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說》精品教案(精選16篇)
《馬說》精品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理解《馬說》所闡明的深刻道理,學習托物寓意的寫法。
3、了解“說”的體裁特點。
教學重難點
1、掌握文中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3、學習托物寓意的寫法。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方法:
1、誦讀法:在教學過程中穿插朗讀,以期能熟讀成誦。
2、合作探究法:文中一些疑難點由學生討論,通過合作探究突破疑難,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朗讀磁帶
課前準備:
請學生課前預習課文,查找有關“馬”字的成語。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請學生匯報查找到的有關“馬”字的成語。就其中的“伯樂相馬”給學
生講關于伯樂的故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 解題
1、 簡介作者和寫作背景。(多媒體資料顯示)
2、 點明本文體裁,介紹“說”這種文體。
。ǘ嗝襟w資料顯示)
本文是一篇寓言性雜文,屬論說文體。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說”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寫法靈活,跟現代的雜文大體相近。
三、 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聽錄音跟讀,注意讀音、停頓。
2、自由朗讀,結合注釋,理清文意并完成下列練習。
(多媒體顯示)
(1)翻譯下列句子,并解釋加點的詞。
①祗辱于奴隸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
、谝皇郴虮M粟一石。 ③ 才美不外見。
、懿咧灰云涞,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2)區分下列虛詞的用法。
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 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不知馬也
策之不以其道
之 祗辱于奴隸之手
馬之千里者
3、老師指出文中要求掌握的特殊句式。
(多媒體顯示)
倒裝句:(1)定語后置:馬之千里者。
分析:“千里”是中心詞“馬”的后置定語
。2)狀語后置: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分析:“于”相當于“在”,“于奴隸人之手”是介詞結構的后置。
4、請一個學生翻譯全文,其他學生補充。
5、用簡潔的語言歸納文章每段的內容。
6、全班齊讀,深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四、 整體感悟
1、 提出問題,學生搶答。(用原文回答)
(多媒體顯示)
。1)文章開頭是如何闡述“千里馬”和“伯樂”的關系的?
。2)沒有伯樂,千里馬的命運會怎樣?
(3)千里馬的才能為何被埋沒?
。4)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馬者”的“不知馬”的?
2、 教師點評、歸納
3、 提問:文中哪句話點明了中心?
五、 品味詩文,推究文理
1、 分組討論,合作探究 (多媒體顯示)
(1)“策之”、“食之”、“鳴之”是什么句式,三個“之”字的用法是否一樣?
。2)本文三段文字都用一個“也”字收住,它們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3)文中的“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各有怎樣的寓意?
(4)作者借“千里馬”的遭遇,寄托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結合本文的寫作背景進行分析)
2、點明“托物寓意”的寫法,引導學生將其運用到平時寫作中去。
3、 全班齊讀課文,并背誦。
六、延伸拓展:
辯論:當今社會還需不需要“伯樂”?
七、課堂小結。
八、 布置作業。
1、古代還有哪些懷才不遇的文人,請搜集其作品。
2、 課外閱讀《龍說》,進一步了解“托物寓意”的寫法。
3、 背誦課文。
九、附: 板書設計
馬 說
韓愈
伯 善 識 千 不 識 食
樂 有 里 無 馬
馬 者
。ㄗR才者) (人才) (庸人)
《馬說》精品教案 篇2
《馬說》教學教案的設計
【教學目的】
1、 熟讀課文,理清思路。
2、 理解課文所蘊含的寓意。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好!我來自榕江一所農村初中,很高興能與同學們共度一段愉快的學習之旅。雖然樂里到凱里只有100多公里,但如果要騎馬來這兒,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咱們今天就來共同學習一篇關于“馬”的文章吧。請翻開書第174頁《馬說》。(大屏幕顯示)
二、釋題及作者簡介
1、“說”,古代的一種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跟現在的雜文相似。課題可簡單地理解為“說馬”。(大屏幕顯示)
2、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散文尤為著名,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29歲才初登仕途,但為官路上受挫頗多,懷才不遇的思想極為強烈。(大屏幕顯示)
三、研讀課文
1、教師范讀(目的是讓學生感受語氣,初步感知大意。)
2、學生齊讀(目是讓學生熟悉文句,進一步感知大意。)
3、學生思讀,討論理解
⑴ 教師引語及提問:同學們以同桌為小組,結合課文注釋讀課文理解文意,找出作者在文中提出觀點,看哪小組同學完成得又快又準確?(巡視備問)。(大屏幕顯示)
明確:作者在課文第一段首先提出論題: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接著提出自己觀點:因“伯樂不常有”,“雖有名馬”卻“不以千里稱也”是不可避免的。(即“千里馬”常被埋沒。)
、 教師引語及提問:同學們說說論題中“伯樂”與“千里馬”是什么關系?
明確:“伯樂”決定著“千里馬”的命運, “千里馬”依靠 “伯樂”生存。
⑶ 教師引語及提問:明白了論題中兩者的關系,也找到了作者的觀點,同學們繼續以同桌為小組讀課文第二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樣論述自己的觀點的?
明確:作者舉例論述了“千里馬”被埋沒。作者認為,“千里馬”沒能表現出日行千里的才能,原因在于“食馬者”不知馬,因為他只用對待普通馬的方式喂養千里馬,千里馬因“食不飽,力不足”,才能才被埋沒。由此可知,“食馬者”平庸淺薄。流露出作者的譴責之意。
、 教師引語及提問:同學們,我們已經明白了“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是“食馬者”的無知,F在,我們把第三段齊讀一遍,想一想,作者又作了怎樣的論述?
明確:作者在這一段還是繼續寫了“食馬者”不知馬的表現,而且還刻畫了一個特寫鏡頭──“食馬者”“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更進一步地指出:“千里馬”被埋沒是由“食馬者”的不知馬造成的。在這個鏡頭中,我們可以看到,“食馬者”的不知馬簡直到了讓人難以接受的地步,他不只平庸淺薄,還狂妄無恥!作者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于是發出質問:“其真無馬邪?”同時還作了肯定的回答:“其真不知馬也!北磉_了作者對“食馬者”“不知馬”的強烈憤慨。
⑸ 教師引語及提問:第二、三段都是論述“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是由“食馬者”“不知馬”造成的,這些內容是否重復了?
明確:沒有。第二段是從千里馬的角度論述的,而第三段是從“食馬者”的角度論述的。
⑹ 教師引語及提問:誰能說說課文的思路是怎樣的?
明確:先提出觀點,“千里馬”常“不以千里稱也”,指出其命運的悲哀;接著從從千里馬的角度論述的“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是由“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最后,又從“食馬者”的角度論述“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同時,斥責了食馬者的愚妄,并以“其真不知馬也”歸結全文主旨,表達了作者對“食馬者”“不知馬”的強烈憤慨。
4、學生齊讀
目的是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四、綜合理解
討論理解下列問題:
1、課文通篇不離千里馬,是否只是就“馬”說“馬”?(大屏幕顯示)
明確:不是。文章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的現象,揭露了埋沒人才的社會現狀。
2、文中“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各比喻什么樣的人?
明確:“伯樂”比喻善于發現人才的賢士,“千里馬”比喻人才,“食馬者”比喻摧殘人才愚妄淺薄的統治者。
3、本文通過千里馬的遭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大屏幕顯示)
五、明確:本文通過千里馬的遭遇,闡述了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摧殘的原因,表達了作者對封建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強烈憤慨和懷才不遇的思想。
六、課堂收束
由于時間關系,我們今天的學習之旅只能到此為止了,請同學們利用課外時間把這篇課文背誦下來。在這即將分別的時刻,我祝愿大家,在未來的學習中收獲多多、快樂多多!
