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葉樹和常綠樹》教案(通用3篇)
《落葉樹和常綠樹》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隨著季節的變化 ,周圍的樹木也在悄悄發生著變化。落葉樹的樹葉薄而大,為了減少水分蒸發,它們由綠變黃、變紅,逐漸枯萎并隨風飄落。常綠樹的葉子肥厚而細小,表面還有一層蠟質來鎖住水分,所以一年四季常綠。本次活動引導幼兒在觀察不同樹木的前提下,收集它們的樹葉進行比較、分析,從而認識、區分常綠樹和落葉樹,并總結歸納出落葉樹和常綠樹不同的特征,從而激發幼兒探究大自然秘密的興趣。
【活動目標】
1.認識了解常綠樹、落葉樹的主要特征,學習區分落葉樹和常綠樹。
2.能運用觀察、觸摸等方式,發現并初步分析概括出常綠樹與落葉樹葉子的不同。
3.對樹木的特征和變化感興趣,知道愛護樹木。
【活動準備】
1.幼兒已經認識多種常見樹。
2.活動前帶幼兒觀察幼兒園樹木并拍照,采集各種落葉樹和常綠樹樹葉。
3.背景圖表、圖片。
【活動過程】
1.觀察樹的照片,討論發現落葉樹和常綠樹的不同。
提問:你認識這些樹嗎?秋天到了,它們的葉子有什么變化?
小結:秋天到了,有些樹的樹葉會變黃、變紅、變干枯,并從樹上落下來,這些樹叫落葉樹。有些樹一年四季葉子都是綠的,這些樹叫常綠樹。
2.分組觀察收集到的樹葉,發現落葉樹和常綠樹葉子的不同。
將收集到的樹葉按照落葉樹和常綠樹分別放到兩個籃子里,幼兒分別選擇進行對比觀察:
(1)看一看,葉子的形狀、大小、厚薄有什么不同?
(2)摸一摸,葉子表面的感覺有什么不一樣?
小結:落葉樹的葉子比較大,薄而軟,顏色變淺、變黃,摸起來比較粗糙。常綠樹的葉子比較細、小,厚而硬,顏色是深綠色,摸上去比較光滑。
3.利用分組游戲分析判斷幾種常見樹是落葉樹還是常綠樹。
每位幼兒一種樹的圖片,或者一種樹葉,觀察分析后貼放到相應的圖表中,并說出原因。
【活動延伸】
鼓勵幼兒探究落葉樹落葉以及常綠樹不落葉的原因,可以進行記錄并在科學區進行分享。
《落葉樹和常綠樹》教案 篇2
常綠樹和落葉樹
活動目標:
1、樂意探索不同的樹,能初步區分常綠樹和落葉樹。
2、感受撿落葉、踩落葉的快樂。
活動準備:
選擇一塊有常綠樹和落葉樹的場地。
活動過程:
一、引出課題。
天氣漸漸轉冷了,我們一起去看看樹會有什么變化吧。
二、尋找常綠樹和落葉樹。
1、尋找落葉樹。
說說樹的名稱,觀察樹葉的變化,知道有的樹在秋天、冬天時樹葉會開始
變黃、變紅,并凋落下來,等到第二年春天再長出新葉,這樣的樹叫落葉樹,如柳樹、衫樹、懸鈴木等。
2、尋找常綠樹。
說說樹的名稱,觀察樹葉的特點,知道有的樹葉比較厚,有蠟質;有的樹葉小小的、細細的、比較厚,他們在冬天也不會落下來,這樣的樹叫常綠樹。
三、討論:常綠樹和落葉樹的不同。
讓幼兒了解:樹葉呈綠色是因為樹葉中含有大量葉綠素,樹葉中同時也含有一種黃色的、橙色的物質叫胡蘿卜素。氣候變冷時,落葉樹的葉綠素分解,胡蘿卜素使葉子呈黃色或橙色。而常綠樹的葉綠素則不會減退,它使常綠樹在冬天依然保持青綠色。
四、踩落葉、撿落葉(帶回來)。
五、制作樹葉標本。
《落葉樹和常綠樹》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了解常綠樹和落葉樹的基本特征,初步知道它們的不同點。(重點)
2、能夠運用觀察、比較的方法,辨認幾種常見的落葉樹和常綠樹。(重難點)
3、體驗探究活動的樂趣,愿意在集體面前大膽表述。難點:為什么有的會落葉,有的樹不會落葉?
