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精選5篇)
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1
本課是在學生聯系生活、收集數據、討論讀法、鞏固與應用下完成的。引導學生不是為了讀數而讀數,而是通過會讀較大的數來了解大數在生活中的意義與作用。
本節課完成較好的部分有以下幾部分:
1、創設了讓學生收集大數這樣一個活動。主要讓學生知道了大數在生活中的意義。
2、在讀數的過程中,給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時間,并關注合作的過程。先讓學生自己試著讀數,在獨立思考的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對于學生合作中出現的問題、困難及時進行反饋。
3、在鞏固與應用過程中,學生都能認真地練習,但出現的問題不少。如:在讀書時,讀萬級的數漏寫“萬”字。不足之處在于,我有時會輕易打斷學生的發言,同時沒有很好地把課堂中暴露出來的問題解決掉。
《人口普查》一課旨在學習億以內數的讀寫法。大數的教學主要存在的困難是。
1、四年級學生在生活中接觸大數的.機會不多,生活經驗極少,基本上都是首次接觸大數的讀寫,需要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
2、大數的數位多,數字冗長,對學生的瞬間記憶、細心程度、書寫習慣是一個大挑戰。
3、大數的學習比較枯燥,學生的學習興趣可能不大,不以利于組織教學。
但大數的讀寫是學生后續學習的基礎,課堂教學可采用多種形式的探討和練習逐步引領學生掌握大數的讀寫法。
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2
第一課時認識更大的數
數一數
一、教學內容
教材2-4頁
二、教學目標
1、了解生活中的多位數,明確級、數位、計數單位的概念,掌握十進制計數法,知道億是個很大的數。
2、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觀察、動手及分析能力。
3、進一步滲透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系的思想,使學生養成認真仔細的良好習慣。
三、重點難點
1、明確“數位”與“計數單位”之間的對應關系。
2、掌握十進制計數法。
四、教具準備
計數器,相關數據資料
五、教學過程
。ㄒ唬⿲
向學生呈現一組圖畫,并展示生活中的多位數。
故宮占地720000平方米;20__年已有112000000平方米的“都 市森林
”環繞北京城;北京奧運會主體育場,在奧運會期間可容納100000人;國家大劇院“蛋殼”面積約為3.5萬平方米。
提問:這些都 是老師找到的圖片資料,看完之后同學們有什么感受?有什么發現都可以說一說。
教師提問:同學 們說的`都很好,在這些資料中出現的數據都 比較大,是我們學過過的,你們認識它們嗎?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一起來認識這些比較大的數。
。ǘ┨剿餍抡n
1、復習
。1) 說出萬以內的計數單位
(2) 提問:10個一是多少?10個十是多少?10個百是多少?
。3) 一和十、十和百、百和千每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關系是怎么樣的?
。4) 讀出下面各數
4958、 3026、4005、7000
板書出各數字的數位。
2、認識“十萬”
出示一張面值一百元的人民幣
提問:10張100元是多少元?20張呢?50張呢?100張是多少元?你是怎么想的?
學生回答。
提問:如果一捆面值一百元的人民幣是一百張,那么這一捆人民幣是多少元?
收銀元員一共收了9捆人民幣,共是多少元?
提問:再加一捆,是多少元呢?(可以借助計數器)
教師質疑:萬位滿十了怎么辦?(小組討論)
老師小結:萬位滿十,向前一位進一,就是“十萬”,10個一萬就是“十萬”。
板書:十萬
3、認識“百萬、千萬、億”
出示汽車圖并提問:
1輛轎車如果賣十萬元,2輛能賣多少元?你是怎么想的?
說出想法后用計數器驗證。
提問:10個十萬是多少?10個一百萬是多少呢?10個一千萬呢?
分別板書:百萬、千萬、億
同時告訴學生:一億是一個很大的數,如果1秒數一個數,晝夜不停地數,數到1億要數3年2個多月。
然后指出萬、十萬、百萬、千萬、億和以前學的個、十、百、千一樣,都是計數單位。
提問:從剛才一邊撥珠,一邊數數的過程中,誰發現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有什么關系?