《馬說》精品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了解文章的整體思路。
2.學習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教學方法】教師講授;學生自主探究;多媒體輔助。
【課時分配】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并解題
初中時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叫《馬說》,《馬說》實際上是“說馬”,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說老師”,說“從師風尚”的文章,叫《師說》。
“說”是一種文體,偏重于議論,可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
二、作家作品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郎”。死后謚“文”,故又稱“韓文公”,作品收錄于《昌黎先生集》。
韓愈和柳宗元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提出了“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語言質樸,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優秀散文傳統、倡導古文運動,把當時的文體從矯揉造作的駢體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礎,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寫作背景
魏晉以來,門第制度十分嚴格,分為高門和寒門,門第觀念嚴重破壞了從師學習的風氣。到唐代,魏晉以來形成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關于韓愈寫此文的背景,從柳宗元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一段可見一斑。柳宗元說:“由魏晉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庇纱丝梢婍n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師道,勇氣可貴,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四、初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看書下注釋,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義,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標記。
2.教師板書需正音的字:
愚(yú) 句讀(dòu) 諛(yú) 經傳(zhuàn)
郯(tán) 萇(cháng)聃(dān) 蟠(pán) 巫(wū)
3.請學生朗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并注意斷句,聲調等。
五、分析課文第1段
(一)朗讀:齊讀;單讀。
。ǘ⿲W生根據注解自己疏通文意。把第一段分為三層,學生分a、b、c三組,每組一層。然后每組推舉代表,向大家翻譯課文。
(三)總結本段的語法文言文知識:
1.通假字:受-授
2.古今異義
學者:古-求學的人;今-在學問上有較高造詣的人。
無:古-無論;今-沒有。
眾人:古-普通人;今-很多人。
3.一詞多義
之:
① 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 人非生而知之者
、 吾從而師之
、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所以:
①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
③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乎:
、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 其皆出于此乎
也:
、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② 吾師道也
《馬說》精品教案 篇4
課文分析:《馬說》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寫法,通篇寫馬,實則寫人。以千里馬不遇伯樂喻賢才難遇明主,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針砭和控訴;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文章對自己不著一字,憤懣不平之情和窮困潦倒之感卻充溢其中。
一、教學目標
。ㄒ唬┲R與技能:
1、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作者的思想,領會文章的寓意。
3、了解作者及文體特征。
。ǘ┻^程與方法:
1、加強朗讀訓練,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督促學生疏通詞句,翻譯課文,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體會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ㄈ┣楦小B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認識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態,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實現自己的宏圖大志。
二、重點、難點:
。ㄒ唬┲攸c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體會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伯樂與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
(二)難點
1、引導學生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
2、體會本文簡練、含蓄的語言特點。
教學方法:
1、自主學習法。
2、誦讀品味法。
3、創造性學習法。
三、教學時數:
1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請看屏幕,屏幕上畫的是什么?(馬),你們能列舉出有關馬的成語嗎?(學生列舉)那么,我們把能日行千里的馬稱為什么呢?(千里馬)同學們聽說過“伯樂相馬”的故事嗎?
今天我們來學習《馬說》,相信在學完課文以后一定會讓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系有進一步的認識。(屏幕顯示課題)
(二)作者及文體簡介
1、作者簡介。
2、寫作背景。
。ㄆ聊伙@示)韓愈初登仕途時,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請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門被守門人擋在門外。盡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后相繼依附于節度使董晉和張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作《馬說》,發出“伯樂不常有”的感嘆。
3、文體簡介
“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說”的語言通常簡潔明了,寓意深刻;寫法較靈活,跟現代的雜文大體相似,通常彩以小見大的辦法,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說明事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托物寓意”!罢f”就是“談談”的意思,“馬說”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如:《愛蓮說》、《捕蛇者說》、《師說》就屬這一文體。
(三)朗讀教學
初讀課文,正音上口:教師配樂范讀全文(要求:明確讀音,停頓,語調);學生齊讀課文,了解全文大意。
二讀課文,整體感知:以小組為單位,互讀課文,對照注釋,大膽提出疑難問題,做出標記,準備在課堂提問。
。ㄋ模┱n文分析:
1、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請一位同學朗讀第一自然段。學生就第一自然段不理解的地方提問,教師解答疑問。
。2)解決重點字詞(屏幕顯示)。
(3)請同學翻譯第一自然段,概括段意:說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4)思考鞏固:
①文章一開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與“千里馬”之間的關系的?
、跊]有遇見“伯樂”,“千里馬”會有怎樣悲慘的遭遇呢?
(5)小結:文章一開篇就提出了“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的見解,這就說明了千里馬對伯樂的依賴關系,即伯樂對千里馬有決定的作用。
因為除伯樂以外沒有人能識別千里馬,既然如此,千里馬的命運就決定于是否有伯樂來發現它了,而實際的情形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所以千里馬的悲慘命運簡直就具有必然性了。
不少的千里馬不僅找不到一個一般水平的牧馬人,而且“祗辱于奴隸人之手”,受盡無知小人的氣,更令人悲憤的是,這些寶馬竟然成雙成對地死于槽櫪之間,其遭遇之不幸,結局之慘痛,真非筆墨所能形容,從字里行間可見作者的痛惜之情。
2、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男同學朗讀第二自然段,以競賽的方式解決難字詞。
。2)請同學翻譯第二自然段,思考鞏固:
①“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②“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圩髡呤窃鯓訉Α笆绸R者”的無知發出強烈的譴責的?
(3)概括段意:提示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
。4)小結:這一自然段,作者著力刻畫了“食馬者”與千里馬之間的矛盾,
作者先從千里馬的食量說起“一食或盡粟一石”,這是夸張的說法,但這正突出千里馬的食量大大超過普通馬,而這一點決非是那些“食馬者”所能知道的,他們只是按照普通馬的食量來喂養它,所以千里馬“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作者最后發出“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對“食馬者”的無知的憤怒譴責的感情發展到高潮。
3、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1)女同學朗讀第三自然段,請同學提出疑問,其它同學幫助解決。
。2)點明幾個重要的字詞的解釋:策、道、材、通、臨、其、邪。
。3)請同學翻譯這一自然段。
。4)思考鞏固:
、僮髡呤侨绾瓮闯狻笆绸R者”的“不知馬”的?
、谀木浔憩F“食馬者”以“知馬者”的身份嘆息的?
③文中哪句點明了全文的主旨?
(5)概括段意:對執策者的“不知馬”進行辛辣的嘲諷。
。6)小結: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畫執策者的形象,把“真無馬”與“真。
不知馬”對照起來,生動地提示了執策者的愚蠢和荒唐,最后又以“其真不知馬也”結住全文,更有力地表達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4、歸納一詞多義及通假字現象(屏幕顯示)
(五)推究文理。
1、齊讀課文
2、理解文章結構:本文雖短,結構卻十分精巧。
作者先從正面提出問題:“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然后筆鋒一轉,“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從反面展開議論,千里馬和伯樂的依賴關系是如此密切,而伯樂卻不常有,千里馬被終身埋沒的命運也就不可避免了。
接下去,自然就寫到千里馬被埋沒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現的原因,對無知的“食馬者”發出強烈的譴責,進行了辛辣的嘲諷。
最后又對食馬者的無知進行痛斥,歸結出“其真不知馬也!”這一貫穿全文的中心。(屏幕顯示版書)
3、理解文章的深層寓意
提問:作者所說的“食馬者”、“伯樂”、“千里馬”僅僅指傳說中的人和物嗎?
明確:不是,“千里馬”比喻人才;“伯樂”比喻慧眼識才者;“食馬者”比喻愚妄無知的統治者。文章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現象,表達作者強烈的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屏幕顯示版書)
。┢肺兑饩
1、文章連用了十一個“不”字,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明確:表達了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強烈不滿和譴責。
2、第一自然段都以“也”字作結,這三個“也”字所表達的語氣是否相同?
明確:第一個“也”流露出無限痛惜之情;第二個“也”表達了作者的憤怒譴責;第三個“也”是對“食馬者”的深刻諷刺。
(七)擴展延伸
有人說“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的觀念是片面的,不能把發現千里馬的希望寄托在伯樂身上。伯樂難道就一定是公正、無私的嗎?如果你是千里馬,你會怎么做?(同學們自由討論、發言)
(八)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學習了本篇課文,請你給韓愈寫一封信,談談你學完本文的感受。
《馬說》精品教案 篇5
一、說教材
《馬說》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寫法,論述的是識別和選拔人才的問題,但通篇無一字談到人才。作者將人才比做千里馬,將愚妄淺薄的統治者比做食馬者,集中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抒發了懷才不遇、
有志難申的知識分子的憤懣與不平之情,對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統治階級進行了嘲諷和鞭撻,巧妙地發揮了針砭時弊的作用。
二、說目標
根據教材和中考復習的需要,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熟練背誦,準確默寫課文;積累文學常識及重點文言詞句;理解課文內容、主旨及寫作手法;反復練習,提升能力。
2、過程與方法:自主學習,教師點撥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在當今社會能夠充分展示自己,實現人生價值。
三、說重點
掌握重點的字詞以及文章內容。
四、說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主旨及寫作手法;
五、說教學過程
(一)、引入
。ǘ、背默
1、 出示要求:
準確流暢地背誦全文
準確無誤地按要求默寫
2、自由背誦—→同桌檢測—→指名背誦—→齊誦
3、默寫全文并按要求畫出下列句子:
、傥闹忻鑼懬Ю锺R悲慘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②極寫“食馬者”愚昧無知(“不知馬”的具體表現)的排比句是________
③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根本原因(文章論點)是_________________
、茇灤┤牡闹行木涫莀________
。ㄈ⒎e 累
1、出示要求:
積累相關文學常識
積累本課重要的文言詞句
2、 學生自行梳理總結
3、檢測
4、師補充文學常識
、訇P于“說”
“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看法,雖是議論文體,卻講究文采。
、陉P于韓愈
韓 愈: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謚號“文”,又稱韓文公。在文學成就上,同柳宗元齊名,稱為“韓柳”。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世稱其“文起八代之衰”,
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恶R說》選自韓愈的《雜說》。
5、檢測對文言詞句的理解:
、耪页霾⒔忉屜铝芯渲械耐僮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才美不外見
食之不能盡其材 其真無馬邪
⑵一詞多義(理解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
一食或盡粟一石 食之不能盡其材
其真無馬邪 其真不知馬也
策之不以其道 執策而臨之
安求其能千里也 雖有千里之能
、抢斫庵匾难栽~語
一食或盡粟一石 執策而臨之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故雖有名馬 安求其能千里也
。ㄋ模⒗斫
1、自行梳理課文主要知識點。
提示:可分別從課文內容、文章結構、表現主題、寫作手法等角度說說你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檢測:
生口頭展示梳理的知識點
師小結
⑴寫法與主題
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寫法,以千里馬不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諷刺了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不重人才、摧殘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之情。
、平Y構特點
正面提出問題并反面展開議論→→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強烈的譴責,辛辣的嘲諷。以“伯樂不常有”開始,中間以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千里馬“才美不外見”寫食馬者的無知及其造成的惡果,
然后對食馬者的無知進行痛斥,最后歸結出“其真不知馬也!”這一貫穿全文的中心句。
(五)、練 習
1. 本文作者是我國唐代文學家_________。
2、本文用托物寓意的寫法,把_____比作千里馬,把_____________比作食馬者,反映了古代統治者_________、________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的憤懣之情。
3、千里馬是客觀存在的,可文中為什么說“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4、根據文意,說說應該怎樣正確對待“千里馬”及人才?
