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通用2篇)
小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3、學習竺可楨在科學研究中一絲不茍的態度,懂得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句子,抓住學習中的疑點,邊讀邊想,體會人物思想感情。
2、學習竺可楨在科學研究中一絲不茍的態度,懂得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題質疑
1、這篇文章是寫杏花嗎?(不是,是以杏花串聯全文,寫人寫事。)
2、文中寫的是誰?(竺可楨)他是赫赫有名的科學家,我們也要以他科學認真的態度來學習課文。
二、整體感知
1、文章寫了幾次看杏花?(兩次)
2、標出文章的段落層次。
3、質疑:為什么要兩次看杏花?第一次看到沒有?為什么要看第二次呢?
三、學習第一次看杏花
1、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時候,什么地方看到的?
感情讀第一句。
2、“院墻旁一株杏樹泛出淡淡的粉紅”告訴我們什么?(指導理解作者對杏花的贊美,朗讀。)
3、“爺爺,您又看花啦?”“又”字說明了什么?
“天真、仰起臉”是提示語,寫出了孩子的神態和動作。
師生分角色讀竺可楨和孩子的對話,指導語氣。
3、為什么要知道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教給孩子觀察的方法)
4、小結板書:第一次看杏花沒記錄
用“先……,再……,然后……”說段意。這就是文章的層次。
5、學習提示語
提示語在后用句號回答或提問比較快,期望得到回答。
提示語在中間用逗號話說到一半,要停頓一下。
提示語在前用冒號有一定準備時。
提示語的作用:有助于描寫人的動作、心情、神態。
第二課時
一、學習第二次看杏花
1、第二次看是什么時候?什么情景?劃出,指導朗讀。
2、第6節是怎樣描繪春天的美景的?(排比句)
想象:春風吹來,柳樹、小草、河水、花苞怎樣?
3、自由讀7—10節,思考:聽到什么?怎么做的?
交流、引讀,指導語氣,同桌分角色讀。
4、當聽到肯定回答時,有句話描寫了竺可楨爺爺的心情,是哪句?(頃刻間像年輕了幾十歲。)此時他的心情無比激動,他是怎么做的呢?(先去看杏花,確認,然后做記錄。)
小結:觀察有時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這需要科學的態度。
5、用“先……再……然后……”說說本段內容。
6、總結兩次觀察的不同表現:
這就是科學家和一班人不一樣的品質,他們具有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和一絲不茍的研究精神。(板書)
二、學習最后一節
1、齊讀,朗讀點評。
2、用飽滿、敬佩的語氣來讀,欣賞竺可楨爺爺的科學態度。
三、總結收獲,練習
1、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
。1)竺可楨的科學態度和研究精神。
。2)提示語的用法。
。3)概括段意的方法。(先……再……然后……)
2、練習(略)
練習摘要:
(1)用ABB詞語結構填空。
臉皮膚心情牙齒
。2)照樣子把句子寫簡潔。
院墻旁的一株杏樹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紅。杏樹泛出粉紅。
。3)從課外書中摘錄2—3句排比句。
。4)把句子寫具體。
春風吹綠了柳梢,柳梢。
春風吹皺了河水,河水。
。5)圍繞媽媽帶我到公園去看花或者看動物的情景,寫一篇短文,用上所學的提示語。
教學反思:
《第一朵杏花》是一堂如何在語文課堂上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的課。扎實、樸實、平實又不失生動。在課堂中,注重情境的再現與閱讀的感悟巧妙結合,注重文本的示范與遷移的訓練巧妙結合,注重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巧妙結合,該講處講深講透,易懂處以讀代講,課堂上既有精心的指導又有學生充分的練習,有張有弛,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愉快學有收獲。
小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篇2