(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十,也就是十進關系)
。ㄈ┱n堂作業設計
1. 教材第3頁第1題。
在進行練習前,教師要告訴學生撥珠時只在一個數位上撥,最好是我們今天學過的計數單位。
2. 教材第4頁第2題。
教師要讓學生邊撥珠邊數數。注意指導學生手口要一致,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如果遇到進位問題,可以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想的。如:千位滿十,要向萬位進一。
3. 教材第4頁第3題和第4題。
教師可以補充數數的題目。例如:一萬一萬地數,從九十五萬數到一百零四萬。
一千萬一千萬地數,從六千萬數到一億。
一百萬一百萬地數,從四千六百萬數到五千三百萬。
4. 教材第4題第5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訂正答案。如果有的學生完成有困難,可以先讓他們撥一撥計數器,明確前后兩檔珠子所代表的不同含義。
(四)思維訓練
如果給你足夠多的小木塊,你用什么方法表示出“12345”這個數?與同學交流一下,看看誰的方法又正確又簡便。
。ㄎ澹┱n堂小結
老師提問:在今天這節課上我們認識了比較大的數,你都記住了哪些計數單位? 一共有幾個?
在這些計數單位中,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第二課時 人口普查(三個課時)
分課時一 讀多位數
一. 教學內容
人口普查
教材第5~7頁。
二. 教學目標
1. 掌握億以內的數的讀數方法,能正確讀出億以內的數。
2. 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及歸納概括能力。
3. 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結合相關數據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三. 重點難點
1. 握億以內數的讀數方法,能正確讀出億以內的數。
2. 掌握中間或末尾有“0”的數的讀法。
四. 教具準備
計數器,整數數位順序表,數字卡片。
五. 教學過程
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3
設計說明
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兩步混合運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旨在幫助學生掌握三步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理解小括號在四則混合運算中的作用,能正確進行計算。為了引導學生將舊知遷移到新知上來,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突出了以下兩個方面:
1.注重舊知回顧,以舊引新。
學生獲取的新知應該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的。在學習三步混合運算之前,學生已有了兩步混合運算的學習經歷。為了讓學生順利地掌握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在復習導入環節設計了7道四則混合運算題,引導學生回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既復習了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又為新知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2.用對比來深化,培養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
數學思考是數學學習的核心,沒有思考,學習就變成了簡單的'模仿和練習。在出示每道例題以后,都要求學生來找出這道算式和以前學習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讓學生在對比辨析的過程中感受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使思考更加深入,思維也更加有序。
3.在探究中理解。
合作探究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通過探究能促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學習內容。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嘗試計算,使學生發現:相同的數字,相同的符號,因為有了小括號和中括號,運算順序就不一樣了,計算結果也不一樣了,使學生在探究中理解中括號在運算過程中的作用。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教學過程
⊙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計算下面各題。
85-26+73 18÷9×8 200-17×7 24×5+12
師:說一說沒有括號的混合運算,應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師隨學生的回答課件出示:既有乘除法,又有加減法,先算乘除法,后算加減法;只有乘除法或只有加減法,從左到右依次計算)
2.計算下面各題。
185-(51+49) 35×(107-79)
819÷(108-99)
師:誰能說一說有小括號的算式,應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師隨學生的回答課件出示:有小括號的,先算小括號里面的,再算小括號外面的)
師:這節課我們就在這些知識的基礎上繼續探究四則混合運算。(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幾道不同類型的計算題復習兩步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喚起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記憶,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鋪墊。
⊙活動探究,獲取新知
1.不含小括號的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師:每到新學期,同學們都會為自己添置一些新文具,這學期你又為自己購買了哪些文具?
(課件出示情境圖)
師:淘氣和笑笑來到文具店,想給希望小學的小朋友們買一些文具(揭示課題:買文具)。從圖中你獲取了哪些數學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根據學生的回答提取與本節課有關的數學問題)
(1)課件出示問題:買3個計算器和1支鋼筆要多少元?
