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上冊教案(精選2篇)
小學數學上冊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25頁例1,26頁例2。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出示五環旗的課件)
教師:我國20__年奧運會申辦成功,舉國上下一片歡呼,為此一個學校舉行了一次慶祝活動。
教師:孩子們,從畫面中你們看見了什么、發現了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孩子們都舉著奧運會“五環旗”,每面旗幟上有5個環。(根據學生的回答,閃動旗幟上的5個環)
教師:我們一起來數一數一共有多少個環。
讓學生逐個把5相加,5個5個地數。(五、一十、十五、二十、二十五……)然后讓學生仔細觀察、思考發現問題,并自行探索。
教師:除了用數以及用加法算得5面、6面……9面五環旗分別有多少個環外,還可以用什么方法呢、
學生:還可以用乘法來計算。
教師:你們能寫出乘法算式嗎、鼓勵學生寫出5×5,5×6……5×9等乘法算式。
教師:孩子們,這些算式如果能編成口訣就容易記了,現在我們就一起來編5的乘法口訣。
(板書課題)
二、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1)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在小組內交流,教師加以點撥。逐步嘗試說出5的乘法口訣。抽學生匯報討論結果,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小組編的5的乘法口訣。教師小結,給予學生肯定和表揚,并板書口訣。
(2)齊讀口訣。
(3)記口訣:請學生觀察這5個乘法算式和口訣,怎樣才能很快地記住這些口訣。(引導學生說出相鄰兩句口訣之間的聯系,幫助記憶5的乘法口訣)
①讓學生選好記與難記的口訣;
②讓學生自由背誦;
③讓學生小組比賽背口訣;
④拍手背口訣,教師對口訣;
⑤看口訣列式。
教師說口訣,學生寫算式。(強調一句口訣寫兩個式子)
三、教學例2
多媒體課件展示:樹林里,有5只小兔子和幾間漂亮的蘑菇房子。兔子身上有門牌號,蘑菇房子的門上有5的乘法算式。
教師:小兔子找不到家了,請小朋友們幫小兔找家。
抽學生幫小兔找家,5的乘法算式算對了,口訣也說對了,屏幕上小兔就能打開家門。教師注意表揚評價學生。
四、教學反思
小學數學上冊教案 篇2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8頁的例題,第8~9頁“想想做做”的習題。
[教材簡析]
分類是一種基本的數學方法,是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的必備基礎。教材的編排體現了教學的層次性和學生學習的探索性。首先通過整理文具和學具,讓學生在實際活動中初步學習把一些物體按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并初步認識整理物品的常用方法。“想想做做”主要讓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實踐操作練習按給定的標準或自己選擇標準對物品進行分類。
[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按一定的標準分類,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應用。
2.培養整理學習用品和生活用品的習慣。
3.經歷數學活動的過程,獲得數學活動的積極體驗。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談話:小朋友,你們的星期天一般是怎樣過的?下面一起來看看小蘭的星期天是怎樣過的。
學生觀看動畫片《小蘭的星期天》:小蘭早餐后在認認真真地做作業。一會兒,小蘭完成了作業,當她整理東西時卻犯愁了……
提問:哪些東西應該放在文具盒里?哪些東西又應該放在學具盒里呢?你能把它們分出來嗎?
揭示課題: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怎樣把東西有規律地分一分。
[評:在這里,教師并不是簡單地出示一個問題,而是把要解決的問題有機地融于一個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中,學生在解決這樣的問題時,仿佛身臨其境。這樣的設計,既利用了學生解決問題的生活經驗,又激發了學生探究數學問題的愿望和興趣,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離自己并不遠,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1.尋求“分類”的策略。
(1)同桌討論:你準備怎樣分?為什么這樣分?
