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教案怎么寫(通用3篇)
高一地理教案怎么寫 篇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繪制熱力環流過程圖并說出熱力環流的形成原理;能夠運用熱力環流來分析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現象。
【過程與方法】
通過動手做實驗,觀察實驗現象,養成動手操作的能力,能夠透過現象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驗探究,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養成探索自然、熱愛科學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
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及應用。
三、教學難點:
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
四、教學過程:
(一)設疑導入
播放《軍港之夜》歌曲,并且展示歌詞:軍港的夜啊靜悄悄……海風你輕輕的吹,海浪你輕輕的搖……
(二)新課教學
1.溫故知新:
①大氣運動的能量來源于哪里?
②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觀察熱力環流的實驗:
提供實驗器材、展示實驗。提問:玻璃缸內的煙是如何飄動的?為什么會這樣飄動?
3.探究熱力環流過程:
①引導學生分析圖中若A、B、C三地受熱均勻時,海拔高度越高氣壓越低,同一水平高度上氣壓相等。
②分析地區間冷熱不均引起的空氣垂直運動。
③分析空氣垂直運動導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氣壓差異。
④引導學生觀察等壓面的彎曲情況,得出等壓面的彎曲規律。
⑤分析同一水平面上氣壓差異形成的空氣水平運動,指出空氣在同一水平面上由高壓處流向低壓處。從而形成大氣的熱力環流。
4.揭開懸念:
再次播放《軍港之夜》歌曲,并且展示歌詞:軍港的夜啊靜悄悄……海風你輕輕的吹,海浪你輕輕的搖……
根據熱力環流的原理,判斷歌詞中的風向正確嗎?
學生根據已學的知識進行討論,繪制圖示,教師進行點撥和總結。
(三)拓展提升
討論分析城市熱島環流的形成過程,并提問:大氣污染的工業應該怎樣布局?
(四)小結作業
課堂小結:
熱力環流過程:太陽輻射→冷熱不均(熱力)→垂直運動→水平氣壓差→水平運動課后探究:
創設情境、制造問題:巴山夜雨是如何形成的?
五、板書設計
略
高一地理教案怎么寫 篇2
一、教材分析:
地殼是自然地理環境中眾多要素的基本載體。了解地殼的物質組成與物質循環,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前提。地殼的物質組成主要為礦物與巖石,地殼物質的運動,構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質循環過程,其中規模、歷時最長、影響最為深遠的就是地質循環。
二、教學目的:
1.了解礦物的定義及分類,能正確識別常見的礦物。
2.觀察巖石標本,說明三大類巖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3.運用示意圖說明三大類巖石的相互轉化過程。
4.結合實際,理解地質循環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5.通過對不對礦物、巖石的對比,初步學會對常見巖石的識別方法。
6.通過對常見礦物和巖石的簡易識別,了解礦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
7.通過填繪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說明地殼物質的循環過程,從而提高學習能力和想像能力。
三、教學重點:
1.三大類巖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2.地殼的物質循環。
四、教學難點:
1.正確識別常見的礦物。
2.地殼的物質循環。
五、教具:
教師:礦物、巖石標本、瓷板、多媒體課件
學生:采集巖石標本
六、教學方法:
講解法;圖表對比法;多媒體課件演示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在第一章,我們從宇宙的角度了解了地球,現在讓我們回到地球,站在地球上來認識人類的家園--地球。我們知道,地球從形成至今經歷了46億年,而在這漫長的時間里,其地表形態、大氣環境等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這些變化是由于什么引起的呢?