師:你能列出算式嗎?想一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學生獨立思考,列出算式。
師:請同學們在小組內交流算法,互相說一說自己列出的算式的每一步所表示的意義。
(2)學生匯報,展示不同的列式方法。
預設
生1:我用的是分步計算,先求出3個計算器的價錢,再求出1支鋼筆的價錢,最后把它們加在一起就是用的總錢數。
22×3=66(元) 24÷4=6(元) 66+6=72(元)
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4
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二)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四年級上冊第79、80頁上的例2、例3,議一議及相應的課堂活動,練習十五第3~6題。
教學目標
1.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自主遷移出因數中間、末尾有零的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乘法。
2.掌握行程問題中的基本數量關系,感受數學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培養學生遷移類推能力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計算下面各題。20×40=18×20=16×50=240×3=105×3=208×2=301×2=209×4=
學生可能有的用口算,有的用筆算,如果用筆算的可進行板演。
教師:我們已經學習了三位數乘兩位數中間、末尾沒有零的筆算,那么中間、末尾有零的又該怎樣計算呢?今天我們繼續研究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
板書課題。
二、進行新課
1.教學例2。
。ㄒ龑в^察例2情景圖)
(1)學生獨立思考,解答,抽一個學生板演。
(2)匯報思考過程及結果,在視頻展臺上展出學生計算的豎式,可能有以下兩種:240240×30000×307XX20
7200
。3)討論:這道題和我們前面研究的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有什么不同?以上兩種算法哪種更簡便?這道題為什么可以這樣來計算?
學生討論,教師給予必要的指導,重點圍繞豎式的簡便寫法進行討論。如果學生探討有困難,則可用以下的教學設計。
教師:第二個豎式把240和30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是24乘3,另一部分是兩個0,24×3和240×30的結果一樣嗎?
學生:不一樣。
教師:哪一個算式的乘積。
學生:24×3
教師:算一算24×3的結果。
學生算出24×3=72。
教師引導學生說出72與7200相比,縮小了100倍,為了保持積的大小不變,我們把積擴大了100倍。
配合學生的回答,教師作如下板書:教師:誰能完整地說一說這個計算過程?
學生:略
教師:你認為末尾有0的乘法怎樣計算比較簡便?
引導學生歸納出:因數末尾有0的乘法,先把0前面的數相乘,乘完后,看因數末尾一共有多少個0,就在乘積的末尾添上幾個0。
。4)及時鞏固,算一算課堂活動的第2小題的前兩小題:230×40,380×87。
2.教學例3。出示例3題目。
。1)根據題意,學生列式:108×18。
。2)引導學生觀察算式有什么特征?
學生:因數中間有0
(3)學生獨立思考
計算,抽一學生板演。
教師巡視,重點圍繞豎式的書寫,從而歸納出中間有0的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的方法、要點。
3.結合兩個例題,小結行程問題中的基本數量關系。
教師:在這兩個題目中,王師傅每分行240m和列車平均每時行108km都叫做什么?
學生:速度
教師:30分和8時都叫做什么?
學生:時間
教師:要求路程,你發現了怎樣的數量關系?
師生共同歸納得出:速度×時間=路程。
4.課堂活動。
(1)怎樣用豎式計算34×386?
學生按書中的程序計算完成后,通過兩個豎式的對比,討論得出:三位數和兩位數相乘的時候,為了計算簡便,我們更習慣于把位數多的因數寫在上面。
。2)完成課堂活動第2題的后面兩個小題:65×408,207×20。
三、鞏固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練習十五第3題,教師巡視指導。
四、課堂小結(略)
五、課堂作業
練習十五第4~6題。
解決問題(一)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四年級上冊第84頁的例1及課堂活動,練習十六第1~2題。
教學目標
1.經歷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促進學生對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理解。
2.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做工問題,培養學生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3.感受三位數乘兩位數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教師:我們在前面學習了三位數乘兩位數的口算、估算和筆算,這些知識在生活中都應用得相當廣泛。這節課我們就用這些知識來解決問題。
板書課題:解決問題(一)。
二、進行新課
1.準備題。
引導看例1情境圖。
小黑板出示:6臺鋪路機同時給公路鋪瀝青,每臺每天鋪150m,一天一共鋪多少米?
學生獨立思考,完成在作業本上,然后集體訂正。
2.教學例1。
教師引導學生將準備題變成例1。
6臺鋪路機同時給公路鋪瀝青,每臺每天鋪150m,40天可以完成任務。這條公路長多少千米?