5、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馬”,而尚未被“伯樂”發現,你該怎么做?
《馬說》精品教案 篇6
語文考試,學生是在高度集中、高度緊張的情況下完成語段閱讀的,閱讀的內容往往給學生留下終生難忘的印象.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韓愈《馬說》司馬光《資治通鑒》比較閱讀答案,僅供各位同學參考和學習,旨在讓同學們更好的把握《馬說》和《資治通鑒》文章的重點內容,并有所啟發和收獲。
韓愈《馬說》司馬光《資治通鑒》比較閱讀答案
閱讀下面的的文言文,完成7-10題。
【甲】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韓愈《馬說》
【乙】上①令封德彝②舉賢,久無所舉。 上詰之,對曰:“非不盡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③,豈借才于異④代乎?正⑤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
——司馬光《資治通鑒》
注釋: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人名。③致治者:使國家達到大治的人。④異:其他的。⑤正:只
7.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2分)
(1)策之不以其道 策: (2)正患己不能知 患:
8.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漢完全不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一食或盡粟一石 食之不能盡其材
B.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安可誣一世之人
C.駢死于槽櫪之間 豈借才于異代乎
D.鳴之不能通其意 其真不知馬也
9.用現形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譯文:
(2)非不盡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譯文:
10.甲乙兩文在使用和選拔人才方面給我們哪些啟示?(4分)
答:
韓愈《馬說》 司馬光《資治通鑒》閱讀參考答案
7.(1)用鞭子打,驅趕(2)擔憂,擔心(每小題1分,共2分)
8.B(2分)
9.(1)想要跟普通的馬一樣尚且辦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每句1分,共2分)
(2)不是“我”不盡心,只是到現在也沒有發現杰出的人才罷了,后句也可譯為“只是當今沒有杰出的人才啊!”(2分)
10.要重視人才,善于識別人才,愛護人才,能夠用人所長,避其所短,不要讓有識之士、有才之人,報國無門,英雄無用武之地。(共3分,要點答出2點即得2分,最后一個要點2分,共4分,在表述上意思對即可)
《馬說》精品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了解“說”這種文體的特點。
反復朗讀并背誦課文,積累重點文言詞句。
理解“千里馬”“伯樂”“食馬者”的比喻義,體會托物寓意的寫法。
【教學重點】
翻譯并背誦課文
體會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圖片導入:
。ㄒ唬㏄PT上展示徐悲鴻《六駿圖》
師:在上課之前我們先來欣賞下這樣一幅圖,這是著名畫家徐悲鴻先生所畫的《六駿圖》。畫面上的幾匹馬意氣風發、縱橫馳騁,我們今天要了解到的這種馬,它的遭遇確實截然不同。到底是什么馬呢?學了韓愈的《馬說》我們就明白了。那有哪位同學能簡要的介紹下你所了解的韓愈呢?
生:韓愈,字退之。
師:這位同學答除了一部分,讓我們看一下有關韓愈的有關介紹。同學們請看大屏幕,自己默看。(PPT展示韓愈生平)好,同學們請看一下標題《馬說》,在我們以前的學習過程中有沒有和這篇文章類似的標題?
生:有。師:有哪些?
生:《愛蓮說》
師:那這些標題中都有“說”,說是一種文體,有哪位同學能來說一說這種文體的特點?
生:議論題材,作者發表自己的觀點。
師:好那我們來看一下“說”這種文體有什么特點?(PPT展示,大家來看一下。)接下來我們就進入課文的學習。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是要掌握字詞翻譯。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在朗讀之后小組進行討論,每組組長上來抽簽。(在最開始的時候進行任務分配)
二、朗讀課文,實現讀準、讀對停頓
。ㄒ唬┳寣W生拿出導學案一起讀一讀文言字詞積累中的第一題。
(二)請生讀課文,并讓同學點評。(讓生指出需注意的字詞及停頓,PPT展示重要字音)
(三)音頻范讀。
師:同學們都讀的很正確,現在請同學們聽一聽音頻。(有些同學聽的很認真并未能做好注釋這樣的學習方法是十分值得學習的。)
三、掌握字詞及全文翻譯
(一)請生將導學案中的重點字詞答案寫在黑板上,并生進行點評。
師:在這篇課文中還有哪些字詞我們應該注意?
。ǘ┱垖W生翻譯,并進行點評。
之后挑出重點句,開火車形式下來進行翻譯。
四、分析文章內容
。ㄒ唬⿴煟航酉聛砦覀冞M一步去學習文章內容,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請大家看這幾個小問題:(1)千里馬與伯樂的關系?(請用課文原句回答)
答案: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2)千里馬和伯樂是客觀存在的,為什么作者要說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呢?答案:伯樂對千里馬有重要作用。
師:但是這篇文章中的千里馬并沒能遇到伯樂而是遇到(生答:食馬者和奴隸人)
。3)食馬者是怎樣對待馬的?(用課文原句回答)答案:策之不能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才,鳴之不能通其意。
(4)食馬者這樣對待千里馬造成了什么后果?(原文)
答案:1.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2.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5)這樣對待千里馬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即為什么要這樣對待千里馬?(原文)
答案:1.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其真不知馬也。
師:課文中“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鼻楦羞_到了高潮,這兩句話大聲斥責了那些食馬者。課文圍繞一個中心即千里馬的才能被埋沒被摧殘進行分析。這是伯樂不常有造成的,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造成的。那么文章寫千里馬真的只是在寫千里馬嗎?請生回答導學案中主題探究。(千里馬、食馬者、伯樂的比喻義)
這種寫法叫做“托物寓意”,那么作者借此表達什么樣的情感?
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對統治者埋沒人才的抨擊
五、拓展延伸
在韓愈所處的社會存在這種現象,那么在我們的社會有沒有這樣的現象?如果你是“千里馬”,如果沒有遇到“伯樂”你會怎么對待?
