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教案神奇的力(精選15篇)
大班科學教案神奇的力 篇1
目標:
1、運用各種感官集中觀察、感受磁鐵的磁性,初步建立科學概念:鐵制品能被磁鐵吸引。
2、學習通過預測、實驗的方法探索磁鐵的特性。
3、嘗試用繪畫的方法對實驗結果進行記錄。
4、培養樂于探究的品質,體驗探索的樂趣。
準備:
各種形狀小不同的磁鐵積木回形針積塑飲料瓶樹葉小剪刀鑰匙鐵夾子鐵盒子小鐵環鏍絲釘沙箱水瓶木板紙布
集體記錄表一張,彩色水筆標簽
有關科學詞匯:吸引、磁鐵、磁性
過程:
一、引導幼兒通過預測、實驗的方法發現磁鐵的磁性
1、引導幼兒進行預測,猜想磁鐵能吸住什么、并作討論。
2、讓幼兒通過實驗驗證預測的結果。
3、引導幼兒觀察了解材料的質地,助幼兒總結科學概念。
教師小結:磁鐵可以吸引鐵做的東西,還可以吸引鐵之外的一些金屬。
二、提供各種材料,擴展幼兒探索的廣度、深度,引導幼兒發現磁鐵有兩極性、穿透性、磁力小、磁化現象等特性。
1、交待任務,提醒幼兒利用各種材料發現磁鐵的其它神奇的本領。要求幼兒把自己的科學發現記錄在小組記錄表上。
2、幼兒自由實驗,教師觀察記錄幼兒實驗情況。
3、讓幼兒交流分享科學發現。
三、啟發幼兒繼續探索磁鐵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交待任務:磁鐵能助我們做什么事情?
大班科學教案神奇的力 篇2
活動意圖:
要使班幼兒領會看不見、摸不著的“力”與物體運動的關系。幼兒是難以接受的。只有讓幼兒參與各種操作活動和開展有目的的游戲活動:去嘗試感受、探索、發現、完成學習任務,這樣才能使幼兒變被動學習者為主動學習者、探索者,從而萌發愛科學的積極情感。
活動目標:
1、由于地球引力,各種物體在空中會自由下落。
2、感知不同物體下落是與物體重力和空氣浮力有關。
3、改變物體下落的速度,培養幼兒動手試驗和觀察的能力。
4、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白紙、小沙包、羽毛、夾子、彩帶、積木。
活動過程:
一、感知物體自由下落的現象。
(1) 把這沙包(白紙)往上扔,會發現什么?
(2)這些東西都怎么樣了?(掉下來)
扔上去的東西為什么往下落?
因為地球引力,拋扔物體在空中都會自由下落。
二、物體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1)這些物品下落時哪些快哪些慢?(同一高度)
(2)講解表格,幼兒分小組合作完成表格。
(3)同時拋物體,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4)校對表格,共同發現證明白紙、羽毛、彩帶、下落速度慢,而沙包、夾子、積木的下落速度快一些。為什么?
小結: 知道由于地球的引力物體都會下落。!.快思.礁網出處!在同一高度上,重的會比輕的落得快。輕而的物體扔不高,落下來也慢;重而小的物體扔得高,落下來也快。
三、幼兒嘗試探索
1、有沒有辦法,讓兩張相同的紙,一張紙落得稍快一些?
2、膽想像和嘗試,找出答案。
將一張紙用夾子夾住,下落時速度會加快。
3、知道物體通過改變,也會改變它的速度。
活動延伸:
在區域活動中讓幼兒繼續感知。
活動反思:
吸引力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力”,通過游戲的層層引導,首先感知物體的下落現象,其次比較兩種物體的下落速度,再次討論怎樣改變同一物體的下落速度,讓幼兒積極的參與游戲,并嘗試通過感受、探索、發現、引導幼兒完成學習任務。這樣使幼兒由被動學習者變為主動學習者、探索者,從而培養幼兒動手試驗和觀察的能力。使科學活動順利地延伸到幼兒的一日活動中,不為“教”而教,只是幼兒的“學”而教,突出幼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
大班科學教案神奇的力 篇3
活動目標:
1、探索將長條形紙制作成麥比烏斯圈,并等分不同的次數后會產生不同的現象。
2、膽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方法和發現,對科學現象感興趣。
活動準備:
1、人手三張長條形的蠟光紙,剪刀一把,固體膠,每組若干個麥比烏斯圈供幼兒觀察。
2、PPT課件(過山車圖片、立交橋圖片)。
活動過程:
一、師生互動,集體制作圓圈,發現圓圈等分后變成了兩個一樣的圈。
小朋友看老師帶來了什么?請你想想紙條怎樣變成一個圈?猜猜從中間剪開它會變成什么?
