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精選15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
⑴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⑵ 較完整地復述故事情節,做到條理清楚,詳略合適。
2、過程和方法:
⑴ 嘗試探究性、多角度閱讀理解。
⑵ 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獲益的學習方式。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學習作者寄寓文中的對待困難的正確態度和克服困難的方法,聯系自身生活實際,獲得正確對待困難的有益啟示。
【教學重點】
學習作者寄寓文中的對待困難的正確態度和克服困難的方法,聯系自身生活實際,獲得正確對待困難的有益啟示。
【教學難點】
嘗試探究性、多角度閱讀理解。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較完整地復述故事情節,做到條理清楚,詳略合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導語中說這是我童年時一次脫險的經歷,既然是脫險,那么是什么險呢?怎么會陷入險境呢?又是怎樣脫險的?為什么隔了57年,65歲的作者還要記述這段經歷呢?其中蘊涵著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二、整體感知
1、默讀:
要求默讀的速度為每分鐘300字,慢慢加快為每分鐘500字。本文大約1500字,要求4分半鐘讀好,行嗎?
默讀后請同學們復述課文。復述的難點往往是時間、地點、人物、數字等,默讀時要注意看清楚。
2、搶答:
⑴ 故事發生在美國哪個城市?
⑵ 發生在什么時候?
⑶ 爬懸崖一共有幾個孩子?有名字的有幾個?
⑷ 懸崖有多高?巖石架有多高?
3、把課文分成冒險、脫險兩部分,四人小組組內試講,全班推薦2~3人上臺復述,并即使點評。
明確:復述要求響亮流利、條理清楚、詳略得當。
明確:同學用這樣的句式復述我講述的部分是我的講述完了,謝謝大家、我的點評完了,謝謝。
三、研讀主旨
1、探究主旨:
作者由這次歷險,獲得了什么啟示?
(讀最后一節)
從課文內容看,標題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在人生道路上,面對困難,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為什么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
提示:龜兔賽跑、夸父逐日
2、總結歸納:
居里夫人說:生活對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學了《在山的那邊》和《走一步,再走一步》后,獲得了什么道理?
希望山的那邊永遠呼喚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達成功的彼岸!
四、作業
有感情地朗讀7~22小節,背誦最后一節。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嘗試探究性、多角度閱讀理解。
2、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獲益的學習方式。
3、學習作者寄寓文中的對待困難的正確態度和克服困難的方法,聯系自身生活實際,獲得正確對待困難的有益啟示。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作者是誰?
2、作者是什么身份?
2、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二、多角度探究性閱讀
1、指導多角度地閱讀,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反思,進一步拓展思維空間,獲得啟示。
討論:你最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你最不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
(這個環節是為了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認識文中的人物特點,對人物做出合理的評判,也鼓勵學生從中有所感悟,培養正確的價值觀。)
如果學生在喜歡的人物中選擇父親和我,都應視為正確的,關鍵是把喜歡的理由說足、說全,可互相補充。不喜歡的人物可選在我困難時嘲笑我的孩子,這一點比較簡單。
有爭議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學喜歡他,有的不喜歡他,可引導學生評論他做得對的和不好的方面。這樣來談,針對性可能強一點。
討論課后練習二
討論:假如我的父親急忙趕到懸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來,這種做法和文中父親的做法你更喜歡哪一種?為什么?
這個問題討論時也許有爭議,但應該傾向于文中父親的做法,因為孩子的路終究要靠自己去走,總靠別人扶,不是長久之計。父親指導兒子獨立走下來,恰恰是讓兒子經過這種歷練增加獨立克服困難的勇氣和經驗。在我們的生活中,家長、老師其實也給了我們很多這類的指導。
繼續組織討論,讓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進一步拓展思維,深刻領悟文中的啟示:你在生活中曾經遇到過什么困難?當時你是怎么對待的?結果如何?如果現在碰到這種情況,你會怎么辦?
討論這個內容,最好能讓學生理解得深刻一點,對困難的理解全面一點: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決的小困難,如一道難題做不出來,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賣報紙時不好意思張嘴等;更應該是比較大的,短時間內難以解決的困難,如自己學習成績落后;父母下崗,家庭經濟拮據
三、總結全文
一個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蕩蕩,一帆風順;遇到困難,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們不失自信,牢記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那什么樣的艱難險阻都將被你踩在腳下。別忘了,還要把你的這些感受傳給那些正在遭遇困難的人們。
四、作業
模仿吳強《走一步,再走一步》寫一段小詩。
【相關鏈接】
走一步,再走一步
吳 強
(一)
溪流再走一步是江河,
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走一步,再走一步,
天地就將不一樣;
(二)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
寒冬再走一步就是春天。
挫折再走一步或許還是失敗,
失敗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三)
咫尺天涯路,
第一步往往很難邁出。
于是就沒了下一步,
于是就沒了路
(四)
路盡天絕處,
不妨嘗試再走一步。
萬水千山,
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學會速讀,把握記述文六要素,訓練學生準確地復述課文的潛力。
2、學習景物描述和人物描述的方法。
3、聯系生活實際,聯系自身生活體驗,感悟生活哲理。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資料:了解記敘文的六要素,復述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難免會碰到許多困難,比如,父母突然下剛,家中經濟陷入困境,你自以為挺努力,卻發現自己和別人的差距挺大,想和別人搞好關系,人家卻不理你等等,應對這些,你也許感到困惑,也許感到茫然,其實人生路上遇到困難是正常的。在困難面前,有些人灰心喪氣,束手無策終與成功無緣;有的人則毫不畏懼知難而上,最終到達勝利的彼岸,老子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莊子說:“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這天我們就學習這樣一篇文章,告訴我們如何去做。
二、檢查預習
字音悶熱(mēn)玩彈子游戲(dàn)不能動彈(tán)全身顫抖(chàn)著眼(zhuó)
卜卜亂跳(bobo)連攀帶扒(bā)啜泣(chuò)瘦骨嶙峋(línxún)
常用詞語訓誡迂回凝視啜泣嶙峋心驚肉跳頭暈目眩留意翼翼
三、記敘文的六要素。
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
四、默讀課文,復述大意
1、這天我們學習一種新的閱讀方法默讀。默讀就是要求帶著必須目的,不出聲、十分快速地閱讀。它是我們今后學習中用到的主要讀書方法。
要求:用眼睛看書,不能用手指文章,也不能中嘴里小聲叨念;因為“出聲”就影響閱讀速度,“手指”同樣影響眼睛的掃視速度。
回憶故事要點:
(1)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誰?其他的還有哪些人?有名字的有哪兩個?