生:各抒己見。
總結:1.相信是金子總會發光。2.不斷的完善自己。3.抓住機會去展示自己。
六、作業布置
1.背誦課文
2.拓展延伸寫一寫
3.相關練習朱靜思
《馬說》精品教案 篇8
滄州第五中學 王凱梅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馬說》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第五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該文是唐代大文學家韓愈于大約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作的。其時,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本文正是以良馬喻英雄,謂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樂,才可發揮才干,否則很可能遭埋沒,極寫知遇之難,寓意委曲深致,文氣矯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勢。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并對統治者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和控訴。
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國古代文人用文字來書寫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不平。
二 教學目標 及重點、難點的設定
根據新課標提出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結合本單元的教學和課文自身的特點,本篇文言文的教學目標 設定如下:
1. 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 使學生了解作者韓愈懷才不遇的情感,理解“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的主題。
3. 明確文章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理解“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培養學生對人才的認識。
了解托物寓意的寫法,領悟作者飽滿于字里行間的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是本課學習的重點。聯系作者的生活經歷,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學習的難點。
三 教學方法設計
新課標指出 “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思考”。 為了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我加強了課文的朗讀環節,以語氣作為切入點,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方法,帶動學生體會文章字里行間蘊含的強烈憤懣不平的感情。
加強積累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環節,所以我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采用了開放式討論法、提問法、練習法等等教學方法鞏固學生的文學積累。
四、學法指導: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于初中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為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走進韓愈的生活經歷,理解有才之人懷才不遇的痛苦,從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強烈不平和悲憤之情。
五、課時安排: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并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于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并且體貼它啊。 由《神雕俠侶》中楊過遇小黃馬的經歷導入 。
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文理解營造一個情感氛圍。
(二)誦讀感知:
1.聽課文錄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頓節奏和重音。
2.領讀,由教師帶領全班學生一句一句的讀,體會文中11個“不”字的語氣。
3.學生對照課文注釋小聲讀,體會句中關鍵字詞表達的感情。
4.男女同學各一名代表朗讀,針對學生朗讀情況,學生自評,教師適當點撥。
教師提出討論題:為什么韓愈會在文章中流露出這樣強烈的憤懣不平之情?提示學生;聯系韓愈的生活經歷。請學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作家、作品的資料;教師視學生交流的內容強調作者25歲已高中進士,但一直得不到重用的懷才不遇的經歷。從而明確文章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理解“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
5.細讀第三段,體會“天下無馬”、“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的語氣。
讓學生理解有才之人懷才不遇的痛苦,從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強烈不平和悲憤之情,體會到明君對人才的重要性。
6.讓學生想象自己就是韓愈,齊讀全文。
本設計力求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課文材料,體現新課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的理念。通過多層次誦讀,師生共同研討部分句段的朗讀技巧。領悟作者飽滿于字里行間的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ㄈ )積累提升:
1. 譯讀積累:分小組合作串譯課文,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獨立圈點總結出文中的重點詞句。教師提示學生研究“策、其、食”的不同用法。
這個環節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學法,能使每一位同學都參與到課堂上來,成為課堂的主角
2. 交流探究:每組派出代表,或翻譯全文,或交流重點詞句,或提出質疑。
解詞練習,教師提出:故、或、雖。以前在何處學習過?
3. 背誦積累:
4. 知識遷移:1)以“懷才不遇、壯志難酬,有太多的中國文人有這樣的遭遇了。”為開頭寫一段話,融進這些失意的文人以及他們表現這種情感的文句詩句。
2)討論:當今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怎樣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盡其才?
這個環節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加深學生對于中國古代文人懷才不遇整體印象,認識到這是個時代的悲劇。然后再聯系到今天的生活,拓寬其對人才的認識。更好的達到本文的情感目標。
附:板書設計
五、拓展探究
1.你還知道哪些懷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寫了些什么作品?
2.他們作品大多寫些什么內容?
馬說
3.如果你懷才不遇,你學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結果,寫成一篇小短文,下節課交流。 (識別人才的人)伯樂不常有 ——不以千里稱也 (痛惜)
(埋沒人才的人)食馬者不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憤怒)
(有才能的人 )其真無馬也邪 ——其真不知馬也 (嘲諷)
托物言志
《馬說》精品教案 篇9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題目是《馬說》,它是語文版九年級(上)第七單元中的一篇文言文。這篇文章是唐代文學家韓愈散文中的名篇。文章運用托物寓意的寫法,短小精悍,寫得曲折而暢達,有雄辯氣勢。馬說借有關伯樂和千里馬的傳說,將愚妄淺薄的統治者比作“食馬者”,將人才比作“千里馬”,集中地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對統治者有眼不識英雄和摧殘人才的現象進行了猛烈的抨擊。
設計依據: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引發學生的思考:當代千里馬是否也要依賴于伯樂?
二、說教學目標
通過這篇文章的教學,我準備達到以下目標:
1、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作者的思想,領會文章的寓意。
3、引導學生認識到人才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
設計依據:這一教學目標的設定是根據新課標提出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培養學生樹立遠大理想,不斷完善自身素質,成為執著,堅毅人才。
三、說重點難點
本課重點:
1.掌握文章思想內容。
2.理解托物寓意的寫法。
本課難點:
1.理解托物寓意的寫法。
2.如何理解“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四、說教法學法:
教法:誦讀法、引導法。
學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
設計依據:誦讀法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必須貫徹以學生為主體和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教師應引導并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
五、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教師講述伯樂相馬的故事,啟發學生思考在現實社會中,什么樣的人被稱為“千里馬”,什么樣的人被稱為“伯樂”,“千里馬”與“伯樂”之間是什么關系。
2、解釋“說”。
明確“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大多是以華麗的言辭來陳述作者對某個問題的見解。
3、整體感知課文。
1.教師范讀課文。
2.學生反復朗讀課文。
3.學生默讀課文,并結合課下注釋疏通文意,標出不懂的詞語和句子。
4.學生分小組討論解答翻譯中的問題。
5.有疑問的提出來由老師解答。
邊探究文本邊朗讀,解讀到一定的深度,朗讀也到位了。
設計依據:我設計這個環節,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在教師的指導下,掃清字詞障礙,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并積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的常見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和通假字現象,培養學生依據文脈推斷詞義的能力。
4研讀課文。
由學生朗讀課文,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討論。
。1)請找出第一段中作者的觀點是什么?你們同意他的觀點嗎?
明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學生討論,各抒己見)
(2)在作者的觀點中,還包含著一個反命題:無伯樂,則無千里馬。那么,這句話實際闡明了伯樂與千里馬的關系。什么關系呢?
明確:伯樂對千里馬的命運起著決定作用。
。3)如果沒有了伯樂,用原文中的語句來回答千里馬的命運會怎么樣呢?
(4)朗讀第二段,說出千里馬才能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學生討論回答: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無知”會造成什么樣的惡果呢?用書中原句回答。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6)文中還有哪些語句同樣表現出食馬者的無知呢?
第三段中:策之不以其道,……“天下無馬”。
(7)食馬者的無知是因為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食馬者的愚妄和淺薄。
(8)作者對食馬者是抱著一種什么樣的態度呢?對千里馬又是懷著什么樣的感情呢?
學生討論,教師明確:對千里馬是同情,對食馬者是強烈的譴責與辛辣的嘲諷。
(9).找出本文論述的中心句。
.教師小結:我們很容易得出結論,文中的千里馬并不是真正的千里馬,而文中的食馬者也并不是真正的食馬者。作者實際是借寫千里馬的不幸遭遇來表現封建社會中人才的命運。這種寫法叫做托物寓意。
設計依據:以上過程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并且側重于引導學生從文本中去發現問題。借助問題對文章結構和寫法進行梳理,讓學生對文章做更深一步的理解。
5總結:本文圍繞“不知馬”這個中心,反復進行論述。開頭說“伯樂不常有”,歸結到千里馬“不以千里稱”;中間由食馬者的“不知”說到“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最后更痛斥執策者的無知,并由此導出全文的結句“其真不知馬也”,點明了中心。
6擴展和延伸
擴展:請同學們思考一下,對于統治者摧殘、埋沒人才的現象,韓愈進行了猛烈的抨擊。那么,韓愈通過本文表達的希望是怎么對待人才呢?
