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選卷第六十
文選考異
吊屈原文:茶陵本此上有“吊文” 二字,另為一行,是也。袁本亦脫。
注“越絕書曰”:袁本“越”上有“善曰”二字,是也。下“列子曰”上,“罔極言無中正”上,“字林曰阘 茸”上, “毛詩曰”上,“莊子千金之珠”上,“蝦音遐”上, “文子曰鳳凰飛千仞”上,“莊子庚桑楚”上,同。茶陵本移每節(jié)首,非。
注“覓”:袁本、茶陵本作“汨音覓”,在注中“汨水在焉”下,是也。
乃殞厥身:袁本、茶陵本“殞” 作“隕”。案:史記、漢書皆是“隕”字。
注“不可順道而行也”:袁本、茶陵本“可”作“得”,是也。案:史記索隱引正作“ 得”。
注“植史記作值”:袁本、茶陵本“作”作“音”,是也。
吁嗟默默:袁本、茶陵本“吁” 作“于”。案:史記、漢書皆是“于”字,此注中“吁 ”亦當(dāng)作“于”也。
注“汗明曰大驥”:案:“大” 當(dāng)作“夫”,各本皆偽。
嗟苦先生:茶陵本校語云“苦” 五臣作“若”。袁本作“苦”,無校語,非。何云漢書作“若”。陳云“苦”當(dāng)從漢書作“若”,更有顏延年祭屈原文可以互證云云。案:所說是也。“苦”字但傳寫誤,蓋誤認(rèn)注中“勞苦屈原”,以為正文有“苦”字耳。今史記亦作“
苦”,誤與此同。
注“應(yīng)劭曰嗟咨嗟苦”:陳云“ 苦”漢書注作“也”。案:“也”字是也。各本皆誤。史記集解所引無此字,又其一證。
注“離騷下竟亂辭也”:陳云“ 竟”,“章”誤,是也。各本皆誤。案:漢書顏?zhàn)⒓皢涡兴麟[引皆作“章”。
注“鄧展曰音昧”又注“蘇林曰偭音面服虔曰蟂音梟”又注“蛭之一切螾音引”:此所音袁本、茶陵本俱無,尤蓋別據(jù)他本,今無以考之也。
注“亦夫子不如麟鳳不逝之故” :袁本、茶陵本下“不”字作“
翔”,是也。案:史記索隱引正作 “翔”。
注“鄭玄曰”:陳云“玄”當(dāng)作 “氏”,是也。各本皆誤。
固將制于螻蟻:袁本云善作“螻蟻”。茶陵本云五臣作“蟻螻”。案:“螻”與“魚” 韻較協(xié)。各本所見,蓋傳寫倒,善未必不與五臣同也。今史記、漢書皆作“螻蟻”,而單行索隱正文仍作“蟻螻”,可見亦未必史漢不本皆為“蟻螻”,今誤與此同也。注中“螻蟻”凡三見,則不拘語倒之例耳。
注“亦謂讒賊小人所見害也”:何校“謂”改“為”,陳同,是也。各本皆誤。
注“□音尋”:袁本、茶陵本此三字在注末,是也。
吊魏武帝文并序
陸士衡
元康八年,機(jī)始以臺(tái)郎出補(bǔ)著作,游乎秘閣,而見魏武帝遺令,愾然嘆息,傷懷者久之。毛詩曰:嘯歌傷懷。
客曰:夫始終者,萬物之大歸;死生者,性命之區(qū)域。家語,孔子曰:命者,性之始也。死者,生之終也。有始必有終矣。尸子,老萊子曰:人生于天地之間,寄也,寄者同歸也。是以臨喪殯而后悲,睹陳根而絕哭。國語曰:楚子西嘆于朝,藍(lán)尹亹曰:吾聞君子思前世之崇替與哀殯喪,于是有嘆,其余則否。禮記曰: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鄭玄曰:宿草,謂陳根也。今乃傷心百年之際,興哀無情之地,意者無乃知哀之可有,而未識(shí)情之可無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