(2)故事發生在什么時間?
(3)故事發生在什么地點?
(4)故事發生的起因是什么?
(5)故事發生的過程是怎樣的?
(6)故事的結果又是怎樣的?
2、我們此刻根據歸納的要點: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復述這個故事,注意復述時在事情的經過部分要詳細一些。
五、整體感知
1、用一句話概述課文所寫的資料。
明確:本文記敘“我”懸崖脫險一事,說明當我們面臨困難和挫折時,要勇于應對困難和挫折,最終是會戰勝困難和挫折。
2、“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玩游戲玩厭了,想玩點新花樣。
3、“我”與其他四個孩子的性格差異是什么?
明確:“我’膽子小內向,其他四個活潑、勇敢。
4、父親為什么不背“我”下來,而是鼓勵“我”向前走?
明確:因為“我”從小比較膽小,父親為了鍛煉“我”的膽量,教育“我”如何應對困難、戰勝困難。
5、課文中的兩個“啜泣”有什么不同?
明確:前者是恐懼和悲哀,后者有復雜情感,有歷險的余悸,有脫險的欣喜,有對父親的感激,更有一種巨大的成就感。
六、拓展延伸:
1、前面提到的兩個“啜泣”與奧運會劉翔、王義夫等運動員獲得冠軍后的“啜泣”是否相同?(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實現知識轉化、延伸。)
2、談談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是怎樣教育我們克服困難的?
七、作業
抄寫詞語
第二課時
教學資料:學習景物描述和心理描述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二、講解表達方式和描述的方法。
五種表達方式:敘述、說明、議論、描述、抒情
描述景物描述
人物描述外貌(肖像)描述
語言描述
動作(細節)描述
心理描述
三、心理描述:
1、學生自由朗讀,找出心理活動的句子并加以體會。
明確:課文第二部分中,當“我”被棄于懸崖,文章用了“全身顫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亂跳”、“嚇得幾乎要暈倒”、“軟弱地哀求”、“頭暈目眩”、“啜泣”、“恐懼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動彈”等超多詞句刻畫主人公處于險境中的心理狀態。那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強烈的恐懼感。
第三部分,孩子在父親的指點下,最后征服懸崖的過程中,作者詳寫了“我”的心理變化:最初是毫無信心(“我下不來……我會摔死的”),繼而是信心萌發(“這似乎是能辦得到的”)。隨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辦得到的”),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識到自己身上的潛在力量,從而激起了“一種巨大的成就感”。
2、“我”心理變化過程怎樣?
明確:最初毫無信心(“我下不來……我會摔死的。”)
繼而信心萌發(“這似乎是能辦得到的。”)
隨后信心大增(“我能辦得到的”)
最后巨大成就感
三、景物描述
找出景物描述的句子,說說景物描述有什么作用?
作用:1、渲染氣氛
2、襯托人物的情緒
四、找出提示本文的道理的句子。
1、“永遠忘不了的經驗”指什么?
明確:“經驗”有兩層意思:①是從懸崖上學到的經驗使自己終生受益。②再次將這“經驗”歸納成:“不要想著遠在下面的巖石,而要著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要到的地方為止”。這也就是告訴讀者,在困難面前不就應畏難怯步,而要冷靜地分析困難,化解困難,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漸進,堅持到底。這樣就可能積小勝為大勝,促使困難向勝利轉化。
2、“屢次”什么意思,說明了什么?(學生討論并回答,教師評點)
明確:“屢次”的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課文中用“屢次發現……”強調這“經驗”的普遍好處。
三、小結:
本文這種用親身經歷的一件小事說明道理的記敘方法是一種以小見大,以實寓虛的寫法。
[板書]
事小實
理大虛
四、體驗與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種在困難面前不畏懼、分析困難、化解困難,對于我們學習具有那些用心的好處?應對考試失敗,應對競賽的失敗,我們的心理時怎樣想的?舉例說明。
五、作業
練筆:假設自己是故事中“我”的一個小伙伴,以《當同伴陷入困境后》為題,寫一篇記敘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3
一、學習目標
①正確地朗讀課文。
②較完整地復述故事情節,做到條理清楚,詳略合適。
③結合語境理解重點詞、句的深刻含義。
④聯系自身生活體驗,感悟人生哲理。
二、學習重難點
①復述故事情節。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蘊含的生活哲理。
三、課前準備
投影儀。
第一課時
四、教學內容
學習字詞,復述課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五、自學設計
1、導入新課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難,比如,父母突然下崗了,家中經濟陷入困境;你自以為學習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學后,卻發現自己和別人差距挺大,不會學習;你想和同學們搞好關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對這些,你也許感到困惑,也許感到茫然,其實,人生路上遇到困難是正常的。今天,我們學習《走一步,再走一步》,從課文中這個孩子的脫險經歷中尋求啟示吧;
2、學習字詞
①指導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劃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
②投影出示練習。
a.給加點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結合語境解釋詞義。
3、指導學生整體感知故事情節
①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并思考問題。
[要求]朗讀時姿勢端正,雙手拿書,聲音洪亮,讀音準確,停頓合理,較恰當地表達語氣。
(教師可以投影出示以下問題組)
其他學生邊聽讀邊思考,在書上標記。
a.課文主要記敘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這件事情發生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發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為什么一時拿不定主意?后來又為什么跟著伙伴們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難?當時我是怎么想的?
e.后來我又是怎樣脫險的?脫險以后我有什么感覺?
