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長春希望中學張冬穎老師講戴望舒的《雨巷》的錄像,很有感觸,“新課標”推動的語文課改的確有成效。剛好北大網絡學院有語文課改培訓的計劃,要我來參與,我想就從評課開始做點工作。
張冬梅是長春希望中學的老師,她主講的戴望舒的《雨巷》,收在人教版新課標高中語文課本的第一冊,是高一第一學期的課。總的來看,張老師這節課設計得非常好,能較好體現新課標精神。首先,是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改變了以往常見的滿堂灌的做法,真正實現了教與學的互動,課堂氣氛非常活躍。課的開頭老師先朗讀作品,讓同學對作品有初步印象,隨后又由學生朗讀兩遍,一遍是個人讀,一遍是集體朗誦,每讀一遍老師都提醒學生注意自己的感受。接著是同學的發言,談各自對詩歌的印象,較多的是“凄清”、“迷惘”、“寂寥”,等等,大都只是摘取詩中某個詞語來表達。老師及時抓住同學們的感受,逐步往詩作的基調與氛圍上引導。這些引導顯得很自然,因為緊密結合學生的“第一閱讀印象”,并非髙頭講章,也不是一味灌輸,這樣,同學們不知不覺就沉浸到詩作的氛圍之中,閱讀、感受和理解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
講語文課特別是文學作品,閱讀非常重要,只有通過反復閱讀或者朗讀,才能更好地進入作品世界,讓學生在感受、體驗和想象中得到熏陶,提升審美能力。以往常見的教學模式主要由教師講,而且往往是一背景,二詞語,三段落大意,四主題歸納這樣一類老辦法,學生難于產生興趣。特別是詩詞課,更加要求閱讀主體的融入,講求氛圍的浸潤,沒有閱讀的引導,那情味就出不來。張老師這堂課強化朗讀的效果,并力圖以此調動學生的感受與體驗,是對路的,也符合“新課標”提倡發揮學生主動性的精神。
這堂課還有一點比較成功,就是既放得開,又不面面俱到,要解決的問題比較集中,整個安排干凈利落,井井有條。課程前半部分反復閱讀課文,從中穿插引導學生去感受詩作氛圍,并不時抓住同學們普遍都能體會到這首詩“很美”,順勢提出要探討“美的原因”;接下來用細讀方法,重點分析“油紙傘”、“丁香”等意象,講得很深入,又能夠密切結合學生的感受,順理成章就把學生的想象力與感受力引發出來了。最后則提升一步,重點解說形成詩作“美”的主要原因――意境之美,說明意境在詩歌創作與欣賞中的作用。這樣,就把《雨巷》的藝術特色勾勒出來了,同時也讓學生了解“意境之美”對于詩歌的重要性。
新課標是提倡啟發式教學的,所謂啟發式,很重要一條就是善于抓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見的問題,讓學生能通過自己的體驗和探討去逐步加以解決,感受力、理解力與表達能力都很自然得到提高。張老師這個課就是注重啟發式的,課的每一段都不斷引發學生感受與思考,是在不斷提問與引導中完成這節課的教學計劃。其實怎樣引導提問,怎樣層層推進,很有講究。所提的問題要深淺適當,有層次感,又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讓學生有興趣,這并不容易。如講到 “油紙傘”這個意象,老師問同學有什么聯想,學生想到電視劇《白蛇傳》中的許仙就是常打著油紙傘的。老師就順勢讓學生從“樸實“、“古老”等方面去體會“油紙傘”這一意象所喚起的感覺。這里我替張老師補充一點:“油紙傘”其實是比較傳統(不宜用“古老”這個詞)的日常用具,也比較優雅,很適合《雨巷》的氛圍。不妨讓同學們想象一下,如果不是“油紙傘”,而換成“塑料雨衣”,那質感不同,味道也就兩樣,詩味就會失去。所以應當讓學生全身心去體驗,才能發現詩美。張老師的這節課的節奏掌握也比較好,沒有嘩眾取寵的表演性質,比較放得開,但又能扣住教學的基本要求,實現教學目標。
但如果從更高的標準來要求,張老師的課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或者應當改進的地方。我這里結合自己對戴望舒《雨巷》以及現代詩歌的理解,同時考慮到在高中一年級如何講現代詩,談一點意見。
一是應當重視閱讀的“第一印象”。講詩歌課一定要非常重視閱讀,只有反復閱讀,才能沉浸到作品氛圍中,獲得自己的感受。這一點張老師的課已經做得不錯,課的開頭大約三分之一時間都用來引導朗讀,效果不錯。但對于“第一印象”強調不夠。張老師只是一再提醒學生閱讀時把握“思想情感”,這當然沒有錯。但是“思想情感”這個詞用得太多了,就如同以往常常要求的“主題歸納”一樣,學生可能已經有“固定反應”,不利于引發興趣。如果改動一下,不用“思想情感”,而要求學生把握并說出各自讀詩后的“第一印象”,大家可能會更有興趣。 “第一印象”也就是直觀感受,對于文學作品閱讀欣賞,特別是詩歌欣賞來說,是頭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其實張老師也有一處提到了“直觀感覺”,可惜未能突出起來,也未能幫助學生了解怎樣去獲取這“直觀感覺”或者“第一印象”。
也就是說,有必要啟發學生學會如何接觸一首詩,特別是帶有象征與朦朧色彩的現代詩。應當向學生提示,“第一印象”獲取必須通過“整體感受”。就是說,讀一首詩,不要一開始就字斟句酌,不妨整個作品一氣讀完后,體會一下其中給自己最突出的感覺與印象是什么。這“第一印象”就是欣賞分析一首詩的前提與基礎。文學課講究情感培養和審美能力的提升,感受和印象的引發是題中應有之義。從張老師的課堂效果看,學生是有他們的閱讀印象的,如果老師能就此強調這個“前提”對于詩歌欣賞的重要性,并引申一步,讓學生了解這是一種讀詩的方法,那教學效果就會凸現出來。
我的第二點建議,是應當給學生提示,詩的欣賞“不宜直解”。張老師大約會同意我的建議,因為她也不止一次說到詩的“多義性”。也許是課的內容安排上沒有充分考慮到在強調“多義性”時,是否還要象傳統的講法那樣,介紹一下創作背景和思想,這時張老師就顯得有些猶疑。當第二遍朗讀完了,張老師問大家感受如何,同學們談到各種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