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百八十四 列傳二百七十一
當是時,海內以詩名者推士禎,以文名者推汪琬。而嘉興葉燮,字星期,其論文亦與琬不合,往復論難,互譏嘲焉。及琬歿,慨然曰:“吾失一諍友矣!今誰復彈吾文者?”取向所短汪者悉焚之。燮父紹袁,明進士,官工部主事,國亡后為僧。燮生四歲,授以楚辭,即成誦。康熙九年進士,選授寶應令。值三藩亂,又歲饑,民不堪苦。累以伉直失上官意,坐累落職。時嘉定知縣陸隴其亦被劾,燮以與隴其同罷為幸。性喜山水,縱游宇內名勝幾遍。年七十六,猶以會稽、五泄近在數百里獨未游為憾。復裹糧往,歸遂疾。逾年卒。寓吳時,以吳中論詩多獵范、陸皮毛,而遺其實,著原詩內外篇,力破其非。吳士始而訾謷,久乃更從其說。著已畦詩文集。士禎謂其镕鑄往昔,獨立起衰。
馮廷櫆,字大木,德州人。康熙二十一年進士,授中書。幼有奇童之目,讀書一覽輒記,尤長於詩。嘗充湖廣副考官,試畢,登黃鶴樓,俯江、漢之流,南望瀟湘、洞庭,慨然遠想,賦詩百馀篇,識者以為騷之遺也。平生深契者惟執信,其詩孤峭亦相類,歿后散佚。其孫德培搜輯得五百篇,名馮舍人遺詩。
黃儀,字六鴻,常熟人。精輿地之學。嘗以班固地志所載諸川,第詳水出入,其中間經歷之地,備著於水經,然讀者非繪圖不能了,乃反覆尋究,每水各為一圖。凡都邑建署沿革、山川險易皆具焉,條縷分析,各得其理。閻若璩見之,嘆曰:“酈道元千古后一知己也!”若璩嘗問儀:“后漢志溫縣濟水出,王莽時大旱,遂枯絕。是河南無濟矣,何酈氏言之詳也?”儀曰:“新莽時雖枯,后復見,酈氏所謂其后水流逕通,津渠勢改,尋梁脈水,不與昔同是也。杜君卿乃不信水經,專憑彪志,竊以彪特紀一時災變耳,非謂永不截河南過也。”徐乾學修一統志,儀與若璩、胡渭、顧祖禹任分纂,皆地學專家。儀又訂正晉書地理志。兼工詩詞,著有紉蘭集。
鄭元慶,字芷畦,歸安人。通史傳,旁及金石文字。李紱、張伯行雅重其學,欲薦於朝未得也。顏魯公書湖州石柱記,元慶為之箋釋,甚博贍。又著湖錄百二十卷,七易藁而后成,自謂平生精力殫於是書。平生慕鄭子真之為人,自號鄭谷口。晚更治經,其著書處名魚計亭。著有周易集說、詩序傳異同、禮記集說參同、官禮經典參同、家禮經典參同、喪服古今異同考、春王正月考、海運議。
查慎行,字悔馀,海寧人。少受學黃宗羲。於經邃於易。性喜作詩,游覽所至,輒有吟詠,名聞禁中。康熙三十二年,舉鄉試。其后圣祖東巡,以大學士陳廷敬薦,詔詣行在賦詩。又詔隨入都,直南書房。尋賜進士出身,選庶吉士,授編修。時族子升以諭德直內廷,宮監呼慎行為老查以別之。帝幸南苑,捕魚賜近臣,命賦詩。慎行有句云:“笠檐蓑袂平生夢,臣本煙波一釣徒。”俄宮監傳呼“煙波釣徒查翰林”。時以比“春城寒食”之韓翃云。充武英殿書局校勘,乞病還。坐弟嗣庭得罪,闔門就逮。世宗識其端謹,特許於歸田里,而弟嗣瑮謫遣關西,卒於戍所。
嗣瑮,字德尹。康熙三十九年進士,官至侍講。性警敏,數歲即解切韻諧聲。詩名與慎行相埒。慎行著敬業堂集、周易玩辭集解,又補注蘇詩,行於世。嗣瑮著查浦詩鈔、音類通考。
升,字仲韋。康熙二十七年進士。官少詹事。詩筆清麗。尤工書,似董其昌。有澹遠堂集。
史申義,字叔時,江都人。少工詩,與同里顧圖河齊名,稱維揚二妙。康熙二十七年進士,授編修。充云南鄉試考官,改御史、禮科給事中,乞病歸。王士禎以風雅詔后進,嘗謂申義及湯右曾足傳己衣缽,人稱“王門二弟子”。在翰林時,圣祖以后進詩人詢大學士陳廷敬,廷敬舉申義、周起渭對,故又有“翰苑兩詩人”之目。
起渭,字漁塘,貴陽人。康熙三十三年進士,由檢討累遷詹事府詹事。詩才雋逸,尤肆力於蘇軾、元好問、高啟諸家。貴州自明始隸版圖,清詩人以起渭為冠,而銅仁張元臣、平遠潘淳亦并有詩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