集體制作紙圈,再將紙圈沿中線剪開。
二、探索麥比烏斯圈。
1、觀察麥比烏斯圈是怎樣制作成的,猜測沿中線剪開會是怎樣的。老師記錄。
2、幼兒嘗試制作麥比烏斯圈。
3、觀察二等分麥比烏斯圈后的變化,膽交流自己的發現。老師記錄操作結果:一個象八字的圈。
4、猜測三等分麥比烏斯圈的結果,并嘗試探索發現圈的變化,激發對麥比烏斯圈現象的興趣。
5、觀察和交流探索結果并作記錄。一個圈連著一個小圈。
三、拓展并了解麥比烏斯圈在生活中的運用。
PPT出示過山車的圖片和城市立交橋的圖片,感受麥比烏斯圈帶給人類的方便和快樂。
四、延伸:展示畫有三條等分線和四條等分線的麥比烏斯圈,引發幼兒再次探索的欲望,發現等分不同次數后麥比烏斯圈變化,感受圈的神奇。
大班科學教案神奇的力 篇4
一、設計意圖:
我們發現,班幼兒對周圍各種事物、現象的興趣和探究欲望明顯增強,為了讓他們感知看不見、摸不著的“力”,本活動設計注重從幼兒的實際生活經驗出發,對“力”的初步探索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和氛圍,提供幼兒身邊豐富而熟悉的材料、器械,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通過多種方式進行探索、參與、嘗試。
活動過程中,教師一改傳統的師生關系和傳授方式,在《新綱要》精神的指導下,將教師的身份隱藏起來,始終以“激趣、啟思、導疑”的同伴身份支持、鼓勵幼兒膽操作,引導幼兒不斷地在活動中提出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讓孩子們在游戲互動中感受科學探索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成功的樂趣。
二、有益經驗:
1.通過戶外體育游戲,提高幼兒動作的協調性、靈活性,增強對體育活動的興趣;
2.啟發幼兒觀察、主動探究的欲望,能初步感受力以及物體的運動與力的關系;培養幼兒熱愛科學的情感;
3.在活動中讓幼兒學習、體驗互動合作、協商與分享。
三、活動重、難點:
感受力以及物體的運動與力的關系
四、活動準備:
小皮球、小推車、沙包、圈、沙袋、輪胎、羊角球
五、預設過程:
1.激發興趣,導入主題
教師略顯神秘,讓孩子找一位“看不見的朋友”
2.幼兒自選游戲活動,感知物體的運動需要力,引導幼兒說出身體的哪個部位在用力
(1)介紹玩具及活動要求
(2)幼兒自由選擇玩具進行活動,教師參與,引導
(3)共同探討,得出結論:
物體受了力的作用才會運動。
3.游戲投沙包
(1)幼兒第一次嘗試:比一比,看誰投得遠;
(2)教師示范講解:怎樣用力,才能使沙包投得更遠;
(3)幼兒第二次嘗試:體驗身體用力的部位及用力的方法,初步感受力與物體運動的關系;
4.游舷明的力水手
(1)將幼兒分組;
(2)提出要求:將玩具、輪胎、沙袋搬運到指定地點,分三次完成;
(3)幼兒感受搬運物體的重量,協舍運的方法;
(4)第一次比賽;
(5)教師引導、暗示,用何種方法更快更省力;
(6)第二次比賽,通過比較,感受力的神奇,慶祝成功。
5.談話、延伸:
(1)看不見的朋友是誰?
(2)它藏在哪?
(3)隨機引發新的問題,自然結束。
大班科學教案神奇的力 篇5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積極有興趣地探索影子的產生和變化,使幼兒發現影子的產生與變化是與光源的變化有關的。
2、培養幼兒間的協商、合作關系,鼓勵幼兒記錄實驗結果。
3、引導幼兒了解影子在生活中的利用,豐富幼兒對影子的認識。
活動準備:
幼兒每人一個手電筒,若干小玩具和圓柱體積木,每人一份記錄卡,每人一支記號筆,投影儀,多媒體課件。
活動過程:
一、手影游戲導入:猜猜小動物
二、影子的產生。
1、第一次操作觀察:幼兒拿手電筒和玩具分組做影子實驗,探索發現光、物體和影子三者的關系。
2、交流:你是怎樣助物體找到影子的?
引導幼兒:打開手電筒,光照在板上沒有影子,讓光照在影子上影子出現在板上,關上手電筒板上就沒有影子了。
3、小結:因為有光,物體擋住了光,所以有影子。
4、討論:生活中還有哪些光能照出影子來?
5、小結:生活中的太陽光、月光、燈光、火光都能照出物體的影子。
三、影子的變化
1、出示多媒體課件,向幼兒展示生活中的影子圖片。
請幼兒觀察,都發現了哪些物體的影子?有什么特點?光源是什么?
2、交流:你發現這些生活中的影子都一樣嗎?
3、小結:影子有的,有的小,還有各種形狀。
4、第二次操作觀察:引導幼兒從不同的方向照物體,發現影子的方位及小變化。
5、交流:你的影子是怎么變的?
