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百八十四 列傳二百七十一
王士祿,字子底,濟南新城人。少工文章,清介有守。弟士祜、士禎從之學詩。士禎遂為詩家大宗,官尚書,自有傳。士祿,順治九年進士。投牒改官,選萊州府教授,遷國子監助教,擢吏部主事。康熙二年,以員外郎典試河南,磨勘罣吏議下獄。久之得雪,免歸。居數年,起原官。學士張貞生、御史李棠先后建言獲咎,力直之,人以為難。尋又免歸。母喪,以毀卒,年四十有八。其文去雕飾,詩尤閒澹幽肆。有西樵、十笏山房諸集。
士祜,字子測。十歲時,客或疑焦竑字弱侯何耶?坐客未對,即應聲曰:“此出考工記,‘竑其幅廣以為之弱’也。咸驚其夙慧。康熙初,第進士,未仕卒。士禎輯其詩為古缽山人遺集。
當是時,山左詩人王氏兄弟外,有田雯、顏光敏、曹貞吉、王蘋、張篤慶、徐夜皆知名。
雯,字紫綸,號山姜,德州人。康熙三年進士,授中書。先是中書以貲郎充,是年始改用進士,遂為例。累遷工部郎中。督江南學政,所取士多異才。每按試,從兩騾,二仆隨之,戒有司勿供張。授湖廣督糧道,遷光祿寺卿,巡撫江寧,調貴州。時苗、仲猖獗,粵督議會剿,雯謂:“制苗之法,犯則治之,否則防之而已,無庸動眾勞民也。”議遂寢。丁憂,起補刑部侍郎,調戶部,以疾歸。康熙中,士禎負海內重名,其論詩主風調。雯負其縱橫排奡之氣,欲以奇麗抗之。有古懽堂集。
貞吉,字升六,安丘人。與雯同年進士,禮部郎中。詩格遒練,有實庵詩略。兼工倚聲,吳綺選名家詞,推為壓卷。
光敏,字遜甫,曲阜人,顏子六十七世孫也。康熙六年進士,除國史院中書舍人。帝幸太學,加恩四氏子孫,授禮部主事,歷吏部郎中。其為詩秀逸深厚,出入錢、劉。吳江計東謂足以鼓吹休明。雅善鼓琴,精騎射蹋鞠。嘗西登太華,循伊闕,南浮江、淮,觀濤錢塘,溯三衢。所至輒命工為圖,得金石文恒懸之屋壁。有樂圃集、舊雨堂集。
蘋,字秋史,歷城人。少落拓不偶,人目為狂。雯見其詩,為延譽。嘗賦“黃葉”句絕工,人稱為王黃葉。康熙四十五年進士,當為令,以母老改成山衛教授。閉門耽吟,介節彌著。有二十四泉草堂集。
篤慶,字歷久,淄川人。拔貢生。早受知施閏章。會徵鴻博,有欲薦之者,辭不應。詩以盛唐為宗,有昆侖山房集。
夜,字東癡,新城人,本名元善。舉鴻博,不赴。有詩集。
陳恭尹,字元孝,順德人。父邦彥,明末殉國難,贈尚書。恭尹少孤,能為詩,習聞忠孝大節。棄家出游,賦姑蘇懷古諸篇,傾動一時。留閩、浙者七年。一日,父友遇諸涂,責之曰:“子不歸葬,奈何徒欲一死塞責耶!”恭尹泣謝之,乃歸。既葬父增城,遂渡銅鼓洋訪故人於海外。久之歸,主何衡家。與陶窳、梁無技及衡弟絳相砥礪,世稱“北田五子”。已,復游贛州,轉泛洞庭,再游金陵,至汴梁,北渡黃河,徘徊大行之下。於是南歸,筑室羊城之南以詩文自娛,自稱羅浮布衣。
恭尹修髯偉貌,氣幹沉深。其為詩激昂頓挫,足以發其哀怨之思。自言平生文辭多取諸胸臆,仆仆道涂,稽古未遑也。卒,年七十一。著獨漉堂集。王隼取恭尹詩合屈大均、梁佩蘭共刻之,為嶺南三家集。
大均,字介子,番禺人。初名紹隆,遇變為僧,中年返初服。工詩,高渾兀奡,有翁山詩文集。
佩蘭,字芝五,南海人。童時日記數千言。順治十四年鄉試第一,又三十一年始成進士,年六十矣。佩蘭夙負詩名。既選庶吉士,館中推為祭酒。不一年假歸,里居十五載。會詔飭詞臣就職,復入都。逾月散館,以不習國書罷歸。結蘭湖社,與同邑程可則,番禺王邦畿、方殿元及恭尹等稱“嶺南七子”。有六瑩堂集。
可則,字周量。順治九年會試第一。以磨勘停殿試歸,益恣探經史。十七年,始應閣試,授內閣中書,累遷兵部郎中。出知桂林府,以敏幹稱。其官都下,與宋琬、施閏章、王士祿、士禎、陳廷敬、沈荃、曹爾堪輩為文酒之會,吳之振合刻八家詩選。可則詩曰海日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