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也是比較重要的一點,我覺得這節課總結提升不夠。前面說了,張老師的教學偏重啟發式,整個課的安排大都是在師生的不斷對話中完成的。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優點。但如果課后問問同學,你們到底主要學到些什么?有哪些是以前不懂、而現在明白了的?以后再接觸現代詩歌,會有什么方法嗎?恐怕同學們不見得能清楚回答。上課可以放開,讓學生發揮,但一堂課下來,必須有所積淀,必須有些“干貨”可以把握。這就要畫龍點睛,總結提升,凸現知識點。比如,應當以閱讀的“直觀感受”或者“第一印象”作為基礎,象征性的詩歌有“多義性”,詩歌欣賞“不宜直解”,讀詩要注意感受和把握“意境”,等等,總之幾條主要的閱讀經驗最好都能提煉和突出起來,作為一種必要的知識,提醒學生注意掌握。
我理解新課標強調學習主動性以及人文性,強調思想、情感。價值觀的融會合一,把這些方面放到非常突出位置,是對以往教學中哪些弊病的糾偏,但這并不意味著不要知識性的教學要求,也不是要拋棄語文技能的訓練。像《雨巷》這樣更加強調個性化學習的課,也要有知識點,要考慮語文素養的培育。
我們設計課程時不妨多替哪些學生想一想:他們讀完《雨巷》之后,感到一種特別的美,一定也想知道這種美是怎樣形成的。老師解釋說是“意境之美”,那么到底為何會有這種意境美?教學中并沒有回答。其實,光是講“意境”如何美是不夠的,學生好奇的可能還在于造成意境之美的“秘密”,包括詩歌形式上的成功。而這方面顯然沒有多少涉及。
其實教科書的設計已經照顧這一點,也就是這一課的其中幾個知識點。本課練習的第一道題,要求“從一兩節詩中劃分節奏,標出韻腳,反復朗讀,體會其音樂性”,就有知識性的考慮。這道題如果老師課上一點不講,同學是很難理解的,也就不可能“積淀”下讀詩的必要方法。談到這里,我愿意稍微展開一點,探討《雨巷》為什么讀起來非常舒緩優美?不光是意象美,還有音樂美、節奏美,而這些又怎樣形成詩作所要表達意境的必要條件?
首先,《雨巷》意境美的形成跟“音頓”有關。所謂“音頓”,是指每一行詩讀起來其間都會有多處短暫的停頓,行與行之間則有稍微長一點的停頓。這些“頓”又叫“音節”。比如: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其中斜杠標示的就是閱讀時很自然的短暫停頓。句子音頓的多少會影響節奏,音頓多的(比如三次“頓”以上)讀起來徐緩,音頓少的讀起來就急促一些。《雨巷》多是三頓以上的句子,約占全詩三分之二,是“三頓化”了,所以能造成舒緩效果,產生一種沉郁的節奏。
其次,是句子雙音煞尾。一般講,單字音或者三字音煞尾,會顯得輕快,形成吟唱式。而雙字音煞尾,則比較平緩,呈現悠悠訴說的調式。《雨巷》42行中有32行為雙音煞尾,造成平緩舒展的效果。“雙聲疊韻”也是分析《雨巷》音樂美的一個方面,這首詩的語音纏綿黏著,有徘徊意味,就與此有關。以上諸多方面,是形式問題,也是形成意境的條件。張老師在課上曾提到“雙聲疊韻”,可惜未能稍加展開。
再者,是詩行處理。古詩不分行排列,靠音韻句讀。現代詩特點之一就是分行。比如《雨巷》第一節其實就是2句話,中間只有2個逗點,可以讓同學們試驗一下,如果不加分行處理,而是采用通常的習慣將這2句話排列在一起,那就完全是散文,而不見詩味了:
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
這就可以讓學生發現,分行也大有講究,可以產生詩的韻律,這正是新詩的特點之一。上述理論知識老師不一定都要講,但應當有這些知識儲備,應當適當講清楚這首詩形式和手法上的特色,讓學生了解詩歌美形成的“秘密”,這還會激發學生讀詩寫詩的沖動。
最后還要談談“意境”問題,與知識性教學也相關。張老師這節課著力點就是要學生領會《雨巷》的意境之美,她的教學目標是基本實現了的。但在引導學生體會其中的意境美時,最好能以斑見豹,讓學生了解關于意境的一般知識,從而掌握讀詩的一般方法。張老師這方面做了一些安排,但同樣是提煉不夠清晰,沒有形成能讓學生明確把握的知識點。張老師在引導學生欣賞《雨巷》時先后用過“思想感情”、“內容”、“環境”、“情緒”、“意象”等多個概念,這些概念和“意境”有什么關系?又有什么區別?老師是應當加以說明的。張老師也曾經要解釋“意境”含義,但也同樣沒有作為知識點凸現出來。“意境”是傳統文論使用頻率很高的一個概念,學術界有各種解釋,當然沒有必要給高中一年級學生做繁瑣的介紹,但根據學生的接受水平進行簡要的定義,是非常必要的。張老師在解釋時提到 “象外之象”,也沒有解釋,用這個有難度的古代文論概念來說明另一個有難度的概念,可能無助于掌握“意境”的含義。對“意境”(還有“意象”)這樣的“中心概念”做必要的提取與解釋,并作為重要的知識點提示學生掌握,對這樣一堂詩歌課是非常必要的。
一堂課要講得好,自然要講究設計精到。但怎樣才能做到?恐怕還得靠老師的學習積累。所謂厚積薄發,有足夠的學養,才能提升教學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