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眼睛》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精選14篇)
《永生的眼睛》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領悟就句、段、篇之間的關系。
2、體會作者一家人高尚的情操;對死后捐獻器官、幫助他人而感到快樂和驕傲。
【教學難點】理解:對死后捐獻器官、幫助他人而感到快樂和驕傲。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永生的眼睛,在初讀課文時我們對文章有了初步的理解,回憶本文主要寫了什么?
2、一家三人捐獻角膜,你想怎樣評價這一家人?用一句話概括。
3、說一個人具有怎樣的品質我們是從哪兒感受到的?其他人的語言,動作,神態等也可襯托出這個人的品質。
二、打開書,讓我們到文中去找一找這樣的語句
1、默讀課文第一部分,思考:
哪些語句表現了人物的品質;畫在書上;在旁邊寫下你的感受;最后帶著你的理解讀一讀。
交流 :
⑴ 你所能給予他人的最珍貴的東西莫過于你自身的一部分。
理解:
最珍貴:天冷時,棉衣最珍貴;最餓時,食物最珍貴;對于一個盲童什么最珍貴?棉衣,食物我們可以用金錢買到,但是對于一個盲童來說,失去光明,角膜將不能再生,而且也不能隨時買到,角膜對于他 們來說是極其珍貴的。
⑵ 如果我們的死亡之軀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復,我們的死就是有意義的。
理解:
有意義:人失去生命,他的器官將失去價值,如果將對于自己將要失去價值的器官捐贈給急需它的人,使自己的生命在他人身上得以延續,為社會做貢獻,那將是多么的有意義。
⑶ 父親的話語給我上了人生中重要的一課,使我重新認識了人生,父親的想法與開頭作者的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更加襯托出父親是多么的高尚。
⑷ 帶著這樣的理解把你感受最深的語句讀一讀。
2、多少年過去了,父親的思想并沒有因為時間的推移而改變,在他病重時還不忘捐贈自己的器官尤其是角膜。默讀課文第二部分,找到令你感動的語句讀一讀,并寫下你的感受。
交流:
⑴ 如果一個盲童能夠借助我們的幫助重見光明,并像你女兒溫迪一樣畫出栩栩如生的馬兒,那有多美妙。
理解:美妙高興自豪:把別人的快樂幸福看成美妙,為她家的快樂而感到高興,并以此為自豪,可見父親的思想境界是多么的高尚,他是多么的有愛心。
⑵ 媽媽,我真為你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驕傲。
理解:驕傲:女兒也以此為自豪驕傲,可以體會到女兒的思想受父親的影響也是如此的高尚,如此的富有愛心。
⑶ 父親說了,也做了,言傳身教影響了兩代人,從溫迪的眼神中作者看到父親留下了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
⑷ 把令你感動的句子朗讀出來。
3、捐贈母親的角膜“我”不情愿,到了父親時“我”遵從了他的遺愿,到這兒故事還沒完。僅兩周之后“我”又失去了女兒,在連受打擊,極度悲傷的情況下,“我”主動捐贈了女兒的角膜,可見“我”的思想也發生了轉變。到這兒,我們看到了一家三人捐獻了角膜及他們的態度,那么社會反響怎樣呢?齊讀這封信。
4、女兒的生命終止了,但作者仿佛看到女兒的碧眼閃爍著光芒,眼睛仍具生命力。點題:永生的眼睛。
三、總結
1、多么感人的故事,父親的愛心給盲人帶來了重見光明的希望,父親的愛心感染了周圍人,使更多的人加入到這一功德無量的事業中來。來,拿出筆,擬寫一份倡議書,使更多的人加入到這一偉大的事業中來。
2、這個故事令我們感動,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做一個富有愛心、樂于奉獻的人。
【板書設計】
永生的眼睛
捐獻角膜 “我”的態度:不情愿
母親
父親 遵從遺愿
女兒 主動
樂于奉獻 富有愛心 高尚品質
《永生的眼睛》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通過學習,使學生體會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對死后捐獻器官、幫助他人而感到高興和驕傲。
2、對死后器官捐獻的行為產生敬佩之情,從而改變對器官捐獻傳統的看法。
3、學生能夠領悟有一定內涵的語句的含義,培養其有感情地朗讀的能力。
【教學重點】
1、通過學習,使學生體會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對死后捐獻器官、幫助他人而感到高興和驕傲。
2、學生能夠領悟有一定內涵的語句的含義,培養其有感情地朗讀的能力。
【教學難點】學生能夠領悟有一定內涵的語句的含義,培養其有感情地朗讀的能力。
【教學用具】課件、收集資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18課,齊讀課題《永生的眼睛》。
上節課我們出讀了課文。
提問:回憶一下文章內容(本文主要寫了琳達的母親、父親、女兒都捐獻了角膜生)師板書。
學生回答主要內容。
回憶上文引入下文。
二、張凡、劉家新等幾位同學在預習時產生了這樣的疑問
為什么要捐獻角膜呢?老師現在就解答這個問題:
資料出示:
據調查,全國約有400萬人因角膜疾病導致失明,其中大多數病人可以通過角膜移植重見光明。可是由于我國角膜捐獻太少了,這些盲人只好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角膜、器官捐獻已成為社會關注的問題,就這個問題同學們在周圍人群進行了調查。
老師把同學們的調查結果進行了統計請看:(課件)出示條形圖。
提問:從圖表中你發現了什么?(從圖表中可以看出,共調查212人,愿意捐獻的75人,不愿捐獻的137人不愿捐獻的人數比愿意的多。
現狀出示,更加直觀。
過渡:現在我們就去深入地學習課文。
學生說圖表。
學生知道相應的資料,激發情感。
三、學習課文
過渡:琳達的母親在一次意外中去世了,醫生要取走母親的角膜。
自學(1~3)自然段:
面對角膜捐獻:
1、思考:
琳達的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為什么?
要點:
⑴ 琳達開始:(“我驚呆了──完整的離去)(愛媽媽、強烈的痛苦和難以接受 不明白為什么捐)
琳達后來愿意娟、理解了捐獻的意義。
指名回答。
⑵ 指導朗讀。(強烈的痛苦和難以接受)
⑶ 學生說到為什么的句子:
師投影出示:指導學生理解重點句。
你所能給予他人的最珍貴的東西莫過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媽媽和我就認為,如果我們的死亡之軀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復,我們的死就是有意義的。”
(指導有第二句理解第一句)
學生自學,找到內容,進行理解。
(答案要點:身體比任何金錢、地位等都更重要,因為一旦給予了他人,自己將不再有了;對人來說死亡就是走向終結,然而生命卻能夠在別人身上得到延續,使他們能夠重獲新生,更多地為社會作出貢獻。)
2、指導朗讀:
把你的理解通過讀表達出來。(多么無私的奉獻精神)
3、理解課文,感情朗讀:
以父親的話為中心,上下結構全文的理解體系,從全文的前后照應中理解人物崇高的精神,在反復的誦讀中加深學生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讀、感悟能力。
4、小結。
四、學習(4~6)自然段
過渡:當時父親為我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課,多年后,父親又以他的言行影響了我的女兒──溫迪。
出示學習要求:
默讀(4~6)自然段:重點學習內容。(學習內容)
1、如果一個盲童能夠借助我們的幫助重見光明,并像你女兒溫迪一樣畫出栩栩如生的馬兒,那有多美妙!
2、想想看,另一對父母如果看到他們的女兒也像溫迪一樣,將會多么高興。
3、當你們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你們將會多么自豪!”
【填寫要點】
盲童重見光明的快樂,盲人家庭的快樂,捐獻者家人的自豪。
盲童恢復視力后,將會更加珍惜生活,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
角膜:盲童 盲童父母 捐獻家人
( ) ( ) ( )
曉得角膜( )。(匯報時說出填寫依據)
1、學生匯報,指導朗讀。
2、指導朗讀:(說依據就朗讀)
(那個盲童將多么快樂,多么幸福,帶給人多少美好的憧憬啊。)能讀出你的感受嗎?
越來越多的人的到了歡樂,那我們怎么通過朗讀表現出來呢?(加入讀 )
3、分角色練習朗讀第6自然段:
(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進行評讀)(自豪,激動、敬佩、驕傲)
4、結束語:
是啊,父親捐獻角膜不但讓失明的孩子的重見了光明,同時在溫迪心中播下了美好的種子。
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
【板書設計】
永生的眼睛
母親
父親 角膜
女兒
《永生的眼睛》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篇3
開場白: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我是實驗小學的教師梁建萍。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眼睛》中的第三篇課文《永生的眼睛》。每個人都知道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擁有一雙明亮的眼睛,我們的心靈更透明,我們的世界更光明。然而,不是每個人都能幸福地享有這心靈之窗,他們生活在黑暗中,與這美麗的世界無緣,這是多么令人痛心!當你知道人死后的角膜捐贈能使他們重見光明,你是否愿意慷慨呢?自學過《永生的眼睛》一文后,我就捫心自問,是否有這樣的勇氣和精神。一次又一次的研讀,我被文中的人物形象深深感動,這種感動源于文中人物豐富的內心情感:痛苦但不悲傷,傷心而又驕傲!這種感動是對永生的認識,對愛的解讀!
一、說教學目標
1、培養獨立識字能力,養成主動認字的習慣,能規范、端正、整潔的書寫。
2、通過閱讀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說教學方法
北師大版四下第六課《永生的眼睛》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感人肺腑、催人淚下。因此本課教學應以朗讀為基礎,在配樂朗讀,學生自讀的過程中解決字詞的掌握和關鍵句子的理解。
三、課時安排
本課共2課時,本節課是第1課時。
四、教學程序設計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出示開頭,體會我痛失母親的心情。
2、出示警官的話,引出課題。
設計意圖:配樂朗讀,展現琳達痛失慈母后的悲痛情緒,從而調動學生情感,促使其“移情”考慮問題。逝者己去,作為女兒此時最應做的莫過于讓母親靜靜離去,而一位警官的突然造訪,卻使得事情的發展顯得撲朔迷離。故事講到這兒,戛然而止,要求學生去讀文本,有效地激起學生的讀書欲望,也為“父親同意角膜捐贈,我反對角膜捐贈“的沖突做好了鋪墊。
(二)初讀課文,體會“我“對角膜捐贈的反對
自由讀文,找出能夠體會“我和父親“態度的語句并交流。
設計意圖:采用一個“欲擒故縱”的教學策略,在此處將父親對器官捐贈的態度與我的態度進行對比,突出了我對捐贈事件的強烈反對,從而預設沖突,激發學生求知欲望,為本課的后續教學作好鋪墊。
(三)快讀課文,感受“我”態度的轉變
1、找出體現我同意“角膜捐贈”的語句。出示:父親與世長辭后,我遵從他的遺愿捐贈了他的眼睛角膜。
2、引導質疑,梳理主問題:是什么感動了我,讓我同意角膜捐贈?
設計意圖:找到恰當的教學切入口是組織好通篇教學的關節點,更是學生深入解讀文本的“索引和文眼”。本課的教學設計中,緊抓我對“捐贈器官”一事的態度為線索,前一環節充分渲染我的反對態度,本環節展現“我遵從父親遺愿”捐贈角膜,這樣就制造出最大的心理沖突,此時將我的態度作一前后比較,引導學生質疑, “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梳理出本課研究的主問題“是什么讓我接受了器官捐贈?”這樣學生的探究就展開了。
(四)精讀課文,探究“我態度轉變”的原因
1、默讀第5至8自然段,劃出有關的語句,想想是什么感動了我,讓我同意角膜捐贈?
