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題目《知三國、說三國、賞三國、評三國──“暢游三國城”綜合實踐活動設計》是教師確定的;框架“娓娓道來知三國”──“繪聲繪色說三國”──“細細品味嘗三國”──“品頭論足評三國”是教師構建的;測試題“三國歇后語”、填空“猜三國人物”、“兵器人物連線”、“成語人物連線”、“知識填空題”等等,是教師搜集命制的,答案是教師準備的;表演(讀故事、畫故事、講故事、演故事)是教師安排的;贊揚諸葛亮的16個成語、描寫三國人物的71副對聯、評價三國人物的詩詞都是教師提供的、評價自然也是教師的事;甚至連課堂上每個階段,每個環節,每個細節的教學語言也如“實錄”般地提前作出了設計。而學生,只有被動準備、表演配合、“讀一讀、記一記”的份兒。
但有幾點教師心里是沒有數的:
第一、在此設計中,到底什么是“三國城”?“三國城”是如何“暢游”的?學生能理解嗎?
第二、按此設計實施,學生是否真正獨立自主地“充分閱讀”了《三國演義》的文本而不是不充分的觀看了《三國演義》的電視劇和其他資料?
第三、此活動設計,能真正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創新的精神嗎?
第四、此活動設計,能真正有利于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支持和參與的作用嗎?
第五、此活動設計,究竟要使用多少節課,多少時間,才能完成并取得好的效益?
最后,“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到底應該如何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