②組織學生討論以上問題組,幫助學生掌握記敘要素,理清故事情節。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看書,不要脫離課本,要抓住課文中的一些關鍵詞、句。
在理清以上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復述課文
4、教師可提要求:
①跳讀課文,抓住以上討論要點。
②重點細節,尤其是脫險部分,盡量用課文原句。
③口齒清楚,能正確表達感情。
可以找兩位學生復述,其他同學聽后評析復述情節。以上環節主要為了幫助學生熟悉本文故事情節,尤其是細節描寫,為下一步探究性閱讀、多角度閱讀打基礎。
5、討論:
讀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文章主旨,學生只要能扣住課文說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爭議的地方,可課后思考,留待下節課繼續探究。
齊讀課文最后一段,背誦
6、布置作業
①寫生字。
②朗讀課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4
學習目標:
1、概括文中的主要事件,把握記敘文的六要素。
2、感受文中的心理描寫和語言描寫,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體會文中所蘊含的生活哲理,能正確地面對困難和運用恰當的方式去戰勝困難。
學習重點:
引導學生體會文中所蘊含的生活哲理。
學習難點:
品味文中富有表現力的詞語。
一、預習導學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訓誡聳立顫抖嶙峋凝視
啜泣納罕頭暈目眩小心翼翼迂回
2、解釋下列詞語。
迂回:灰心喪氣:
應付:告誡:
瘦骨嶙峋:納罕:
3、讀課文2—3遍,用簡短的一句話概括:文章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
二、學習研討
1、默讀課文,根據提示(復述時講清時間、地點、人物、環境、故事過程)復述。交流復述得失,記錄經驗。
2、教師指導,進行朗讀訓練。(要求:用普通話有感情地大聲朗讀,注意讀準字音、停頓恰當、語氣語調合適、情感把握準確)
3、合作探究:(學生討論,自由回答,教師點評)
(1)標題“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對困難“走了一步,再走下一步”,把巨大的困難分成“一步一步走”是什么意思?
(3)為什么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
(4)讀了這篇課文,你從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4、指導多角度閱讀。可從以下幾個角度思考討論:
(1)父親怎樣教孩子脫險?(2)評論杰利(3)評論四個孩子
三、拓展延伸
面對考試失利,面對競賽的`失敗,我們的心里是怎樣想的?舉例說明。“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種在困難面前不畏懼、分析困難、化解困難的方式,對我們的學習有哪些積極意義?
四、鞏固提高
臨窗看柳
今年春天,雖然春寒料峭,但柳枝仍早早返綠,一夜之間,新綠滿枝,煞是可愛。但我因為競選課代表失敗了,心情很不好,坐在椅子上,呆呆地望著窗外。
風乍起,柳枝歡快地笑著,跳著,展示著自己,眼角,眉間洋溢著無限歡樂。我似乎聽到一曲柳哨的歌,歌聲中片片柳絮隨風飛舞。
一會兒,雖是這樣,柳枝依然保留著那象征活力的綠色,希望能再把綠色寫在天空。
就這樣,柳枝周而復始地飄起,落下;年復一年地返青,枯黃,永恒不變如一條真理。我看了許久,也明白了許多,如果你有空,就看看窗外,看看柳樹,用心去體會,你也會明白許多的。
1、從全文看,柳枝的突出特點是:_______________。
2、首段的“窗外”和結尾一段的“窗外”含義是否相同?說說理由。
3、從寫作意圖上看,第三段中“心中一定有著淡淡的憂傷”一句看似寫柳,實際上寫出了__________。由此可見,本文明寫的是______,實際上寫的是_________,這是一種_________的寫作手法。
4、文章結尾說“我”明白了許多,據你看,作者明白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日積月累
1、困難到來的時候,有的人因之一飛沖天,有的人因之倒地不起。——列夫·托爾斯泰
2、我過了一些艱難的日子,在回憶的時候唯一能安慰我的,乃是不管怎樣困難,我都誠實地應付過來了。——居里夫人
3、誰能用勇氣迎接厄運,用笑臉來應付不幸,誰就能跨越一切艱難險阻。
4、困難就像一只砂輪,它能砥礪出勇進者奮斗的利刃,也能磨去怯懦者不多的棱角。
5、困難是懦夫回頭的便橋,衛士前進的階梯。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知識與能力目標:1、要求學生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準確復述課文內容;
過程與方法目標:2、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出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認識,提升自己的思想認識,正確把握本文的思想內涵;
情感與價值目標:3、激發學生勇于克服困難,敢于戰勝困難的決心與勇氣。
教學重點:
復述故事情節。整體感知課文,學習解決困難的方法。
教學難點:
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蘊含的生活哲理。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論理,使學生感受到正確對待困難,在面對困難時要有不餒不躁,沉著應付的信心和決心。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講述故事導入新課
1945年1月,在英格蘭的沃頓空軍基地。一個上尉飛行員接受了一項任務,駕駛沒有任何武器裝備和防護設施的飛機深入到德軍執行偵察任務。他覺得幾乎無法完成任務。
第二天,他駕機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誡自己,現在,只是起飛,飛起來就行。升到兩萬五千米高空時,他又告誡自己,現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無線電的指導下,保持這個航向20分鐘,就可以到達荷蘭,這個,不難做到。就這樣,他不斷告誡自己,下面,只是飛越荷蘭,這并不難,然后,是飛臨德國,這并不困難。
就這樣,一程又一程,這位上尉終于完成了任務,當他接受盟軍的獎勵時,他說,我之所以成為孤膽英雄,完全是因為我小時侯一段經歷的啟示。
同學們,知道這位英勇的飛行員是誰嗎?(莫頓亨特)他小時候到底經歷了一件什么事情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走一步,再走一步》,相信我們從中也能獲得啟發。
二.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
要求:1)默讀要注意速度,要求5分鐘看完;2)劃出不會讀,不會認的字詞
3)要注意邊讀邊劃出一些關鍵的信息
2、提問,檢查默讀效果:
1)提出不懂的字詞,其他同學幫忙解決
2)快速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①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
②文中記述了幾個人去攀爬懸崖?其中兩個有名字的分別叫什么?