2、交流體會。
句子一:“琳達,”爸爸坐到我身邊,平靜地說:“一個人所能給予他人的最珍貴的東西,莫過于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媽媽和我就認為,如果我們死后的身體能有助于他人恢復健康,我們的死就是有意義的。”
抓住“平靜”“最珍貴”“有意義”等體會爸爸關愛他人的品質令我感動。
設計意圖:父親的話說給誰聽?父親為什么要說這樣的話?父親的話是緣于“我”對父親要捐贈死去母親的眼角膜的不解和痛苦,“我”的不明白被父親的話釋然, “我”的痛苦難忍被父親的平靜和真誠所撫慰。這一環節,使學生能最終領悟琳達情感轉變的精神力量的來源,還會對你、我以及溫迪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深遠的影響。
句子二:“如果一個盲童能在我們的幫助下重見光明,并像溫迪一樣畫出栩栩如生的馬兒,那多么美妙!”父親接著說:“當你們得知是我的眼角膜起了作用,你們會為我自豪!”
句子三:孩子熱淚盈眶,她跑到外公身邊,緊緊地擁抱他。
抓住“熱淚盈眶”“緊緊地擁抱”等,通過朗讀、拓展想象體會溫迪的感動,感受父親對“我”的影響。
板書設計:
永生的眼睛
母親 父親 女兒 捐獻角膜
(不理解) (理解) (影響) (我的“態度”)
教學反思:
《永生的眼睛》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刻畫了“我”的父輩為了他人能夠更好的生活,盡自己最大所能來幫助別人延續生命、生活得更美好的可貴品德,并借此來教育“我”和所有人。
教學時,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讓學生在課前展開調查訪問、搜集資料,了解到捐獻器官在中國面臨著重重困難,身邊的許多人不愿意捐贈器官導致器官供體嚴重缺乏,患者的迫切需求與人體器官來源十分緊張形成重大的矛盾。有了這樣的感受,再來學習課文,學生自然會對琳達一家人產生無限敬佩之情。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的前提下,指導學生自讀自悟,訓練學生把握關鍵,突出重點,整合、梳理自己獲取的有用信息,提高閱讀效率。
教學結束后,以教材為依托,讓學生到社會生活中確立探究的主題,從解讀文本成為“讀者”到感悟課文成為“學者”,最后提升認識成為“作者”的過程中多側面、多角度、全方位地感受語文的魅力,從而訓練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這樣,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的能力會不斷得到提高。
當然,在教學中還有不夠完善之處,朗讀中提倡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如果他們讀得不好時,應及時給予更多的機會和指導。
《永生的眼睛》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篇4
學習目標:
1、掌握6個生字,理解新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運用學過的一些讀書方法去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生動細致地描寫人物的語言,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表達方法。
3、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感悟父親捐獻角膜這一舉動的深遠意義;培養關愛他人的美好情操。
4、從一個新的視角感受琳達一家三代人的善舉,對光明的向往,對生命的熱愛以及無私奉獻的崇高品質。
5、從重見光明者的角度更深層次地感受光明的可貴,生活的美好。
教學教具:
多媒體課件。
課前準備:
1、按照課文前的“連接語”要求預習課文,自學生字詞。
2、通過讀書、上網等途徑了解器官捐獻的知識。
3、通過調查、采訪,了解周圍人對捐獻角膜的態度。
調查表如下:
姓名年齡職業學歷
(1)您聽說過捐獻角膜嗎?( )
(2)您身邊的人捐獻過角膜或接受過角膜捐獻嗎?( )
(3)您對捐獻角膜的人是什么態度?( )
①覺得了不起
②認為出風頭
③無所謂
(4)您會捐獻角膜嗎?( )
(5)您對我國捐獻角膜的現狀有哪些了解?( )
教學程序:
一、配樂談話激趣引讀
1、師:盲姑娘只能用手觸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如果她有一雙明亮的眼睛,那有多好啊。現代醫學技術的發展,讓許多和盲姑娘有著類似遭遇的人們有了看到光明的可能。
2、(配樂朗誦)你的眼睛,像遠方湛藍的大海。那永恒的痛苦,像塵土,隱沒在你的眼中。你的眼睛是清泉,它的希望的光照著我,通過流水的閃爍,宛如水底的珍珠。最美的詩章也無法表達我內心的感慨,我曾經是一位遠離光明的人,當我在黑暗中備受煎熬痛苦徘徊的時候,我想到了海倫·凱勒的作品《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像她想象的一樣用三天寶貴的時問,去看看身邊的親人朋友,去看看初升的旭日,去看看心中渴望的一切。我是幸運的,海倫·凱勒沒有實現的夢想我卻圓了,因為我接受了奧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手術,接受了一位名叫溫迪小女孩的饋贈,是她給了我第二次光明,第二次生命。你可知道什么也看不見有多么痛苦嗎?曾經的惡夢已經離去,可是我的心卻久久不能平靜,我要去尋找那位光明的使者,溫迪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3、師:這是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術重見光明的人的呼聲。生命是美好的,誰不熱愛寶貴的生命呢?讓我們一起來讀讀課文,看看琳達一家人為了讓盲人重見光明是怎樣做的吧。(呈現多媒體課件板書設計:永生的眼睛)
二、自學課文感悟內容
帶著“為什么你覺得爸爸和溫迪很高尚”這個問題去細讀課文,找出有關語句畫下來。可以設身處地地去想,可以有感情地去讀,也可以在感受最深的語句旁邊做上批注。感到疑惑的地方多讀讀、多想想,做好記號。
三、合作交流多元理解
1、自學完的同學可以在組內交流讀文后的感受,互相質疑。
2、全班交流。學生讀出自己圈畫的部分,并聯系實際談自己的感受。
3、引導學生抓住人物語言來品讀課文。(分角色替每個人物說明他自己的觀點以及為什么要這樣做)。在交流中引導學生弄懂:父親很有愛心,他給盲人帶來了重見光明的希望。而正是這種愛心,教育、感染了周圍的人,讓更多的人加入到這一功德無量的事業中來。
4、指導感情朗讀。重點指導人物對話。(你覺得誰的話最感人?讀一讀。感動了自己,就讀出你的感情,也讓聽的人受感動。)
5、還有什么地方也令你深深地感動呢?請同學們快速默讀課文最后兩節。
6、重點研讀
(1)“驕傲”一詞,文中幾處用到這個詞,說一說誰為誰感到驕傲?為什么?
(2)出示句子:這一刻,我真正領悟到了父親留下的遠非一副角膜。
①“這一刻”是哪一刻?
②那么,琳達的父親留下的是什么?
③聯系上文溫迪說的話,以及下文琳達的動作神態,你能讀出“驕傲”的情感嗎?你能表現出“驕傲”的神情嗎?
7、師加以引導:父親離去了,他的愛心離去了嗎?(幫助學生體會到愛心是永生的,從而真正理解“永生的眼睛”。)
8、學生談過后,師小結:這幾句話反映了人物的內心想法。讀書的時候就要像這樣,抓住重要詞句,反復去揣摩、體會作者的感情,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
四、回讀品情總結收獲
1、從頭再讀課文,想一想學習了本文,你有哪些收獲?(側重感受詞句積累和表達方法。)
2、學生總結寫法。(找人物對話,再次讀讀,細細體會作者細膩的表達方法。)
五、延伸情感實踐拓展
1、鏈接相關資料
(1)鄧小平爺爺逝世后,捐獻了自己的眼角膜,將生命的最后光輝獻給了愛戴他的中國人民。
(2)深圳大學生吳翼飛捐贈角膜,讓四位患者重見光明。
(3)據衛生部統計,我國目前約有400萬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能通過角膜移植手術復明。但由于供體匱乏,我國每年僅實施3000例左右的角膜移植手術,數百萬的患者還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2、溫迪一家是偉大無私的,她的外公和她雖然永遠離開了人世,再也看不到這個美麗可愛的世界了,但他們的眼角膜卻給他人帶去了光明,帶走了黑暗。讓我們一起讀課題──永生的眼睛。現在你明白課文為什么用《永生的眼睛》作題目了嗎?
3、對搜集和調查到的資料進行分析和研究,編寫《捐獻者之歌》報。給小伙伴寫一封倡議書。
板書設計:
母親父親女兒(捐贈角膜)
《永生的眼睛》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篇5
一、說教材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體會含義深刻的詞句,領會人物的思想感情。這篇課文用了大量篇幅來描寫人物的語言,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語言進行體會,特別是父親的兩段話給人以深刻的啟迪,應引導學生反復研讀有關語句和段落,透過字面體會人物的情感,并從中受到感染熏陶。如在體會父親教育“我”的第一段話時,可引導學生想一想:你可以給予他人哪些東西?為什么說給予別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是最珍貴的?讓學生結合課前查閱的有關器官捐獻的資料,談談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在理解有關父親的第二處語言時,可引導學生思考:第二處語言與第一處語言有什么關系?最后把父親的這兩段耐人尋味的話連貫起來體會父親崇高的思想境界。教學時還應引導學生按照提示語的要求,找出含有“驕傲”的句子,有感情地讀一讀,再聯系上下文進行體會,從而深刻感悟“我”和女兒溫迪的思想感情。
二、說教法
1.器官捐獻是社會較為關注的問題。課前可布置學生查找有關資料或調查周圍人們對捐獻器官的認識、態度,了解為什么會有人反對或不愿意捐獻器官,為學習本課做好準備。
2.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內容不難理解,應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要讓學生先讀提示語,把握閱讀要求;然后初讀課文,從整體入手了解課文內容;再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細讀課文,畫出令自己深受感動的語句和段落,并在旁邊做上簡單的批注。之后,組織學生交流自己的理解和體會。
3.教學時應特別注意朗讀的指導,朗讀要貫穿教學的始終。課文所表達的情意深厚,應注意引導學生設身處地體會人物的心情,讀出人物的感情。可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分角色進行朗讀,讀好人物的對話。
4.在自讀自悟、感情朗讀的基礎上,可引導學生試著對文中的人物進行評價,并談談自己從這些人物的言行中受到了什么啟發,有什么感想,同學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啟發,進一步加深體會。
5.課后可讓學生進一步搜集、整理資料,通過寫倡議書或辦板報的形式向人們宣傳捐獻器官的意義。
四、說教學過程
1.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永生的眼睛,相信同學們學習之后一定會對器官移植產生新的看法。
2.檢查預習情況:輪讀課文,認讀生字詞。
3.仔細閱讀,邊讀邊把令你感受很深的句子畫出來,想一想從這些句子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4.在小組長的組織下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比一比哪個小組最會學習。
5.小組選派代表進行匯報,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重點進行研讀:
研讀重點:文章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為題?
研讀重點:父親教育“我”的兩段話。
a.投影出示:一個人所能給予他人的最珍貴的東西,莫過于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媽媽和我就認為,如果我們死后的身體能有助于他人恢復健康,我們的死就是有意義的。
引導學生結合課前查閱的有關器官捐獻的資料,從以下幾方面談談自己的感悟:你可以給予他人哪些東西?為什么說給予別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是最珍貴的?
b.投影出示:如果一個盲童能在我們的幫助下重見光明,并像溫迪一樣畫出栩栩如生的馬兒,那多么美妙!當你們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們會為我自豪!
引導學生討論:第二處語言與第一處語言有什么關系?
c.把父親的這兩段耐人尋味的話連起來讀一讀,談談自己的感悟。
研讀重點:含有“驕傲”一詞的句子。
a.引導學生說一說誰為誰感到驕傲,為什么感到驕傲,從中體會到什么?
b.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些語句。
6.課文到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沒有結束。下面請同學們輕聲讀一讀故事原文的結尾,讀后交流自己的感受。(出示投影)
沒有想到,僅僅是兩周之后,我再一次為器官捐獻組織簽署了同意書。我的可愛的女兒,才華橫溢的小溫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喪生了……當我簽字時,她的話兒縈繞在我耳際:“你想過什么也看不見會有多么痛苦嗎!”
失去溫迪二周后,我收到一封來自俄勒岡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寫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現在,兩位昔日盲人已重見天日。他們成為您女兒──一位極其熱愛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紀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麗……”
我的金發的溫迪手中的畫筆依舊不輟地揮動著,她的碧眼仍然閃爍著驕傲的光芒。
大膽評議,深化感受
1.評價人物:文中的一家人你最喜歡誰,為什么?