學生討論。不強求一致。(善于識別人才,對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養之以厚祿,任之以重權,使他們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
延伸:在封建社會中,人才的命運只能寄托在統治者身上。那么,在當今社會中,是不是也同樣先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呢?請同學們發表自己的見解。
(應重視伯樂的作用,但同時人才也應該抓住機遇,充分展示自己,讓伯樂和其他人去發現自己。)
7.作業設計。
完成課后練習一、二,并當場嘗試背誦課文。
《馬說》精品教案 篇10
安徽省當涂一中 陳帆 郵編243100 電話0555---6726918
[學習重點] 1、說的文體特點 奇巧而善辯 “文藝性的議論文”
2、《馬說》的寓意 比喻說理
3、虛詞“也”的用法,體會文中的“氣”
[學習難點] 1、由“馬”到“意”,透過文中情,體會文中氣
2、虛詞“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
3、歸納這一類懷才不遇文學的共同特點,做一點初步文學研究
[教學輔助]多媒體課件制作、增加教學的直觀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法初探] 1 鏈接教學,決不滿足于某一課的內容,提倡大容量,以本課內容為核心,將課內、課外相結合,讓學生廣泛地閱讀
2、初步的研究性教學,一課上完,不以解決了所有的問題為滿足,而是重新提給學生新的問題。一課上完是終點,同時也是起點,是某個問題研究的起步。
3、主張“情氣說”,作者寫時以情使氣,以氣結句,我們讀時反過來由句尋氣,由氣悟情
[教學過程 ]
(一) 課前 準備 1、馬年說馬 學生說有關馬的成語,指名另一個學生解釋
2、教師說一個關于千里馬的故事“伯樂相馬”“知己”這個詞的來歷(見大屏幕)“知己---彼此互相了解而情深意切的人” 見《戰國策---楚策四》
。ǘ╉n愈其人
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學家,散文尤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 的美譽。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昌黎先生集》
韓愈其人有杰出的才華,可他的政途卻多坎坷 請看下表
時間 原因 結局
貞元11—16年(795—800年) 求仕 不得志 有“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的感嘆
貞元19年
。803年) 上書言京畿百姓窮困,請求緩征徭役,租稅, 被貶為陽山令;
元和14年(公元819年),
卒于824年 韓愈上著名的《諫迎佛骨表》力諫, 幾招殺身之禍,后經友人鼎力營救,被貶為潮州刺史。
學生齊背《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中竟然想到了死,“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心情抑郁,悲傷到了極點。這種抑郁的心情一般都注定他們不會長壽!澳晡此氖暶C,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
。ㄈ╆P于“說”
奇巧---有形象 善辯—有觀點 “文藝性的議論文”
托物寓意,通過具體的形象來說理,是這種文體的特點。
韓愈就是一匹千里馬,他有“日行千里之能”,但在封建社會,他懷才不遇,屢遭貶斥。他對在位者的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有強烈的憤慨與不滿,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來,所以,他就托物寓意,借寫千里馬的遭遇,來寫封建社會人才的遭遇。
看課外閱讀《雜說一 龍說 》 (君臣關系 互相依靠,才有作為)
。ㄋ模⿲W生讀課文,感知文意
。ㄎ澹w納整理字詞
實詞 古今詞異義表
詞語 故 雖 稱 等 安 策 道 通 臨 是 或
意義 今
古
古意 今已不用------祗 駢 槽櫪 石
通假字-----祗同只 食同飼 見同現 邪同耶 材同才
第二節四個“食”讀音 食1食4---shi 吃 食2食3----si 飼
虛詞 而 之 其 以 也
而 a轉接 可以譯為“卻,可是” b順接 可以不譯
之 a結構助詞“的” b 代詞,代人或物 c 無意義,句中停頓
d 幫助構成倒裝,無意義
其 a代詞,代人或物 b 代詞 他的 它的 c 指示代詞 那種
d 反問語氣詞 難道 e 推測語氣詞 恐怕
以 a介詞 因為 b介詞 按照
也 a 肯定語氣 b反問語氣 c 推測語氣 d句中停頓
練習:
而 1、而伯樂不常有2、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執策而臨之
4、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之 1、祗辱于奴隸人之手2馬之千里者3、策之 食之 臨之
4、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策之不以其道3、不能盡其材
4、其真不知馬也 5、其真無馬邪6、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7、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以 1、不以千里稱也 2、策之不以其道
也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其真不知馬也3、不以千里稱也
(六)課文學習指導
第一節:伯樂知馬 (伯樂對千里馬命運起著決定作用)
首句--- 千古感嘆 到底是先有伯樂,還是先有千里馬?作者為什么要這樣說?(學生討論,教師總結)全文觀點----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次句---憤憤不平 千里馬倒常有,可沒有伯樂發現,憤世嫉俗。
末句---描寫千里馬的終身遭遇,“不以千里稱也”“也” 肯定語氣,寄予無限同情。
第二節:不知馬,害了馬(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首句---千里馬的特點 特別能吃,因此特別能跑。
次句---全節之關鍵,“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以上冷峻陳述
末句---“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一頓,作低回之勢。接著,以“不飽,不足,不外見,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層層蓄勢,反問作結!耙病 反問語氣,憤怒譴責“食馬者” 害了千里馬,向讀者尋求公道與正義。
第三節:太不知馬(辛辣嘲諷“食馬者”的愚妄無知)
首句---活畫“食馬者”的愚妄無知的丑態
神態 [執策而臨之] 洋洋自得 愚妄淺薄
語言 [天下無馬] 有眼無珠
末句---發表感嘆 歸結全文中心 “不知馬”
其真不知馬也“也”推測語氣,辛辣嘲諷“食馬者”的愚妄無知。
句末可以用“!”(強烈的諷刺感情)“?”(推測語氣,表達自己的觀點)
“!保▎柖蟠,一錘定音)學生可以自由討論,發表看法。
。ㄆ撸•歸納寓意,附板書設計 ,并作課外拓展。
學生思考:本文的觀點是什么?形象是什么?借伯樂與千里馬來比喻什么
板書設計
馬說
韓愈
伯樂---- 不知馬---- “食馬者”----
。☉嵟l責) (辛辣嘲諷)
千里馬----
。o限同情) 知馬
害了馬---- 全文觀點----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課外拓展 政途多失意 悲憤出奇文
---中國古代懷才不遇文學初探
1、 你還知道哪些古代文人懷才不遇?寫了些什么作品?
2、 他們作品大多寫些什么內容?山水風景,男女之情,詠史懷古,托物寓意
3、 如果你懷才不遇,你學古代文人哪一位?
a韓愈 懷才不遇文學b蘇秦 懸梁刺股發憤c董邵南 另尋高就發展
將上述你的觀點 寫成一篇小論文,下節課交流
作者郵箱:
《馬說》精品教案 篇11
《馬說》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雜文,屬論說文體,原為韓愈所作《韓愈文選》中《雜說》的第四篇,“馬說”這個標題為后人所加。雜文馬說優秀教案,我們來看看下文。
教學目標
1、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
2、能正確翻譯文言語句。
3、學習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
4、正確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
2、能正確翻譯文言語句。
3、學習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
難點:
正確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方法
自學加點撥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把握文中詞語的讀音。
2、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
3、能正確翻譯文言語句。
教學步驟
一、導入
請同學們說說有關馬的成語,(一馬當先、—躍馬揚鞭、天馬行空、千軍萬馬、馬到成功、馬不停蹄、老馬識途、車水馬龍,從這些成語中,我們不難看出,從古至今,人們都喜歡馬,對馬的印象非常好。唐代文學家韓愈就寫過一篇有關馬的文章,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二、板書課題并釋題
馬說是古代一種議論體裁,在某種程度上與現代雜文或雜感相似?梢杂浭,也可以發表議論,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其主要特點是一事一議,要求作者寫出對社會生活中某個問題的深刻見解或對某種現象的看法。
三、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韓愈 ,南陽 (現在河南南陽縣)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父母早亡,由嫂撫養。卒謚“文”,又世稱韓文公。韓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詩人,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韓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
這篇《馬說》大約作于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這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憂天下之心”的他,終未被采納。后來又相繼依附于一些節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他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四、自學課文
1、要求學生借助書下注釋、工具書和已有的文言知識理解文中實詞虛詞的意思,嘗試著翻譯文言語句。
2、將自學中碰到的問題在小組中討論解決。
3、將小組中不能解決的問題羅列,留待集體解決。
五、集中解疑
六、檢查自學情況
1、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世有伯樂(lè),然后有千里馬,駢(pián)死于槽櫪(cáolì)之間,一食(shí)或盡粟一石 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讀(shí),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這里的“食”同“飼”,喂養的'意思,所以讀(sì),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 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讀(shí);這里的“見”同“現”,顯現的意思, 所以讀(xiàn)。
2、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只辱于奴隸人之手 (馬夫),一食或盡粟一石 (有時) (本指小米,這里泛指糧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這,這樣的),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猶,尚且) (等同,一樣),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哪里),策之不以其道 (方法),執策而臨之 (握,拿) (面對著)
3、 翻譯句子
、偈烙胁畼,然后有千里馬。
、谇Ю锺R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③故雖有名馬,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荞R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⑤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耷矣c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⑦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⑧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七、布置作業:略。
1、學習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
2、正確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學步驟
一、復習導入
二、研讀課文
(一)朗讀課文第一段并思考問題
1、文章一開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和“千里馬” 之間的關系的?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2、作者認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你們認為到底是先有千里馬,還是先有伯樂呢,為什么?
先有馬,再有對馬的認識,就一般馬而言應該是這樣的。然而對千里馬來說,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他從普通的馬群中識別出來,只是一般對待,發揮不出它的特長來,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馬,識別就成為前提了。
3、沒有遇見伯樂,千里馬的命運會如何?
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ǘ├首x課文第二段并思考問題
1、作為千里馬與普通馬有什么不同?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2、食馬者能注意這一點并區別對待嗎?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千里馬的才能為何被埋沒?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ㄈ├首x課文第三段并思考問題
1、本段中那些語句刻畫了食馬者的淺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2、本段中哪句話點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馬也”這個結句,點明了中心,諷刺揭露了昏庸無能,不能選賢任能而報怨世無人才的統治者。
3、本文通篇寫千里馬,難道韓愈僅僅為馬的不幸而鳴不平嗎?
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對埋沒人才的現狀作了揭露。
4、本文通過描寫千里馬的遭遇,表達韓愈怎樣的思想?