。1)讀題,分析理解題意。
(2)學生嘗試獨立解答,強調計算要細心,結果注意單位換算。抽學生板演,教師巡視,并作指導。
。3)交流匯報,學生可能會出現以下兩種解法:
、150×6×40
②150×40×6=900×40=6000×6=36000(m)=36000(m)36000m=36km36000m=36km
教師:用到第一種解法的同學,能說說你是怎樣想的嗎?
學生:先算6臺鋪路機每天鋪路多少米,再算6臺40天一共鋪路多少米,也就是這條公路的全長了。
教師:用到第二種解法的同學,能說說你的想法嗎?
學生:先算每臺鋪路機40天可以鋪多少米,再算6臺鋪路機40天一共鋪多少米,也就是這條公路的全長。
教師:問題的單位是千米,計算結果我們還要注意什么?
學生:轉化單位。
3.小結。
教師:通過解決這個問題,你覺得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要注意分析解決問題的條件和問題,再根據題意確定解決問題的總體思路,最后根據這個思路完成具體的解決問題的過程。
4.教學課堂活動。
教師:從圖中你知道些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圖中的條件和問題以后,讓學生思考這個問題可以怎樣解決?盡可能指導學生提出解決問題的多種思路。
如:205×4×28或205×28×4。
教師:同學們發現解決這個問題和解決例1的問題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讓學生盡可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相同的地方包括:都是做工問題中求工作總量的問題。解決時都要分析解決問題的條件和問題,都要確定解決問題的總體思路;不同的地方有:這道題計算的數要大一些,因此最好用筆算。
三、課堂小結
教師:這節課學習的什么內容?你有哪些收獲和體會?
四、課堂作業
1.練習十六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再集體訂正。
2.練習十六第2題。
指導學生思考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哪些條件,引導學生討論:題目中的“一共有18輛車?一個月(30天)能運多少噸礦石?”是否有用,為什么,再具體思考問題的解決辦法。
解決問題(二)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四年級上冊第85頁上的例2及課堂活動,練習十六第3~7題。
教學目標
1.經歷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促進學生對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理解。
2.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行程問題,培養學生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通過解決問題,讓學生掌握一些解決問題的策略,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一些價值體驗,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教師:
前一節課我們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了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這節課我們繼續研究。板書課題:解決問題(二)
二、進行新課1.
教學例2。
出示例2。
教師:你能從表中知道哪些數學信息?
學生回答略。
教師:要求該市至北京的鐵路的長度,你想選擇哪些信息?怎樣利用這些信息來解決問題?
學生討論后回答:這里要解決的問題是求兩地間的路程,根據“速度×時間=路程”,要找出列車的速度和所利用列車的發車時間和到達時間,可以求出列車一共行的時間。
學生2:列車運行的平均速度在題目中是已知的,可直接利用。教師:現在同學們能解決這個問題了嗎?
。1)學生獨立思考,列式計算。
。2)合作學習,把自己的解法跟小組的同學說一說。
。3)全班交流:24-8+13=29(h)102×29≈3000(km)
抽學生回答每步算式表示的意思,強調結果不需要準確值,用估算,結果要用約等號。
教師:通過解決這個問題,你覺得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你要注意些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要注意分析解決問題的條件和問題,根據問題看需要選擇哪些條件,再確定解決問題的總思路,最后根據這個思路完成具體的解決問題的過程。
2.教學課堂活動。
教師:從圖中你知道些什么?
學生回答略。
教師:要知道李阿姨一家去內蒙古草原比去海南三亞要多花多少錢,要知道哪些條件?
學生:要知道李阿姨一家3人去海南三亞花多少錢,去蒙古草原花多少錢。
教師:這些條件都知道嗎?
學生:不知道,需要先算。
教師:根據圖上的信息,同學們能解決這個問題嗎?
學生獨立思考,列式計算,抽一學生板演,再全班交流,集體訂正。
三、鞏固練習
1.指導學生完成練習十六第3題?在解決第二問時,讓學生理解“該列車48時至少可以運行多少千米?”中的“至少”,讓學生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知道應選擇速度范圍“200km至250km”中的最小的速度200km。
2.指導學生完成練習十六第4題,要求學生先說說解決問題的思路,再獨立完成,最后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
教師:學了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和體會?