6、小結:光在左,影子在右;光在右,影子在左:光在上,影子小;光在旁邊,影子。
7、第三次操作記錄:讓我們再去試一試,把你試的結果記錄下來。
8、講評記錄卡。
四、影子的利用。
1、交流:你們知道生活中影子有哪些用處?
2、小結介紹:人們用影子的原理發明了電影;工程使用高樓的影子計算出高樓的高度;科學家用月球上山峰的影子計算出山峰的高度;藝術家用影子的原理發明了一種很有趣的皮影戲。
3討論:影子在生活中還會造成哪些不便?
4、介紹無影燈:在醫院,醫生動手術時如果有影子會讓他們看不清,就會發生醫療事故,所以他們向科學家求助,科學家就發明了一種無影燈,在這種燈下影子就會沒有了。
活動延伸:
向家長、老師了解無影燈的原理。
大班科學教案神奇的力 篇6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知道每個人的指紋都不一樣,了解指紋能夠識別別人的身份。
2、在活動中啟發幼兒提問,激發幼兒探索自身的興趣。
活動準備:
動畫片、指紋圖片、警服一套、探索材料(放鏡、印泥、紙、透明膠、橡皮泥)
活動過程:
一、觀看動畫片。
在“藍帽和淘氣”的動畫片里,有一天,藍貓被外星人抓走了,外星人變成了假藍貓來騙淘氣。你們猜,淘氣是用什么分清真假藍貓的呢?請看動畫片(幼兒觀看)。是什么辦法呢?(用指紋分辨)
二、探索指紋。
1、那么,指紋在哪里呢?(指肚上)
2、我們的指紋是什么樣子的呢?
3、你們有沒有好辦法來看清指紋?(放鏡、指紋蓋印等)
4、來,我們一起來觀察指紋,在觀察的時候,如果你們有什么問題,可以先告訴我。
(幼兒探索,教師記錄。)
5、剛才有些小朋友發現了一些問題,老師已經把它記錄了下來,我們一起來解決這些問題,好嗎?
三、“警察”出現,請幼兒“破案”
警察:“小朋友們,昨天,小明家的東西被偷了,經過我們的偵察,在現場發現了小偷的指紋,我們還從局的檔案里掉出了一些可疑人員的指紋,現在,我要請小朋友我從這些指紋里找出和在現場一模一樣的指紋。這樣,我們就能找出小偷了。”
(幼兒找出指紋,并用筆圈出)。
小朋友找的是幾號指紋呢?我們把找出來的結果交給警察叔叔,讓他們去做進一步調查吧。
教師問:警察叔叔,小偷留下的指紋,你是怎么看見的呢。
“警察”:這些指紋,就這樣是看不見的,但我們有精密的儀器可以看見并取下來。小朋友用手摸到的桌子、椅子、鋼琴,都會留下指紋。
教師:指紋真神奇,關于指紋的秘密還有很多呢,小朋友回去還可以問問爸爸媽媽,還可以上網,找找資料,去發現更多的秘密。
大班科學教案神奇的力 篇7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和比較,發現指紋的秘密,了解指紋的基本特征。
2、從各個方面了解指紋的作用,培養幼兒熱愛科學、探索科學的精神。
3、激發幼兒動手動腦的積極性,體驗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快樂。
4、培養幼兒仔細觀察的良好習慣。
活動準備:
1、幼兒準備:父母和自己的指紋圖各一張;一塊膠泥,一張紙。
2、教師準備:各種指紋放圖;從各種渠道(網絡、書籍、報刊)收集的指紋圖片一組。
活動過程:
一、印指紋游戲,激發幼兒興趣。
幼兒分組玩印指紋的游戲; 讓幼兒觀察:印完指紋后在紙上發現了什么?膠泥上又留下了什么?
二、談指紋。
(1)引導幼兒觀察自己的指紋,比較自己和同伴的指紋有何不同;
(2)比較自己的指紋和父母的指紋又有什么不同;
教師引導:小朋友們,你們每個人都是爸爸媽媽生的,孩子和父母總是長得很像,被別人稱作“親子臉”。
幼1:我奶奶說我長得和媽媽一模一樣。
幼2:我鼻子長得像爸爸。
幼3:我眼睛長得像奶奶……
教師:那家想一想,我們可能長得像爸爸媽媽,可是我們的指紋也長得像爸爸媽媽嗎?