③文中提到,孩子們所攀爬山的懸崖有多高?其中的石架又有多高?
3.復述課文
1)要求:注意四個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
2)復述指導:把故事分成兩部分,前一部分可謂“冒險”,后一部分可謂“脫險”,
請一個同學復述“冒險”,一個同學復述“脫險”。
(要注意突出重點:事件可分為冒險和脫險兩部分,要著重抓住“脫險”部分)
3)請同學們先小聲地復述課文
4)抽生復述
4.分組朗讀課文
三、研討主旨
1.從課文內容看,標題“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明確:無論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分解為一個個小困難,困難就變小了。(改編“團結力量大”的故事)
2.我們從中悟出怎樣的生活哲理?
明確: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對怎樣的艱難險阻,只要把大困難分解為小困難,一個一個地認真解決小困難,終將戰勝巨大的困難,贏得最后的勝利。(化整為零)
3.我們在生活中,在學習上,也會碰到許許多多的困難。那么,我們該如何把今天學習到的解決困難的方法運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呢?
四、課堂小結:
通過本文的學習,我們學會了解決困難的方法,無論怎樣的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分解為一個個小困難,困難就變小了。
而我們也悟出了生活哲理,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我們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但是我們不用畏懼,因為只要吧困難分解開來,最終能贏得最后的勝利。
正像歌中所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讓我們面對困難,鼓起勇氣,大聲地對自己說一遍“走一步,再走一步”。
五.板書
冒險
走一步,再走一步
(化解困難,贏得勝利)
脫險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知導入
同學們,上課時我們整體感知了課文,今天,我們再深入一步研讀這篇課文。
結構復習:
1、按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啟示把故事分成四個部分
(一)、起因(1――3)游戲玩厭,去爬懸崖
(二)、經過(4——15)中途被棄,進退兩難
(三)、結果(16——23)父親指點,擺脫困境
(四)、啟示(24)走一步,再走一步
2、請概括解決困難的方法
二、新授
(一)研讀文本
文章刻畫人物時,運用了多種的描寫方法,比如心理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等。請同學們找出相關的句子,體會這些描寫方法的作用。
1.找出語言描寫的句子并加以體會
1)“嗨,慢著,”我軟弱地哀求到,“我沒法——”
2)“我下不來,……我會摔死的。”
……
2、找出心理活動的句子并加以體會。
1)“我落在最后,全身顫抖,冷汗直冒也跟著他們向上爬。”
2)“我終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驚肉跳,盡量往里靠。”
3)“我聽見有人啜泣,正納罕那是誰,結果發現原來是我自己。”
4)“我產生了一種巨大的成就感。”
……
板書:最初:我下不來毫無信心
繼而:走一步信心萌發
隨后:再走一步信心大增
最后:走下懸崖產生巨大成就感
(二)拓展閱讀
閱讀訓練:
──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為“我”的同學,將怎么辦?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將怎么辦?
——假如你是文中的父親,看著自己的孩子困在懸崖,你會怎么做?
(由學生自由暢談,無需評判)
三、小結:
我們要學習作者出色的寫作技巧,學會從一件小事中去發現深意,同時掌握如何運用各種描寫方法去刻畫人物的心理變化。古人說:“管中窺豹,時見一斑。”,通過一個竹管去看豹子,只能看到豹子身上的花斑,卻能想象出整只豹子。這就是“以小見大”的道理。同學們經歷的大多是小事,所以學會掌握這種手法,對于我們的寫作有很大的幫助。
四.板書設計
“我”心理的變化過程: 最初:我下不來毫無信心
繼而:走一步信心萌發
隨后:再走一步信心大增
最后:走下懸崖產生巨大成就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品讀課文,揣摩本文中人物的心理
2、學習多角度探究課文內容的閱讀方法,培養創造性閱讀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重點語句的理解揣摩文中人物的心理
2、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地學習方式。
情感與價值
1、激發學生勇于克服困難,敢于戰勝困難的決心與勇氣。
2、學會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面對大的困難時,要化整為零各個突破。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品讀課文,揣摩本文中人物的心理;領會文章中作者所闡述的對人生哲理的感悟。
2、教學難點:多角度、有創意地探究課文內容,獲得教益。
【教學策略】
講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二、研討探究
A揣摩心理,品評心路歷程
1.細讀課文7-15自然段,把自己當作文中的“我”,劃出表現我心情的語句,圈出重點詞,想一想,讀一讀,去體驗“我”陷入險境時的心情。
交流:現在,你就是童年的亨特,此刻你孤身一人縮在懸崖上,你的心情?
句式:我_________(心情詞)(有被拋棄的委屈、有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有不該冒險的悔意;然而最強烈的是恐懼感),當時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心理描寫的句子)。(全身顫抖、冷汗直冒、心在嶙峋的胸腔里面撲撲亂跳、嚇得幾乎要暈倒、軟弱地哀求、頭暈目眩、啜泣、恐懼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動彈。)
教師小結心理描寫的詞句:這里有被拋棄的委屈,有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有不該冒險的悔意,然而最強烈的是恐懼感。作者就是通過這樣細致的心理描寫,表達了我內心復雜的情感,我的膽小、懦弱。這也是寫人寫事文章常用的表現手法之一。
B合作探究,領悟人生哲理
2、細讀16-23自然段,找出“我”爬下懸崖的具體動作以及刻畫“我”的心理活動的語句,揣摩“我”的心理變化。完成下表
爬下懸崖 動作 心理活動 心理變化
哭 哭著說我會掉下去 毫無信心
移、伸、探、踩 這似乎能辦到 萌發信心
又照著做(移、伸、探、踩) 我能辦到的 信心大增
移、爬、踩、投、啜泣 產生成就感 巨大的成就感
3“啜泣”出現了兩次意思是否一樣?