(2)交流分的方法,相互評價。
2.動手操作,體驗分類。
同桌合作把這些物品分別放入文具盒和學具盒中,并說說每盒中的東西有什么不同。
3.反饋分類的結果。
在你們的幫助下,小蘭也把東西整理好了,你們和她分得一樣嗎?(媒體演示)
4.小結。
剛才我們按這些物品的用途把它們分成學具和文具兩類。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需要我們按照一定的標準將一些物品分一分,這樣東西的擺放就顯得更整齊了,我們用起來也更方便。
5.練一練。
“想想做做”第1題。想一想:下面的動物哪些生活在水里?圈一圈:把能在水里生活的動物圈出來。說一說:你認為哪些動物生活在水里。
[評:對于解決問題來說,重要的不是問題解決的結果或結論,而是讓學生親身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感受成功的快樂,最終獲得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師這一層次的設計正是實踐了這樣一種理念,給學生提供了實踐操作、自主探索的機會。學生在議一議、評一評、分一分的活動中切實感受到物體如何按某一標準進行分類,從而形成分類的意識和基本方法。其中又適時滲透了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讓學生體驗到幫助別人所帶來的快樂。]
三、鞏固深化,再次體驗
1.“想想做做”第2題。
繼續播放《小蘭的星期天》:小蘭在小朋友的幫助下順利地整理好了自己的書包。這時電話響了,媽媽接了電話后說,有客人要來,她要上街去買菜,讓小蘭做媽媽的“小幫手”,收拾一下家里,小蘭高興地答應了。客廳的桌上擺著許多東西,把它們放在兩個袋子里,該怎樣放才合適呢?我們一起和小蘭來比一比,看誰分得又快又好。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拿出課前準備的物品進行分類,選2~3個小組上臺演示,說說分類的依據。
2.“想想做做”第3題。
繼續播放《小蘭的星期天》:整理好客廳后,小蘭來到弟弟的房間,瞧,調皮的小弟弟把玩具扔得滿地都是。
(1)說說它們各在哪里行駛。
(2)客人就快來了,我們來幫幫小蘭好嗎?就根據剛才那些玩具在哪里行駛的特點來分一分。學生把同類的玩具作上相同的標記。
(3)同桌互相檢查。
(4)你還能按別的特點來分一分嗎?
3.“想想做做”第4題。
繼續播放《小蘭的星期天》:當小蘭剛把房間整理好,媽媽就回來了,她買了些什么呀?喲,紅紅綠綠的,多新鮮多好看呀!這些又可以怎樣分呢?
(1)小組討論可以按什么特點來分類。
(2)小組活動:把分類的結果展示在小黑板上。
(3)評價每組的分類結果。
既可以按顏色分,又可以按品種來分。如果學生有其他合理分法,給予適當肯定和鼓勵。
4.這時客人來了,在這些客人中你發現藏著什么數學問題?引導學生發現可以根據客人的年齡、性別、穿著、身高等多種標準來分類。
[評:把鞏固練習貫穿于《小蘭的星期天》中,情節生動、富有情趣的練習形式讓學生練得扎實、有效,練得輕松、愉悅。練習的設計富有層次,能較全面地反饋學生的掌握程度,第3、4兩道開放題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發展學生的良好個性。]
四、全課總結,拓展思維
學生總結本課所學的內容,談感想及收獲,教師再作概括總結。
[評:學生的收獲不僅僅是單純的數學知識與技能的獲得,更多的是伴隨著數學教學活動的數學思考、解決問題和自身積極投入的情感和態度,真正體現了《數學課程標準》中學習目標的多樣性的要求。]
[總評]
這堂課最大的特色是以一個生動、形象而又貼近學生生活的故事來貫穿全課,實踐了寓數學思考于生活情境中,寓自主探索于操作實踐中,潛移默化地進行習慣養成教育的數學教學理念。先由貼近學生的生活事例引發數學問題,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愿望和興趣,接著讓學生在同桌、小組的合作實踐活動(操作、討論、交流等)中主動體驗、理解“分一分”的過程,弄清按什么標準分,可以怎樣分,掌握一定的分類方法。學生在經歷數學活動過程的同時,也獲得了數學活動的經驗,獲得了解決問題所帶來的成功與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