孩子1:有“親子臉”,就有“親子指紋”。
孩子2:不對,偵探片里面說,每個人的指紋都是不一樣的。
教師:那家把帶來的爸爸媽媽的指紋圖和自己的對比一下,看看誰說的對?孩子們比較后一致得出結論,指紋和爸爸媽媽的沒有一個一樣的。
幼兒發揮:老師,我們和爸爸媽媽只長得像,但是還是有不像的地方,我們的指紋也不是完全一樣啊!可是我小姨生的是雙胞胎,他們長得一樣,聲音一樣,穿得一樣,連動作都一樣,他們的指紋也應該是一樣的吧?(很多孩子都點頭表示同意)
教師:這個問題提得很好,我們班的琪琪和冉冉是一對雙胞胎,讓我們看看他們的指紋一樣嗎?(幼兒看后,都搖頭)老師這里剛好也有一幅雙胞胎的指紋,小朋友們看一看,他們是不是一樣?(出示指紋圖)共同分析比較雙胞胎的指紋,小結指紋的秘密。讓孩子們明確知道:任何人的指紋都是不可能相同的。
三、指紋的特征。
出示一組關于指紋分類的圖片,向孩子們介紹幾種類型指紋的特點;
讓孩子們再次觀察自己和父母的指紋,并將其分類。
告訴家,指紋的形狀和每個人的性格等沒有必然的相關性,更不會因為誰的指紋長成什么樣就證明他聰明還是不聰明,讓孩子們樹立科學的觀念。
四、指紋的作用。
向孩子們展示從各種渠道(網絡、書籍、報刊)收集來的關于指紋的圖片, 讓孩子們自由討論指紋都有什么作用;
幼1:我晚上看偵探片,里面的警察叔叔就靠罪犯留在杯子上的指紋破了案。
幼2:還有醫院,我們一出生,醫生就給我們印了指紋,這樣爸爸媽媽就不會抱錯寶寶了
幼3:在電腦和手機上裝指紋鎖,小偷就偷不了它們了,因為他偷了也沒用……
老師總結指紋的用途:破案、辨認、防盜……
五、延伸活動:動物有指紋嗎?它們的指紋一樣嗎?
在活動快結束時,有孩子提出了問題:老師,我們每個人都有手,我們都有指紋,那么小貓小狗也有手,它們也有指紋嗎?其他孩子也有了相同的疑問。于是我臨時增加了這個延伸活動,讓孩子蜜察了幼兒園里飼養的幾種小動物,如小雞、小兔子等,并讓他們互相討論,還布置了回家查資料的任務,明天家再進行深入討論,這樣可以培養他們持續探索的精神和動手調查研究的能力。
六、結束活動。
游戲:讓孩子們分組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戲,讓小偷們留下指紋,小警察們根據指紋來抓小偷。在愉快的游戲中結束本次活動。
大班科學教案神奇的力 篇8
活動目標:
1.幼兒通過各種操作活動和游戲,回憶、聯想、感知各種各樣的力,及其力的作用。
2.在游戲中探索用力的大小、方向與物體運動的關系。
3.啟發幼兒熱愛科學的情感,激發幼兒注意觀察周圍物體運動的現象,喜歡進行探索活動。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皮球、毽子、沙袋、橡皮筋、小汽車、鉛球、小鼓、響板、口琴、鈴鼓、棒球、米兩袋、凈水兩桶、推小車、各種輔助材料。
經驗準備:幼兒知道常做的事
活動過程:
一、 激發興趣,導入主題活動 ,引導幼兒講述生活經驗
1.師:今天我們一起來找一位看不見朋友。他的名字叫"力",你們知道在我們平時生活里哪些地方需要用力呢?原來在我們周圍到處都有力的存在,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用力。
2 . 今天我們一起與"力"交個朋友,好嗎?
二、 引導幼兒進行操作活動,感知物體的運動需要力
1. 師:今天老師為小朋友準備了好多好玩的東西。我們給這些玩具取一個很好聽的大名字叫--物體。(舉例教室里的桌子、柜子都叫物體)怎樣使這些物體動起來呢?現在請小朋友來看一看、說一說、玩一玩,玩過之后,告訴大家,你是怎能么玩的?(教師參與游戲活動中)
2. 幼兒自由發言:我用手拍皮球,我用手扔沙包,我用手推小汽車……我用手轉球……(指導幼兒注意詞的運用)
3.師:咦,這些玩具放在這兒怎么不動了呢?(因為只有手用力了或腳用力了,玩具才會動)
4. 教師邊操作邊講解:物體的運動需要力,物體受了力的作用才會運動。
三、 通過幼兒的再次操作物體,引導幼兒發現力的大小與物體運動的關系
1. 師:小朋友,現在老師與你們一起來玩一玩,不過你要體驗一下,輕輕地用力它會怎么樣,用力很大它又會怎么樣?玩過之后,把你的發現告訴大家。(教師參與幼兒的活動,結合指導幼兒用正確的語言表達)
2. 幼兒操作后自由發言: 在我們用力大的時候,物體就拋得高,滾得遠,動得快……;在我們用力小的時候,物體就拋得低,滾不遠,動得慢……
四、幼兒操作,并引導幼兒回憶生活中省力的地方,并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
1 . 師:我們來做個游戲,運東西,我這里有兩袋米,兩桶凈水,請小朋友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把他們搬到那邊去?
2 . 幼兒,操作體驗,教師參與指導。
師:你們真聰明,想出了這么多的辦法把米和水運到這里,那請問你們為什么用這些方法呢?
