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橘子》(精選7篇)
《分橘子》 篇1
《分橘子》的活動是在前一節課分蘋果的基礎上進行的,引入了一個新的教學內容——有余數的除法,所以在準備上這節課之前我就布置學生在上新課時帶了些火柴棒,在講授新課時我先讓學生弄清題目的意思,通過操作活動發現:每盤放4個橘子,可以放3盤,還剩2個,這2個不能繼續往下分了,不然每個盤里就放得不一樣多了,從而使學生體會到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海有剩余的情況,認識到學習有余數除法的必要性。
在教學中,我是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的:每盤放4個橘子,14個可以放幾盤?有的學生用學具進行操作,有的學生用連減的方法得到結果,在課堂上我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讓學生們充分交流,在計算時,因為前一節課學生們已經掌握除法豎式的書寫方式了,所以我放手讓他們試著寫出有余數除法的豎式,并結合操作過程,了解每一步的含義,并且給他們講解分剩下的數就是余數,學生們掌握很好。
《分橘子》 篇2
一 有余數除法
課題
分橘子
課型
學案導學課
年 級
二年級
教 師
學習內容
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3~5
學
習
目標
1、初步了解余數的含義,會用豎式計算有余數的除法。2、理解“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的道理。3、體會有余數除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重點難點
理解“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的道理。
學
習
過
程
學 案
導 案
獨
立
嘗
試點
撥
自
學1、 書上那個數學問題你會解答嗎?每盤放4個橘子,14個橘子可以放幾盤?2、 請你看看課本是怎樣解答的;3、 請你寫出橫式:□÷□=□(盤)……□(個)4、 你能寫出豎式嗎?請寫在右邊空白處。5、 題目做完了,請答:14個橘子可以放( )盤,還剩( )個。6、 今天學的這個內容叫做( )除法,2就是這道題目的( )7、 請你接著看第3頁“試一試”那道題目:14個橘子平均放在5個盤子里,每盤放幾個,還剩幾個?橫式這樣寫:□÷□=□(個)……□(個)豎式怎么寫呢?請寫在右邊空白處:最后,請答:每盤放( )個,還剩( )個。8、 請你嘗試計算: 9、釘一件上衣需要6個扣子,現有25個扣子,能釘幾件上衣,還剩幾個扣子? □÷□=□( )……□( ) (請把豎式寫在右邊空白處)10、 比較每道題的余數和除數,你有什么發現,請寫出來:( )
布置課前預習
按照預習中學生存在的問題,教師加以點撥。
交
流
解
惑
組內交流
組際解疑
老師點撥
合
作
考
試
1、 圈一圈,填一填。
(1)有22個橘子,平均分給5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到( )個,還剩( )個。
□÷□=□(個)……□(個)
。2)有27個紅果,每6個穿成一串,可以穿成( )串,還剩( )串。
□÷□=□(串)……□(個)
2、計算
3、用豎式計算
9÷4 21÷5 14÷3 19÷6
4、釘一件上衣需要5個扣子,現有23個扣子,能釘幾件上衣,還剩幾個扣子?
1、先獨立答題
2、組內交流
3、師生交流
自
我
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學會了 ,以后我會在 方面更加努力的。
我的反思:
《分橘子》 篇3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分橘子的過程中體會到學習有余數除法的必要性。
2、通過實際操作使學生體會到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3、讓學生正確掌握有余數除法的試商方法。
4、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
教學重點:
1、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有余數除法的必要性。
2、讓學生體會到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昨天,我們幫小熊分了蘋果,大家還記得我們是怎么分的嗎?今天小熊又要請客了,它家里只有14個橘子,它想每盤放4個,可不知道放幾盤,你能幫助它解決這個難題嗎?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有余數的除法及其豎式的計算方法
學生試著自己列豎式后,展示不同學生的豎式并讓學生說明豎式中各部分的含義,同時其他學生可以質疑。因為有除法算式做引導,估計學生不會出現余數大于除數的現象,如果有的話,就直接拿來當作下一環節的樣本,解決余數不大于除數。然后教師做小結。
2、完成“試一試”,體驗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教師小結:在有余數的除法算式中余數一定比除數小。
三、應用遷移,鞏固提高
1、完成練一練第1題。
2、完成練一練第2題。
3、用豎式計算。
9÷4 21÷5 14÷3 19÷6
4、釘一件上衣需要5個扣子,現有23個扣子,能釘幾件上衣,還剩幾個扣子?
四、總結
1、說說今天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2、你今天最成功的是什么?你打算以后如何做?
板書設計:
分橘子
每盤放4個橘子,14個橘子可以放幾盤?