表達作者懷才不遇,有志難酬的憤慨心情。
5、本文中“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各比喻了什么樣的人?
伯樂比喻善于識別人才的統治者;千里馬比喻人才;食馬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統治者
三、拓展延伸。
天生我才必有用,只可惜韓愈懷才不遇,英雄無用武之地,所以他只能無可奈何的發出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感慨。
1、那么假如你就是一匹千里馬,卻暫時不被重用,你會怎么做呢?
韓愈認為“伯樂”決定了“千里馬”的命運,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絕對。我們要主動地去爭取,像毛遂一樣的自薦,方可把握住自己的命運。
2、那么作為千里馬,你們又想對伯樂說些什么呢?
我相信所有的伯樂一定會尊重教育,尊重人才。讓千里馬能夠物盡其用,人盡其才。愿伯樂們能夠擁有一雙慧眼。。因為世界上不是缺少千里馬,而是缺少發現千里馬的眼
四、小結::
韓愈以良馬喻人才,寫自己知遇之難,是因為它生不逢時,我們有幸生長于新時代,能夠人盡其才,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夠發出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豪言,天馬行空任我行的壯語。同學們,莫愁前路無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若干年以后,你們一定會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說:天下誰人不識我!
五、布置作業
背誦默寫本文。
《馬說》精品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疏通文意,理解文章蘊涵的寓意。
2、掌握常用文言實詞、虛詞的用法及句式結構。
3、指導朗讀
4、正確認識社會,正確認識自己,培養真才實學,報效國家。
教學重難點
疏通文意,理解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列舉和馬有關的成語。
2、解題!罢f”是古代一種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說”的語言簡明,寓意深刻,通常用以小見大的辦法,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說明事理。
二、疏通全文。
1.范讀。(學生聽,劃出通假字)
2.生初讀,正音:祗駢槽櫪一食或盡粟一石邪通耶食馬者
3、梳理課文,嘗試翻譯。
(1)結合注釋,自主嘗試翻譯。
(2)小組合作交流。然后分三組翻譯。
馬之千里者(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語后置的標志)是馬也(是,這;也,表判斷)才美(才華和美好的素質)鳴之(之,語助詞,延長音節)
4.把握結構,疏通文意。
說是一種說明議論的文體。作者要借馬來表明自己的觀點,請同學們在結尾處找找,哪句話最等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作者何以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呢?我們一起回過頭來看看前面的課文。
(1)先看第一段,我們請女生先把第一段齊讀一遍,聲音要洪亮
作者以開篇就亮出了一個觀點“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真的是先有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嗎?那么沒有伯樂,千里馬就怎么樣了呢?我們繼續往后讀。千里馬被埋沒了可悲可嘆,我們在讀時該帶著怎樣的語氣呢?(語速較緩,語意惋惜。)第一段寫了千里馬和伯樂的關系。(板書:伯樂不常有,不以千里稱也惋惜)
(2)第一段作者提出觀點,為什么說沒有伯樂,千里馬就不能千里了呢?看看作者是如何進一步闡述他的觀點的。男生讀第二段,找出體現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的句子。堂堂千里馬,怎么會“食不飽,力不足”啊?因為“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結果就是“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憤怒。)這段寫無伯樂,千里馬被埋沒。(板書:食馬才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憤怒)
(3)最后一段是對上文的總結,齊讀。第一句的句式很有特點,是什么句式?(排比)文章通過哪些動作行為和語言來表現食馬者的虛妄無知的?(把不識馬者的虛妄無知的嘴臉刻畫的入木三分。)最后發出感慨:并非沒有千里馬,而是食馬者“不知馬”有眼不識千里馬。反問,把責任歸結到食馬者不知馬。讀的時候要讀出嘲諷的感情。(板書: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嘲諷)
三、了解寓意,深入探究。
1、是什么促使韓愈寫《馬說》呢?是目睹了千里馬的遭遇有感而發還是另有所指呢?教師簡介韓愈寫此文的背景。請學生談談自己的看法。
背景:韓愈初登仕途時,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請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門被守門人擋在門外。盡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
《馬說》中伯樂、千里馬和食馬者分別喻指什么?寄托了什么寓意?用了什么寫法?(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現象,也表達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意。板書:托物寓意)
2、韓愈將自己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無奈,對食馬者的憤慨在文中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那么他將馬盡千里之能的渴望寄托到誰的身上呢?世有伯樂然…,千里馬的有無關鍵在于有無伯樂。
四、拓展延伸。
1、你們記得《天下無賊》中賊的頭頭黎叔說的一句話嗎?“21世紀什么最寶貴?人才。”學了這篇課文之后你們覺得在韓愈生活的那個時代,什么最寶貴?伯樂,沒有發現人才的人,就不可能人盡其才。
2、法國雕塑家羅丹說過一句話:這個世界,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發現美的眼睛。結合本課的內容把它改寫一下,應該怎樣說?
3、結合現實思考:你認為伯樂對千里馬起決定性作用么?“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進程中,無數的崗位需要大批德才兼備的人才,今天,再也不是那個人才被埋沒的時代,作為學生我們應怎么做?
《馬說》精品教案 篇13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馬說》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第五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該文是唐代大文學家韓愈于大約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作的。其時,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本文正是以良馬喻英雄,謂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樂,才可發揮才干,否則很可能遭埋沒,極寫知遇之難,寓意委曲深致,文氣矯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勢。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并對統治者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和控訴。
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國古代文人用文字來書寫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不平。
二 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的設定
根據新課標提出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結合本單元的教學和課文自身的特點,本篇文言文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 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 使學生了解作者韓愈懷才不遇的情感,理解“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的主題。
3. 明確文章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理解“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培養學生對人才的認識。
了解托物寓意的寫法,領悟作者飽滿于字里行間的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是本課學習的重點。聯系作者的生活經歷,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學習的難點。
三 教學方法設計
新課標指出 “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思考”。 為了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我加強了課文的朗讀環節,以語氣作為切入點,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方法,帶動學生體會文章字里行間蘊含的強烈憤懣不平的感情。
加強積累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環節,所以我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采用了開放式討論法、提問法、練習法等等教學方法鞏固學生的文學積累。
四、學法指導: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于初中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為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走進韓愈的生活經歷,理解有才之人懷才不遇的痛苦,從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強烈不平和悲憤之情。
五、課時安排: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www.jcsycorp.com)
(一)導入新課: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并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于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并且體貼它啊。由《神雕俠侶》中楊過遇小黃馬的經歷導入。
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文理解營造一個情感氛圍。
(二)誦讀感知:
1.聽課文錄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頓節奏和重音。
2.領讀,由教師帶領全班學生一句一句的讀,體會文中11個“不”字的語氣。
3.學生對照課文注釋小聲讀,體會句中關鍵字詞表達的感情。
4.男女同學各一名代表朗讀,針對學生朗讀情況,學生自評,教師適當點撥。
教師提出討論題:為什么韓愈會在文章中流露出這樣強烈的憤懣不平之情?提示學生;聯系韓愈的生活經歷。請學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作家、作品的資料;教師視學生交流的內容強調作者25歲已高中進士,但一直得不到重用的懷才不遇的經歷。從而明確文章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理解“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
5.細讀第三段,體會“天下無馬”、“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的語氣。
讓學生理解有才之人懷才不遇的痛苦,從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強烈不平和悲憤之情,體會到明君對人才的重要性。
6.讓學生想象自己就是韓愈,齊讀全文。
本設計力求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課文材料,體現新課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的理念。通過多層次誦讀,師生共同研討部分句段的朗讀技巧。領悟作者飽滿于字里行間的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三 )積累提升:
1. 譯讀積累:分小組合作串譯課文,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獨立圈點總結出文中的重點詞句。教師提示學生研究“策、其、食”的不同用法。
這個環節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學法,能使每一位同學都參與到課堂上來,成為課堂的主角
2. 交流探究:每組派出代表,或翻譯全文,或交流重點詞句,或提出質疑。
解詞練習,教師提出:故、或、雖。以前在何處學習過?
3. 背誦積累:
4. 知識遷移:1)以“懷才不遇、壯志難酬,有太多的中國文人有這樣的遭遇了!睘殚_頭寫一段話,融進這些失意的文人以及他們表現這種情感的文句詩句。
2)討論:當今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怎樣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盡其才?
這個環節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加深學生對于中國古代文人懷才不遇整體印象,認識到這是個時代的悲劇。然后再聯系到今天的生活,拓寬其對人才的認識。更好的達到本文的情感目標。
附:板書設計
五、拓展探究
1.你還知道哪些懷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寫了些什么作品?
2.他們作品大多寫些什么內容?