師:原來這些方法都是比較省力的,請小朋友們想一想,在我們平時生活里哪些地方還需要省力?
師:你覺得現在做哪些事情你很費力,你想怎樣使它省力,可以發明些什么呢?
3 . 師:我發現我們小朋友個個都是小小發明家,不過只有現在需要學習更多的本領,才能實現你的夢想啊!
五、 活動總結
今天我們找到了一位看不見的朋友,它的名字叫"力"。"力"能使物體動起來。 "力"真神奇,真是"神奇的力"。
大班科學教案神奇的力 篇9
活動目標:
1.認識一種中藥材江枳殼。
2.了解中藥的種類(水煎中藥、中成藥),知道它們的作用。
3.了解中藥起源于中國,是中國國寶之一。
活動準備:
1.一副煎前的中藥、中成藥。
2.幼兒用書。
活動過程:
1.出示幼兒用書,引導幼兒觀察,了解江枳殼的形狀特征。
(1)鼓勵幼兒按順序觀察江枳殼的特點。
你認識圖片上的這個植物嗎?請你先看看這個植物分為幾部分,然后按照從上往下的順序觀察它的特點。
(2)了解江枳殼的特點。
你能說說剛才你觀察到的這個植物可以分為幾部分?每部分都有哪些特點呢?
(3)教師總結,并說出這個植物的特點。
這個植物叫江枳殼,是我們江西特有的一種中藥。它分為兩個部分,有莖葉和果實。莖葉和我們平時見過的橙子樹的莖葉非常相似,只是比較小而已,果實是圓圓瓣,比橙子小一些。
(4)了解江枳殼的作用。
這種植物在我們江西很有名,你們知道為什么嗎?
它是一種有名的中藥材,它的根能做成藥冶病。
2.了解中藥的制作方法。
(1)教師:像江枳殼這樣能治病的植物,把它有用的部分提出就是中藥材。你還知道我們家鄉有哪些中藥材?(教師可根據各地特有的中藥材進行介紹。)
(2)觀察幼兒用書,了解中藥的制作方法。
教師:中藥材是怎樣變成中藥的呢?
3.了解中藥是中國的國寶之一,激發自豪感。
中藥起源于中國,是我們中國的寶貝。很久以前,我們的祖先就發現許多植物、動物身上有些能治病的材料,經過研究、煎制,最終做成了中藥,人們治病。
大班科學教案神奇的力 篇10
活動設計意圖
要使班幼兒領會看不見、摸不著的“力”與物體運動的關系,如果不改變過去傳統的“灌輸”辦法,幼兒是難以接受的,還可能扼釘學習興趣。這份設計是想讓幼兒參與各種操作活動和開展有目的的游戲活動:去嘗試感受、探索、發現、完成學習任務。這樣使幼兒變被動學習者為主動學習者、探索者,從而萌發愛科學的積極情感。設計的“活動延伸”,意欲將正規科學活動與非正規科學活動有機結合;正規科學活動就起了指導作用,非正規科學活動就起了鞏固發展作用。
活動要求
1.幼兒通過各種操作活動和游戲,初步感受物體的運動與力的關系。
2.在游戲中探索用力的小、方向與物體運動的關系。
3.啟發幼兒熱愛科學的情感,激發幼兒注意觀察周圍物體運動的現象,探索其原因。
活動準備
皮球、毽子、沙暢銷書、橡皮筋、小汽車、鉛球、絨球、紙做的老鼠若干個,錄音柚臺。
活動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主題活動
1.師:今天我們一起來找一位看見不朋友。(感到神奇,萌發欲望)
2.師:老師很喜歡小朋友,我想抱抱小朋友。為什么老師能抱起小朋友呢?(引入主題:老師抱起一位小朋友)
3.禽天我們一起與“力”交個朋友,好嗎?
二、引導幼兒進行操作活動,感知物體的運動需要力
1.師:今天老師在小朋友的椅子下準備了好多玩的東西。(從椅子下拿出各種玩具)說一說是什么?我們給這些玩具取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物體。(舉例教室里的桌子、柜子都叫物體)怎么使這些物體動起來呢?現在請小朋友來玩一玩,玩過之后,告訴家,你是怎能么玩的?(教師參與游戲活動中)
2.幼兒自由發言:我用手拍皮球,我用手扔沙包,我用手推小汽車……我用手轉球……(指導幼兒注意詞的運用)
3.(集體把玩具放在桌上)師:咦,這些玩具放在這兒怎么不動了呢?(因為只有手用力了或腳用力了,玩具才會動)
4.教師邊操作邊講解:物體的運動需要力,物體受了力的作用才會運動。
三、通過幼兒的再次操作規程活動,引導幼兒發現力的小與物體運動的關系
1.師:小朋友,現在老師與你們一起來玩一玩,不過你要體驗一下,輕輕地用力它會怎么樣,用力很它又會怎么樣?玩過之后,把你的發現告訴家。(教師參與幼兒的活動,結合指導幼兒用正確的語言表達)
2.幼兒操作后自由發言:
在我們用力的時候,物體就拋得高,滾得遠,動得快……;在我們用力小的時候,物體就拋得低,滾不遠,動得慢……
四、到室外做“打老鼠”等游戲,讓幼兒感受、發現用力的方向與物體運動的關系
1.幾只老鼠四散逃竄。(紙做的老鼠分散的場的四方)
2.幼兒用沙袋投向逃跑的老鼠。談談你是打哪邊的老鼠,想一想你投的沙袋為什么會向那邊動?
