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四 論語二十六
或問:"修己如何能安人?"曰:"且以一家言之,一人不修己,看一家人安不安!"〔節〕
"惟上下一於恭敬",這卻是上之人有以感發興起之。"體信"是忠,"達順"是恕。"體信"是無一毫之偽,"達順"是發而皆中節,無一物不得其所。"聰明睿智皆由此出",這是自誠而明!驳Z〕賀孫錄云:"是自誠而明意思。'體信'是真實無妄,'達順'是使萬物各得其所。"集注。
因問"上下一於恭敬"。上之人、下之人也。"同寅協恭"出。"圣人之敬熏天炙地,不是獨修於九重,而天下之人侮慢自若也,如漢廣之化可見。"〔方〕
問"體信達順"。曰:"'體信',是實體此道於身;'達順',是發而中節,推之天下而無所不通也。"〔燾〕
問:"'體信'是體其理之實,'達順'是行其理之宜否?"曰:"如'忠、恕'二字之義。"〔廣〕
問"體信達順"。曰:"信,只是實理;順,只是和氣。'體信'是致中底意思,'達順'是致和底意思。燾錄云:"'體信達順',如'致中和'之謂。"此是禮記中語言,能恭敬則能'體信達順'。'聰明睿智由此出'者,言能恭敬,自然心便開明。"〔銖〕
問:"如何是'體信達順'?"曰:"'體信'只盡這至誠道理,順即自此發出,所謂'和者天下之達道'。'體信達順'即是'主忠行恕'。"問:"'聰明睿智皆由是出',是由恭敬出否?"曰:"是心常恭敬,則常光明。"先生又贊言:"'修己以敬'一句,須是如此。這處差,便見顛倒錯亂。詩稱成湯'圣敬日躋'。圣人所以為圣人,皆由這處來。這處做得工夫,直是有功。"〔宇〕道夫錄略。
亞夫問:"程先生說'修己以敬',因及'聰明睿知皆由此出',不知如何。"曰:"且看敬則如何不會聰明!敬則自是聰明。人之所以不聰不明,止緣身心惰慢,便昏塞了。敬則虛靜,自然通達。"賀孫因問:"周子云'靜虛則明,明則通',是此意否?"曰:"意亦相似。"〔賀孫〕
"體信"是體這誠信,"達順"是通行順道。"聰明睿智皆由是出"者,皆由敬出。"以此事天饗帝","此",即敬也!仓病
程子曰君子"修己以安百姓","篤恭而天下平",至"以此事天享帝",此語上下不難曉。惟中間忽云"聰明睿智皆由此出",則非容易道得,是他曾因此出些聰明睿智來。〔夔孫〕
楊至之問:"如何程氏說到'事天享帝'了,方說'聰明睿智皆由此出'?"曰:"如此問,乃見公全然不用工夫。'聰明睿智'如何不由敬出!且以一國之君看之:此心才不專靜,則奸聲佞辭雜進而不察,何以為聰?亂色諛說之容交蔽而莫辨,何以為明?睿知皆出於心。心既無主,則應事接物之間,其何以思慮而得其宜?所以此心常要肅然虛明,然后物不能蔽。"又云:"'敬'字,不可只把做一個'敬'字說過,須於日用間體認是如何。此心常卓然公正,無有私意,便是敬;有些子計較,有些子放慢意思,便是不敬。故曰'敬以直內',要得無些子偏邪。"又與文振說:"平日須提掇精神,莫令頹塌放倒,方可看得義理分明。看公多恁地困漫漫地,'則不敬莫大乎是'!"〔賀孫〕
原壤夷俟章
原壤無禮法。淳于髡是個天魔外道,本非學於孔孟之門者,陸子靜如何將來作學者并說得!〔道夫〕
問:"原壤登木而歌,夫子為弗聞也者,而過之,待之自好。及其夷俟,則以杖叩脛,近於太過。"曰:"這里說得卻差。如原壤之歌,乃是大惡,若要理會,不可但已,且只得休。至於夷俟之時,不可教誨,故直責之,復叩其脛,自當如此。若如正淳之說,則是不要管他,卻非朋友之道矣。"〔人杰〕
闕黨童子將命章
"欲速成者",是越去許多節次,要到至處,無是理也!卜健
《朱子語類》 宋·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