引起這些變化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那么自然環境中的物質是怎樣運動的?能量又是如何進行交換的呢?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課程地殼的物質組成和物質循環。
【講授新課】
(一)地殼的物質組成(板書、圖片、幻燈片并講解)
(1)礦物(板書并講解結合用表格形式講解)
1、礦產的概念(板書并講解)
2、礦產的基本存在形式(板書并講解)
3、礦物的硬度等級
4、礦產的形成
地殼中的礦物很少單獨存在,它們常常按一定的規律聚集在一起,形成巖石。
(2)巖石(板書并講解)
1、巖石的概念(板書并講解)
2、地球上主要的巖石類型、成因及主要特征(用表格形式講解)
研究表明,我們生活的地球已走過了她46億年的漫長歷史。在這46億年中,她經歷了滄海桑田的變化,其中規律、歷時最長、影響最為深遠的是地質循環。
(二)地殼的物質循環(板書并講解)
(1)地質循環(板書并講解)
(2)巖石的轉化(板書并講解結合幻燈片講授)
巖漿巖沉積巖
上變變風化
升熔質侵蝕
冷融作搬運
凝沉積
巖漿變質巖
熔融作用
特別講授:化石的地質意義
【復習新知】
地殼物質循環需要的時間很漫長,往往需要幾十萬年,有的要經過幾億年,遠遠超出了人類歷史的長度。從這個意義上說,巖石和礦產是不可再生的;因此,我們要提倡保護和合理利用礦產資源。
地殼的物質循環一刻也不停地進行著,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地表形態,只是地殼的物質循環一段時期內留在地表的痕跡而已。因此,在自然界中物質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地殼的演化。
高一地理教案怎么寫 篇3
[教學目標]
1、理解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
2、掌握各氣壓帶風帶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的成因與規律。
4、理解大氣環流的作用。
[教學重點]
氣壓帶、風帶的分布與移動規律。
[教學難點]
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
[教學方法]
多媒體交互式演示講解。
大氣環流是產生風云變幻的天氣現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氣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對世界各地的天氣和氣候有著重大影響,因此在第二單元中起著關鍵作用,是承前啟后的紐帶。
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形成,是教學大綱中要求學生能夠理解掌握并靈活應用的重點內容,同時也是教學中的難點內容。
如何設計課堂教學才能讓學生在有限的課時條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并在頭腦中形成正確的、立體的、動態的圖像呢?這是一直以來的一個難題。曾有人嘗試過多種教學方式:
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將學生分成不同緯度,形體活動演示教學、邊講解邊和學生一起畫圖的方式教學等等。
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問題就是將近地面與高空混為一談,沒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會靈活自覺地應用大氣環流的知識解決問題。只能靠死記硬背的方式來應付考試。
也曾考慮利用學校的現代化多媒體教學設備制作動態演示課件,但是時間、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網上教學資源庫中有這部分內容,且設計精美貼近教學時,便立即進行了教學嘗試,結果是喜人的。學生樂于通過觀察電腦動態演示,經過仔細思考,認真討論后自己總結得出答案。由于結論是學生積極動腦思考反復討論得出的,并且頭腦中有立體直觀的動態圖像,因此學生自我感覺思路清晰而嚴謹,應用起來就得心應手。
[教學過程]
課前復習:
讓我們用繪制簡圖的方式來回憶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
引入新課: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認識了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熱力環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區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全球高低緯度之間是否存在熱量差異呢?那么是否存在熱力因素引起的空氣環流呢?思考。
假設:
地表物質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運動。思考假設的含義:
無海陸高低之分;大氣運動只受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影響。
A組導學內容
1、赤道近地面空氣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還是下沉?極地垂直方向上空氣的運動狀況又如何呢?
2、赤道與極地之間的近地面,空氣在水平方向是由赤道向極地運動,還是由極地向赤道運動?
3、極地和赤道近地面氣壓差異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投影演示,相互間合作學習完成A組導學內容。
過渡:
地球實際上是在不停地運動的,單圈環流是不存在的。
那么大氣該如何運動呢?
假設:
地表物質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公轉。思考假設的含義:
無海陸高低之分;地球在不停地自轉。思考地球自轉會對大氣運動產生什么影響?
B組導學內容
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氣最終的運動方向是什么?為什么?學生仔細觀察,合作學習。
講述:
赤道高空北流的空氣在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下,于北緯30°附近高空偏轉為西風,之后,大氣運動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呢?請同學們合作學習,完成B組導學內容中的2~3題。
2、赤道高空的北流空氣不斷地流到北緯30°附近高空堆積起來,導致北緯30°附近高空的空氣在垂直方向上會如何運動?使得近地面氣壓升高還是降低?
3、北緯30°附近的近地面空氣分流、偏轉后的風向?學生仔細觀察,合作學習。
講述:
北緯30°附近被稱為副熱帶高氣壓帶。赤道附近~北緯30°附近的近地面
東北風風向常年不變,就好像一個人很守信用,因此,這個緯度帶被命名為東北信風帶。至此形成了低緯環流。而北緯30°附近~北緯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為中緯西風帶。
講述:
北緯60°(極地)附近近地面被命名為極地東風帶。
4、自北緯30°附近北流的空氣與自極地南流的空氣相比較,熱力性質是否一致?有何差異?相遇后兩種空氣的運動狀況有何不同?由此造成北緯60°附近近地面氣壓較周圍低還是高?思考、討論。
講述:
北緯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為副極地低壓帶。
5、北半球形成了幾圈環流?南半球是否會形成同樣的環流?
C組導學內容
1、全球近地面共分為幾個氣壓帶、幾個風帶?
2、全球近地面氣壓帶風帶的分布是否有規律可循?思考、討論,從而找出分布規律:
南北對稱、相間分布。
過渡:
氣壓帶風帶分布的緯度位置是否是固定不變的呢?讓我們把假設情境進一步接近實際情況來設定。
假設:
地表物質均一,地形平坦。
思考假設的含義:
考慮地球的公轉,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間移動。
D組導學內容
總結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移動而移動的規律。
板書:
形成高低緯度間冷熱不均——單圈環流——三圈環流——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
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大氣環流的形成過程及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前提是地球表面性質均一,但是地表是不均勻的,所以實際上的大氣環流要復雜的多,下節課我們再繼續研究。
[板書設計]
2.4全球性大氣環流
一、定義:
全球性有規律的大氣運動。
二、形成
高低緯度間冷熱不均——單圈環流——三圈環流——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