3.幼兒自由玩各種玩具,使這些玩具向不同方向運動。
小結:我們向哪個方向用力,物體就向哪個方向運動。
五、總結
今天我們找到了一位看不見的朋友,它的名字叫“力”。“力”能使物體動起來。一般來說在一定條件下,用力,物體動得快;用力小,物體動得慢;哪個方向用力,物體就向發個方向運動。“力”真神奇,真是“神奇的力”。
六、活動延伸
1.引導幼兒觀察運動的物體,啟發幼兒提出問題
(1)觀看天空飄動的國旗
(2)與手里拿著不動的旗子作比較,啟發幼兒提出:國旗為什么會在天空飄動?
2.激發幼兒課后、回家。隨時隨地觀察周圍物體怎么會從不動到動的。例如:壺里的水原來不動,燒開后水為什么會在壺里翻滾?電風記為什么會轉動?……
小朋友,除了藏在我們身上的力能使物體運動以外,“力”還藏在哪里呢?
反思:
活動的本身就重點體現了幼兒的動手操作性,探索味道濃。雖然“力”的教材比較抽象、難懂,可通過深入淺出的講解和從幼兒身邊取材的原則,我通過幼兒最感興趣的游戲方式,較好的完成教學目標讓幼兒真切地感知力的方向與物體運動的關系,創設了愉快、輕松的學習氛圍,使幼兒學的輕松,學的透徹。最后,我又向幼兒提出了挑戰,讓幼兒在生活中尋找“力”,使教學活動順利地延伸到幼兒的一日活動中,不為“教”而教,只是幼兒的“學”而教,突出幼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
大班科學教案神奇的力 篇11
設計思路:
科學源于生活,生活處處有科學。科學不是抽象說教,科學是在實踐中發現、體驗。在設計本課時我力求體現“玩中發現,活動中體驗”的理念,教師的角色從實驗的設計者轉變到幼兒探究的激發者,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探究材料,引導幼兒和科學親密接觸,打破科學在孩子們心中的神秘感,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具體體現在以下三點:
1、科學啟蒙意識在活動中生成.我為幼兒設計的活動有自己動手實驗,怎樣使于瓶口的物體進入瓶子.小朋友會在操作中發現有的經過擠壓能進去,有的捏一捏能進去.還有后邊實驗怎樣使雞蛋進入瓶子,為幼兒提供了量操作的機會,不僅鍛煉動手操作能力,還使幼兒體驗到玩中有樂趣,玩中有科學,體驗到操作帶來的無窮快樂.
2、本著“科學從生活中來”的理念,我活動選取的材料都從生活中來,是幼兒所熟悉的,如雞蛋積木塑料玩具等等。幼兒對材料本身就有親切感.能很好保護兒童的科學啟蒙興趣,為活動的豐富多彩和在活動中有所創新做了鋪墊.就是最后的活動延伸“怎樣吸到酸奶”也與小朋友的生活密切相關。小朋友對吸酸奶有著極的熱情,倒著“吸”不到,這是為什么,引發他們繼續到生活中探究。
3、注意培養兒童的創新意識.在實驗前先讓幼兒猜測哪些物體能進入瓶子?在研究如何使雞蛋進入瓶子時,也是先讓幼兒膽猜測哪些方法能使雞蛋進入瓶子,培養了幼兒的創新意識,在實驗方法上也誓勵幼兒不拘一格。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敢于假設和樂于實驗的科學態度。
2、初步觀察熱脹冷縮現象。
活動準備:
幼兒:每組一個瓶子、雞蛋(于瓶口)、雞蛋、面包、玩具拼的正方形、積木、小皮球、海綿、小玩具。
教師:打火機一個、報紙、鑷子、蠟燭、瓶子、雞蛋、面包、玩具拼的正方形、積木、小皮球、海綿、小玩具。
活動過程:
1、出示神奇瓶子。
2、幼兒5---6人一組進行實驗。
你是怎樣把比瓶口的物品放進瓶子里。
3、讓幼兒動腦筋想辦法有什么方法讓比瓶口的雞蛋放進瓶子里,卻不破呢?
4、老師示范“吸蛋入瓶”的過程。
---------幼兒嘗試著做實驗。
活動延伸:
出示酸奶瓶問幼兒喜歡喝嗎?如果倒著喝能喝到嗎?為什么?