馬說
3.如果你懷才不遇,你學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結果,寫成一篇小短文,下節課交流。
(識別人才的人)伯樂不常有——不以千里稱也(痛惜)
(埋沒人才的人)食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憤怒)
(有才能的人)其真無馬也邪——其真不知馬也(嘲諷)
托物言志
《馬說》精品教案 篇14
教育目標:
(一)知識儲備點
1、了解“說”這種文體的特點,分辨其中的議論和記敘。
2、積累相關的文言詞語,了解某些文言句式的特點。
(二)能力培養點
1、理解“千里馬”、“伯樂”、“奴隸人”的深層含義。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議論方法。
(三)情感體驗點
了解作者對古代封建統治者壓抑摧殘人才的憤慨之情。
(四)學習目標
1、熟讀、背誦課文,掌握重點詞語。
2、了解托物寓意的寫法,體會作者情感。
二、教學設想
1、重點、難點、疑點
重點:了解“說”這種文體的特點,分辨其中的議論和記敘。
難點: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議論的一大特色。
疑點:如何結合課文內容理解“千里馬”、“伯樂”、“奴隸人”的深層含義。
2、課型及基本教學思路
教讀課。
“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體裁,大多是以華麗的言辭陳訴作者對某個問題的見解,跟現在的雜文大致相近。這篇說,帶有寓言的色彩。文章的首句“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是全文立意之所在。這個意思是從古代關于伯樂和千里馬的故事中生發出來的,卻又表現了作者的獨特見地。文章以千里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樂比喻圣明的君王,借千里馬的被埋沒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現象,也表達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慨。
三、課時安排 一課時
四、教學步驟
(一)情景導入
觀看“萬馬奔騰”的音像視頻資料。
師:馬是一種吉祥、神圣的動物是人類的朋友,而且是十二生肖之一,哪些同學屬馬?請站起來。請每一個人說一個有關馬的成語再坐下。
生:一馬當先(師:好!果真如此,說完請直接坐下)、馬不停蹄、快馬加鞭、金戈鐵馬(師:好,戰場建功、巾幗英雄)、放馬南山(仗打完了,放馬南山,我們都渴望的和平生活)馬首是瞻、馬革裹尸、五馬分尸、萬馬奔騰、千軍萬馬、龍馬精神、青梅竹馬(師:好,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富有表現力)、馬馬虎虎、走馬觀花、人仰馬翻、馬失前蹄、人強馬壯、害群之馬、單槍匹馬、犬馬之勞、一馬平川、心猿意馬、招兵買馬、懸崖勒馬、塞翁失馬、指鹿為馬。
師總結:同學們積極踴躍、爭先恐后,這很好,就應該一馬當先,有龍馬精神。
(二)課前熱身: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駢( pian)死于槽櫪(cao li)之間 才美不外見(xian) 食(si)之不能盡其材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俟孰m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 (即使)(一起)
、隈R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吃)
③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飼養)(吃)
、芮矣c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況且)
⑤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抽)
⑥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鞭子)
(3)重點句子翻譯
、亳R之千里者
日行千里的馬,之,定語前置的標志
②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與普通的馬一樣尚且辦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③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大概是不識千里馬吧!
(三)課文朗讀
《馬說》寫于韓愈初登仕途之時,他曾三次上書宰相,請求提拔重用,均未成功,郁郁不得志。正所謂“不平則鳴”!
課文要讀出這種情感,請齊讀。齊讀后老師指導朗讀,注意重音、停頓、情感。舉例:
、俟/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找學生朗讀第一段,老師范讀,讀出痛惜之情,然后學生齊讀。
、谡埻瑢W讀第二段,注意: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教師范讀,讀出憤慨之情,然后學生齊讀。
、壅埻瑢W讀第三段,注意: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教師范讀,然后學生齊讀全文。
(四)內容探究
同學們感情充沛、一氣呵成,讀的很好,古人云:“書讀百遍,其意自見”,那你想,作者借“千里馬”不遇“伯樂”的遭遇,寄托了自己怎樣的思想感情?
“千里馬”、“伯樂”又分別象征什么人呢?
請討論三分鐘回答。
明確:見板書
馬 說
韓愈
千里馬 人才
伯樂 善于發現人才的人
食馬者 愚昧無知埋沒人才的統治者
思想感情 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慨。
寫法 托物寓意
韓愈,乃唐宋八大家之首,文章被譽為“文起八代之衰”,但即使是這樣的曠世之才,仍被埋沒,實在令人痛心疾首,請讓我們飽含感情再齊讀課文。
(五)拓展延伸
讀的很好,要想打動別人,先得陶醉自己。同學們做到了這一點。
文章既表達了韓愈壯志難酬的憤慨,更激起古今許多有識之士的共鳴,故廣為流傳,經久不衰。但有人認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過分夸大了“伯樂”的作用,不符合客觀規律。對此你怎么看?
另外,你認為今天的“千里馬”應具備怎樣的素質?請討論五分鐘回答。
師生交流:
甲生:我認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是有道理的,特別是在封建社會,如果沒有劉備的“三顧茅廬”,也不會有諸葛亮的“隆中獻策”、“三分天下”。恐怕諸葛亮只能老死隆中。
乙生:我也這樣認為,有典說“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姜尚在預先知道周文王將外出巡游之際,以退為進,守株待兔,故意用直鉤釣魚,引起文王注意,周文王問他何故,他說“我不是在釣魚,而是在等真龍天子”。如果不是周文王這位伯樂發現姜尚,以姜尚的年齡,被老婆趕出家門的境況,恐怕除了釣魚,也干不了什么了。楚漢戰爭中,正因為劉邦,這位伯樂,善于用人,才最終讓項羽“烏江自刎”,奪取天下。
丙生:我不這么看。千里馬有很大的自主能動性,姜尚如果不是精心設計,而是空等,也不會被起用。楚漢戰爭中的韓信先追隨項羽,不被重用便投靠了劉邦,而不是空等。
丁生:我認為,韓愈只是宣泄了一種情緒,他是“千里馬”但因為無人能賞識他,所以一直沒有更大的施展空間,所以格外看重伯樂的作用,但事實上韓愈這位“千里馬”,何以能彪炳史冊,是因為“伯樂”嗎?顯然不是,而是因為他自己沒有放棄。歷的蒲松齡、曹雪芹、蘇軾、哪個不是生前不得志,甚至窮困潦倒,埋沒終生?梢姏]有伯樂,一樣有千里馬。
師:好啊!應該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用歷史的眼光看問題,有了伯樂,能讓人才盡快施展,但即使沒有伯樂,“千里馬”也應奮發圖強,特別是在今天的社會更應毛遂自薦,努力展示自己,不能坐以待斃,等待“伯樂”。
那你認為今天的“千里馬”應具備怎樣的素質?
A生:我認為一個人應先有大的志向,想毛澤東那樣“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有夢才有遠方,有目標才有未來。
B生:我認為還應該有恒心,正所謂“水滴石穿、繩鋸木斷”,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學有所成,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有再大的志向也無用。
C生:我們學過《在山的那邊》,明白了一個道理,只有堅持不懈,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才能達到理想的境地。
D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認為人才應該謙虛好學、見賢思齊、虛懷若谷、都夠三省吾身,不斷進取。
E生:俗話講“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更應有團隊精神,有合作意思,達到雙贏的局面。
F生:我們剛學完《五柳先生傳》,我認為,真正的人才應該用其所學服務于社會,從而實現自己的價值。而且應該淡泊名利,潔身自好。
G生:我想到,還有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有愛國的思想應該有利于社會、人民。一個壞人能力越強對社會危害就越大。
師:這幾位同學說的都很好,人要先立志,既要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志向與氣概。也應有淡泊名利,安閑樂道的高潔情操;既要有愚公移山的堅韌與恒心,也要有以苦為樂,苦中作樂的豁達胸襟。
既要虛心好學,“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也要有“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品格……千里馬的內涵太豐富了。
其他同學還有嗎?我看剛才發言的同學都具備上述素質。其他同學只缺少一種素質,那就是自信!
李白說過“天生我才必有用”。要相信自己的勢力與潛能、自信、自然出色。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
(六)擴大閱讀:(課下)閱讀韓愈的《龍說》、岳飛的《良馬對》附:《良馬對》
帝問岳飛曰:“卿得良馬否?”
對曰:“臣有二馬,日啖芻豆數斗,飲泉一斛,然非精潔即不受;介而馳,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奮迅,自午至酉,猶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無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茍取,力裕而不求逞,致遠之材也。不幸相繼已死。今所乘者,日不過數升,而秣不擇粟,飲不擇泉,攬轡未安,踴躍疾驅,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斃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窮,駑鈍之材也!
