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喊加油的聲音:加油 加油 加油 加油。
生:觀眾的歡呼聲:耶—— 耶 ——耶——
生:劃船時的號子聲:嗨喲 嗨喲 嗨喲 嗨喲。
有了這一段插曲,把教材中無聲的畫面變得熱鬧非凡。教師借助多媒體,激發了學生興趣,調動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思維和情緒,真正感受語言藝術的魅力,發揮想象,領悟語言豐富深刻的內涵;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體,在課堂教學中享有與教師平等對話的權利,享有充分的時間與言語作品直接接觸,在理解和感受語言魅力的過程中擁有自己的體驗、感悟、思維,充分汲取言語作品的營養,把作者對社會、生活和人生的體驗、感悟積淀為自己的生命情素,把作者表達生命感悟的典范、優美的言語形式內化為自己的言語圖式。正如新課標所強調的,“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課標》第17頁),閱讀的過程,是學生“借助想象力把文中所描寫的景物、刻畫的人物、繪制的生活場面在頭腦中再現出來的過程,不借助想象,就構不成完整的形象”。而要讓學生實現閱讀的個性化行為,讓多媒體留出一點空白,是很好的實現對話的策略。
三、突現對話興奮點的生成,提高學生旁征博引的能力
由于文學作品本身具備的“模糊性”和學生性格、個性、閱歷的不同,語文課堂具備一個顯著特征,即學生的興奮點多,包括對文章的質疑,也包括學生獲得的情緒體驗,這些都是提供給廣大教師開展課堂對話的很好的契機。如《生命 生命》一文中,學生對“這就是我的生命,單單屬于我的。”這句話提出質疑,這就需要教師與學生一起進行旁征博引,作淋漓盡致的發揮。語文課程所包含的信息量是非常豐富的,需要進行對外的擴展和延伸。而多媒體能夠提供豐富的資源信息,來體現對學生知識的遷移拓展和文化積淀。因此,對話理念下的多媒體課件,更加強調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準備感性的、生活化的附加材料,并進行板塊模式的處理,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對話過程中的具有生成情況隨時調動其中某一部分的資料,或者,由學生自由的選擇并呈現其中的某一內容,也可以在學生搜集資料的基礎上將自己所搜集的資料充實到教師的課件之中,這樣,多媒體課件的制作過程,成了課堂對話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具有了選擇與生成的時間和空間,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旁征博引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旁征博引的能力是一種重要的語文能力。
四、突現語文對話特點,增加生成性因素
在我們見過的許多語文課上,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由于一個摁鈕摁錯了,導致整個過程得重新來一遍,或者執教者只能請電腦高手現場指導和操作,導致這些現象產生的重要原因是課件制作得過于嚴密,過于預設,過于程式化,這樣的課件顯然是不適合對話理念下的語文閱讀教學課堂的。
語文閱讀對話的特點主要體現為其生成性,即對話的話題、對話的進展過程、對話的結果等等很可能不是在課前就能夠完全決定的,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靈活的處理,并進而生成有價值的主題和過程、方法。這就要求在課件制作過程中,不應該將它制作得很嚴密,要在課件運用中留出一定的靈活空間。在這個空間里,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地刪除相應的內容、靈活的增補相應的內容,讓機器成為激發和顯現課堂對話過程和成果的重要渠道,而不讓教師和學生的主動對話變為機器的奴隸。
綜上所述,在對話理念支撐的語文閱讀教學中,遵循對話特點,運用恰當的、有特色的多媒體手段是很重要的,其作用和策略主要體現為“突現情感氛圍的營造,幫助學生獲得情感體驗”、“突現閱讀興趣的激發,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突現對話興奮點的生成,提高學生旁征博引的能力”、“突現語文對話特點,增加生成性因素”等幾個方面。當然,在運用多媒體的過程中,我們還需要特別注意幾個方面:
1. 不要為技術而技術。
要避免出現借著對話的幌子大搞形式上熱熱鬧鬧,實際上空洞無物的所謂對話教學。現在有好多老師甚至是領導都認為一堂好課是必須有多媒體的,有的為了上一堂公開課,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做課件上,并為了表現藝術美感在課件中使用大量的音樂,有的甚至在學生思考問題時還配以背景音樂,把課堂當影院進行影視欣賞了。多媒體教學應該發揚傳統教學的精華,應以提高教學質量為宗旨,應和教師的個性教學有機結合,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才是我們的目的。
2. 不能濫用多媒體,變成電灌。語文教學實踐告訴我們,讓學生領悟語言藝術的魅力,激發學生的靈感不能僅靠教學技巧和現代化教學“ 武器”,更有賴于教師牽引學生的靈魂潛行于字里行間,流連于墨韻書香,這樣,學生才會獲得真實的閱讀,獲得啟迪智慧、滋補精神的營養。在對話理念下的語文多媒體教學中,切忌用電腦的播放代替教師的講解、啟發;用電腦的“人機交互”代替溝通師生之間情感交流的“人際對話”;不能只強調課堂容量,而忽視學生的思維過程規律。
3. 注意多媒體使用的適度性。適度性是指在傳統媒體不能解決問題時才運用多媒體,或者說用上多媒體更好時才用。在閱讀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需要及教學對象來恰當選用,對抽象難以理解的內容或需要展示較多圖形、圖片、錄像的課文運用多媒體效果較好,而對一般的教學方法能達到效果的就沒有必要。也就是說不是任何語文閱讀課都適用于多媒體的教學模式,也不是所有的章節都能以多媒體的教學模式推進下去。
4. 運用的多媒體素材力求畫面新穎,表現生動,具有藝術感染力,給人以啟發,能發掘學生思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避免枯燥的表現手法。要盡可能引人入勝,生動有趣,使學生進入演示的氣氛,真正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要避免花哨。
5.不能以多媒體演示取代文本閱讀。語文學習的特點在于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生動形象的描述激發自身的形象思維——想象。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文學理論上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的提法,因此語言的魅力是任何影像都無法取代的。
對話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是大眾化的,最適合一線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多媒體運用得當可以使語文教學如虎添翼、錦上添花,使用不當會事與愿違。這就需要我們一線教師合理地綜合利用各種教學媒體,在運用時把握好尺度,找準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教學的最佳切入點,協調好傳統教學手段與多媒體的運用,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提高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