4.請同學們朗讀課文最后一段,思考:我從爸爸指導我下懸崖脫險的事上“我”得到了什么經驗?并用簡短的語言寫出這篇文章給你的啟示,寫得好的我們將共同分享。
三、多角度探究文本,拓展成長空間
課文是以第一人稱“我”的視角寫的。請你變換視角,從杰利或“我”爸爸的角度敘述“懸崖脫險”部分。注意寫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同時人物的動作、心理、語言要符合身份。
四、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同學們,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們不可能一帆風順,遇到困難,經受挫折,是很正常的。只要我們不失自信,牢記“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那什么樣的艱難險阻都將被你踩在腳下。
完成課后研討練習四
板書設計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頓亨特
走一步再走一步脫險
毫無信心-------頓生信心--------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
我會掉下去摔死這似乎能辦得到我能辦得到的
小懸崖:不著眼巖石──走一步再走一步─-----─抵達目的
大人生:不害怕困難──克服小困難戰勝大困難──取得成功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學會默讀,把握記述文六要素,訓練學生準確地復述課文的能力。
2、學習景物描寫和人物描寫的方法,特別是心理描寫。
3、聯系生活實際,聯系自身生活體驗,感悟生活哲理。
教學重點:能找出文中的心理描寫并體會其作用。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認識,提升自己的認識,正確把握的內涵。
一、故事導入: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個美國飛行員接受了一項任務,駕駛沒有任何武器裝備和防護設施的飛機深入到德國執行偵察任務。他覺得幾乎無法完成任務,光是想象著飛機被擊中,自己將尸骨無存,就堅持不下去了。但是軍令如山,第二天,他起飛時,告訴自己,只是飛起來就行。飛機升到8000米高空時,他有告訴自己,只要按照無線電的指引,保持這個航向20分鐘就行,這個并不難做到。接下來他不斷告訴自己,只是飛越荷蘭就行,然后是飛越德國,就這樣,一程又一程,這位上尉終于完成了任務,被稱為“孤膽英雄“,他說,我之所以成為“孤膽英雄”,完全是因為我小時候一段經歷的啟示。
大家猜一猜這個飛行員叫什么名字?
他就是莫頓亨特,美國的作家心理學家,他在65歲時寫下了小時候的那段經歷。我們這節課就一些這究竟是怎樣的一段經歷。
請大家齊讀今天的課題: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預習檢測
出示學習目標 上節課已經提前布置了預習的作業,現在來檢測一些大家預習的情況。找一位同學讀一讀這些字詞。(出示幻燈片)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要達到這些學習目標。
三、讀一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請大家默讀課文,找出記敘文六要素并勾畫關鍵語句,并以此復述課文。默讀要求:不出聲、不動唇,不指讀,不回看。然后以這樣的句式組織語言。(出示幻燈片)
四、說一說
那么我是個什么樣的人呢?請大家瀏覽課文。劃出能體現我性格品質的句子。然后以這樣的句式來回答:從____部分能看出我是一個_______的人。(生回答)
(具體是哪個段落呢?能不能讀一下?)(朗讀指導)
(通過讀,能感知到人物的情感。)“我”由膽小變得勇敢,是哪一部分的情節使我發生了這么大的.變化呢?
五、品一品
作者是通過哪些人物描寫方法來體現自己復雜的內心世界的?自己找一找勾畫出來。
看來大家有很多的想法,為了使你的語言更加流暢,思路更加清晰,現在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組內活動,稍后小組代表舉手發言,展示成果。
(體會“我”的心理變化過程。
毫無信心→信心萌發→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
六、悟一悟
經歷了這件事,最后我有什么啟示呢?我們應該怎么做?
(明確:遇到困難應該積極努力地解決,有了向上的決心再加上一步步的積累,一定會克服所有困難。)
七、作業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8
學習目標
1、理解、積累“啜泣、納罕、迂回、訓誡、瘦骨嶙峋、小心翼翼”等詞語。
3、鑒賞課文中由事推理的感悟美。在閱讀中感悟和思考生活哲理,激勵戰勝艱難險阻的勇敢精神。
學習過程
一、基礎知識
⑴根據拼音寫出詞語并解釋:
2、學習多角度探究課文內容的閱讀方法,培養創造性閱讀的能力。
①línxún_______________
②chuòqì________________
③dàhǎn________________
④sǒnglì________________
⑤níngshì________________
⑵分別寫出與下列各形聲字同聲旁的字,并組詞:
侍啜漫踩
二、理解探究
1、學生讀課文,思考:
⑴從課文內容看,標題“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⑵在人生道路上,面對困難,“走了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⑶一個巨大的困難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⑷為什么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
三、合作釋疑
2、小組合作研討,多角度探究文意:
⑴石架大約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來要保險得多,也簡單得多,父親為什么不這樣做?他的辦法有什么普遍意義?
⑵哪些地方寫到杰利,請一一加以評論。
⑶請評論四個孩子的行為。
⑷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為“我”的同學,將怎么辦?
⑸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將怎么辦?
四、課內精讀
閱讀文段,回答文后問題。
①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暮色開始四合。在一片寂靜中,我伏在巖石上,恐懼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動彈。
②暮色蒼茫,天上出現了星星,懸崖下面的大地越來越暗。這時,樹林里有一道手電光照來照去。我聽到了杰利和我父親的聲音!父親的手電光照著我。“下來吧,孩子”,他帶著安慰的口氣說,“晚飯做好了。”
③“我下不去!”我哭著說,“我會掉下去,我會摔死的!”
“聽我說吧,”我父親說,“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眼睛看著我電筒的光照著的地方,你能看見石架下面那塊巖石嗎?”