設計理念。
、侔呀滩漠斪骼,根據課文的特點,以及四年級下學期學生語文學習的特點,挖掘出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生長點。
、谝匀藶楸荆裱B下學生的一般閱讀規律。
③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遵循語文教學的一般規律,引領學生在對一篇課文的學習中,主動獲得知識的積累,能力的提高,認識的深化,興趣的拓展。
④回歸樸實的語文課堂,讓學生行進在語言的基石上。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課文,背誦課文的最后一節。
2、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進一步明確左右結構的字的書寫規律。
3、繼續練習抓關鍵詞句,把握人物的特點,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蘊含的道理,提高閱讀能力。
4、體會人物語言引用的方法,豐富寫作知識,提高寫作能力。
5、激發課外閱讀的興趣。
教學重點:
1、繼續練習抓關鍵詞句的方法,把握人物的特點,感受蘊含的道理,提高閱讀能力。
2、體會人物語言引用的方法,豐富寫作知識,提高寫作能力。
教學難點:整體感悟文字間的內在聯系。對人物形象迅速準確的把握,對浸透其間的感情真切體會,對蘊含的道理深刻感受。
第一課時
一、揭示學習內容。
二、初步接觸課文。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及中心。
三、簡要介紹人物。
圖片、生平、成就。
四、引導練讀課文。
1、引導: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是一種重要的語文能力,也是理解課文的基礎。
2、學生自由練讀。
3、讓學生自己說說練讀方法與目標。
4、抽樣檢查練讀情況。讓學生自己確定抽樣方案。
5、學生再次回報閱讀收獲。
6、引導: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五、梳理課文板塊。
教師不作分段提示,讓學生自己琢磨出課文板塊。一般把課文分成三段。
六、品讀最后一節。
1、挑戰讀。
2、以采訪挑戰成功者的方式,讓學生練習采訪,并感悟讀書方法。
3、教師引領,提升學習方法:
品詞析句,讀懂課文最后一節。哪些詞語最讓你心動?為什么?哪些句子最讓你心動?為什么?
4、小結:
竺可楨的話鮮明地反應了他是一個嚴謹治學、一絲不茍的人;竺可楨的'成就充分說明了只有通過長期、精確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這樣一個道理。
5、朗讀并背誦最后一節。
七、積累文中詞語。
八、指導書寫生字。
1、重點觀察分析左右結構的字的書寫規律。
2、鋼筆描紅。
第二課時
一、激發研讀興趣。
1、拋出問題:有人說課文的最后一節可以去掉,你認為呢?
2、討論解決思路。
3、引導學生尋找課文內容上的前后共同點。
4、引導得出結論。
二、品讀第一大段。
1、分角色感情朗讀。
2、評讀。
3、引導抓關鍵詞句品讀課文,突出人物特點。
這段文字中最打動你心靈的詞或句子又有哪些呢?
主要抓“您又來看花啦”中的“又”等詞,課后練習4—1和“我是問第一朵是哪天開的”兩句話。
4。引導感悟人物語言引用的方法。
三、品讀第二大段。
1、分角色感情朗讀。
2、評讀。
3、質疑:為何人物對話沒有讀錯?
引導:記敘事情時。有時可以省去人物語言提示語。
比較一、二兩大段中人物對話,體會記敘方法的多樣性。
4、想象,給課文補充提示語。
5、練習抓關鍵詞句品讀課文,突出人物特點。
四、激發思考興趣。
默讀課文,說說課文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為題。
五、寬度拓展閱讀。
1、快速閱讀補充閱讀資料《竺可楨的自然日記》,讓學生了解更多的“第一次”,知道他的筆記本是大自然的縮影,加深對人物品質的感悟。
2、發動全班搜集有關科學家的故事,舉行一次故事會,了解名人故事,體味名人情操,以指導自己的學習、生活。
六、深度拓展閱讀。
1、快速閱讀補充閱讀資料《詹天佑》,找出詹天佑與竺可楨的一個顯著的共同之處,在重要處做上記號,感悟出一個道理。
2、交流:如果我們學會了長期、精確做事,那會怎么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