2.評價作品:你認為這篇文章哪些地方寫得好,為什么?是否還有不足,應如何修改?
《永生的眼睛》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篇6
本篇課文講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經和準備為盲人捐獻眼角膜的動人事跡,贊美了他們高尚的情操。課文種的“我”由當年對父親捐獻母親角膜的不理解,到程年后親自捐獻父親的角膜,這是多么巨大的轉變!這種轉變展現了“我”思想認識升華的軌跡。當年的14歲的“我”和現在的14歲的女兒,對親人捐獻角膜的兩種不同的態度,又是多么強烈的對比!這種對比也反應了前輩的耳傳身授對后輩所產生的巨大的影響。文章以“永生的眼睛”為題,富有深意。“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揚了關愛他人、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必將世代相傳,永不泯滅。
教學中,我讓學生找出最受感動的人物,學生首先找到了作者的女兒,從文中找到小女孩的精神境界要更高,和作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讓我感到學生讀書的細致。同時,也讓我感受到同齡人之間的榜樣力量是無窮的。在教學中,學生對父親、母親進行了分析,感到他們是為他人著想、無私奉獻的人。同時都能深入地有感情地去讀這些人物的對話。學生對人物的理解很透徹,好不牽強,回答積極主動。這主要原因是我沒有用更多的問題限定他們,使他們自由感悟,有感而發,談得開心,悟得深刻。而與我講《自然之道》卻是兩種效果。
在理解課文后,我引導學生回到課文的主題,“永生的眼睛”指什么呢?一個學生說:因為是外公捐獻了眼角膜,雖然他死了,但眼角膜還在,就好像他還沒離開家人一樣,還活著。而在這個學生回答的同時,又有幾個同學急著答到:這永生的眼睛指的就是永生的品質。課堂上學生能展開豐富聯想從各個角度來說眼睛的作用,即失明給盲人帶來的切實痛苦,更有甚者,學生自動聯系到以前學的《語言的魅力》里的句子,將這個環節引向高潮。
眼睛是人體的一個器官,我們擁有她,是多么幸福,多么方便,她是無法比擬的財富。當某個人失去生命時,尚好的眼睛如果能帶給失明者以光明,那將是多么有意義的事情呀!這個人的眼睛也將得到永生,這又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呀!但我覺得自己美中不足的就在于沒有能按照現在倡導的理念,多指導學生讀,有感情地讀,抓住重點詞句讀,展開想象讓學生更理解課文,與文本產生共鳴。
《永生的眼睛》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篇7
一、情景導入,激趣揭題(小提琴曲:愛的禮贊)
出示詩歌:你的眼睛,
像遠方淡藍的大海;
那永恒的痛苦,
像塵土隱沒在你的眼中。
你的眼睛是清泉,
它的希望的光照著我,
通過流水的閃爍,
宛如水底的珍珠。
師:(教師朗誦)這是一位曾經遠離光明的人,在接受眼睛角膜移植手術,重見天日之后,為了表達內心的感受而寫下來的?大家想知道是誰為他捐贈了角膜的嗎?讓我們走進課文《永生的眼睛》。(板書課題)齊讀。
師:看了這個題目后,你有那些疑問呢?
永生是什么意思?眼睛怎樣才能得到永生?:誰的眼睛獲得永生?……課文題目為什么叫《永生的眼睛》?
二、探究學習,質疑解惑
1、輕聲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課文寫了誰捐獻了角膜?在他們捐獻時,“我”的態度有哪些變化?
交流:母親、父親 不情愿 遵從遺愿
2、我為什么開始不情愿呢?
(1)愛媽媽:你怎么能讓他們這樣對待媽媽?媽媽完整地來到世上,也應該完整地離去。
(2)引導體會:“這樣”對待,是怎樣對待?聯系下文看,她以為這樣媽媽就不能完整地離去了,
(3)引導感情朗讀,讀出“我”對媽媽的愛。
(4)她的觀點代表了現在許多人的觀點,說說你調查周圍人對器官捐贈的看法。
3、那么,“我”的態度為什么由不情愿,轉變成遵從父親的遺愿呢?是什么讓她有這么大的轉折呢?讓我們讀讀課文,看看哪些話,打動了她的心?
(一)(1)出示父親的話:
“一個人所能給予他人的最珍貴的東西莫過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媽媽和我就認為,如果我們的死亡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復,我們的死就是有意義的。”
(2)引導體會:你對這句話有什么體會?
體會“為什么說你能給予他人的最珍貴的東西莫過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引導:你都給予別人什么了?這些東西與你自身的一部分相比,有什么不同?給了別人的那些禮物,或是金錢呀,可以再買,可以再有,唯有身體的一部分,給予了別人,就不可能再有了,因而是珍貴的。這是對自身而言。
我們再看,對別人而言,如果你自身的一部分捐獻給了別人,可能給他帶來什么?(一個眼角膜給別人帶來光明、一個腎臟給別人帶來健康、一個心臟給別人帶來的是生命……而這些,是病人花多少錢也買不到的)因此,對自己而言,對別人而言,你自身的一部分,都是最珍貴的)
(3)理解“有意義”
你覺得父親這樣做的意義在哪?
啟發學生想象:病人、病人家人的反應
病人康復之后做貢獻(畫畫、看到美麗的景象、更好地孝敬父母、照顧妻兒、成為舞蹈家、音樂家……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當父親身體的一部分給別人帶來這么多的時候,父親自己會有什么感受:自豪與驕傲
(4)指導朗讀:
由此可見,父親認為,捐獻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是一件自豪與驕傲的事情,是一件意義的事。從中體會出父親是怎樣的一個人?(為別人著想,以幫助別人為快樂,關愛他人,無私奉獻)這樣的人讓人敬仰。
練讀:讀出父親的自豪與驕傲,也讀出你對父親的敬仰。
練習背誦
(二)還有什么話打動了“我”的心呢?
“如果一個盲童能夠借助我們的幫助重見光明,并像你女兒溫迪一樣畫出栩栩如生的馬兒,那有多美妙!當你們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們會為我自豪!”
1、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盲童重見光明的快樂,盲人家庭的快樂,捐獻者家人的自豪)
(盲童恢復視力后,將會更加珍惜生活,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
2、我聽了父親的話會有什么想法?
3、指導朗讀:那個盲童將多么快樂,多么幸福,帶給人們多少美好的憧憬啊,能讀出你的感受嗎?抽生讀
一個盲童重見光明,得到了快樂,她的家人也快樂,她的快樂會影響周圍的人,越來越多的人的到了歡樂,那我們怎么通過朗讀表現出來呢?男生讀,女生加入讀。
小結:父親的話再一次讓我感受到了他以幫助別人為快樂的品質,他的言行感化著琳達,使琳達由不情愿捐獻母親的眼角膜到遵從父親的遺愿捐贈了眼角膜。
(三)其實,父親的話不止使我受到了感染,對琳達的女兒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板書:女兒)
體會兩個驕傲:
“媽媽,我真為你、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驕傲。”
溫迪驕傲的是什么?你從中體會出什么?
(溫迪得知捐獻角膜后,不但沒有“痛苦難忍”,反倒為自己親人幫助他人而感到自豪。從溫迪的言語,表明她對器官捐獻的正確認識,閃耀著她思想的光芒。)
“這次,我為自己的女兒——14歲的溫迪而驕傲。”
我為女兒的什么驕傲?可聯系上文理解:(你想過什么也看不見會有多么痛苦嗎!我死后,也學外公將眼睛角膜捐給失明的人,讓我們重見天日。)
(再次使用“驕傲”,表達“我”對女兒溫迪美好心愿的支持和認可。與前文14歲的“我”進行對照,形成對比,從而引發讀者的深刻思考。)
(四)在這一刻,我真正領悟到父親留下的遠非一副角膜!
父親還留下了什么?填空:父親留下的是————————,(光明)是—————————是(家人的幸福)———————,是——————————————————(關愛他人的美德),是……
三、情感延伸
課文到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沒有結束。下面請同學們輕聲讀一讀故事原文的結尾,讀后交流自己的感受。(出示投影)配樂朗讀
沒有想到,僅僅是兩周之后,我再一次為器官捐獻組織簽署了同意書。我的可愛的女兒,才華橫溢的小溫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喪生了……當我簽字時,她的話兒縈繞在我耳際:“你想過什么也看不見會有多么痛苦嗎!”
失去溫迪二周后,我收到一封來自俄勒岡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寫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現在,兩位昔日盲人已重見天日。他們成為您女兒──一位極其熱愛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紀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麗……”
我的金發的溫迪手中的畫筆依舊不輟地揮動著,她的碧眼仍然閃爍著驕傲的光芒。
師:(教師朗讀)這是文章真正的結尾,聽了之后有新感受嗎?(板書:女兒:主動捐獻
師:課前的那首詩就是獲得溫迪捐贈的角膜的人寫出來的。現在假如你們就是重見光明的人,知道為你們捐贈角膜的人是金發碧眼的溫迪,會和她的母親有怎么的對話呢?
溫迪一家是偉大無私的,她的外公、她雖然永遠離開這個人世,再也看不到這個美麗可愛的世界了,但她們的眼角膜卻給他人帶去了光明,帶走了黑暗。讓我們一起讀課題——永生的眼睛。現在你明白課文為什么用《永生的眼睛》作題目了嗎?
生回答:角膜捐獻真是太重要了,人們應該覺悟,主動捐獻角膜;一家人很無私,它們的生命在別人身上得到了延續,獲得了永生……
永生的僅僅是他們的角膜嗎?
