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物招領》教學雜談
如果你翻開這套教材,你會發現每篇課文都配有幾幅精美的圖畫。這些圖畫當然不是為了好看而單純地存在的,它們是為了學生更好的學習課文內容而服務的。一年級的學生對于不認識的字他會看拼音,不理解的內容也會看圖畫。通過圖畫來解釋有關課文的內容是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的。從課堂教學中我發現,每學一篇課文,學生最先關注的就是課文中的圖畫。可見圖畫對孩子們的吸引力之大了。但老師不能只是讓學生欣賞美麗的圖畫,而是要利用學生喜歡圖畫的心理,在教學中把圖畫和課文內容結合起來。
如教學《失物招領》這一課的時候,如果只是從文字上去理解,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有難度的,但正是因為有了兩幅插圖的幫忙,才使學生學習這篇文章輕松了許多。如學生在看了第一幅圖畫,看到有些小朋友在游玩的過程中邊吃東西邊丟果殼,學生們就會把圖畫和課文內容結合起來。知道了什么叫失物,課文中的失物究竟是指什么。
【海南省三亞市白沙縣邦溪中心小學 符廷丹】
〖寓情感教育與教學和生活之中·在教學上用愛注入孩子的心靈〗
教育是愛的事業。只有教師對學生真誠的愛才能撥動學生的心弦、激發學習興趣,產生感情交流。馬斯洛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被人愛和受人尊重的愿望。語文教學是進行情感教育最主要的一門功課。“新課標”更是把“情感與價值觀”作為衡量語文教學的一個維度。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利用教材并根據學生的實際創設利于學生情感教育發展的課程資源。
在上《失物招領》一課時,我運用了質疑的方式:一年級一班的同學丟了什么東西?他們找回自己的失物后是怎么做的?我就抓住這些問題引導學生感悟課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由于一年級學生自我約束能力差,有些學生有隨手亂扔垃圾的習慣,但光憑單純的說教和強制命令教育效果甚微。因此,我以此文為典范,有意地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在讀文感悟中矯正不良行為,自覺養成愛護環境衛生的習慣。
【福建省福川市晉安區第三中心小學 金運華】
〖談如何引導低年級學生自主探究·抓住精蘊處揣摩〗
精蘊之處即文中含義深刻的、最能體現中心的字、詞、句、段。
有的課文中某一個關鍵詞足以提摯全文、溝通文脈,我們稱之為“文眼”,抓住文眼為學習課文的探究點,有利于讀懂課文。
如《看電視》一課就可抓住“奇妙”一詞引導學生感悟課文。
每篇課文里往往還有些句或段,對表現中心有較大的作用。這一類句或段概括性強,蘊涵豐富的思想內容,與全文有密切的聯系,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抓住這些關鍵句、段引導學生探究,能“觸一發而動全身”。
《多美的夏夜》最后一段這樣寫到:“啊,多美的夏夜呀!”這一句為文章的中心句。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交流,感悟這句中的美不僅指的是夏夜的景色美,更指的是小動物們助人為樂的心靈美。
再如《失物招領》最后一個自然段“唐老師望望張爺爺,張爺爺望望唐老師,發出了會心的微笑”。這是本文的重點段。在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朗讀感悟:為什么唐老師和張爺爺會發出會心的微笑?在交流反饋中可引導學生理解“會心的微笑”是表示滿意,贊同,而同學們的什么行為會讓唐老師和張爺爺滿意呢?他們原來是怎么做的?這樣由點串成了線,很自然地讓他們有所感悟,思想教育也寓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