學生交流回答。
五、課堂作業
練習十六第5~7題。
整理與復習
教學目標
1,幫助學生歸納這一單元所學的知識內容,構成知識網絡,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2,通過計算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計算的一次正確率.
3,培養估算意識,簡算意識.
教學過程
一,整理:師:你在乘法的學習中有什么收獲
1,乘法是兩位數的乘法.372×69
2,乘數中間有0的乘法.29×304
3,簡算:乘法分配律
、3278+7868⑵372×999
⑶45×101⑷64×99+64
⑸67×29-47×29⑹32×125
4,探索規律.
二,復習:
1,直接寫出得數.
12×8=6×13=18×2=16×6=18×4=
13×5=24×4=14×5=6×15=
2,先計算,然后用計算器驗算.
629×53167×28408×75
86×154350×67
3,每箱酸奶24盒,一共145箱.一共有多少盒酸奶
24×145
4,迷你型洗衣機授價205元,全自動洗衣機的授價是迷你型的13倍.
問:每臺全自動洗衣機的授價是多少元
205×13
師: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
5,每輛車可以乘坐165人,17輛車可以乘坐多少人
165×17
6,高層:平均每套建筑面積是85平方米,共有34套.
板式樓房:平均每套建筑面積是108平方米,共有75套.
兩座樓房的建筑面積一共是多少平方米
85×36+108×75
7,計算,怎樣簡便就怎樣算.
413+(960-728)×887×46-46×77
35×28+65×28684÷6-469÷7
43×100+4325×2483+83×99
8、,運動服:每件上衣68元,褲子每條46元.學校要為田徑隊買145套.共用多少元
(68+46)×145
相交與平行
相交與垂直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四年級上冊第94~95頁上的教學內容,練習十八第1~4題。
教學目標
1、結合現實情境了解相交和垂直的現象,理解垂線的意義,理解兩條直線在什么情況下互相垂直,體會垂線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2、掌握垂線的畫法,會過直線上的一點或過直線外的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垂線。
3、經歷探索相交與垂直的學習過程,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教師:同學們會畫角嗎?畫幾個角來大家看一看。
學生畫角,抽幾個學生畫的角在臺上展示出來。
教師在黑板上演示畫一個角
教師:這些角的兩條邊都分別相交于一點(標為紅點),這節課我們就來繼續研究相交。
。ò鍟合嘟唬
二、進行新課
1教學單元主題圖。引導觀察單元主題圖。
教師:生活中也有許多兩條直線相交于一點的現象,你能從這幅圖中找出哪些直線是相交的。
學生找出圖中兩條直線相交于一點的現象
教師:這些直線是怎樣相交的呢?我們可以用紙條來擺一擺,兩根紙條怎樣擺才是相交的呢?
學生擺出相交的紙條后,讓學生在臺上展示,教師在黑板上把兩條直線相交的現象抽象(畫)出來
教師:從圖中你發現些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兩條直線相交于一點,形成4個角。
教師:兩條相交直線確定一點,這個點我們稱為交點,再看看4個角,能分別說出它們是什么角嗎?
學生:角1和角3是大小相同的銳角,角2和角4是大小相同的鈍角。
教師:下面請同學們用圖釘釘住相交紙條的交點,釘的時候可以用木板墊著釘,注意不要把桌子釘壞了。
教師:這樣一來,這兩根相交的紙條就可以轉動了,請同學們轉動紙條,你又有些什么新的發現?
學生的發現包括:(1)這些紙條是繞著交點轉動的;
。2)隨著轉動,角的大小要起變化。
教師:我們重點看一看這些角是怎樣變化的?你能將其中的一個角轉為直角嗎?
學生轉動后,讓學生在臺上展示.,
教師: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我發現一個角成直角時,其他三個角也是直角。
教師:這個結論正確嗎?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邊比一比。
學生比后,證實這個結論是正確的。
教師: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時,我們就說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交點就是垂足。
教師在課題后接著板書:垂直,使課題成為:相交與垂直。
教師:老師這兒有個問題,什么叫“互相”垂直?