④我慢慢地把身體移過去。“看見了。”我說。
“好,”他對我說,“現在你把左腳踏到那塊巖石上。不要擔心下一步。聽我的話。”
⑤這似乎能辦得到。我小心翼翼地________出左腳去________那塊巖石,而且________到了它。我頓時有了信心。“很好,”我父親叫道,“現在移動右腳,把它移到右邊稍低一點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個落腳點。”我又照著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辦得到的。”我想。
⑥我每次只移動一小步,慢慢爬下懸崖。最后,我一腳________在崖下的巖石上,_______了父親強壯的手臂中。我先是________了一會兒,然后,我產生了一種巨大的成就感。這是我永遠忘不了的經歷。
⑦我曾屢次發現,每當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喪氣時,只要記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我便能應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著遠在下面的巖石,而要著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到的地方。這時,我便可以驚奇而自豪地回頭看看,自己所走過的路程是多么漫長。
1、在⑤⑥段中的空白處填入適合的動詞。
2、解釋文中加粗的詞語:
⑴寂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小心翼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灰心喪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能表現“暮色四合”帶給我的直接影響的詞是________,結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在父親的指點下,爬下懸崖的過程描寫得非常細致生動,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產生了一種巨大的成就感”指的是_____________。
6、照應題目,表現主題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
7、簡述你從作者的經歷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拓展延伸
喚醒生命
①他生活寬裕,愛好旅游,常利用閑暇時間開著自己的車四處游歷。前不久,他又進行了一次長途旅行,自己駕著車遠赴20xx多公里外的西藏。
②經過半個多月的奔波,他到達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青藏高原地區。只身旅行,難免孤寂,但在那片地廣人稀的地方,人影和炊煙都難得一見。他打開車里的收音機,卻收聽不到任何節目。
③車子進入高原腹地。穿越戈壁和沙丘的道路,兩旁沒有成活的草木,有的只是冰天雪地和不時刮起的狂風。
④他一路上領略著奇特的高原風光,不料賴以行進的汽車卻出了故障。他仔細檢查了半天,竟然沒有找到任何原因。他想起以前聽別人說過,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等待過往的車輛,請別的司機幫忙修理,或者幫助拖著壞了的車離開這里。
⑤只有等待,他一直等了三天。糟糕的是,三天里竟沒有任何車輛從這里經過,甚至連一個人影都沒看見。那是怎樣的一個世界啊,死一般的沉寂、空曠。他攜帶的食物和水已所剩無幾,處境非常險惡,如果再等不到過往的車輛或者能夠幫助他的人,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⑥又過了兩天,一場大雪將他的車慢慢覆蓋。他又冷又餓,因為食物已經完全吃完了。
⑦迷迷糊糊中,蜷縮在車內的他被一種聲音吵醒。爬出車來,他看見車頂上趴著一只不知名的小鳥。那只小鳥也許是在尋覓食物,看起來同樣無助,正用微弱的`聲音不停地鳴叫著。霎時間,他的淚水禁不住涌出,這是五天來,他第一次聽到來自生命的聲音!
⑧他伸出手,輕輕捉住了那只小鳥,將它放進相對暖和的車廂里。他開始打起精神,試著努力自救。他反反復復地仔細檢查汽車,終于找到了故障的原因,原來是化油器上的一個零件阻塞了油路。車子修好了,他靠虛弱的身體開著車向前行駛了40多公里,駛抵一個牧民居住點,他終于得救了。只是,那只吵醒他的小鳥在車子行駛的途中不幸地死去了。
⑨這段經歷,后來他常常談起。他說:“是那只小鳥求生的叫聲,挽救了我的生命。”直到今天,作為紀念,他還把那只風干得比拳頭還小的小鳥保存在自己的書櫥里。
⑩但我想說,那只殞命高原的小鳥,它并不曾想起過要救人,救他的還是他自己。小鳥的叫聲喚醒了他求生的欲望,才使他得以絕處逢生。是啊,被喚醒的生命才會有激情去創造,才能夠走出眼前看似無際的困境和厄運。
(選自《知道窗》20xx年第3期,有改動,作者祁文斌)
1、文章寫“他”旅游,為什么對“他”在旅途中的所見所聞一筆帶過?文章用第三人稱來敘述,有什么好處?
2、“這段經歷,后來他常常談起”,請概述他的“這段經歷”。(30字左右)
3、如何理解“他”把“那只風干得比拳手還小的小鳥保存在自己的櫥里”這一做法?
4、作者說“救他的還是他自己”,這和第⑨段“他”所說的“挽救了我的生命”是否矛盾?為什么?
5、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它同前文有什么關系?
答案:
第2課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基礎知識
⑴①嶙峋形容人瘦削
②啜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③納罕驚奇,詫異
④聳立高起,直立
⑤凝視聚精會神地看
⑵侍候峙(對峙)恃(恃才傲物)
啜泣綴(點綴)掇(拾掇)
漫長慢(慢待)幔(布幔)
踩點睬(理睬)彩(彩旗)
二、理解探究
1、⑴題目的含義可以這樣理解:無論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分解為一小步一小步,困難就不大了。
⑵在人生道路上,面對困難,“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種人生經驗,給人以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信心。
⑶“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難也可以闖過來。
⑷關鍵是化整為零。大困難是由小困難組成的,小困難是不難戰勝的,一步一步戰勝了小困難,最后就是戰勝了巨大的困難。當然,重要的還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堅持不懈地走下去。
三、合作釋疑
2、小組合作研討,多角度探究文意:
⑴爬上石架的“我”,上不去,下不來,陷入絕望、恐懼,父親并沒有用梯子上去救護,而是鼓勵、指導孩子“走一步,再走一步”,使一個孱弱的孩子獲得信心,變得勇敢。讓孩子自己下來,經受一次歷練,增長勇氣和經驗。事實上,“我”確實從中得到了難忘的經驗。這個父親是很懂得怎樣訓練孩子的,他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無長進。富有教益的方法使孩子獲取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他的辦法告訴人們,對孩子不要溺愛,要科學地訓練孩子,使之自立自強。作為家長,當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要給以指導、鼓勵,不能包辦代替,路要讓孩子自己走,在走的過程中不斷地成長、成熟起來。
⑵在“我”爬上石架,陷入困難時,“杰利看來好像有點不放心,但還是和大家一起走了”;爾后是杰利去把父親找來的,說明他還是富于友情的。
⑶文中其他四個孩子,在“我”陷入困境時則把“我”丟在那兒不管,還無情地嘲笑,這樣對待一起玩的伙伴則有些惡劣,沒有患難與共的愛心。
⑷培養患難與共的愛心,同時激勵勇敢精神。
四、課內精讀
1、伸探踩踩投入啜泣
2、⑴沒有聲音,孤單冷清。
⑵謹慎小心,絲毫不敢疏忽的樣子。
⑶因遭到困難失敗意志消沉。
3、恐懼不能動彈
4、“脫險”的經歷是文章的重點,因此詳寫,也為下文說“永遠忘不了”作鋪墊。
5、戰勝恐懼,順利脫險
6、著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到的地方
7、略(提示:圍繞“目標、理想、意志”談即可.)
