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范卷上
【譯述】兒子對于父親,弟弟對于兄長,猶如軍隊里的小兵對于將帥,官府中的小吏對于官長,奴仆婢女對于雇主一樣,不可以相互對待如朋友,每件事都想爭論出是非對錯。如果父親、兄長的言論行動失誤明顯得幾乎不可掩飾,兒子、弟弟僅而止于和顏悅色地多次規勸。如果父兄把歪曲之理加在子弟身上,子弟也應該順從地承受,卻不能當面爭辯。同時,做父兄的又當自己反省自己。
【評析】家庭需要和睦,這就要求人們在人倫關系的處理上采取寬容的態度。
生活是現實的,同時也是瑣碎的,有時并不需要是非曲直被分辯得清清楚楚。因為家庭關系是靠血緣關系來維系的,這就給此種社會關系平添了幾許特殊的意味。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庭和睦,確實沒有必要事事都爭個高下曲直。父兄錯了,屢次規勸,若仍不奏效,做子弟的也不用面紅耳赤,爭個是非,只順從忍受就可以了。事后,貴于反思的父兄發現自己錯了,就會改掉。
袁采將父之于子、兄之于弟的關系比作士兵之于將帥、差役之于官長、奴婢之于雇主總不大妥當,可在封建社會里,這確實是一種不被人所懷疑的事實,父是一家之長,是家庭最高權力的執行者,他既然給了兒子生命,也就有權利來支配他。因此,賈政就可以狠心地把寶玉往死里打。可以不分清紅皂白,不分事非曲直。在這種情況之下,寶玉也不容分辯,根本不用分辯,分辯只能帶來更加沉重的棍棒。
不管父親強加給兒子的是什么,父親的出發點終歸是好的,"可憐天下父母心",父親絕對不會去傷害兒子,賈政的暴怒也是一種恨鐵不成鋼的體現。這樣看來,兒子的爭辯純粹是一種徒勞。
今天,父兄不可論是非的觀點被人們看作"愚孝",兒子可以不聽從父親的意旨選擇自己的婚姻,選擇自己的職業。
時代不同,思想觀念不同,曾經在某個歷史階段是真理的東西,時過境遷之后,變得沒有人能夠理解與接受。正如婦女纏小腳,在一段時間內被認為是美的象征,然而今天的我們誰也不會贊同,也欣賞不了這種摧殘身心的美。
莫大之禍,起于須臾之不忍
【原文】人言居家久和者,本于能忍。然知忍而不知處忍之道,其失尤多。
蓋忍或有藏蓄之意。人之犯我,藏蓄而不發,不過一再而已。積之既多,其發也,如洪流之決,不可遏矣。不若隨而解之,不置胸次。曰:此其不思爾。曰:此其無知爾。曰:此其失誤爾。曰:此其所見者小爾。曰:此其利害寧幾何。不使之入于吾心,雖日犯我者十數,亦不至形于言而見于色,然后見忍之功效為甚大,此所謂善處忍者。
【譯述】人們常說為人家能經常和睦的原因,本于能夠忍耐,然而徒知忍耐而不明白如何去忍耐,其中的失誤會更多。大概忍耐中有的具有隱藏蓄積的意思在內。別人冒犯了我,我埋藏隱蔽而不發露,這種做法僅適用于一兩次罷了。積蓄的越多,發泄之時,越象洪流決口,不可窮盡。不如將憤懣隨時發泄,隨時調解,不存留于胸中為好。并且自己安慰自己,不妨對自己說:他這樣做是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他這樣做是愚昧無知的表現;他這樣做是失誤所導致的;他這樣做是目光短淺,見識狹窄的原因;他這樣做對我來說又有多大的利害關系呢?不使這種干擾進入我的心中,即使每天冒犯我數十次之多,也不至于在言語表情上表現出任何的憤怒之色,這樣才能看出忍耐的功效是多么巨大啊,這才是善于忍耐的人。
【評析】"忍"字在現代人看來是一個時髦的字眼,你可以在某個人的脖子上發現帶有"忍"字的吉祥物,你可以在某些人的鑰匙鏈上看到刻有"忍"字的裝飾品,"忍"字如此受青睬,反映了現代人在處世哲學上對"忍"之境界的追求。可以隨時提醒人們--"忍"。一時之忍,可以成就一個人,也許,一時之不忍,會使一個人從此失去歷經千辛萬苦所碰到的機遇。世界就是這般乖謬,世事就是如此易變,每一個人須謹慎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