14÷4=3(盤)……2(個)
答:14個橘子可以放3盤,還剩2個。
《分橘子》 篇4
教學資源
教學內容:北師大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分橘子”,課本第3頁
教學目標:
1、經歷分橘子的實際操作過程,初步了解余數的含義,體會有余數除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結合實際操作,經歷用豎試表示有余數除法的過程,并體會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3、提高學生分析觀察,推理和判斷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
1、明確“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的道理。
2、通過實際操作抽象出有余數除法的豎試書寫格式,理解每一步的含義。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問題引入
課件出示14個橘子,引導學生觀察、思考:
如果每盤放4個橘子,14個可以放幾盤?(教師板書)
二、 師生互動、合作探究
1、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問題。
2、師生進行互動交流。
師:從題目中你們可以得到那些信息?
生:每盤放4個橘子,總共有14個橘子。
師:題目要求我們要怎么分?
生:每盤放4個(平均每盤放4個)
師:那題目要我們求什么?
生:14個可以放幾盤
師:根據這些信息,誰知道該怎么列式呢?
生1:從14里減去3個4等于2,所以可以放3盤;(14-4-4-4=2)
生2:根據乘法口訣:三四十二,得出結論可以放3盤,還剩2個。
生3:可以用除法運算列算式:14÷4=3(盤)……2(個) ,說明可以放三盤,還剩2個。
3、教師與學生合作擺一擺,驗證以上結論是否正確。
4、介紹用豎式解決以上問題
由具體到抽象,幫助學生掌握豎式計算的方法。
14÷4=3(盤)……2(個)也可以用豎式計算。邊寫邊說明每一步的含義:
先寫“廠”,表示除號,把要分的14個橘子,也就是被除數寫在“廠”的里面。把每盤的橘子數4,也就是除數寫在“廠”的左邊。寫好后,按下面的步驟用豎式計算。
一試商:14除以4,商是幾,寫在哪?根據乘法口訣求商,商是3,相同數位對齊,即商與被除數14的個位對齊。
二相乘:商與除數相乘的積寫在被除數14的下面,相同數位對齊。三相減:從總數14里減去分走的12,還剩2個,14-12=2,畫上橫線對著個位寫2。
四檢查:看看余下來的數是不是比除數小,并說說豎式上的每個數字代表什么意思。
三、鞏固練習
課本第3頁的“試一試”和第4頁的“算一算”,“想一想”先由學生獨立解題,再由老師講解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你有什么收獲?
五、布置作業
課本第4頁的第3題。
《分橘子》 篇5
本節著重探究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發現生活中有很多物品經過平均分后還會有剩余的現象,體會學習有余數除法的必要性,了解有余數除法豎式每步的含義;通過自主探索,發現余數和除數之間的關系,進一步理解余數的含義。下面談談我對這節課的總結:
(一)在操作活動中抽象出有余數的除法
在第一次“每盤放4個”的分蘋果活動的基礎上,我組織了第二次活動“每盤放5個”,通過學生自己的操作活動,感知、加深體會有余數除法,發現可以放2盤,還余下4個,而這4個不能再繼續往下分,不然每盤就放得不一樣多了;讓學生體會到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余數的情況,認識有余數除法。
(二)在探究中理解余數要比除數小,不斷發現有余數除法的試商方法
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觀察比較,對余數和除數的關系有了明確的認識,這個“余數為什么要比除數小”的探索過程,其實也是培養質疑、批判和創新精神,學會學習、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在練習中,教材還安排了分數目比較大的物品,引導學生經歷試商的過程,積累試商的經驗。
同時,在本節教學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侔涯軌蛘陀杏鄶党ǖ呢Q式計算的內容都在一課時內教學稍顯緊張,有一部分學生接受起來存在一定困難,所以我認為這一課的教學分成兩課時更為妥當。
、谠谧鳂I的反饋中,部分學生犯了相同的錯誤,就是把除法豎式的余數填成了算式中的商。可見孩子們把除法豎式跟加減乘法的豎式格式混淆了,還分得不夠清楚。需要老師在作業講評課進行加強指導。
、蹅別學生對于豎式的書寫還是不夠規范,需要老師更加嚴格要求,規范
“分草莓----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這部分教學內容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展,二年級學習的表內除法主要是研究“正好分完”的情況,而這部分學習內容主要是研究“分后還有剩余”的情況,兩部分內容相互聯系,具有互補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前者的延伸。這部分內容也是今后繼續學習除法的基礎。以下是我一節課后的教學反思:
