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精選3篇)
新課標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篇1
燈光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讀懂課文,理解革命先烈對未來的憧憬和為此作出的犧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教學重點:
通過對人物言行、神態等描寫的分析,幫助學生體會郝副營長為了幸福的明天,寧愿犧牲自己生命的崇高品質。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理解郝副營長所“憧憬”的內容與他的英雄壯舉及課文中心之間的聯系。
教具準備:
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導入 新課
1.板書課題。
2.教師提問:①你見過什么燈?它們的形狀是怎樣的?分別用在什么地方?②這些燈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如果沒有這些燈,生活會是怎樣的?有了這些燈生活又變得怎樣?
(學生聯系實際,在說的過程中已經對“我”漫步天安門廣場感到“光明”和“溫暖”有了具體的認識。)
二、理清課文脈絡。
1.讀課文,弄清人物間的關系。
(“我”與郝副營長,雖然工作性質不同,但目的是一個,即消滅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中國。)
2.讀課文,通過填空弄清火光與的關系。
(1)戰斗間隙,郝副營長劃著______,借著______看一本書,書上的插圖畫的是______。他充滿了對未來的______。
(2)守敵的圍墻被炸開一個______,突擊連馬上______,后續部隊在黑暗里______,在這______的時刻,郝副營長劃著火柴,點燃了______,______為后續部隊照亮了前進的道路。
(3)戰斗勝利了,現在孩子們能夠在______學習,可他卻沒有來得及見一見______。
(引導學生深入分析,使學生體會到微弱的火柴亮光使郝副營長對充滿了無限的向往,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他用點燃那本書的微弱火光照亮了通向勝利的道路,也照亮了他人生最光輝的時刻。)
3.讀課文,找出課文中三個“多好啊”的句子,加以體會。
(1)清明節前的一個晚上,我又漫步在廣場上,忽然背后傳來一聲贊嘆:“多好啊!”(對天安門廣場“”的贊嘆,引起“我”的回憶。)
(2)“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語。(郝副營長看了書中插圖后,對圖上的孩子能在下看書深感羨慕)
(3)課文第七自然段。(說這話的依然是郝副營長,他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三、指導朗讀(指讀、組內讀、齊讀等形式)
1.指導學生讀回憶部分(3——11自然段)。
郝副營長的話要讀出沉思、詢問、回憶、憧憬的語氣;
激戰部分要讀出“猛烈”、“著急”;
戰斗結束部分,語速放慢,讀出對戰友無限崇敬之情。
2.指導朗讀課文首尾段。
這部分總的基調是流暢,讀出對戰斗深沉的懷念。
3.感情朗讀全文。
四、延伸拓展
1.簡介作者,鼓勵課外閱讀。
2.寫出學習本文后的感想。
新課標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三)
一、 教材說明
本課是一首新體詩,抒發了追尋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詩的一、二兩節寫對于延安精神的追尋,三、四兩節寫實現現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兩節寫追尋延安精神的重要意義。用形象說話,用一系列事物構成鮮明的意境,是本課主要表達特點。了解詩中所說的具體事物的意義和讀出詩的節奏和韻律是教學重點。
選編這首詩,一是引導學生接受延安精神的陶冶,二是感性認識新體詩,接受語言美的熏陶。
二、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2、了解全詩內容,懂得發揚延安精神的重要。
三、 教學建議