五、課外閱讀
1、因為本文主題是喚醒生命,如果濃墨重彩地寫奇特的高原風光,就偏離了主題。
能客觀地展現生活,不受時空限制。(意思對即可)
2、他駕車去西藏旅游,陷入困境。一只小鳥喚醒他求生的欲望,他自救成功。(意思對即可)
3、這是對小鳥的敬重,實際上也是對生命的禮贊(意思對即可)
4、不矛盾。因為小鳥只是喚醒他求生的欲望,而挽救生命是因為他發揮了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擺脫了困境。(意思對即可)
5、點明題旨,畫龍點睛。前文的記敘是這段議論的基礎,這段議論是對前文的深化。。(意思對即可)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并能復述課文。
2、在朗讀中品味我冒險、脫險時的心理感受。
3、學會從不同角度閱讀,以父親、小伙伴等為點進行自主探究學習。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本文寫的是我童年時一次脫險經歷既然是脫險,那么是什么險?這么會陷入、險境的呢?又如何脫險呢?時隔57年,65歲的作者為什么要寫這次經歷呢?其中蘊含著什么哲理呢?
二、默讀
要求:
1、注意速度。
2、內容:什么險?如何脫險?傳遞了什么哲理?
3、要求不看書復述。
三、復述
1、復述前的準備。
(搶答)
故事發生在美國哪個城市?什么時間?幾個孩子?有名字的有幾個?懸崖有多高?石架有多高?
2、復述:
⑴ 自己放聲準備。
⑵ 班上復述。
⑶ 學生評。
⑷ 教師評。
⑸ 總結經驗。
四、冒險過程中,著力寫我的心理感受,能用一個詞來概括嗎
五、脫險過程中則真切得寫出了我在父親幫助下心理變化過程,能找出原句并進行概括嗎
六、理解題意,你能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義嗎?文中有幫助你理解的關鍵性語句嗎
第二課時
一、變標題(理解內容)
可以從不同角度自擬標題,有如下說法:
第一次爬懸崖、脫險、永遠不能忘記、戰勝恐懼、八歲的記憶、最初的那一步、星光下的懸崖、當朋友離我而去。
二、變語言(體會深意)
文中許多語言是值得細品的:
1、那是費城七月里的一個悶熱的日子,雖然時隔五十七年,可那種悶熱至今還能感受得到。將這句中的至今去掉,感受得到換成回想起來,比較一下效果。
2、大約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卻是高不可攀的鮮峰,將句中的只有去掉,比較一下效果。
3、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改為我瘦骨嶙峋,心在胸腔里冬冬直跳效果如何?
4、我終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驚肉跳,盡量往里靠去掉終于,將盡量改為努力,效果如何?
5、我聽見有人啜泣,正納悶那是誰,結果發現原來是自己。這句話似乎不合情理,改為我忍不住啜泣起來效果如何?
6、我聽到了杰利和我父親的聲音!將這個句子末尾的感嘆號改為句號如何?
三、變角色(認識人物)
學生分別以內德、杰利、父親的口吻講述這一故事,注意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如:內德是那些不關心我的孩子們當中的一個,他也是那些無情嘲笑我的孩子眼中,我是一個可笑的膽小鬼,他在這整個事情當中,心理是如何想的?如何說的?又是如何做的?事后有沒有再反思自己?
四、變結局(拓展思維)
如:杰利找的是我的母親。
杰利沒有找到我的任何親人。
杰利在途中勸說伙伴們一起回來幫助我。
杰利被伙伴們惡作劇地拉走,不允許他去報告我的家人,也不允許他獨自來幫助我。
五、變環境(引發想象)
我長大后,有一天,又遇見了類似的困境,(這種困境可以讓學生自由想象),在那種不同的環境中,我的所想所做又是如何呢?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①正確地朗讀課文。
②較完整地復述故事情節,做到條理清楚,詳略合適。
③結合語境理解重點詞、句的深刻含義。
④聯系自身生活體驗,感悟人生哲理。
○教學重點
①復述故事情節。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蘊含的生活哲理。
○課前準備
投影儀。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字詞,復述課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難,比如,父母突然下崗了,家中經濟陷入困境;你自以為學習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學后,卻發現自己和別人差距挺大,不會學習;你想和同學們搞好關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對這些,你也許感到困惑,也許感到茫然,其實,人生路上遇到困難是正常的。今天,我們學習《走一步,再走一步》,從課文中這個孩子的脫險經歷中尋求啟示吧;
學習字詞
①指導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劃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
②投影出示練習。
a.給加點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結合語境解釋詞義。(略)
指導學生整體感知故事情節
①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并思考問題。
[要求]朗讀時姿勢端正,雙手拿書,聲音洪亮,讀音準確,停頓合理,較恰當地表達語氣。
(教師可以投影出示以下問題組)
其他學生邊聽讀邊思考,在書上標記。
a.課文主要記敘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這件事情發生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發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為什么“一時拿不定主意”?后來又為什么跟著伙伴們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難?當時“我”是怎么想的?
e.后來“我”又是怎樣脫險的?脫險以后“我”有什么感覺?
