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課 從鎖國走向開國的日本教案
2、政策:
(1)幕藩等級制度:
為鞏固幕府統治秩序,德川幕府實行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將軍、大名、武士占日本全國人口的10%,屬于統治階級。工商業者占人口的百分之十,經營工商業,受到統治階級的歧視;“農”約占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是受壓迫受剝削的主要群體,他們不僅交租還要負擔各種雜役和勞役;處在社會最底層的是“賤民”。各等級界限森嚴,世襲不變,互不通婚,衣食居住都有區別。
注意:教材中的士、農、工、商四個等級結構示意圖,從圖中可以看出:統治階層與被統治階層,森嚴的等級,重農抑商思想。
(2)閉關鎖國政策:
●目的:鞏固統治,防止外部勢力對日本的侵入。
德川幕府統治前,日本對外貿易比較發達,商船遠航到中國、朝鮮及東南亞各國。16世紀下半期,西方商人和傳教士開始到日本活動,以傳教士為先導的歐洲殖民勢力迅速向日本滲透,全國天主教徒從30萬猛增到70萬人。一些藩國通過與西方國家的貿易,壯大了自己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德川幕府建立后,為鞏固統治,防止外部勢力對日本的侵入開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從1633年起曾多次發布“鎖國令”。
●內容
①嚴禁日本人與外國貿易,禁止日本與海外交往,把外國商人和傳教士驅逐出境;
②只許同中國、朝鮮、荷蘭等國通商,而且只準在長崎一地進行,對外商業活動受到嚴格控制;
③日本人不得出國,也不許在國外的日本人回國,甚至禁止制造適于遠洋的船只。
●評價
積極: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西方殖民勢力滲透,維護日本的獨立。
消極:阻礙了日本商品經濟的發展,使日本逐漸落后于世界發展的趨勢。
【比較】日本幕府鎖國政策與中國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
清朝:主要是封建統治者的盲目自大
日本:主要是防止外部侵略
但都是落后的封建自然經濟的產物;都是為維護其封建統治。
(3)限制工商業政策:
閉關鎖國本身就嚴格限制了商業活動,同時對工商業者采取歧視態度,嚴格限制手工工場的規模、實行商品專賣,設立關卡、對工商業者財產恣意沒收。嚴重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
建議教師引導學生把幕府統治限制工商業的政策與“工、商”社會地位聯系起來分析,進而理解這一政策的消極影響。
3、危機:德川幕府統治開始出現危機,封建統治基礎開始動搖。
(1)表現:
①嚴格的等級制度雖然維護了封建統治,但也激化了社會矛盾。
②長期的閉關鎖國政策,造成了近代日本的落后。
③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和發展,沖擊了封建自然經濟。
德川幕府統治建立后,全國形成了統一的市場,農民負擔相對減輕,生產積極性提高,因此農業生產迅速發展,農業生產的發展,使農村手工業也迅速發展,并逐步同農業分離,新的手工業中心和商業中心也隨之形成。商業性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引起了農村自然經濟的日益解體。18世紀上半期,資本主義的萌芽產生,新的生產方式的出現,從根本上動搖了幕府統治基礎。這一段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建議教師點到為止,不宜大量補充教材。
④社會矛盾日益尖銳。
農民起義不斷;工商業者也不滿嚴格的限制和掠奪;19世紀中葉,中下級武士階層地位惡化,迫于生計,逐漸滋生出反抗幕府統治的思想。
(2)影響:1837年大鹽平八郎起義表明日本封建社會統治基礎已開始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