生回答:不是,是他們為別人著想,無私奉獻的精神琳達一家的感人故事,在延續著, 典型事跡:
【1】鄧小平爺爺逝世之后,捐獻了自己的眼角膜,將生命的最后光輝獻給了愛戴他的中國人民。
【2】戴安娜王妃在彌留之際用極其微弱的聲音做出了捐獻器官的決定。她的大部分器官成功地移植給了芬蘭、比利時、法國等國的八位患者,使他們重獲新生。
【3】深圳大學生吳翼飛捐贈角膜,讓四位患者重見光明……
【4】捐腎救母,孝道感天下的孝子田世國,在2004年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饋給病危的母親。
昨天,琳達的父母、女兒無私的捐獻了自己的眼角膜,今天又有這么有愛心的人捐獻了自己的器官,相信明天會有更多的人加入到這一行列當中來,永生的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與美好,昭示了關愛他人、無私奉獻的精神必將世代相傳,永不泯滅。
四、布置作業:
目前美國有超過84000多名患者登記等待器官移植,而且每13分鐘就會有一個新的登記等待者。2004年僅有30%的等待者獲得了器官移植,而剩余的70%的等待者必須繼續等待他們迫切需要的移植器官。不幸的是,每天有16個人會因為無法等到器官移植而喪失生命。
將這個故事講給家人和身邊的人聽,喚醒人們的捐獻意識。替重見天日的角膜受者寫一封感謝信。
板書設計:
父親:不情愿
永生的眼睛 母親:遵從遺愿 關愛他人,無私奉獻
女兒:主動捐獻
……
《永生的眼睛》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篇8
教材簡析:
這篇課文講述了作者一家三個人為盲人捐獻眼角膜的感人事跡,贊美了他們高尚的情操。課文中的“我”由當年對父親捐獻母親的角膜不理解,到成年以后親自捐獻了因病去世的父親和因車禍喪生的女兒的角膜,這是多么巨大的轉變!這種轉變展現了“我”傳統觀念的轉變和思想認識的升華。當年十四歲的“我”和現在十四歲的女兒,對親人捐獻角膜的兩種不同態度,也反映了前輩的言傳身教對后輩所產生的影響。
課文按時間順序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寫母親病逝后,父親遵照他們生前的約定,將母親的角膜捐贈給醫院,并深深地教育了“我”。
第二部分(4——5自然段):寫父親患重病時,仍為自己去世后可以捐贈所有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睛角膜而感到愉快,他的心愿深深地感動了“我”的女兒溫迪。(第四自然段父親說的話,從三個角度說明了捐贈的快樂:從病人的角度,從病人家屬的角度,從自己親人的角度。)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寫“我”遵從父親的遺囑,捐贈了他的眼睛的角膜,溫迪為此感到驕傲,并準備效仿外公捐贈角膜。
第四部分(7——9自然段):寫溫迪在意外車禍中喪生,“我”再一次捐贈了親人的眼睛角膜。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讓學生從課文講述的故事中感悟生命的美好,體會人性的真善美,樹立器官捐獻的正確觀念。
設計理念:
本課是一篇略讀課文,在一個課時要完成本課的教學,必須將閱讀的任務向課前進行適當的延伸,從而也培養了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與能力。在課內教學中積極為學生創設與文本對話的平臺,教師給予適當的“讀”的引導,讓學生在有限的時空內實現更為有效的閱讀對話,在閱讀中學會閱讀,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抓住文中人物的語言等重點語句體會句中含義和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課題“永生的眼睛”的含義。
2、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正確認讀“輟”,讀讀記記“給予、捐贈、酷愛、領悟、輝映、與世長辭、突如其來、栩栩如生、熱淚盈眶、才華橫溢”等詞語,激勵學生從中選用常用詞寫話。激勵學生積累課文中自己喜歡的語句。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理解琳達一家人高尚的精神境界。
教學難點:
理解課題“永生的眼睛”的含義。
教學準備:課前預習。
1、讀通讀順課文,畫出本課生字新詞,試著應用學過的方法理解新詞。
2、思考: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讀了課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設計:
一、閱讀資料,認識“角膜”
教師出示(或教師介紹)有關“角膜”“角膜病”“角膜捐獻”的資料(內容)——見“教學用書”中“五、參考資料——有關角膜的資料”。
【讓學生認識眼睛角膜,了解角膜捐贈的意義。】
二、檢查預習,初步感知
1、教師揭題:18﹡永生的眼睛
2、請學生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談談讀了這篇課文的感受(同學們讀完這篇課文后,心里一定很不平靜,有什么心里話想分享一下嗎?)
3、請一兩個學生交流各自準備積累的詞語后,教師分組出示以下詞語,按不同的要求進行詞語教學。
a、給(jǐ)予 捐贈
b、溫迪 酷愛 栩(xǔ)栩如生 才華橫溢 熱淚盈眶 捐贈
c、突如其來 與世長辭
以上三組詞語在學生正確認讀基礎上,教師提出以下要求:
①讀了“a”組中的兩個詞語,你心里有什么感受?(感受精神的高尚。)
②讀“b”組詞語,你仿佛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孩子?(再現溫迪聰明、善良的形象。)
③讀“c”組詞語,你有什么感受?(對親人突然失去的惋惜。)
4、指名讀課文,注意正音,檢查學生預習中課文通讀情況。
【充分喚醒詞語在不同語境中的生命,引導學生在讀詞語的過程中,與課文內容、人物聯系起來,讀出詞語在語境中的豐富內涵,打破傳統教學中就詞讀詞的現象。】
三、圈畫語句,品析人物
1、文中寫琳達一家的三個人為了解除盲人的痛苦捐獻了自己的角膜,請認真讀讀課文,(自由輕聲讀,或默讀)圈畫出令自己感動的語句,并認真讀讀、想想、批注上自己的感受和體會。
(1)學生讀,圈畫,批注。
【讓學生在閱讀教學中,充當好主人的角色。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充分的對話,培養了學生閱讀的基本能力與良好的習慣。】
(2)交流(引導學生從“父親”說的話和溫迪的表現、說的話等語句中,引導體會句子意思和人物的高尚品質,了解器官捐獻的意義。)
(3)讀好相關的句子,進一步體會感情。
2、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與課題有什么關系?說說自己對“永生的眼睛”的理解。
3、齊讀課文。
4、寫一段話送給自己喜歡的文中的人。
四、課后練習
1、激勵學生從“酷愛、與世長辭、突如其來、栩栩如生、熱淚盈眶、才華橫溢”等詞語中自選詞語應用寫話。
2、摘抄積累自己喜歡的有積累價值的語句。
3、推薦學生閱讀《語文同步讀本》(六年級下冊)中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母親的眼睛》兩篇文章。
板書設計:
18﹡ 永生的眼睛
捐獻自己角膜
盲人重獲光明
母 親
父親 →
溫 迪
《永生的眼睛》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篇9
《永生的眼睛》刻畫了兩個讓人難以忘懷的形象:善良、樂于助人的父親;可愛,才華橫溢的溫迪,他們熱愛生活 、關愛他人的心,讓人尊敬、讓人懷念。為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注意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抓住題目,展開教學。眼睛是心靈的窗口,能折射出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本文以“永生的眼睛”為題富有深意。所以在教學中,我首先抓住課題,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內涵。如初見課題時我請學生談 “ 永生”的含義,再談對題目的理解,自然就是“眼睛永遠都活著。”對于學生的理解,我并沒有急于肯定或否定,深究課文后,再去理解題目,學生就不會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了,而是有了本質的升華。
二、注重課外延伸,拓展提升。本課節選部分已經讓人感動,但課外延伸的部分更讓人潸然淚下。所以在學完課文后,我鏈接了課外內容——溫迪的故事。我飽含深情地朗讀著。讀著,讀著,我的淚水噙滿了眼窩,作為母親的我能深切體會到琳達的喪女之痛,我為溫迪的死而哽咽,但我更為溫迪的善良琳達的博愛所感動!孩子們更是如此!在琳達一家的故事里,我們共同感受到了人間最偉大的情感,那就是愛!但是我們不僅要感受愛,更重要的是傳遞愛!奉獻愛!所以我設計了“你對器官捐贈有哪些新認識?你打算做點什么?”這個問題,在孩子們的回答中,我知道他們從本文中學到了許多許多……
一節課下來,我感覺自已還是講得過多,生成新的內容不多。反思原因大概有兩個方面:
(1)教案設計過細,教的成份過重。
(2)沒有完全放心讓學生自主學習。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把握好教學思路,加強日常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永生的眼睛》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篇10
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課文內容,理解題目中“永生”的含義。
2、學習作者抓住人物的語言進行生動細致的描寫,從而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寫作方法。
過程與方法:
1、以人物形象為切入點理解課文,升華情感。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領悟有一定內涵的語句的含義,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文中善良、樂于助人的父親以及可愛、才華橫溢的女兒的人物形象。
2、激發學生學會熱愛生活,關心他人。
教學重點:以人物形象為切入點理解課文,升華情感。
教學難點:領悟有一定內涵的語句的含義,培養其有感情地朗讀的能力,理解題目中“永生”的含義。
教學準備:學生課前了解角膜活器官捐獻的有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由信切入,觸發情感。(3)
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封信。請聽:
課件配音:
親愛的里弗斯先生和太太:
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現在,兩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見天日,他們成為令愛—— —位極其熱愛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紀念,并有幸終生分享她的美麗。
這位熱愛生命的女孩是誰?(板書:溫迪)兩位昔日盲人能夠終生分享溫迪的美麗,所以說溫迪的眼睛(板書:眼睛)——是永生的(板書:永生的)。課文還講了誰的眼睛永生?(母親、父親)對于捐獻眼睛,父親和溫迪是如何看待的?
二、理解課文,體驗情感。
自主學文,感知內容。(2)
師:帶著這個問題自由讀讀課文,用自己喜歡的標記把相關的句子劃下來。
合作學習,深化理解。
1、小組內互相讀讀所找的句子,并談談讀后的感受。(2)
2、全班交流匯報:
(1)現在我們一起來交流,對于捐獻眼睛,父親是如何看待的?(12)
(說到哪句就出示哪句。)
課件出示:
你能給予他人的最珍貴的禮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媽媽和我就認為,如果我們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復,那么我們的死也是有意義的。
如果一個盲童能夠借助我們的幫助而重見光明,并像你的女兒溫迪一樣畫出栩栩如生的馬兒,那有多么美妙!
想想看,另一對父母,如果他們的女兒也能像溫迪一樣將會多么自豪。況且當你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的時候,又會多么驕傲。
師:現在老師想請同學讀讀這幾個句子。注意讀出感情,感動自己,也讓別人感動。
(1)你想讀哪句話?你有什么感受?
(2)談談你對“最珍貴”這個詞語的理解。你最珍貴的東西是什么?這些東西送人了,還可以買回來,可是有一樣東西,送了就再也買不回了。那是什么?(是你自身的一部分。)
師:父親認為這份禮物對于誰是最珍貴的?(這份禮物對于盲童來說是最珍貴的,對于盲童的家人來說是最珍貴的。)
(3)如果一個盲童借助我們的幫助而重見光明,孩子們想想看,會發生什么美妙的事情呢?
師:此時此刻,在你心里,父親是個怎樣的人?(板書:善良、樂于助人)
引讀:
善良、樂于助人的父親曾平靜地對我說──
“一個人所能給予他人的最珍貴的東西,莫過于自己身體的一部分。”
善良、樂于助人的父親曾語重心長地說──
“如果我們死后的身體能有助于他人恢復健康,我們的死就是有意義的。”
善良、樂于助人的父親曾愉快地說──
“如果一個盲童能在我們的幫助下重見光明,并像溫迪一樣畫出栩栩如生的馬兒,那多么美妙!”
善良、樂于助人的父親曾驕傲地說──
“當你們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們會為我自豪!”
師:多么可敬父親啊!當我把這個心愿告訴溫迪時,孩子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說的?
師:請同學們再次回到課文中,好好讀讀描寫溫迪的句子。
課件出示:(10)
孩子熱淚盈眶,走過去緊緊地擁抱外公。
這熱淚里飽含著什么?
媽咪,我真為你為外公所做的一切而感到驕傲。
我死后,也學外公將眼睛送給失明的人。
師:你認為溫迪當時說這些話時內心是怎樣的?
師:那請你帶著自己的理解讀讀這幾句話。
溫迪才十四歲呀——恰是當年我首次聽到器官捐贈的年齡,可是母女倆的反應卻有天壤之別。
“天壤之別”是什么意思?十四歲的琳達首次聽到器官捐贈是什么反應?
師:小溫迪卻能有這樣的認識,是受誰的影響?作者也深刻地認識到了這一點,從哪句話可以看出?
課件出示:在這一刻,我領悟到父親獻出的遠非一副角膜,他所遺留的仍輝映在我女兒的眼睛里——怎樣的一種驕傲!
師:為什么說父親獻出的遠非一副角膜?
(父親留下的不僅是角膜,更重要的是他那善良、樂于助人的高尚品質已根植在后人心中,并將世代相傳。)
師:溫迪眼中的“驕傲”是什么意思?為誰驕傲?能讀出這種驕傲之情嗎?誰來試試看。指名讀——齊讀。
師:多么可愛、多么乖巧的孩子,她是媽媽的驕傲,是我們大家的驕傲。課文到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沒有結束。請聽故事的結尾。
課件配音:(5)
沒有想到的是,僅僅兩周之后,我再一次為器官捐獻組織簽署了同意書。我的可愛的小女兒,才華橫溢的小溫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喪生,一輛卡車無情地碾過了正在馬路邊策馬揚鞭的她。當我簽字時,她的話兒縈繞在耳際:你想過如果什么也看不見會多么痛苦嗎?