4、發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5、樂意與同伴合作游戲,體驗游戲的愉悅。
重點突破策略:
1、表格梳理(側翻的方法)
2、游戲鞏固(我來考考你)
3、操作體驗
難點突破策略:
1、三個多媒體課件的層層遞進。考考你——常見的兩種樹欣賞——感受現象
2、圖片兩張,直觀(蠟質的表現——用塑封紙封起來)
活動流程:
發現問題(小問號)——解決問題,觀察、比較——及時提升,每個環節知識點的及時小結——回到問題(小問號)
活動過程:
一、小問號引題:
師:秋天到了,各種各樣的樹會發生許多的變化,你有哪些關于樹的問題要問嗎?(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進行小結并用圖文的形式進行記錄,主要是落葉和變色)
二、認識常綠樹和落葉樹
1、師:我們先來研究第一個問題,關于……,我為大家準備了兩片樹葉,梧桐樹和茶花葉,請大家比一比、看一看、摸一摸,對著光照一照,看看有什么不同?
2、幼兒操作、比較(幼兒圍坐成半圓,在椅子上比較)
3、集體交流,教師記錄(共六點)
顏色,表面,大小,硬度,厚薄,常綠樹(畫樹葉)
落葉樹(畫樹葉)
根據幼兒回答,教師出示字卡和記錄
光澤——像鏡子
小結:一年四季都是碧綠的樹叫常綠樹,像梧桐樹那樣到了秋天要落葉的樹叫落葉樹。
三、考考你(復習鞏固)
出示PPT,“這片樹葉是綠色的,可能會是哪種樹?”讓幼兒先看一看,然后猜猜是哪種樹,然后出示答案。共5片樹葉,分別是綠色、黃綠色、厚的、軟的、粗糙的。
四、幼兒操作
1、教師講要求,先認識掛件,兩串分別是落葉樹和常綠樹,每人一碗樹葉,里面放四種樹葉,兩片落葉樹、兩片常綠樹。
2、出示兩塊黑板,上面掛兩行鉤子,以便讓幼兒操作后把掛件掛到相應的黑板上。
五、交流
1、幼兒檢驗對錯,然后針對放錯了進行糾正,如松針,葉子的是尖尖的,硬硬的。
2、看PPT圖片,欣賞一些常見的落葉樹和常綠樹。(落葉樹:柿子樹、楓樹、柳樹;常綠樹:廣玉蘭、桂花樹、松樹)
師:你還看到過哪些落葉樹和常綠樹?
3、師:為什么有些樹一到秋天就要落葉呢?
先請幼兒猜測
播放課件,介紹其中的科學原理。
提問:你聽清楚了嗎?為什么會落葉呢?(葉片大,有氣孔,水分從氣孔排出,常綠樹的表面有一層亮亮的東西,是蠟質,它能保護樹葉的水分不蒸發)
六、延伸活動:常綠樹一年四季都不落葉嗎?(回到小問號的展板上,讓幼兒帶著這些問題下次再來研究)
活動反思:
一次成功的活動,最主要是能吸引孩子積極參與,主動獲得知識經驗,體驗快樂。引導孩子們對身邊常見的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欲望這正是科學教育的首要目標,讓孩子在探索的過程中慢慢地習得一種學習方法和思維習慣。通過關注樹木變化,初步形成常綠樹落葉樹的概念,知道“像柳樹這樣春天樹葉都發芽了冬天樹葉一下子都落光的樹,我們叫它“落葉樹”,一年四季都有葉子的,叫常綠樹。”教學活動重過程、重情感體驗、重能力的培養。活動前要充分做好材料的準備,要充分考慮材料能在活動中發揮的作用和價值,以及幼兒與材料的互動形式。那樣孩子就能在活動中獲得更多的經驗和收獲。整個活動圍繞著“葉子”,孩子在愉快、輕松的氛圍下學習、感知,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對他們能力的培養:如觀察、比較、語言表達、傾聽等方面都提出了挑戰性的學習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