第一、能打破原有教學方式,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老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對話關系,真正把主體地位還給學生。在學生解決問題時,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趣味中學習,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第二、課堂上我盡可能的把更多的時間歸還給學生,提出問題,拋磚引玉,引導學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給予適時點撥,協助學生歸納總結。有助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也有不足之處:
第一、在列除法豎式環節,由自己板演,缺少探索,應讓學生嘗試板演,共同探討。對于豎式的認識,過分注重名稱的認識,忽略了重難點的突破,特別是商和余數的寫法,在學生的作業反映中出錯較多。
第二、沒有及時反饋學生的錯誤。對于練習過分重視講解過程,而忽略了學生的常見錯誤,應把學生練習錯誤處置于投影,請全體學生一起糾正,避免學生在以后犯同樣錯誤,實現書寫與答案的準確性。
總之,自己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還存在許多不足:數學語言要精煉,學生的自主性探究還不充分。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能好好專研教材,找準每節課的目標與重難點,理清思路,在教學中加以達成與突破。
《分橘子》 篇6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經歷分橘子等實際操作,初步體會有余數除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實際操作,掌握有余數除法的書寫格式,使學生體會到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體會到學習有余數除法的必要性。
3.在操作、探索、發現中,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學重、難點掌握有余數除法的書寫格式。
教學過程:
一、創境激疑
1.用豎式計算。
56÷7 42÷6 32÷8 35÷5 81÷9 21÷3 16÷2 63÷9
2.談話導入課題,并板書課題。分橘子有余數的除法
二、互動解疑平均分后有時會出現余數。
1.課件顯示14個橘子畫面。
2.組織小組討論:有14個橘子,如果每盤放4個,可以放幾盤?請每個同學用代表橘子的圓片實際分一分,在小組內討論怎樣列出算式,用豎式怎樣表示。
3.全班進行交流。指名回答:投影顯示學生的圓片圖,引導學生探究豎式各數表示的意思及單位名稱的寫法,并進一步認識余數。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14÷4=3盤……2個答:可以放3盤,還剩2個。4引導學生認識豎式中:“14”表示把14個橘子拿去分,“4”表示每盤放4個,“3” 表示放了3盤強調單位“盤”,“12”表示3盤共12個4×3=12!2”表示放了3盤后還剩下2個。強調單位:“個”5說明“2”是這個豎式的余數,這2個不能再繼續往下分了,不然每盤就放得不一樣多了。6體驗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三、啟思導疑
1.先由學生操作用圓片分一分。再列出除法豎式,獨立解答 “試一試”。
2.討論:根據剛才這道習題,你發現了什么?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3.學生獨立完成“算一算,想一想”,指名板書,全班齊練。練習完,比較每道題的余數和除數,你發現了什么?指名回答:余數要比除數小。
四、實踐應用
“練一練”第1、2、3、4題。
五、總結評價
1.今天這節課學習了什么?
2.你有哪些收獲?
除法豎式的寫法,有余數的除法,余數要比除數
《分橘子》 篇7
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發現生活中有很多經過平均分后還有剩余的現象,體會學習有余數除法的必要性,了解有余數除法豎式每步的含義;通過自主探索,發現余數和除數之間的關系,進一步理解余數的含義。
不過學生對豎式中的各部分名稱有些含糊,不過通過多次講解和強化就清晰了。后來叫學生自己練習進行鞏固,我巡視時發現學生掌握還不錯,連部分暫差生都做對了。有部分學生是豎式正確橫式中的答案只寫了余數沒有商、要不就是寫了商沒有寫余數。看來教學中的反饋環節是特別重要的。我覺得這節課中有幾點處理的還可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能夠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理解和掌握有余數除法的計算方法。能用簡簡單單的擺小棒把計算教學和解決問題教學緊密結合起來,無論是認識有余數除法還是學習有余數除法的計算都注意從實際問題引入,讓學生結合生活實例體會有余數除法的意義,理解并掌握有余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二、能夠引導學生在體驗中獲取知識。
(1)幫助學生在現實活動中建立“剩下”的表象,為形成“余數”的概念打下基礎。平均分東西,有時正好全部分完,有時會剩下一些不能夠再平均分。
(2)引導學生比較除法算式中的除數和余數,發現并理解規律。要求學生“比較每道題里余數和除數的大小”,也在多次的“做一做”中發現相同的現象,從而理解所發現的規律,歸納出“余數比除數小”的結論。這個“余數為什么要比除數小”的探索過程,其實也是培養質疑、批判和創新精神,學會學習、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
像“有余數除法的豎式計算”這樣的教學內容實際上是比較傳統也比較死板的,但是如果我們能夠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全新的教學方式,當然就能夠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