引導學生對照圖形直觀地理解一條直線垂直于另一條直線時,就有另一條直線也垂直于這條直線的結論,這叫做互相垂直。
教師:能說說生活中有哪些物體上相鄰兩條邊是互相垂直的?
學生回答略。
引導學生完成課堂活動第1題,要求學生說一說圖中哪些直線相交?哪些直線互相垂直?再引導學生完成課堂活動第2題。
2教學例1、例2。
教師在黑板上畫一條直線。
教師:怎樣用三角板畫這條直線的垂線呢?
引導學生討論后回答:畫這條直線的垂線,就是要使要畫的線與黑板上的線成90°的角,這就需要先找到三角板上的直角邊,然后把直角的一條邊與這條直線重合,緊靠另一條直角邊畫出一條直線,這條直線就和已知的這條直線成直角。教師:同學們用這種方法畫一畫垂線。讓學生用三角板在下面試畫后,抽一個同學在黑板上畫?。
三、課堂小結(略)
四、課堂作業
練習十八第1~4題。
平行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四年級上冊第96頁上的內容,第97頁上的課堂活動,練習十八第5~8題和思考題。
教學目標
1結合現實情境了解平行的現象,理解平行線的意義,理解兩條直線在什么情況下互相平行,體會平行線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2掌握平行線的畫法。
3經歷探索平行的學習過程,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體驗。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教師:前一節我們學習了相交,你能畫出兩條相交的直線嗎?
學生畫后,抽幾個學生作業在臺上展示。
教師:同學們能畫兩條相交的直線了,生活中有兩條永不相交的直線嗎?如果有,想象一下它們是什么樣子。
學生想象后,教師引導學生觀看單元主題圖。
教師:圖中的跑道線延長出去會相交嗎?
學生回答:不會相交。
教師: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另一個內容,平行。
板書課題。
二、進行新課
1認識平行線。
教師:我們來看一看生活中的一些平行現象。
觀看圖片::雙杠、吊桿、長方形花臺和新增加的鐵軌圖。
教師:這些圖形都反映了這樣一些數學現象。
教師:這4組直線有什么共同特點?指導學生說出每組直線之間的距離是一樣寬的,并且把每組直線延長出去,都永遠不會有交點。
教師:同學們選一組你喜歡的直線延長一下,看你的想法是不是正確的。學生選一組直線來延長后,匯報自己的結果。
教師:你們所說的直線延長是在同一個平面內進行的延長。
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
引導學生說出:在正方形和長方形中,第①條邊和第③條邊互相平行,第②條邊和第④條邊互相平行。在第3個圖形中,第①條邊和第④條邊互相平行,第②條邊和第⑤條邊互相平行,第③條邊和第⑥條邊互相平行。
2畫平行線。
教師:我們可以用兩個三角板或一個三角板和一把直尺畫平行線。
教師示范畫平行線。
學生照老師的方法畫平行線。畫完后抽一個學生黑板上畫,并且要求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畫的。
教師:畫平行線時要注意些什么?
引導學生回答:畫平行線時,用一個三角板的一條直角邊與已知直線的延長線重合。另一條直角邊與另一個三角板的一條直角邊(或直尺的短邊)靠緊,另一個三角板(或直尺)靠著這個三角板移動到合適的位置。就可以畫已知直線的平行線了。
教師:用畫平行線的方法還可以檢驗兩條直線是不是互相平行的。
教師在黑板上對學生的作業進行檢驗,讓學生看清教師用三角板檢驗平行線的過程。
教師:你們能用這種方法檢驗你同桌畫的平行線嗎?
學生互相檢驗。
三、鞏固練習
指導學生完成第97頁的課堂活動。
四、課堂小結(略)
五、課堂作業
指導學生完成練習十八第5~8題,最后指導學有余力的學生完成思考題。
第七單元三位數除以是兩位數的除法
第一課時
口算除法(例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用整十數除商是一位數的口算方法。2、培養學生類推遷移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引導學生發現規律,發展學生的思維。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培養學生養成認真計算的良好學習習慣。
重點
掌握用整十數除商是一位數的口算方法。
難點
培養學生養成認真計算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過程
一、準備題:
1、20、50、120、150分別是幾個十?