溫迪去世三周后,我們收到了一封來自奧列根勇敢者角膜銀行的一封信。
親愛的里弗斯先生和太太:
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現在,兩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見天日,他們成為令愛—— —位極其熱愛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紀念,并有幸終生分享她的美麗。
如果那位受捐贈者有機會到我們的家鄉游玩,并且愛上了馬,坐下描繪它們,我想我知道那慷慨的“施主”是誰——金發溫迪手中的畫筆依舊不停地揮動著,她的碧眼仍然閃爍著驕傲的光芒。
師:聽后你有什么感受?溫迪眼中這時的“驕傲”又是什么意思?誰為誰感到驕傲?
三、理解題意,升華情感。(3)
師:父親、母親和溫迪永遠地離去了,但留下了什么?還留下了什么?(幫助學生體會到留下了眼睛,留下的精神是永生的、留下的愛心是永生的。)(課件出示:愛心永生)從而真正理解“永生的眼睛”。
讓我們一起懷著深深的敬意再讀課題——永生的眼睛。
四、回歸生活,延伸情感。(3)
課件出示相關資料:
師:生活中,同樣有很多像琳達一家一樣善良的人:
(1)出示并解說捐獻眼角膜的圖片和文字資料。
師:他們讓我們感動。可是,孩子們,你們知道嗎?世界上仍然還有許多的人需要幫助。
(2)播放多組圖片并配以下錄音資料。
※目前美國有超過84000多名患者登記等待器官移植,而且每13分鐘就會有一個新的登記等待患者。20xx年僅有30%的等待者獲得了器官移植,而剩余的70%的等待者必須繼續等待他們迫切需要的移植器官。不幸的是,每天有16個人會因為無法等到器官移植而喪失生命。
※據衛生部統計,我國目前約有400萬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能通過角膜移植手術復明,但由于供體角膜匱乏,我國每年僅實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術,數百萬的患者還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此時此刻,你最想說什么呢?
小結:你們讓老師感動。讓我們伸出友愛之手吧!用愛溫暖人間。
五、我的作業我能行
課文讓你有了許多感想,結合你所了解的有關情況寫一篇讀后感吧。
板書設計: 永生的眼睛
父親
善良 樂于助人
溫迪
愛心永生
教學反思
本周,我上了《永生的眼睛》一課。《永生的眼睛》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當初選擇《永生的眼睛》,就是因為文章整體的美感特別打動人。我想這么感人的故事要是上不出感覺來,那就是失敗!于是在備課之前,我就反復閱讀教材,設計教學環節,并積極征求同組教師的意見,反復修改教案。心想:我一定要通過教學,帶著我的學生也同我一樣走進文章中去,我要讓他們理解、懂得愛的奉獻的真正含義。在課堂上,我也努力的告訴自己,一定要讓學生多說多讀,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地位。
一、重視了學生字詞的訓練
雖然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但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為了豐富學生的詞匯,我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互相交流了自己積累到的生詞,好詞。并讓他們通過讀音,理解詞義,牢固掌握了他們,在此基礎上,我又讓學生選出幾個說一句話。有又培養了學生的靈活運用能力。
二、學生讀中感悟有進步
這是一篇略讀文章,我就圍繞閱讀提示,讓學生充分自讀自悟。我一直認為語文課就應該重視讀和悟,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領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因此我讓學生讀中感悟,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探究課文有關詞句的內涵,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從而進入到課文的情境中去。以“情”為主線組織教學,引導學生個性化閱讀,不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課堂自主地位。
三、課堂上,學生讀的充分
本節課,我努力做到,一讀帶講。讓朗讀貫穿教學的始終,讓學生在充分體會人物心情的基礎上,運用各種朗讀形式,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人物的感情,想法,心情。充分讓學生反復朗讀重要語句,深入體會人物無私奉獻的品質。
四、注重課外拓展
課堂上,我課外延伸的是關于溫迪的故事,14歲的女兒溫迪在父親與世長辭后的兩周里,也不幸在車禍中喪生,此環節是我設計的一個情感迸發的爆破點。讓孩子在老師濃濃的愛意引導下,去感受字里行間所蘊涵的意味,真正實行入情入境,之后讓學生說說他們此時的感受與想法。學生很有感觸,看得出他們的小臉上帶著一些悲涼,為才華橫溢的溫迪惋惜著……此時文章主人公們那為他人著想、無私奉獻的高尚思想境界已經深深感動了學生們。也對捐獻器官的意義有了更清楚的認識。
五、能夠引導學生利用文本,進行有效的仿寫訓練。
不足之處:
1、課堂應變能力不夠
過渡語,鏈接語,評價語,都不能事先完全準備好,要看課堂上學生的表現,并給予相應的回應。這節課,有些語言組織的還不夠簡練,優美;沒有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評價語還有些單調。所以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機智是我今后要做的。除了要把備課時學生的預設想透外,還更應該多看書、多看教學實錄、多參與教學研究等。
2、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還很欠缺,主要是由于自身語言的欠缺,不能及時使用有力的語句喚起學生的讀書興趣,朗讀技巧的知道不夠。
3、課堂上學生發言的人數不多,一些學生只作了聽眾,不能積極地參與到交流當中,今后,還應努力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學習參與性。
一、 教材
選編《永生的眼睛》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從課文講述的故事中,進一步感悟生命的美好,體會人性的真善美,樹立對器官捐 獻的正確觀念;二是學習作者通過對人物的語言生動細致的描寫,展 現人物的內心世界的寫作方法。由于目前死后捐獻器官在中國,大多 數人還不可能做到,因此在學習本課應該注意的便是《永生的眼睛》 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 同時本篇課文所起到的作用就是為下面幾課 進行一個情感的鋪墊,營造一個愛的氛圍。
(1) 、課文內容 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家三代已經和準備為盲人捐贈角膜的動人 事跡,贊美了他們高尚的情操。文章以“永生的眼睛”為題,富有深 意。 “眼睛” 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 “永生” 弘揚了關愛他人、 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必將世代相傳,永不泯滅,所反應出的是一個 “愛” 的永恒主題。 在整篇課文中以人物對話來表現人物豐富的情感。
(2) 、學生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在整個小學階段我認為是處于過渡階段, 為什么這 么說呢?1——3 年級的學生更多是抓生、字、詞,他們還不具備完 全自己解決生字詞的能力;而 5、6 年級則更多注重課文思想感情的 領悟,此時期的學生已初步具備完全決生字詞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根據教材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學會、掌握本課 6 個生字。
2、讀懂課文并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文章深刻的思想內涵。
3、培 養學生關愛他人,幫助別人,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
4、學習作者抓 住人物的語言進行生動細致的描寫,從而初步感知這種寫作方法。
5、 對器官捐贈樹立正確的觀點。
本課的一個教學重點是為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并體會文章深刻的 思想內涵。難點為培養學生關愛他人,幫助別人,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
三、教學準備
在上課之前讓學生搜集一些關于器官捐贈的資料。
四、教法、學法
課文本身就是一篇略讀課文,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自 己去領悟。我在本節課中我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成為課 堂的主人。我采用教師引導為輔,學生自主式探究學習為主的教學策 略,以“情”為主來組織教學,引導學生個性化閱讀,不以教師的分 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為什么會選擇這種手段呢?因為語文的學 習本身就是一種語言的學習,它有著較強的情感性,而本篇課文正是 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實施當中,我會使用優美、富有感情的語言和富 有啟迪性的圖片來調動學生的情感。 在教學當中迅速捕捉課文的動情 點,圍繞學生讀這個中心,以讀代講,以讀促悟,使學生的情感與作 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在物我交融中強化情感,從而突破本課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過程如下:
(一) 、激趣導入
(出示盲童圖片)問學生當春天到來的時候,他們是怎么樣來感 受春天的呢?請同學們也閉上自己的小眼睛自己來感受一下身邊的 事物?接著進行設問, 他們能夠擁有一雙美麗的眼睛嗎?那我們今天 就來學習一篇有關眼睛的課文。 這一教學環節的目的在于鋪墊本課的 情感基調。
(二) 、置疑課題
讀完課題后問學生: 為什么眼睛會是永生的呢?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完成以下教學要求
1、疏通課文,學習生字詞;
2、勾劃出你們 不理解的字詞句;
3、劃出你喜歡的字詞句或是人物。
(三) 、檢驗、交流
1、出示課件檢查生字;
2、解決學生不懂字、詞、句。在這 里的解決方法為學生先解決,解決不了的老師再來解決;
3、交流 自己喜歡的字詞句或是人物并說一說原因。
(四) 、情感提煉
這一環節是實際教學當中的一個重點, 我將以讀代講, 以讀促悟。 用不同讀法,如分角色讀,小組讀,自由讀來讓體會本課深刻的思想 內涵。以琳達的態度變化來感受琳達的感情變化為主線,不理解—— 理解——領悟——支持,在學生自主學習當中進行引導,從而突破教 學的重難點。
(五)選出重點段落進行比賽
用比賽的形式來檢驗他們的學習情況,對于勝出的小組進行表 揚,沒有勝出的小給予鼓勵。然后針對學生讀的情況進行評價,先由 學生評再由老師評,然后我進行范讀,讓感情再一步升華。
(六)說想說的話
可以問學生你們最想對課文中的誰說點什么?
(七)教師結語。用歌曲《愛的奉獻》來結束這堂課。
《永生的眼睛》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培養關心他人,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
2,通過學習,使學生體會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對死后捐獻器官,幫助他人而感到驕傲,對死后捐獻器官的行為產生敬佩之情,從而改變傳統的看法.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培養關心他人,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
2,學生能夠領悟有一定內涵的語句的含義,培養其有感情地朗讀的能力.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抓住人物的語言進行生動形象的描寫,從而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寫作手法.
課前準備:課件
教學時數: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質疑揭題
播放錄音
" 我曾經是一位遠離光明的人,當我在黑暗中倍受煎熬痛苦徘徊的時候,我多么想去看看身邊的親人朋友,去看看初生的旭日,去看看心中渴望的一切.我是幸運的, 因為我接受了溫迪捐獻的角膜,是她給了我第二次光明,第二次生命.我要去尋找那位光明的使者,溫迪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
師:大家都聽見了嗎 這是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術重見天日的朋友的呼聲.她要呼喚感謝的是誰啊 (溫迪)對,就是那位酷愛繪畫的金發少女——溫迪!為什么感謝的是溫迪呢 帶著這個疑問我們繼續進入課文(揭題齊讀:永生的眼睛)
二,探究學習,釋疑解惑
師:我們知道在那個炎熱的夏天,琳達失去了母親的悲哀與苦痛,同時當她聽到了母親的角膜將給予別人的時候,她簡直無法接受.可是同樣是14歲,溫迪首次聽到器官捐贈,她的反應又是怎樣的呢 帶著這個問題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并把它找出來.
分析溫迪
首次聽到器官捐贈——"驕傲"
1,感受溫迪的反應
師:琳達當時多么的痛苦,這都是源于對母親深深的愛啊!多少年彈指而過,琳達的女兒也已經14歲了,當她首次聽到器官捐贈的時候,她的反應又是怎樣的呢 你們通過自己的朗讀一定找到了答案了吧,誰來說說.
孩子熱淚盈眶,她跑到外公的身邊,緊緊地擁抱他.
2,體會母女區別
師:面對母女倆不同的反應,你有什么疑問嗎 (都是14歲,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差別呢 )是啊,卻有如此大的差別,這是為什么呢 預設生:琳達非常的愛自己的母親,不希望母親不完整;而溫迪是受到了父親的影響.
分析父親
1,理解父親的話語
師:那么父親對待器官捐贈又是怎樣說的呢 請你找一找父親說的話語,讀一讀.
a一個人所能給予他人的最珍貴的東西,莫過于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媽媽和我就認為,如果我們死后的身體能有助于他人恢復健康,我們的死就是有意義的.
師:那么當琳達向父親哭喊的時候,父親是這樣說的(出示句子a請你們找找這一段的重點內容,也請你們根據重點詞語理解這段話.(發表意見)
最珍貴:那么我們看,剛剛同學們說的時候,都提到了這個詞"最珍貴",父親認為這份禮物對誰來說是最珍貴的 聯系上下文來理解
對于盲人來說是最珍貴的.