大班科學教案神奇的力 篇12
活動目標:
1、知道磁鐵的磁力現象,用磁鐵來發現生活中的鐵制品。
2、探索磁鐵兩極相斥相吸的屬性,嘗試用繪畫的方法對實驗結果進行記錄。
3、能主動探索,膽交流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1、磁鐵、無機磁鐵、回形針、橡皮、積木、紙團、鐵片、塑料盆等2、記錄表若干活動過程:
一、了解磁鐵,發現磁鐵的磁力。
1、出示磁鐵T:“小朋友,請你們看一看,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什么呢?”請個別幼兒說一說。
2、介紹操作材料,讓幼兒用磁鐵試試哪些東西能被磁鐵吸起來。
T:“今天,老師為你們準備了許多東西。”(出示)T:“老師把這些東西畫在一張記錄表上,請小朋友用筐里的小磁鐵和它們玩一玩,看看哪些東西能被吸起來,請小組長進行記錄,能吸起來就打個勾,不能被吸起來就打個叉,好嗎?”
3、幼兒操作,教師個別引導。
4、教師總結。
T:“能被吸起來的東西都是用什么做的啊?”T:“所以磁鐵能把鐵做的東西吸起來。”
二、引導幼兒觀察磁鐵的兩端,發現同級相斥、異極相吸現象。
1、幼兒初次探索。
T:“這個小磁鐵是什么樣子的?”請個別幼兒說一說。
T:“小磁鐵一頭是紅顏色,一頭是藍顏色。”T:“磁鐵的兩頭還藏著一個小秘密,請你和邊上的好朋友用磁鐵碰一碰,看看你發現了什么?”(幼兒自由嘗試,個別幼兒說一說)
2、幼兒再次探索,并進行記錄。
T:“讓我們的小磁鐵再來碰一碰,這次老師有個小小的要求了。”T:“老師為你們準備了兩個顏色的正方形貼紙,的貼紙代表磁鐵的一端,藍色的貼紙代表藍色的一端。如果你想用的一端去碰藍色的一端,就把和藍色的貼紙貼在表格的上面,下面一格記錄你的發現結果,兩個小朋友一組,好嗎?”3、教師總結T:“相同顏色碰到會相斥,不同顏色碰到會相吸。”
三、引導幼兒動手操作,找出無機磁鐵的兩端。
1、教師示范操作T:“老師這里有一塊磁鐵,和剛才我們玩的有什么不一樣?”T:“那我們怎么把它的兩頭找出來呢?”請個別幼兒說一說。
T:“老師有一個好辦法,一起來看看吧。”教師示范,用的一頭去碰,T:“瞧,被吸住了,那這一頭是什么顏色?”(彈開的話是什么顏色?)教師在無機磁鐵上貼上相應顏色的貼紙T:“老師也為你們準備了黑色磁鐵,請你也來碰一碰,彈開的話是相同顏色,吸住了就是不同顏色,請你來試著找一找,好嗎?”
2、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3、評價幼兒的操作T:“我們用什么辦法來檢查小朋友的小磁鐵貼對了呢?”T:“用的去碰藍色的,吸住了就是對的。”
4、幼兒檢查,糾正錯誤四、利用磁鐵相吸相斥的原理進行游戲,結束活動。
T:“小磁鐵真好玩,瞧,它又變成了什么呢?”T:“小船上有什么?”T:“今天我們要到海上去航行,小朋友來做船長,想想怎樣讓我們的小船航行起來呢?”T:“前進的話,應該怎么做?后退的話,應該怎么做?”T:“請小朋友自己來制作一艘小船,把小船上的雙面膠撕掉,貼上磁鐵,然后用另一塊磁鐵讓小船航行起來吧。”
大班科學教案神奇的力 篇13
活動目標:
1、了解一些常見的橋的類型、特征及用途。
2、培養幼兒的發散性思維和動手構建能力。
3、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常見橋梁圖片兩幅。
2、從網上下載的各種不同橋梁圖片資料若干,電腦一臺。
3、積木(每組兩籃),作業紙每人一張。每人從家帶來的小紙盒兩個。
活動過程:
1、出示圖片,引出關于橋梁的課題,了解幾種常見橋梁的類型。(斜拉橋、拱橋、立交橋)
2、用電腦演示各種橋梁的圖片,請幼兒說出這種橋梁的類型。也可讓幼兒自己操作鼠標調出各種橋梁的圖片,并說出其類型,從中認識“梁橋”和“升降橋”。可讓幼兒根據圖片提出問題,由幼兒和老師來共同想辦法解決。
3、請幼兒分組用紙盒和作業紙(隨意折成各種形狀)搭成紙橋,用積木來測橋梁的載重。鼓勵幼兒膽嘗試。
4、組織各組幼兒開展自制紙橋的承重試驗,激發幼兒不斷嘗試新方法的欲望和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課評:
1、活動較成功。能根據幼兒的興趣、需要生成活動。
2、教學資料準備豐富、充分,能從多種渠道獲取資料。
3、讓幼兒自己嘗試解決問題。
4、注意驗證幼兒的實驗結果,及時指出普遍存在的問題。
5、幼兒個別指導不足,指導應更加細致。
大班科學教案神奇的力 篇14
活動內容:
神奇的光
活動目標:
1、了解光的種類、光的特性及光的用途。
2、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判斷能力。
3、激發幼兒探索光的奧秘的興趣。
活動重點:
了解光的種類、光的特性及光的用途。
活動難點:
能理解淺顯的光的特性原理
活動準備:
1、水、玻璃杯、小鏡子、水盆、硬幣、手電筒
2、活動記錄表:(光的特性、光的用途)每位幼兒兩張
3、多媒體課件:各種照明燈、浴霸、歌廳里的燈光、裝飾的彩燈、港口和馬路上的信號燈。
活動過程:
一、了解光的種類:
1、設置場景(使室內變暗)師:提問:"小朋友,屋里為什么變暗了?幼兒:“沒有光了,所以屋里變暗了”(打開燈)提問:為什么屋里又亮了?幼兒:因為有燈光了,所以屋里變亮了。師:那么,你能說說你都見過那些光呢?
