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報告樣本
二、作品中的形象
在作品《我的遙遠的清平灣》中,作者史鐵生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出發,以“我”的口吻敘述作品,為我們講述屬于他的那段知情生活。基于此,作品描述的對象便自然的落腳于“我”和“我”身邊的人和事中:處處透著原始生態的黃土高原、黃土高原土生土長的居民及我所喂養的牛兒們。而在這些形象中,又著重筆墨描寫唱著信天游的白(破)老漢、專橫溫柔的老黑牛、想去北京的小孫女留小兒。
形象一:牛兒。
在作品《我的遙遠的清平灣》中,形象牛貫穿文章的始末,是文中一個重要的形象。文章開篇以論北方的黃牛為始,“北方的黃牛一般分為蒙古牛和華北牛”,引出陜北的那個“小山村兒——清平灣”。小說結尾處寫破老漢那頭心愛的老黑牛被拖到河灘上殺了,牛被殺時流下了眼淚。作者為何對牛這么青睞有佳呢?因為他曾生活過的那片土地上的人們都有著和牛一樣的品質——勤勉、善良、忠誠,“我至今還記得這么一件事;有天夜里,我幾次起來給牛添草,都發現老黑牛站著,不臥下。別的牛都累的早早地臥下睡了,只有它喘著粗氣,站著。我以為它病了,走進牛棚,摸摸它的耳朵,才發現,在它的肚皮下臥著一只牛不老。小牛犢正睡得香,響著均勻的鼾聲”,思及此我們想到破老漢不就如老黑牛小心的愛護小牛犢般的愛護小孫女嗎?
作品中作者對牛的描寫充滿溫情,其中主要是以對老黑牛的感情變化為主線。作者對老黑牛的感情變化主線可以分為一下四個階段:喜歡紅犍牛,討厭老黑牛—戲弄老黑牛—對老黑牛產生敬重之情—拒絕吃老黑牛的肉。最先作者討厭老黑牛,因他的“老謀深算”,“它總能把野草和田苗分得一清二楚。它假裝吃著田邊的草,慢慢接近田苗,低著頭,眼睛卻溜著我。我看著它的時候,
田苗離它再近它也不吃,一幅廉潔奉公的樣兒;我剛回頭,它就趁機啃倒一棵玉米或高粱,調頭便走”;因它的專橫,“……老黑牛卻是首領。遇上有哪頭母牛發了情,老黑牛便幾乎不吃不喝地看定在那母牛身旁,絕不允許其他同性接近”。而作者對老黑牛產生了敬重之情卻是因為兩件事情:一是因為知道老黑牛曾經救過人的命和為村里人做過的事,“破老漢說,‘那一年村里的牛死的死,殺的殺(他沒說哪年),快光了。全憑好歹留下來的這頭黑牛和那頭老生牛,村里的牛又多了起來。全靠了它,要不全村人倒運吧!’”。二是老黑牛的慈愛,老黑牛每天干活很累,可是晚上為了不壓到身下的小牛犢,竟然一直站著,直到作者把小牛犢趕開才睡下休息。老黑牛死后,“只有破老漢和我沒有吃它的肉”。
形象二:破老漢、留小兒。
就如小說中寫的那樣“我們那地方突出的特點是窮,窮山窮水,‘好光景’永遠是‘受苦人’的一種盼望”。破老漢日復一日地一路走一路唱:“崖畔上開花崖畔上紅,受苦人過得好光景······”,清平灣的百姓面朝著黃土背朝天,忙忙碌碌,春天播種,秋天收,冬天打壩子、修梯田,一擔糞土六七十斤,一早上往山上送四五趟,掙兩個公分,合六分錢,寒暑往來,總不得閑。他們最大的希望和幸福就是一股勁兒吃白饃饃,老漢兒家、老婆兒家都睡一口好棺材。在這片黃土地上,沒有矯揉造作,沒有經天緯地的理想,沒有高深哲思,有的就是這最原始、最實在、最本真也最單純的想法和期盼,正如那一支支飄蕩在黃土坡、飄蕩在莊稼地、飄蕩在羊群和牛群里的陜北民歌:赤裸裸,不帶任何的修飾,或粗獷奔放,或纏綿細膩,述說著鄉親們的愛憎喜惡、大苦大痛、大喜大悲。俗話說人愁了才唱得好山歌,“信天游,不斷頭,斷了頭窮人就無法解憂愁”,破老漢一肚子歌,愛唱,也唱得好,因為“日子熬煎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