1、課前學生搜集閱讀有關延安的資料,對抗戰時期的延安有更多的了解。教師準備課文掛圖,或把課文掛圖,課文重點語句制成投影片或多媒體課件。
2、先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讀出詩的節奏和韻律,再引導學生思考、討論:作者到延安追尋什么?為什么追尋?把詩中含義深刻的句子找出來,在讀中想象,體會它的意義,然后把自己的見解和同學交流。
3、指導學生感情朗讀,可讓學生自由朗讀這首詩,邊讀邊思考:為什么這首詩聽起來這么悅耳,讀起來瑯瑯上口?要讓學生明確到這首詩隔句押韻,并用“· ”把韻腳“ang”標出來。朗讀時,把韻腳適當加以突出。第一節:光、陽,第二節:香、場,第三節:瑯、炕,第四節:響、梁,第五節:煌、翔,第六節:想、陽。還要讓學生明確到這首詩多用排比句,朗讀起來節奏感很強。朗讀時,要讀出排比句的氣勢。
4、詩中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教學。
(1)第二節的四個“追尋”。
可用投影片或錄像幫助學生了解“延河、棗園、南泥灣、楊家嶺”,了解延安精神。放映錄像或投影片時要加以簡要的解說。“延河”,清晨、傍晚,人們常在延河邊上漫步,討論革命道理;“棗園”,曾是黨中央的所在地;“南泥灣”,當年359旅曾在這里懇荒種糧開展大生產運動;“楊家嶺”,那里有中央禮堂和黨中央辦公樓,許多重要會議在這里召開。追尋“延河”、“棗園”、“南泥灣”、“楊家嶺”,就是追尋延安精神,追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力求上進、永不滿足的精神,執著地追求理想并為之獻身的精神。
(2)我們永遠告別了破舊茅屋,卻忘不了延安窯洞溫熱的土坑。
“告別破舊茅屋”就是告別落后,忘不了“溫熱的土坑”,就是忘不了密切的黨群關系,干群關系,軍民關系。
新課標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篇2
卜算子·詠梅
一、教學目標
1、結合搜集查閱的資料和對兩首詠梅詞的比照分析,理解作品內容及思想感情,豐富語文積累。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從梅花的高貴品質中受到人生觀、價值觀的感染熏陶。能夠創造性地處理使用搜集的材料,并能主動地與同學進行合作學習。
二、教材分析:
梅花是我國歷代詩人所愛吟誦的物象,她具有色、香、姿、韻的外形美和內質美,一向被視為堅貞高潔和頑強不屈的象征。特別是一些品格正直的詩詞作家,往往借梅花以抒發內心未申之志,喻節操之高潔,表達不與濁世同流合污之骨氣。但古代詩人的詠梅詩,往往在傲骨厭俗中,也難免帶有孤芳自賞甚至是顧影自憐的氣質,感情天地和精神境界畢竟不夠廣闊。毛澤東同志作為偉大領袖,他高瞻遠矚,洞察世界風云變幻,托物言志于日理萬機之中。他也喜歡以梅喻不畏嚴寒,傲霜斗雪的精神。全詞以昂揚飽滿的情緒,樂觀向上的精神,豪放粗獷的風格,描繪了“梅”獨特的性格,超凡脫俗的氣質,充分表現出樂觀主義精神和必勝信念。作品語言通俗,耐人尋味,畫面感強。
三、學情分析:
贊頌梅花的詩,學生已學過多首,而贊美梅花的詞,尚未學過。六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閱讀、理解水平和文學積累,文章的內容和作者的特殊身份,對學生構成了一定的吸引。教學這首詞時,在熟讀的基礎上,理解詞的內容,體會作者不畏艱險、大無畏的革命氣概和樂觀主義精神。
四、教學策略及教法設計
本文與陸游的《卜算子· 詠梅》為同題作品。毛主席在創作本詞時就曾提到“反其意而用之”,所以兩詞在風格上對比鮮明,這為教學活動的設計提供了契機。另外《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提出:培養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出于以上的考慮,我認為:將兩詞對照起來,引導學生自讀研討,將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新課標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認識、會寫“暫、柜、籍、韶、獄、犬、淵、徹、革”九個生字,掌握“薄”、“間”兩個多音字,理解“聚精會神、爭分搶秒、千方百計、雞犬不寧、深淵”等詞語的意思。
2.結合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了解少年時代的毛澤東是怎樣刻苦讀書學習的。