《馬說》精品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
1、有感情地朗讀,積累優美的詞句。
2、了解作者寫作目的,學會欣賞馬的美德與美麗
3、學習運用對比描寫。
教學重點:
1、了解作者寫作目的,學會欣賞馬的美德與美麗
2、體會對比描寫的作用,并試寫
教學難點 :
體會對比描寫的作用,并試寫
一、導入 新課
以一組馬的圖片導入 ,請說說馬給你的印象?
今天的課文讓我們更全面地了解馬。
二、朗讀感知
本文是一篇科學小品文,但是運用了散文的語調。
1、學生默讀課文,并思考問題:文章寫了哪幾種馬?
2、分別找出各種馬的特點。(小組接龍,每人找到一種,有感情地朗讀,并概括特點)
3、從作者的描繪中,你可以看出作者對各種馬分別持怎樣的態度?(可用原文語句回答)
三、活動研討
1、作者將各種馬都描繪得各具特色,真是五彩紛呈,假如再有依次選擇的機會,讓你做一匹馬,你愿意做哪一種馬呢?
請用句式“我愿意做 馬,因為 。” (用文中的語句回答)
小組活動:當 馬遇到 馬 以文中各種馬的特點為依據,進行對話演出。
四、拓展練習
來看看字典中馬的解釋:哺乳動物,頭小,面部長,耳殼直立,頸部有鬣,四肢強健,每肢各有一蹄,善跑,尾生有長毛。是重要的力畜之一,可供拉車、耕地、乘騎等用。皮可制革。
你覺得寫得好不好?為什么?課文用了什么辦法來把馬寫得生動形象呢?
將馬與好幾種動物進行了對比描寫。你覺得有什么好處呢?
引入平實性說明文與文藝性說明文的概念。
根據課文內容,試著用對比的手法與散文的語調來改寫字典中的解釋。
五、作業 布置
1、 用對比描寫改寫字典中虎的解釋
2、 課外閱讀周濤散文《鞏乃斯的馬》,感受飛奔的馬,做摘抄
《馬說》精品教案 篇16
教學目標
1.認識伯樂與人才的關系,理解作者懷才不遇的感情。
2.了解托物寓意的寫法。
3.翻譯并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1.認識伯樂與人才的關系。
2.翻譯并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
1.朗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2.試著分析文章的結構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積累字詞 翻譯課文 朗讀背誦
教學設計
導入
戰國時,楚國有一個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薦。他對春申君說:“您聽說過千里馬嗎?有一匹千里馬,已過拉車年齡。有一天,它拉著鹽車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蓋彎屈,尾巴下垂,皮膚潰爛,汗水四濺,它實在拉不動了。這時伯樂遇上了它,愛憐地撫摸它,為它哭泣,脫下衣服蓋在它身上。于是,千里馬俯身噴氣,仰頭嘶鳴,聲音直沖云霄。這是為什么呢?就因為它看到伯樂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經很久了,難道您就不想舉薦我,讓我像千里馬一樣,為您仰天嘶鳴嗎?”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馬因遇到伯樂而煥發了青春,F在,我們一塊兒來學習韓愈的《馬說》,它將告訴我們,伯樂對于千里馬是多么的重要! (教師板書課題)
正音正字
祇(zhǐ)駢(pián)盡粟一石(dàn)食(sì)馬者 其真無馬邪(yé)
。ń處熆蓭ьI同學多讀幾遍,結合課文內容講清意思,要特別提醒學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朗讀課文
初步感知課文內容。采用多種形式反復朗讀,最好能集體朗讀,讓更多的同學得到訓練。要指導學生注意節奏和重音,讀得要響亮、流暢、沉穩。
[朗讀提示]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翻譯課文
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經過質疑解難疏通文義,最后進行課堂交流。教師應及時指導學生理解文中難懂的實詞和虛詞的意思。
教師提示:
然后(在這以后)有千里馬 故(所以,因此)雖(即使)有名馬,祇(只)辱(辱沒)于(在)奴隸人之手,駢(一并)死于槽櫪之間 一食或(有時)盡粟一石 食(飼,喂)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這)馬也 才美不外見(表現,表露) 且欲與常馬等(等同)不可得 安(怎么)求其能千里也 策(鞭打)之(指代千里馬)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才,才能) 鳴之(無實在意義)而不能通其意 執策(馬鞭)而臨之 其(難道)真無馬邪 其(大概,或許)真不知馬也
背誦課文
要求在熟讀課文并且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或速記、或互相檢查,要求能當堂背誦。教師做適當地檢查。
作業
1.將全文譯成現代漢語,完成練習二。
2.繼續背誦課文。
3.完成思考題:
a.根據標題所示,試談談本文的體裁特點。
b.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c.試簡述本文在寫法上的特點。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及表現手法。
教學設計
檢查作業
包括字詞積累、課文翻譯和朗讀背誦。
整體感知
1.教師導學:
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愿,心中郁悶不平。
思考題:
a.結合標題,談談本文的體裁特點。
b.結合創作背景,談談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c.本文在表現手法上有什么顯著特點?說說我們還學過哪些類似的文章?這種寫法有什么好處?
(在預習的基礎上,采用小組交流和課堂討論的方式做出解答,教師應切實地做好點撥)
2.教師提示:
a.本文是一篇議論文。標題是《馬說》!罢f”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看法,如《愛蓮說》。
b.本文主要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不平之情,同時對統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和控訴。
c.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寫法,這種寫法賦所托之物以某種象征意義,含蓄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馬喻賢才,以千里馬不遇伯樂喻賢才難遇明主。類似這種寫法我們還在《在山的那邊》《行道樹》等課文中學過。這種寫法的顯著特點是寓深刻的道理于具體的形象之中,曲折、含蓄地表達中心,能激發讀者的想像。
重點研讀
1.探究文章的思想內容
教師導學:
本文是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實寫照。請同學們閱讀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a.千里馬的處境是怎樣的?
b.千里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c.食馬者的愚蠢無知都表現在哪些方面?
d.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ㄒ龑W生首先獨立閱讀,自主探究;其次合作交流,共同研討)
教師提示:
a.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
b.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d.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e.其真不知馬也。
將上述句子讀一讀,讀出相應的語氣來,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探究文章的寫作方法
教師導學:
本文是一篇議論文,當然要有觀點,請大家從文章中找一找中心句。另外本文在結構上很有特點,也請大家說一說。
(小組討論)
學生可能圍繞“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其真不知馬也”哪個是中心句的問題展開討論甚至爭論。不妨讓大家爭論一下,進行思維和口語訓練。
教師提示:
作者的基本觀點是:“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钡疚牡闹埸c卻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苯涍^層層論述,最后得出“其真不知馬也”的結論,中心句當是“其真不知馬也”。
在結構方面,本文脈絡清晰,絲絲入扣,全文圍繞“其真不知馬也”這一中心層層推論。
第一段,首先表明作者的基本觀點:“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笨梢砸暈榭偩V,旨在強調伯樂對于千里馬的決定性作用,懇切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然后宕開一筆,指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既從反面說明了基本觀點,又深刻地揭露了現實問題,這是本文的中心議題。繼而水到渠成地敘寫千里馬被屈辱、埋沒的不幸遭遇,作者懷才不遇的苦衷隱含其中。
第二段寫千里馬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不能展其才華,揭露問題的實質──“伯樂不常有”。“安求其能千里也?”之反詰,吐盡心中的憤懣與不平。
第三段盡數統治者的種種愚妄淺薄,令人切齒;進而引發感慨,揭示中心。“其真無馬邪”一問,如箭在弦上,蓄勢待發;“其真不知馬也”一答,如泰山壓頂,直搗黃龍。全文一氣呵成,酣暢淋漓。
拓展延伸
教師導學:
韓愈雖因懷才不遇而憤懣不平,但他并不心灰意冷。雖然對統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行徑進行了揭露和控訴,但仍對他們寄以希望。請同學思考一下,在封建社會里,韓愈的愿望是否能實現?再聯系當今社會,談一談我們應樹立怎樣的人才觀?怎樣才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人盡其才?
。ㄐ〗M討論,找出中心發言人課堂交流,不必統一結論,只要能談出想法,提高認識能力就可以了)
教師提示:
在封建社會里,人才被埋沒的現象如同痼疾,是很難避免的,因而韓愈的希望更是難以實現。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封建社會的局限性。當今社會是人才輩出的時代,主要是有了寬松的育人環境,英雄因有用武之地而能大展宏圖。
教師小結
韓愈的《馬說》因其筆勢犀利,表意懇切,文辭練達而傳誦于世。其思想內容對封建統治者敲響了警鐘,即使是在當今社會,也有其意義。更可贊嘆的是作者本人,他不因自己的不公遭遇而妄自菲薄,而是直言力諫,自強不息。我們不僅要從他的文章學到知識,更應從作者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作業
1.默寫課文。
2.完成練習一、三。
3.運用托物寓意的寫法,寫一篇短文,表達對某一問題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