對于盲人的家庭來說也是最珍貴的
對于捐贈者家庭來說也是最珍貴的
師:如果一個盲童能在我們的幫助下重見光明,……(學生盡情發揮)說的太美妙了,你能帶著美好的愿望把這句話讀一讀嗎 (出示句子b)
b如果一個盲童能在我們的幫助下重見光明,并像溫迪一樣畫出栩栩如生的馬兒,那多么美妙!
師:在你的朗讀中,我感受到了這份美妙的感覺,感受到了這分美好的愿望,還有誰愿意來讀一讀.這份禮物對于盲人來說實在是太珍貴了,但對于捐贈者家庭來說也非常的珍貴,為此你能找出相應的句子嗎 (出示句子c)
c當你們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們會為我自豪!
誰會驕傲 (琳達和溫迪)你能驕傲地讀一讀嗎
2,感受老人的高尚品質
師:從這些句子中,你能說說這是一個怎樣的老人嗎 (無私奉獻,為他人著想,樂于助人……)那么讓我們再來讀一讀老人的這番話語.(出示句子a)多可敬的老人呀!
第二次分析溫迪
1,感受溫迪的高尚品質
師:父親這看似平淡的話語,卻給我們帶來了心靈的觸動,給琳達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課,也使溫迪受到了耳濡目染的影響.當琳達把角膜捐贈的心愿告訴溫迪時,溫迪怎么做的 (出示句子d孩子熱淚盈眶……)
是啊,溫迪流的是感動的淚水,驕傲的淚水,請你帶著這份感動和驕傲再去讀一讀最后一個自然段,看看溫迪是個怎樣的孩子 (理解外公,能為別人著想,無私奉獻)
師:是啊,多么有愛心,多么無私奉獻的溫迪啊,誰愿意分角色讀一讀對話
師:溫迪的話語令我們感動,她給琳達帶來了心靈的震撼.齊讀.(出示句子e)e在這一刻,我真正領悟到了父親留下的遠非一副角膜!我緊緊地摟住溫迪,激動的淚水奪眶而出.這次,我為自己的女兒——14歲的溫迪而驕傲!
三,拓展延伸,感恩教育
1,升華情感
父親所遺留的不僅僅是一副角膜,他還留下了什么
師:父親的留下的不僅僅是一副角膜,更重要的是他無私奉獻,樂于助人的精神,已經根植于溫迪心中,使我們看到了愛的延續.(板書)
音樂響起:
在父親去世一兩周后,琳達失去了她那心愛的,才華橫溢的小溫迪,這對她來說是多么大的打擊啊!可是現在的琳達已經平靜了許多,她抑制住內心劇烈的悲痛,主動捐贈了女兒溫迪的角膜.這才有了課堂開始的那段錄音.讓我們來讀一讀一封來自遠方的信.(自己讀)誰愿意大聲地讀給天堂里的溫迪聽聽.
2,動手寫信
同學們,讓我們給天堂的親愛的溫迪寫一封信吧,說說你現在的感動,寫下你想對她說的話,告訴她兩位盲童的好消息吧!
匯報寫作成果,指名朗讀
2,釋疑解題
師:此時此刻,你對"永生"的含義有什么更深的理解了嗎 永生的僅僅是他們的角膜嗎 (是他們一心為別人著想,無私奉獻的精神,是他們那顆善良的心)那么,就讓我們再來讀讀課題,你們的感受一定更深刻.
這是——永生的眼睛.
這是——永生的眼睛.
感恩教育
師:這樣的人也同樣生活在我們的身邊,讓我們來看看——幻燈片播放
總結:同學們,我相信: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這個世界將更加光明和美好!讓我們音樂聲中結束這堂課吧!
《永生的眼睛》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6個生字,并認識本課的相關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
3.讀懂課文資料,對死后器官捐獻的行為產生敬佩之情,從而改變傳統的看法,并培養學生關愛他人、幫忙他人、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
4.學習作者抓住人物的語言進行生動細致的描述,從而表現人物精神破內置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
體會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對死后捐獻器官、幫忙他人而感到高興和驕傲。
教學難點:
體會含義深刻的詞句,領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準備:
1.師生共同查找搜集關于“器官捐贈”的資料或者故事。
2.了解周圍的人對捐贈器官的看法和態度,以及具體原因。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情,導入課題
(一)談話激情。
師:同學們,還記得那個盲姑娘安靜嗎?她用小手觸摸著美麗的春天,用心靈感受著生命的完美,卻無法看到真正多姿多彩的世界。如果她能有一雙明亮的眼睛,那該多好啊!但是,像安靜一樣的盲人,僅僅在中國就有500萬人,他們在黑暗的世界里度過了一生。那么盲人的生活究竟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感受一下。(學生閉眼感受)
師:回憶你剛才的感覺,說說假如你就是那些盲人,你最渴望什么?(學生發言)
師:是啊,他們多么渴望有一雙明亮的眼睛啊!
(二)導入課題。
師: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同學包括老師都有一雙明亮的眼睛,我們是多么幸福啊,那如何才能讓我們的眼睛得到永生呢?相信讀了美國著名的作家琳達·里弗斯的一篇回憶文章(板書課題:永生的眼睛)之后,我們就能找到答案。請大家齊讀課題。(生齊讀)
(三)提示學習方法,明確學習目標。
師: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先請同學們讀自讀提示,看看給我們學習提出了幾個要求?
學生讀,交流明白:第一個要求就是說說琳達一家人為了讓盲人重見光明,他們是怎樣做的。第二個要求就是從課文中找出內含“驕傲“的句子,有感情地讀一讀。第三個要求就是聯系上下文,討論討論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二、初讀課文,識字詞,理清脈絡
(一)學生自讀課文,認讀生字詞。
(二)檢查自讀狀況。
出示詞語:
籠罩流淌捐贈器官盲童酷愛屢屢
遵從失明樓主突如其來不假思索不顧一切
熱淚盈眶與世長辭重見天日奪眶而出
指名讀,要求讀準。
師引導:課文我們能讀得有感情,其實每個詞語也有自己的感情色彩,請同學們帶著對詞語的理解一齊讀。(生齊讀)
(三)學生自讀課文,思考:琳達一家哪些人為了讓盲人重見光明做了些什么?學生匯報,師生共同梳理,老師板書:
捐贈眼角膜
媽媽爸爸溫迪
三、抓重點詞句體會情感
(一)生默讀課文,勾畫出有“驕傲”的句子。
(二)根據學生的匯報,引導學生體會。
1.溫迪告訴我:“媽媽,我真為你、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驕傲。”
出示句子,師提問:溫迪為什么為母親、外公所做的一切驕傲呢?
學生思考發言。(因為外公把外婆的眼睛角膜捐贈給了別人;溫迪的媽媽把外公的眼睛角膜捐贈了出去)
師:是啊,有了他們的捐贈,就會有盲人能夠重見光明,為別人帶來了幸福,多么令人驕傲啊!我們一齊通過朗讀表達出文帝的驕傲吧!(生齊讀)
2.這次,我為自己的女兒――14歲的溫迪而驕傲!
你們還找到有“驕傲”的句子嗎?根據學生回答,出示句子:
這次,我為自己的女兒――溫迪而驕傲。
(1)引導學生讀句子,并和自己勾畫的句子比較,看有什么區別?
(2)明白“!”的作用。
通過比較發現少了“!”和“14歲”,引導學生明白加上“!”,表達的感情更強烈些,順勢指導讀出“驕傲、自豪“的語氣。
(3)體會強調“14歲”的原因。
師:作者為什么要強調“14歲的溫迪“呢?
如果學生對于這個問題犯難,可引導學生看前文,琳達的母親去世后捐贈眼角膜時,琳達也是14歲,可她們的態度卻截然不同。
(4)比較琳達和溫迪的態度。
師:琳達14歲時和溫迪14歲時對捐贈器官的態度有什么不一樣呢?請同學們在課文中畫出相關的句子。
學生匯報:
我痛苦難忍,不顧一切地沖進了自己的房間。“你怎樣能讓他們這樣對待媽媽!”我沖著爸爸哭喊,“媽媽完整地來到世上,也就應完整地離去。”
師:琳達當時對于捐贈媽媽的眼角膜是什么感受?為什么?(學生發言)
根據學生發言引導學生深情齊讀――我痛苦難忍,不顧一切地沖進了自己的房間。“你怎樣能讓他們這樣對待媽媽!”我沖著爸爸哭喊,“媽媽完整地來到世上,也就應完整地離去。”
(5)體會重點句的含義,找到琳達態度變化的原因。
師追問:如果你們遇到這樣的事情,你會是什么看法呢?(生發言,引導學生產生情感共鳴)
師:是啊,媽媽是這個世界上最疼愛我們的人,也是我們最愛的人,大多數人都期望自己的媽媽完整的來到這個世界上,也能完整的離去。但是,琳達的態度之后發生了變化,是誰讓她改變了看法?(琳達的父親和溫迪)
師:父親、溫迪的哪些言行深深地影響著琳達,也影響著在座的同學們?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勾畫出相關句子,還能夠簡單地寫下自己的感受。(生自由度,勾畫,潛心體會)
學生匯報,根據學生匯報,相機引導體會句子。
①一個人所能給予他人的最珍貴的東西,莫過于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媽媽和我就認為,如果我們死后的身體有助于他人恢復健康,我們的死就是有好處的。
師:父親在說這話時是怎樣的語氣?(平靜)
指名讀出父親的平靜,其他同學并思考:父親說這話時為什么那么平靜呢?
引導學生理解父親認為死后器官對自己沒有用處,但是對別人卻有很大的幫忙,因而捐贈是理所當然的。
師:從這句話中,你能感受到琳達的父母是怎樣的人?
師:的確只有這種為他人著想,、無私奉獻的人才會為壯舉而感到平靜,讓我們通過朗讀表現出父親的那份平靜吧!(生齊讀)
師過渡:父親和溫迪還有那些言行影響著琳達?
②父親愉快地告訴我,他去世后要捐贈所有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角膜。
師:父親不只是有完美的想法,而且他決定在去世后捐贈所有完好的器官多么偉大呀,我們一齊用朗讀贊美這位偉大的老人。(生齊讀)
師:為什么父親個性強調要捐贈眼角膜呢?根據學生回答出示:
“如果一個盲童能在我們的幫忙下重見光明,并像溫迪一樣畫出栩栩如生的馬兒,那多么美妙。當你們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們會為我自豪!”
指導看課文插圖溫迪的'畫,師:誰能用一句話來形容文帝畫的馬?(學生發言)引導總結為一個詞,那就是――栩栩如生。
出示盲童的畫
師:這是一位盲童的畫,你覺得畫得怎樣?和溫迪的比一比有什么差別?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差別呢(因為溫迪有一雙明亮的眼睛,而盲童沒有)
師:所以父親個性強調要捐贈眼角膜因為他覺得――(引導齊讀)“如果一個盲童能在我們的幫忙下重見光明,并像溫迪一樣畫出栩栩如生的馬兒,那多么美妙。當你們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們會為我自豪!”
③你想過什么也看不見會有多么痛苦嗎!我死后,也學外公將眼睛角膜捐給失明的人,讓他們重見天日。
師:其實盲人沒有眼睛,遠不止是不能畫出美麗的畫,他們還要面臨許多痛苦,那么他們會面臨什么痛苦呢?(學生大膽發言)
師:14歲的溫迪也感受了盲人的痛苦,讓我們一齊讀――出示句子(你想過什么也看不見會有多么痛苦嗎!我死后,也學外公將眼睛角膜捐給失明的人,讓他們重見天日。)
引導想象眼角膜的作用:
如果一個盲童能在我們的幫忙下重見光明,并像_________________,那多么美妙。當你們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們會為我自豪!”