2、幼兒說出自己見過的那些光(太陽光、月光、銹、燈光、閃電光、x光、火光、激光、熒光棒、螢火蟲發出的光等等)。
教師小結:讓幼兒知道光有自然光和人造光兩種。
★自然光:像太陽光、月光、銹、火光、閃電光、螢火蟲的光是自然界產生的光叫自然光。
★人造光:像燈光、激光、x光、螢光棒的光是人們制造出的光叫人造光。
二、認識光的特性、探索光的特性:
師:下面我們來做幾個小實驗,看看光是怎樣走路的?
實驗(一)、將活動室窗戶遮住使室內變暗,打開手電筒,讓幼兒觀察手電筒的光是怎樣走路的?幼兒(手電筒的光是一直向前跑的)。
師小結:這殊的第一個特性:叫做光的直射性。生活中有很多光都是直接就射過去的,比如:太陽光、月光、手電筒的光、應急燈的光等等,因此,這種光的照射過程成直線的現象稱之為直射現象。
實驗(二)、讓幼兒在有陽光的地方玩小鏡子、水盆里的水。師:小朋友邊玩觀察光發生了哪些變化?幼兒(發現小鏡子光,發現水盆里的水也光、發現小鏡子讓光拐彎了)。
師小結:這叫光的第二個特性:光的射性。
實驗(三)、把硬幣和筷子放到盛水的玻璃杯中,引導幼兒觀察硬幣和筷子的變化,幼兒(我發現筷子彎了、我發現硬幣從玻璃杯側面看變得很,從玻璃杯的上面看沒變)。
師小結:這種現象叫光的折射,這是由于光的折射引起的,太陽光會照在地上,我們身上,也會穿過清水照進水里,可是水和空氣不一樣,光鉆進水里,走得慢了,也發生了一點變化,我們的眼睛看下去,水里的筷子好像變彎了,其實殊在和我們做游戲呀!殊的第三個特性:光的折射
師與幼兒一起總結光的特性:光的直射性;光的射性;光的折射性。并讓幼兒做記錄。
三、討論光的用途:
師:人們利用光的這些特性發明了許多有用的東西,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方便。
1)、幼兒觀看多媒體課件了解光的一些用途:照明、取暖、娛樂、裝飾、用作信號等。
2)、讓幼兒說說自己還知道光有哪些作用?作手影、助找東西。知道光的特殊用途:診療、美容、科考、照相、紅外線烤箱可以烤東西;紅外線還可以治病、紫外線可以消毒、殺菌。在醫院里,人們可以用激光進行光治療。
3)、鼓勵幼兒長后探索、發現更多的沒有被人類發現的光,或利用光的特性發明更多有用的東西,造福人類。
四、活動延伸
請幼兒將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光的用途畫到記錄紙上。
大班科學教案神奇的力 篇15
活動目標:
1、初步感知用力小、方向與物體運動的關系。
2、對周圍物體運動現象感興趣,有探索的欲望。
活動準備:
1、球、繩子、沙包等。
2、一張桌子。
活動過程:
1、情境導入課題:
“怎樣讓活動室里的桌子搬到辦公室去?”
幼兒提出假設。
2、幼兒操作感知:
(1)、請幼兒搬桌子,感知力小移動不了物體:
“為什么搬不動?”
(2)、感知力能夠移動物體:
(3)、提供幼兒玩的材料,體驗力與物體運動的關系。
(4)、幼兒交流:
“玩這些玩具用力和用力小是一樣的嗎?”
3、探索用力方向與物體運動的關系:
(1)、玩拔河:
“怎么把對方拉過來?”
(2)、小結有關“力”的經驗,拓展幼兒對力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