3.感悟到書籍對于毛澤東人生的作用和影響,從而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毛澤東酷愛讀書的。聯系重點語句感受毛澤東的熱情與刻苦。
2.了解毛澤東少年時代刻苦學習,立志救國救民的抱負,樹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老師給大家帶來一首詩,這首詩是毛澤東在他十六歲外出求學時寫給父親的。(課件: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2.讀詩,你從詩句中感受到了什么?有理想、有志向。
3.今天我們一起走近少年毛澤東,追尋他的讀書之路。(板書課題,齊讀)
二、初讀課文,理清思路
1.自由朗讀課文,標出自然段序號,畫出文中的生字。
2.自學生字詞,要求讀準字音,記住字形,了解字義。
3.出示生字,認讀正音,辨別多音字、形近字。
(1)薄 báo單薄 bó微薄
間 jiàn間隔 jiān中間
(2)柜(書柜) 拒(拒絕)
籍(書籍) 藉(慰藉)
4.通過查字典,聯系課文具體語言環境相結合的方法來理解詞語的意思。
聚精會神、爭分奪秒、雞犬不寧、千方百計、深淵
5.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課文敘述了毛澤東少年時代在湖南圖書館讀書的一段經歷并由此開拓視野,樹立救國救民的遠大志向。
三、再讀課文,理清層次
1.自讀課文,做到正確、流利。
2.默讀課文,理清課文的層次。
第一部分(1-3)少年毛澤東在湖南第一中學退學后,決定自學自修,堅持學習。
第二部分(4-7)少年毛澤東到湖南圖書館如饑似渴地讀書學習。
第三部分(8-13)讀書開拓了毛澤東的視野,站在世界地圖前面引發了他救國救民的遠大抱負。
第二課時
一、初入讀書境界
1.默讀課文,想想文中第一部分哪些地方表現少年毛澤東喜愛讀書,畫出相關語句。
2.學生交流匯報。
3.情境補白:你能想象少年毛澤東是怎樣擠出時間讀書,千方百計讀書的情景嗎?
4.毛澤東從書中汲取了知識,開拓了視野,也堅定了走出家門,外出求學,去干一番大事業的決心。
二、沉浸讀書天地
1.自由朗讀課文第4-7自然段,尋找毛澤東讀書足跡,你從哪些地方看到毛澤東對書籍的酷愛。
2.小組交流學習。
3.匯報討論。
4.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讀書經歷,談談感受。引發學生對少年毛澤東刻苦自學精神的敬佩之情。
5.帶著敬佩之情朗讀第5自然段。
6.毛澤東后來回憶這段生活時,也說:那時進了圖書館,就像牛闖進了菜園子,嘗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的吃。你能從文中感受到毛澤東的讀書之樂嗎?
7.體會第五自然段中描寫的毛澤東讀書的興趣與收獲。
8.小結:在湖南圖書館自學期間,少年毛澤東廣泛閱讀中外名著及政治、歷史、文學、藝術、哲學、神話,幾乎什么書都讀。這一段少年時期求知的經歷,對他以后走上革命道路、具備過硬的本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讀書的思索
1.自學使毛澤東收獲了許多知識,開拓了視野。而每天經過圖書館墻壁前,他都要停下來仔細看一看一幅世界大地圖。駐足凝望讓這個少年思緒萬千,有了新的認識和決心。
2.讀課文第8-12自然段,說說毛澤東站在世界地圖前想到了什么。
3.交流匯報:地圖前的思索
由世界的廣大-人民生活的痛苦-社會制度的不合理-少年要擔當變革改造世界的責任。
4.用“他想到……他進一步想……他又想……”句式來說一說少年毛澤東站在世界地圖前的思考。從中體會到毛澤東在讀書中有了嚴謹深刻的理性認識和救國救民的思想。
5.通過朗讀比較句子情感表達效果。
6.懷著胸中的澎湃之情來朗讀少年毛澤東的豪情壯志。導讀文中“世界的變化……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感受少年毛澤東的遠大志向和救國救民的思想。
7.小結:從這時起,他覺得要做的事情真多,要走的道路真長!毛澤東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四、讀書的收獲
1.談談你從少年毛澤東的讀書故事中收獲了什么?
2.分組進行“讀書”活動。讀一讀毛澤東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