過渡:聽了溫迪的話,琳達徹底領悟到父親留下的遠非一副眼角膜。出示句子:
在這一刻,我真正領悟到了父親留下的遠非一副眼角膜!
生齊讀這句話,思考:父親還留下了什么?(引導學生領會:關愛他人、幫忙他人、為他人無私奉獻……)
師出示句子:這次,我為自己的女兒,14歲溫迪而驕傲!
師引導:在這次交談中,14歲女兒讓我明白了要為他人著想,要無私奉獻的道理,所以我為女兒感到驕傲和自豪。
四、拓展深化內涵。
(一)資料補充。
師:其實課文到那里并沒有結束,原文中還這樣寫道:
那天,我緊緊摟著溫迪。沒有想到,僅僅是兩周之后,我再一次為器官捐獻組織簽署了同意書。我的可愛的女兒,才華橫溢的小溫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喪生了……當我簽字時,她的話兒仍縈繞在我耳際:“你想過什么也看不見會有多么痛苦嗎!”
失去溫迪三周后,我收到奧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寫道:“角膜移植十分成功。此刻,兩位昔日盲人已重見天日。他們成為你女兒――一位極其熱愛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紀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麗……”我的金發的溫迪手中的畫筆仿佛還在不輟chuò地揮動著,她的碧眼仍然閃爍著驕傲的光芒。
師:此時,琳達不再悲傷,因為她又一次想起父親的話(出示):一個人所能給予他人的最珍貴的東西,莫過于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媽媽和我就認為,如果我們死后的身體有助于他人恢復健康,我們的死就是有好處的。如果一個盲童能在我們的幫忙下重見光明,并像溫迪一樣畫出栩栩如生的馬兒,那多么美妙。當你們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們會為我自豪!(生齊讀)
(二)深化內涵,升華情感
師:上課前,我們就提出了“眼睛如何能得到永生”這個問題,此刻你們明白嗎?(學生大膽發言)永生的只是眼睛嗎?還有什么也得到永生?
師總結:同學們,永生的不僅僅僅是眼睛,還有生命。自古以來都有人追求長生不老,其實真正能讓我們得到永生的是無私的愛心,只有愛心才是永恒的!
五、布置作業(任選一題完成)
(一)思考自己最喜歡文中的誰?并對他(她)寫幾句話。
(二)把這個故事講給家人聽,和之前他們的態度作比較,了解他們的看法變化。
(三)自己重新思考“捐贈器官”這個問題,根據課文資料寫一篇讀后感。
六、板書設計
永生的眼睛
捐贈眼角膜愛心永恒
母親父親溫迪
《永生的眼睛》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篇13
一、整體感知
1、出示課題《永生的眼睛》,齊讀。
2、 學習“閱讀提示”。
師: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我們平時是怎么學習的?
生:先是讀讀課前的“閱讀提示”,了解這篇課文的學習要求;接著讀準讀通課文,了解課文寫了什么;然后圍繞學習要求,讀讀、找找、劃劃、寫寫,理解這幾個問題;最后還要交流學習體會,談談自己的收獲。
師:是啊!我們先來讀讀這篇課文的“閱讀提示”。
出示“閱讀提示”:
默讀課文,說說琳達一家人為了讓盲人重見光明,他們是怎么做的。從課文中找出含有“驕傲“的句子,有感情地讀一讀,再聯系上下文,討論討論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師:哪一位同學愿意讀?
生:(讀 “閱讀提示”)
師:用筆圈一下,提了哪幾個要求?
生:第一個要求就是說說琳達一家人為了讓盲人重見光明,他們是怎么做的。第二個要求就是從課文中找出含有“驕傲“的句子,有感情地讀一讀。第三個要求就是聯系上下文,討論討論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師:很好,不過2、3兩個要求可以并成一個要求。
生:(齊讀 “閱讀提示”中的第二個要求)
3、檢查字詞。
師:課前我們已經預習了這篇課文,下面我們來讀讀這些詞語。
出示:屢屢獲獎熱淚盈眶 遵從
角膜 捐贈 重見天日
生:(指名讀)
師:“遵從”兩個字都是平舌音。
生:(齊讀詞語)
師:什么是角膜呢?老師這兒有一段資料,是對角膜的詳細描述,大家認真讀一讀。(出示角膜的資料)
生:(自由讀角膜的資料)
4、用第二組詞語說話訓練。
師:誰能用第二組詞語說一兩句話?
生1:爸爸捐贈了他的角膜,使失明的人重見天日。
師:說得真好,短短的一句話就把三個詞語都用了進去。
生2:只要捐贈了角膜,幾乎能讓失明的人重見天日。
師:為什么說是“幾乎”?
生2:因為我讀了你出示的資料,知道有了角膜,70%失明的人能重見天日。
二、體會情感
師:下面請我們再讀課文,思考“閱讀提示”中的兩個問題,圈劃有關語句。
生:(閱讀,圈劃)
師:我們先來交流第一個問題——琳達一家人為了讓盲人重見光明,他們是怎么做的。琳達一家人是指哪些人?
生:琳達,琳達的父親、母親,琳達的女兒溫迪。
師:(一一板書:琳達父親母親溫迪)
師:我們能搞清楚一家人的關系嗎?
生1:琳達是溫迪的媽媽。
生2:琳達的父親、母親,就是溫迪的外公、外婆。
師:琳達一家人為了讓盲人重見光明,他們是怎么做的?
生1:捐獻自己的角膜。
生2:琳達的爸爸媽媽生前就考慮好了,死后要捐贈完整的器官,包括角膜。
生3:琳達遵從爸爸的遺愿,把爸爸的眼睛角膜捐贈了出去。
師:同學們真厲害,第一個問題就這樣被你們解決了。下面我們來思考第二個問題——從課文中找出含有“驕傲”的句子,并聯系上下文,討論從中體會到了什么。你們找到哪些句子?
生(讀):溫迪告訴我:“媽媽,我真為你、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驕傲。”(出示)
師:溫迪為什么為母親、外公驕傲?
生1:外公把外婆的眼睛角膜捐贈給了別人。
生2:溫迪的媽媽把外公的眼睛角膜捐贈了出去。
師:你們還找到了哪些含有“驕傲”的句子?
生(讀):這次,我為自己的女兒——14歲的溫迪而驕傲!(出示)
師:老師把這句話改了一下,(出示:這次,我為自己的女兒——溫迪而驕傲。)
有什么不一樣?
生1:沒有了14歲。
生2:感嘆號改成了句號。
師:為什么要強調“14歲”?
生:(2位學生的回答都離題了,沒有把這個問題回答出來)
師:琳達14歲時和溫迪14歲時對捐贈器官的態度有什么不一樣呢?請同學們默讀1——4自然段,畫出相關的句子。
生(讀):我痛苦難忍,不顧一切地沖進了自己的房間。“你怎么能讓他們這樣對待媽媽!”我沖著爸爸哭喊,“媽媽完整地來到世上,也應該完整地離去。”(出示)
師:為什么琳達反對捐贈器官?
生:她認為媽媽完整地來到世上,也應該完整地離去。(生再讀)
師:是啊,一般人都是這么想的。可是后來琳達改變了。是什么人讓她改變了?
生1:是溫迪。
生2:是琳達的爸爸。
師:父親、溫迪的哪些言行深深地影響著琳達?請同學們快速默讀課文5——9自然段,找出有關的句子讀一讀,選一兩句感受深的批注上自己的體會。
生:(默讀,批注)
師:誰來說第一句?
生:我認為第一句是父親說的話:“一個人所能給予他人的最珍貴的東西,莫過于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媽媽和我就認為,如果我們死后的身體有助于他人恢復健康,我們的死就是有意義的。”
出示:
一個人所能給予他人的最珍貴的東西,莫過于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媽媽和我就認為,如果我們死后的身體有助于他人恢復健康,我們的死就是有意義的。
師:你覺得應該怎樣來讀這段話?
生:(自由讀)
生:要讀出平靜的語氣。
師:你能理解父親的那份“平靜”嗎?
生:他認為死后捐贈角膜是理所當然的。
師:那就讓我們再平靜地讀讀父親的話。
生:(齊讀)
師:下面我們繼續交流,父親、溫迪的哪些言行深深地影響著琳達?
生(讀):“如果一個盲童能在我們的幫助下重見光明,并像溫迪一樣畫出栩栩如生的馬兒,那多么美妙。當你們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們會為我自豪!”(出示)
師:父親為什么說到溫迪?
生:因為溫迪眼睛好,所以畫畫作品經常獲獎。可有些人眼睛卻看不見。
師:是啊,這些人多么需要我們的幫助啊!
出示:
如果一個盲童能在我們的幫助下重見光明,并像 ,那多么美妙。當你們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們會為我自豪!”
(學生進行說話訓練)
生1:如果一個盲童能在我們的幫助下重見光明,并像我們那樣看到周圍五彩的世界,那多么美妙。
生2:如果一個盲童能在我們的幫助下重見光明,并像一般人那樣看看云朵,看看花兒,那多么美妙。
生3:如果一個盲童能在我們的幫助下重見光明,并像我們一樣去游覽祖國的大好河山,那多么美妙。
師:多么富有善心的孩子們!你們想過什么都看不見會怎么樣嗎?
生1:我從電視上看到一個老奶奶因為眼瞎,燒飯時手都燙傷了。
生2:我也從電視上看到,一個盲人柱著拐杖,可還是摔倒了。
出示一組盲人的圖片
師:(深情地說)誰能告訴他,……
假如他有一雙眼睛,……
師:海倫凱勒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寫道——
在音樂中,邊出示,教師邊深情地朗誦:
如果,由于某種奇跡,我可以睜眼看三天,緊跟著再回到黑暗中去,我將會把這段時間分成三部分。
第一天第一天,將會是忙碌的一天。我要看人,他們的善良、溫厚與友誼使我的生活值得一過。首先,我希望長久地凝視我親愛的莎莉文老師的面龐,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她就來到了我面前,為我打開了外面的世界。我將不僅要看到她面龐的輪廓,以便我能夠將它珍藏在我的記憶中,而且希望從她的眼睛里看到能使她在困難面前站得穩的堅強性格,并且看到她那經常向我流露的、對于全人類的同情。
…………
到了午夜,我擺脫盲人苦境的短暫時刻就要結束了,永久的黑夜將再次向我迫近。
師:孩子們,你能感受到盲人對光明的渴望嗎?看了這些圖片、文字,你有什么體會?
生:我覺得盲人對光明的渴望,就像我們渴望一個非常好玩的玩具一樣。
師:這可比我們渴望玩具還要難得多。
師:同學們,你們可能還無法想象盲人對光明的渴望,那么,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段文字。
出示:
你想過什么也看不見會有多么痛苦嗎!我死后,也學外公將眼睛角膜捐給失明的人,讓他們重見天日。
生:(齊讀)
師:現在,你們感受到了盲人對光明的渴望,文中的溫迪也感受到了。
生:(再讀)
師:溫迪的媽媽被感動了,最后說——
出示:
這次,我為自己的女兒——14歲的溫迪而驕傲!
生:(齊讀)
出示“寫話訓練”:
我想對課文中的說:“。”
生:(練筆)
師:下面進行交流。
生1:我想對課文中的溫迪說:“你年紀這么小就想到了盲人失去光明的痛苦,愿意為他們捐獻角膜,你真了不起。”
生2:我想對課文中的溫迪說:“你真棒,竟然在14歲就能懂得這么多道理。”
生3:我想對課文中的溫迪說:“你們一家人都能為盲人著想,真了不起。我死后也想捐獻我的眼睛角膜。”
師:你也真了不起!
三、情感升華
師:其實,課文學到這,還沒有結束。原文的結尾是這樣的——
在音樂中,邊出示,教師邊深情地朗誦:
那天我緊緊摟著溫迪時,沒能想到的是,僅僅兩周之后,我再一次為器官捐獻組織簽署了同意書。我的可愛的小女兒,才華橫溢的小溫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喪生,……當我簽字時,她的話兒縈繞在耳際:你想過如果什么也看不見會多么痛苦嗎?