2、口算,說說你是怎樣計算的:
60÷280÷490÷3120÷6
二、新授:
1、出示:有80個氣球。每班20個?梢苑纸o幾個班?
提問:計算這道題時怎樣想?80里面有幾個20?怎樣列式?80÷20如何計算?
小組交流討論。小組匯報:
練一練:
80÷40=90÷30=83÷20≈80÷19≈
。2)創設前景。我們學校師生準備出去旅游.現有200名師生,每輛車乘坐40人.租1輛需要840元,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a一共需要幾輛車?怎么計算?
列式:200÷40
提問:計算這道題時怎樣想?
200里面有幾個40?
幾個40是200?
200是20個10,40是4個10,20個10除以4個10,商5。
200÷40=5(輛)
練一練:
120÷30150÷50160÷80
b平均每人需要車費多少元?
840÷40
生討論集體解決
小結:口算整十數除商是一位數的口算,可從除法意義上想得數,也可用乘法去想,算后要驗算一下,必免出現120÷30=40的情況,驗算時可以用乘法來驗算:30×40=1200
學生口答結果
80里面有4個20,商4
方法一:想20×4=80,所以80÷20=2
方法二:8÷2=4,所以80÷20=2
可以分給幾個班?
200÷40
200里面有5個40,商5
5個40是200,商5
200是20個10,40是4個10,20個10除以4個10,商5。
獨立完成后全班訂正
三、練習:
1、口算下面各題
40÷2060÷30360÷60420÷7090÷30540÷60630÷70180÷2080÷40450÷50360÷90810÷90
2、書后:(p100頁課堂活動)
四、總結
今天你學會了什么?
五、作業:
p102頁1、2、3、4題
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訂正
第二課時
課題估算除法(例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用整十數除商是一位數的口算方法。2、培養學生類推遷移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學會其估算.
過程與方法:通過過去估算方法,引導學生類推遷移,掌握估算方法,發展學生的思維。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培養學生養成認真計算的良好學習習慣。
重點
掌握用整十數除商是一位數的估算方法。
難點
培養學生養成認真計算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過程
一、準備題:
估算,說說你是怎樣計算的:
83÷4≈795÷8≈
101÷5≈998÷2≈
二、新授
1.創設新問題
599÷30≈
小組交流討論。小組匯報
把599看作600600÷30=20
所以599÷30≈20
2.出示例2(略)小黑板出示
生剖析圖文信息
a去三峽大壩大約要多少時間?
從問題你明白了什么?(估算)
列式624÷23≈
小組交流討論。小組匯報
可以把624看成600,把23看成20,再口算.也可以把624看成620,把23看成20,再口算
生獨立探討問題b回重慶大約要多少時間?
生說方法
遷移舊知
生梯步學習
生獨立列式解決并交流
觀察分析算式意義d引導生得出以下數量關系
路程÷速度=時間
你還有別的發現嗎?
三、練習p102課堂活動
四、總結
今天你學會了什么?
作業:p103頁5、6、7、8題
熟記數量關系
路程÷速度=時間
生敘說收獲
第三課時
課題筆算除法(例1及相關練習)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學生掌握除數是整十數除法方法。2、讓學生學會除法豎式的書寫格式。
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經歷筆算除法計算的全過程,幫助學生理解算理。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培養學生養成認真計算的良好學習習慣。
重點
使學生掌握除數是整十數的豎式書寫格式。
難點
除數是兩位數,先看被除數的前兩位和商的書寫位置
教具:圖片、小棒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口算:60÷XX0÷30
2、在下面的里最大能填幾?
40×<8360×<508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
今天是“閱讀日”,這里有92本連環畫,每班分30本閱讀,可以分給幾個班?
先口算,說說你是怎樣計算的?
引導學生,還可以用筆算的方法計算。
學生嘗試計算,可以借助小棒算一算
計算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時,先看被除數的前一位,現在計算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應先看被除數的前兩位。
展示直觀圖,結合口算引導學生:3個30是90,商3。商寫在什么位置?
