心聲
師:同學們,剛才發生的這一幕是假的,但是你們竟然把它當真了。短短的十五分鐘,你仿佛從天堂掉進了地獄,你仿佛從陽春三月走進了數九寒天,你仿佛從明媚的清晨落入漆黑的子夜。為什么?想過嗎?來,把剛才發生的那一幕趕緊用文字記下來,給大家十分鐘的時間。從上課開始記,記我怎么說,你怎么做,你做的時候心里怎么想,什么感受什么滋味,什么心情。開始。
(十分鐘后,師請一學生朗讀后交流)
師:你把剛才她的什么話記下來了?
生:我記下了“我手中的筆像個劊子手,砍斷了我那已經逝去的爸爸唯一的掛念,唯一的無價的父愛。”
師:你為什么記這句?
生:我覺得她把手中的筆比喻成劊子手,我覺得她的不忍心,她當時的猶豫。她沒寫猶豫,但是我從她的話中感受出了猶豫。
師:你當時是這種感受嗎?(生:“是”)
生:我還記下了“我仿佛本來是在天堂快樂生活的天使,一下子被拋到了寒冷的低谷,不,是地獄。”
師:為什么記這一句,而且記得很完整。
生:我覺得剛開始有五個最愛的人,覺得自己是最幸福最快樂的。而被拋到了低谷、地獄,是寫出了不忍心,傷悲。
……
師:停下手中的筆。短短的一個小時馬上就要過去了。正像我剛才所講的那樣,你仿佛一下子從天堂掉下了地獄,然后,你仿佛突然驚醒了,你仿佛突然明白了什么。你的那顆破碎的心又出來了。于是,這一顆心就化作了你剛才寫下的三百字、四百字甚至六百字的文字。這文字是什么?這文字就是你的心。你的心就隨著這樣的文字化了……
(關于此教學的爭議,請讀者參閱本期C1“對話”版——編者注)
點評:缺少了自讀感悟的閱讀教學是蒼白的,缺少了心靈觸摸的作文教學也是沒有靈魂的。一遍遍重復著這樣寫、那樣寫,一遍遍遵循著這樣分段、那一段開始應注意如何布局的寫作套路。最終結果如何?學生沒有心情去寫、教師沒有激情去教。閱讀教學重在感悟,作文教學則更應在傾訴。當你覺得想說的時候,有人卻阻止你,先讓你把話想連貫了,想通順了再來說,你說你還有心情嗎?有時人的情感是一瞬間的,錯過了這一瞬間,也許再談之便索然無味了。高明的教師善于捕捉孩子心靈的那一瞬間。抓住這一瞬間,讓它成為了永恒。
在這一堂課上,我們看到王老師首先抓住了孩子心靈深處“最原始的情感——親情”,從這入手,更能讓學生產生“心靈感應”。寫作強調“題好文一半”,教寫作強調“材好文一半”。不去顧及兒童心靈深處的感悟、體驗,一味從形式上摸索,你的課堂首先失去了最熱心的聽眾——學生。王老師的選材真正把握住了“情感”這一寫作最重的一環——“情動而形生”。
這堂課開始,學生不知道測試的環節是要寫下來的。在無負擔的環境中,學生自然而然地敞開心扉,真實地去驗證“親情測試”。測試的形式簡單嗎?太簡單了。測試的內容復雜嗎?一點都不復雜。但所帶來的測試的結果如何?心動、情生、意長。隨著手中的筆一次次劃去愛自己的人,“不忍心”、“不得以”、“沒辦法”、“只有這樣”,無奈、傷心、擁護、尊敬、愛戴,這些平常在孩子的頭腦中似乎只有從字典中才能尋找含義的字眼此時卻交織成了一首動情的詩。課堂上有人走神嗎?沒有。有人抱怨寫作的困苦與索然無味嗎?沒有。在這堂課上,沒有誰知道什么叫寫作,為什么寫作,但每一個學生都在不知不覺中寫了,寫出了心靈的聲音,寫出了“親情的感悟”。還需要提醒“你最敬愛的人是什么樣的、有什么事值得你去敬愛”之類的空洞的說教嗎?真的不需要。
教作文,摒棄外在的束縛,去觸摸孩子的心靈,為他們創造一次“心靈感應”。那我們的作文教學就會做到“真教”了。這也許是王崧舟老師的“親情測試”的意義之所在吧!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丹陽市皇塘中心校)
觀 點
“好作文”,一個錯誤的寫作要求
陳惠芳
作文的目的是什么?我想有二:一為傾訴,二為交往。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有傾訴的欲望,都有心理滿足的需要。不管是孩子還是成人,傾訴出來了,他的心理得到了滿足,就會變得平靜安寧。而作為一個社會的人,他又必須與社會中的其他成員發生各種各樣的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