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四 論語二十六
"程子曰'"下學上達",意在言表',何也?"曰:"因其言以知其意,便是'下學上達'。"〔淳〕
問:"'意在言表'是如何?"曰:"此亦無可說。說那'下學上達',便是'意在言表'了。"〔廣〕
公伯寮愬子路章
問"公伯寮其如命何"。曰:"這'命'字,猶人君命人以官職,是教你做這事。天之命人,亦是教你去做這個,但做里面自有等差。"〔燾〕
圣人不自言命。凡言命者,皆為眾人言也。"道之將行也與?命也。"為公伯寮愬子路言也。"天生德於予",亦是門人促之使行,謂可以速矣,故有是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亦是對眾人言。〔燾〕
問:"呂氏曰:'道出乎天,非圣人不興,無圣人,則廢而已。故孔子以道之廢興付之命,以文之得喪任諸己。'"曰:"道,只是有廢興,卻喪不得。文,如三代禮樂制度,若喪,便掃地。"〔〈螢,中"蟲改田"〉〕
賢者辟世章
問"賢者辟世"一章。曰:"凡古之隱者,非可以一律看。有可以其時之所遇而觀之者,有可以其才德之高下而觀之者。若長沮桀溺之徒,似有長往而不返之意。然設使天下有道而出,計亦無甚施設,只是獨善其身,如老莊之徒而已。大抵天下有道而見,不必待其十分太平,然后出來;天下無道而隱,亦不必待其十分大亂,然后隱去。天下有道,譬如天之將曉,雖未甚明,然自此只向明去,不可不出為之用。天下無道,譬如天之將夜,雖未甚暗,然自此只向暗去,知其后來必不可支持,故亦須見幾而作,可也。"〔時舉〕
"'賢者辟世',浩然長往而不來,舉世棄之而不顧,所謂'遯世不見知而不悔'者也。"問:"沮溺荷篠之徒,可以當此否?"曰:"可以當之。"或云:"集注以太公伊尹之徒當之,恐非沮溺之徒可比也。"曰:"也可以當,只是沮溺之徒偏耳。伊呂平正。"〔僩〕
子路宿於石門章
問:"'石門'"章,先生謂圣人'無不可為之時'。且以人君言之,堯之所以處丹朱而禪舜,舜之處頑父、嚚母、傲弟之間,與其所以處商均而禪禹;以人臣言之,伊尹之所以處太甲,周公之所以處管蔡,此可見圣人無不可為之時否?"曰:"然。"〔廣〕
子擊磬於衛章
"子擊磬於衛"。先生云:"如何聞擊磬而知有憂天下之志?"或對曰:"政如聽琴而知其心在螳螂捕蟬耳。"久之,先生曰:"天下固當憂,圣人不應只管憂。如'樂亦在其中',亦自有樂時。"或云:"圣人憂天下,其心自然如此,如天地之造化萬物,而憂不累其心。"曰:"然則擊磬之時,其心憂乎,樂乎?"對曰:"雖憂而未嘗無樂。"又有曰:"其憂世之心,偶然見於擊磬之時。"先生皆不然之,曰:"此是一個大題目,須細思之。"〔拱壽〕
問:"荷蕢聞磬聲,如何便知夫子之心不忘天下?"曰:"他那個人煞高,如古人於琴聲中知有殺心者耳。"因說,泉州醫僧妙智大師后來都不切脈,只見其人,便知得他有甚病。又后來雖不見其人,只教人來說,因其說,便自知得。此如'他心通'相似。蓋其精誠篤至,所以能知。又問:"'硜硜乎'是指磬聲而言否?"曰:"大約是如此。"〔廣〕
問"子擊磬於衛"一章。曰:"荷蕢亦是出乎世俗數等底人,在鄭子產晏平仲之上。"或問:"如蘧伯玉,又知學。"或曰:"蘧伯玉恐未為知道。"曰:"謂之知道之全,亦不可;謂之全不知道,亦不可。"〔燾〕
或問:"荷蕢沮溺之徒,賢於世俗之人遠矣!不知比蘧伯玉如何?"曰:"荷蕢之徒,高於子產晏平仲輩,而不及伯玉,蓋伯玉知為學者也。"〔僩〕
上好禮章
"禮達而分定"。達,謂達於下。〔廣〕
子路問君子章
陳仲卿問"修己以敬"。曰:"敬者,非但是外面恭敬而已,須是要里面無一毫不直處,方是所謂'敬以直內'者是也。"〔時舉〕或錄詳,別出。
陳仲卿問"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曰:"須看'敬以直內'氣象。敬時內面一齊直,徹上徹下,更無些子私曲。若不敬,則內面百般計較,做出來皆是私心。欲利甲,必害乙;利乙,必害丙,如何得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