3
30)92
90
2
練一練
20)8030)64
。2)出示例1(略):p104頁
生閱讀分析信息
a老虎出生幾個月后才開始隨母虎外出?
說說你是怎樣計算的?
引導學生,用筆算的方法計算。
學生口答結果
學生匯報計算的方法
92÷30≈3
學生嘗試計算,借助小棒算一算
小組討論交流計算的過程
全班展示分小棒的過程,講解計算的方法。
學生獨立完成后,交流計算方法
學生說計算的方法
180÷30=6
6
30)180
120
0
被除數的前兩位不夠除怎么辦?
借助小棒嘗試算一算。
展示直觀圖,結合口算引導學生:6個30是180,商6。商寫在什么位置?
答語(略)
b老虎出生幾個月后才開始獨立生活?
生理解列式
720÷30=
探討列豎式計算
24
30)720
60
120
120
0
練一練:
20)48050)250
小結: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筆算方法是什么?
先看被除數的前兩位,不夠除看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寫在哪一位上面。
三、練習:
p104頁課堂活動
四、總結
今天你都學會了什么?
五、作業:書后:第107頁1.2題
學生嘗試計算,借助小棒算一算
全班展示分小棒的過程,講解計算的方法。
商寫在個位上。
學生獨立完成后,匯報計算方法。
總結計算方法
學生獨立計算后,自我檢查相互檢查
第四課時
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5
《十進制計數法》
教學內容:
十進制計數法(教材第P18的內容。)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理解掌握十進制計數法的含義,認識含有三級數位的數位順序表及相應的計數單位。
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索、思考、總結等活動,讓學生體驗到數的產生過程中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了解中國古代數學的偉大成就,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理解十進制計數法的意義。
教學難點:
理解十進制計數法的意義。
教具準備:
計數器、課件、數位順序表
教學過程:
一(1)了解其他進制。
出示:十進制計數法。古代有十進制計數法,還有十二進制計數法、十六進制計數法等等。由于十進制計數法比較方便,最后逐漸統一采用十進制計數法。
(2)認識十進制計數法。
、侔鍟n題:十進制計數法
看到這個標題你有什么問題要問嗎?什么是“十進制計數法”,十進制怎么計數的?
讓生先試著說一說。
、诔鍪疽褜W的計數單位。
至今為止,我們學習的的計數單位是什么?(億)那還有沒有比億更大的計數單位?你猜猜什么?(十億)多少個一億是十億?數一數,有沒有比十億更大的計數單位?你猜猜什么?(百億)多少個十億是一百億?數一數,有沒有比百億更大的計數單位?你猜猜什么?(千億)多少個百億是一千億?數一數
、鄢鍪拘碌挠嫈祮挝。
有沒有比千億更大的計數單位?(師肯定有,由于不常用,暫時不學。)每相鄰的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關系是什么?(進率都是十)“進率都是十”是什么意思?(相鄰的兩個計數單位之間有十倍的關系)
小結:像這種每相鄰的兩個計數單位之間進率都是十的計數方法叫做“十進制計數法”。
(3)學生獨立補充完整課本數位順序表
1.填寫數位和計數單位。
按照我國的計數習慣,為讀寫方便,把數位分級,學過的億以內的數是怎樣分級的?
數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數級……( )級( )級( )級
計數單位……
(小組合作完成)填寫完整并回答下面的問題:
、10個一是多少?10個十是多少? ……10個千萬是多少?
、10個億是多少?10個十億是多少?10個百億是多少?
③億位、十億位、百億位、千億位叫什么級?每級各表示什么?
2.個、十、百、千、萬……千億都是用來計數的,叫什么? (計數單位)
直到現在我們一共學了哪些計數單位?
億以內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小組討論)
(每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即十進關系)
寫數的時候,把計數單位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起來,它們所占的位置叫做數位。
二、練習
1.填一填
、僖话賰|有( )個十億,( )個百億是一千億。
②從個位起,第( )位是萬位,第( )位是億位。
、酆蛢|位相鄰的兩個數位是( )和( )。
、( )個一百億是一千億,10個( )是一百億、10個億是( )。
、4在十億位,表示( )個( )。
2.寫出一些多位數,說說每個數字所在的數位和表示的意義。
三、全課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