溫迪去世三周后,我們收到了一封來自奧列根勇敢者角膜銀行的一封信。
親愛的里弗斯先生和太太:
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現在,兩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見天日,他們成為令愛――一位極其熱愛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紀念,并有幸分終生享她的美麗。
如果哪位受捐贈者有機會到我們的家鄉游玩,并且愛上了馬,坐下描繪它們,我想我知道那慷慨的‘施主’是誰。金發溫迪手中的畫筆依舊不停地揮動著,她的碧眼仍然閃爍著驕傲的光芒。
師:孩子們,看到這兒,你想說什么?
生:這一家人真了不起,都能為盲人著想。
生:為了讓盲人重見光明,他們做了很多很多。
師:此時此刻,我不覺又想起了文中父親所說的那一句話,讓我們輕輕地讀一讀。
出示:
如果一個盲童能在我們的幫助下重見光明,并像溫迪一樣畫出栩栩如生的馬兒,那多么美妙。當你們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們會為我自豪!
生:(齊讀)
四、課尾解題
師:透過眼睛,我們看到了一個充滿愛的家庭。他們的眼睛就是——永生的眼睛。
師:僅僅是眼睛嗎?
生1;永生的愛。
生2:永生的生命。
師:是啊!永生的不僅僅是眼睛。這堂課就上到這兒,下課!
附:吳偉老師的教學預案
一、整體感知
1、出示課題《永生的眼睛》。
2、初讀課文,想一想這篇課文寫了哪幾個人?他們做了一件什么事?
3、檢查字詞
4、說一說主要內容。
二、體會情感
琳達跟琳達的父親、母親,還有她的女兒溫迪,他們對捐贈角膜這件事情態度一樣不一樣呢?
1、感受琳達的態度
14歲的琳達對捐贈角膜的態度是怎樣的?默讀1——4自然段,畫出相關的句子。
句子一:我痛苦難忍,不顧一切地沖進了自己的房間。“你怎么讓他們這樣對待媽媽?”我沖著爸爸哭喊,“媽媽完整地來到世上,也應該完整地離去。”
從哭喊中體會態度和情感。
小結:我們通過品詞讀句的學習方法體會到14歲的琳達對捐贈角膜的態度。那到后來琳達的態度轉變了嗎?是誰的言行影響著琳達,讓她的態度有了轉變呢?(父親,溫迪)他們的哪些言行深深地影響著琳達?請同學們快速默讀課文5——9自然段。找出有關的句子讀一讀。選一兩句感受深的批注上自己的體會。
2、父親的態度。
體會“平靜“
句子二:“一個人所能給予他人的最珍貴的東西,莫過于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媽媽和我就認為,如果我們死后的身體有助于他人恢復健康,我們的死就是有意義的。”
3、溫迪的態度
句子三:“你想過什么也看不見會有多么痛苦嗎!我死后,也學外公將眼睛角膜捐給失明的人,讓他們重見天日。”
句子四:我緊緊地摟住溫迪,激動的淚水奪眶而出。這次,我為自己的女兒——14歲的溫迪而驕傲!
(1) 體會驕傲。
(2)你為文中的誰而驕傲?寫一寫自己的理解。
三、情感升華
1、展示原文結尾部分。
2、談體會
3、回讀父親的話。
四、解題
透過眼睛,我們看到了一個充滿愛的家庭。他們的眼睛就是——永生的眼睛。
《永生的眼睛》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篇14
【學情分析】
經過三年多的積累,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更強了,他們能自覺做記摘錄筆記、獨立識字、學詞學句。在閱讀中能通過做批注、自讀自悟等學習方式,使自己對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更趨于個性化,從而能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教學內容分析】
永生的眼睛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一個女孩叫琳達。在14歲那年琳達失去了母親,當醫生取走她母親的眼睛的時候,琳達不顧一切的沖出自己的房間,沖著爸爸說:“你怎么能這樣對待媽媽,媽媽完整地來到世上,也應該完整地離去。”這時,爸爸說:“一個人所能給予他人的最珍貴的東西,莫過于自己身體的一部份。很久以前,你媽媽和我認為,如果我們死后的身體能有助于他人恢復他人的健康,我們的死就是有意義的。”原來,他和媽媽早已決定死后要捐贈器官了。
【教學目標】
1、按課文前的“連接語”中的要求預習課文,自學生字詞。
2、體會作者在三位親人去世后捐獻角膜過程中的情感和認識上的變化,體會人物所要表現的崇高品質。
3、學生領悟有一定內涵的語句的含義,培養其有感情地朗讀的能力。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培養關心他人,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 2、學生能夠領悟有一定內涵的語句的含義,培養其有感情地朗讀的能力
【教學難點】學習作者抓住人物的語言進行生動形象的描寫,從而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協作手法。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搜集有關包括眼角膜在內的器官捐贈資料。
2、學生準備:預習課文,提出問題,搜集資料。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
第一課時
一、詩歌引入,鋪墊情感
1、出示詩歌:《你的眼睛》
你的眼睛
像遠方淡藍的大海,
那永恒的痛苦,
像塵土隱沒在你的眼中。
你的眼睛是清泉,
它的希望的光照著我,
通過流水的閃爍,
宛如水底的珍珠。
2、(教師朗誦)這是一位曾經遠離光明的人,在接受眼角膜移植手術重見光明后,為了表達內心的感受而寫下來的。是誰為他捐贈了角膜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永生的眼睛》。
3、板書課題,學生齊讀。
4、交流資料
二、初讀課文,感知語言
1、一讀,做到不漏讀、不錯讀,教師指導朗讀難以讀通的的句子,引導學生正音(捐贈、盲童、熱淚盈眶、屢次、遵從、摟住),注意多音字“重”的讀音。
2、再讀,邊讀邊思考邊動筆,畫出令自己深受感動的語句和段落,并在旁邊做簡單的批注。
三、讀中品味,領悟情感
1、全班交流,學生讀出自己圈劃的部分,并聯系談談自己的理解。
2、根據學生回答,隨機出示父親“教育”我的兩段話,重點研讀:
⑴ 一個人所能給予他人的最珍貴的東西,莫過于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媽媽和我就認為,如果我們死后的身體能有助于他人恢復健康,我們的死就是有意義的。
① 讀,自由談感受。
② 為什么說給予別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是最珍貴的?(結合課前查閱的有關器官捐獻的資料,談感悟)
③ 如果是你,你能給予他人哪些東西?
⑵ “如果一個盲童能在我們的幫助下重見光明,并像溫迪一樣畫出栩栩如生的馬兒,那多么美妙!”我的女兒溫迪自幼酷愛畫馬,她的作品屢屢獲獎。父親接著說:“當你們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們會為我自豪!”
① 讀,質疑。
② 文中的“我”是誰?為什么會為“我”而感到自豪?從中體會到什么?
③ 如果你是那個接受眼角膜的盲童,在他們的幫助下重見光明,見到了世界、見到了陽光,見到了夢中的親人……你最想跟溫迪的外公,那個無私捐獻眼角膜將你從黑暗帶向光明的人說些什么呢?
⑶ 把父親的兩段耐人尋味的話連起來讀一讀,把自己體會到的情感送進去。
德四、設置懸念,引發下文
1、大家回憶一下,作者也就是文中的琳達,一開始當她得知父親要無償捐獻離開人世的媽媽的眼角膜的時候,她的心情是怎么樣的?當她聽了父親的話以后,情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
2、琳達把外公捐贈器官的心愿告訴她心愛的女兒──溫迪時,她會有怎樣的表現?
3、那個寫詩的人的眼角膜是爺爺捐的嗎?這個問題學生心中有疑惑,老師也很想知道,那么我們一同期待。
《永生的眼睛》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一、聽寫積累,再顯情感
1、聽寫:
捐贈 盲童 屢次 熱淚盈眶 遵從 摟住
2、校對。
3、選擇其中的幾個,回想課文內容,說一句或幾句話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話。
二、心靈體驗,深化情感
1、還有什么地方也令你深深地感動呢?請同學們快速默讀課文最后兩節。
2、重點研讀:
⑴ “驕傲”一詞,文中幾處用到這個詞,說一說誰為誰感到驕傲?為什么?
⑵ 出示句子:
這一刻,我真正領悟到了父親留下的遠非一副角膜。
① “這一刻”是哪一刻?
② 那么,琳達的父親留下的是什么?
③ 你能讀出之中的驕傲嗎?聯系上文溫迪說的話,以及下文琳達的動作神態。
三、質疑深入,延伸情感
1、溫迪說,她也要學外公將眼睛角膜捐給失明的人,讓他們重見天日。這一刻,媽媽緊緊摟住溫迪,激動的淚水奪眶而出。媽媽為自己的女兒──14歲的溫迪而驕傲。是呀,溫迪是媽媽的驕傲,也是我們大家的驕傲──
2、課文到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沒能結束,下面請同學們輕聲讀一讀故事原文的結尾,讀后老師相信大家一定有話想說。(配樂小提琴《愛的禮贊》)
那天我緊緊摟著溫迪,沒能想到,僅僅兩周之后,我再一次為器官捐獻組織簽署了同意書。我的可愛的女兒,才華橫溢的溫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喪身了……
當我簽字時,她的話仍縈繞在我耳際:“你想過什么也看不見有多么痛苦嗎?……”
失去溫迪三周后,我收到一封來自奧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
親愛的瑞弗先生和太太:
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現在,兩位昔日盲人重見天日,他們成為您女兒──一位極其熱愛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紀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麗。
如果哪位被捐獻者有機會到我們的家鄉一游,并且愛上馬,坐下描繪它們,我想知道那慷慨“施主”是誰。金發的溫迪的畫筆依舊不輟地揮動著,她的碧眼仍然閃爍著驕傲的光芒。
3、(教師朗讀)這是文章真正的結尾,讀了聽了以后有什么新的感受?
4、課前的那著詩就是獲得溫迪捐贈的角膜的人寫出來的。現在假如你們就是重見光明的人,知道為你們捐贈角膜的人是金發碧眼的溫迪,最想與溫迪或者她母親、還有外公她們一家人說些什么嗎?
5、將想說的話寫下來,用心寫!
6、指導朗讀相關句子。(課件出示)
四、回歸主題,升華情感
1、鏈接相關資料:
⑴ 鄧小平爺爺逝世后,捐獻了自己的眼角膜,將生命的最后光輝獻給了愛戴他的中國人民。
⑵ 深圳大學生吳翼飛捐贈角膜,讓四位患者重見光明……
⑶ 捐腎救母,孝道感天下的孝子田世國,在2004年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饋給病危的母親。
⑷ 據衛生部統計,我國目前約有400萬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能通過角膜移植手術復明,但由于供體角膜匱乏,我國每年僅實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術,數百萬的患者還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2、溫迪一家是偉大無私的,她的外公、她雖然永遠離開這個人世,再也看不到這個美麗可愛的世界了,但她們的眼角膜卻給他人帶去了光明,帶走了黑暗。讓我們一起讀課題──永生的眼睛。現在你明白課文為什么用《永生的眼睛》作題目了嗎?
五、作業
將這個故事講給家人和身邊的人聽,喚醒人們的捐獻意識。替重見天日的角膜受者寫一封感謝信。
附錄:
【教學資源及資料】
〔美〕琳達•里弗斯
作者是個美國人,名叫琳達•里弗斯。文章敘述了她家中的一件真事故事。作者的母親在她十四歲時因病去世。許多年后,爸爸也因病去世。那時她有了女兒,女兒不久也因交通事故喪生。他們前前后后都像作者的父親所說的一樣,捐獻了角膜。女兒溫迪為她自己的姥爺而感到驕傲,我想作者也會為自己的女兒感到驕傲、自豪的。
【自我問答】
文章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為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