②組織學生討論以上問題組,幫助學生掌握記敘要素,理清故事情節。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看書,不要脫離課本,要抓住課文中的一些關鍵詞、句。
在理清以上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復述課文
教師可提要求:
①跳讀課文,抓住以上討論要點。
②重點細節,尤其是脫險部分,盡量用課文原句。
③口齒清楚,能正確表達感情。
可以找兩位學生復述,其他同學聽后評析復述情節。以上環節主要為了幫助學生熟悉本文故事情節,尤其是細節描寫,為下一步探究性閱讀、多角度閱讀打基礎。
討論:讀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文章主旨,學生只要能扣住課文說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爭議的地方,可課后思考,留待下節課繼續探究。
齊讀課文最后一段,背誦
布置作業
①寫生字。
②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學設計
探究性品味“脫險”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上節課我們通過朗讀課文,復述故事,已經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記敘的事件,而且也悟出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過“我”的脫險經歷告訴人們不要害怕困難,不要被困難嚇倒,不管這困難多么嚇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這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應該通過研讀重點情節再進一步領會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讀脫險部分。
②組織學生深入思考、討論問題組。
a.找出這部分開頭的自然環境描寫,想想有什么作用。
b.父親為什么指揮“我”先邁出左腳的一小步?這對你有什么啟示?
c.“你能辦得到的。”“這似乎能辦得到。”“我能辦得到的。”朗讀這三句話時應把重音放在哪個字上?三句話的語氣有什么不同?后兩句寫出了我的什么變化?
d.我在父親的指導下僅僅是爬下了幾米高的石架,為什么還說“我產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結合文章最后一段,說說你對題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課的重點環節,應幫助學生扣住文章主題討論理解這些問題。
指導多角度地閱讀,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反思,進一步拓展思維空間,獲得啟示
①討論:你最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你最不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
這個環節是為了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認識文中的人物特點,對人物做出合理的評判,也鼓勵學生從中有所感悟,培養正確的價值觀。
如果學生在喜歡的人物中選擇父親和“我”,都應視為正確的,關鍵是把喜歡的理由說足、說全,可互相補充。不喜歡的人物可選在“我”困難時嘲笑“我”的孩子,這一點比較簡單。
有爭議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學喜歡他,有的不喜歡他,可引導學生評論他做得對的和不好的方面。這樣來談,針對性可能強一點。
②討論:假如“我”的父親急忙趕到懸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來,這種做法和文中父親的做法你更喜歡哪一種?為什么?
這個問題討論時也許有爭議,但應該傾向于文中父親的做法,因為孩子的路終究要靠自己去走,總靠別人扶,不是長久之計。父親指導兒子獨立走下來,恰恰是讓兒子經過這種歷練增加獨立克服困難的勇氣和經驗。在我們的生活中,家長、老師其實也給了我們很多這類的指導。
③繼續組織討論,讓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進一步拓展思維,深刻領悟文中的啟示:你在生活中曾經遇到過什么困難?當時你是怎么對待的?結果如何?如果現在碰到這種情況,你會怎么辦?
討論這個內容,最好能讓學生理解得深刻一點,對“困難”的理解全面一點: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決的小困難,如一道難題做不出來,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賣報紙時不好意思張嘴等;更應該是比較大的,短時間內難以解決的困難,如自己學習成績落后;父母下崗,家庭經濟拮據……
總結全文
①讓學生再談學習本文之后的體會。
②教師小結:一個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蕩蕩,一帆風順;遇到困難,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們不失自信,牢記“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那什么樣的艱難險阻都將被你踩在腳下。別忘了,還要把你的這些感受傳給那些正在遭遇困難的人們。
③背誦(或朗讀)課文最后一段。
布置作業
閱讀《迷途笛音》,簡單寫寫自己的心理感受。
點評
本案教學流程設計為整體感悟——探究研讀——拓展延伸三大板塊。
教學設計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既注重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導”學地位,又注重了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開展主動積極的思維活動。探究性閱讀、拓展與延伸等教學環節更是把學生的生活與語文學習緊密聯系在一起,讓學生通過體驗反思接受正確的審美觀與情感熏陶,而對指導學生學會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也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另外,本教案在注重啟迪學生開展思維活動的同時,并沒有忽視語文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訓練,體現了語文教學要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理念。
上一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4
下一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實錄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學會速讀,把握記述文六要素,訓練學生復述課文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反復訓練引導學生學習景物描寫和人物描寫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聯系生活實際,聯系自身生活體驗,感悟生活哲理。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字音:悶熱(mn)玩彈子游戲(dàn) 不能動彈(tán) 全身顫抖(chàn)
著眼(zhuó) 卜卜亂跳(bo bo) 連攀帶扒(b) 啜泣(chu ò)
瘦骨嶙峋(lín xún)
二、導入新課
同學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難免會碰到許多困難,比如,父母突然下崗,家中經濟陷入困境,你自以為挺努力,卻發現自己和別人的差距挺大,想和別人搞好關系,人家卻不理你等等,面對這些,你也許感到困惑,也許感到茫然,其實人生路上遇到困難是正常的。在困難面前,有些人灰心喪氣,束手無策終與成功無緣;有的人則毫不畏懼知難而上,最終到達勝利的彼岸,老子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莊子說:“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今天我們就學習這樣一篇文章,告訴我們如何去做。
三、閱讀課文,整體把握
1、同學們已經預習過這篇文章了,那么首先請問大家這是一篇什么類型的文章?也就是是一篇什么體裁的文章?(記敘文、議論文、散文等等)
明確:記敘文
2、記敘文的六要素是什么?
明確: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
3、今天我們學習一種新的閱讀方法默讀。
默讀就是要求帶著一定目的,不出聲、非常快速地閱讀。它是我們今后學習中用到的主要讀書方法。
要求:用眼睛看書,不能用手指文章,也不能中嘴里小聲叨念;因為“出聲”就影響閱讀速度,“手指”同樣影響眼睛的掃視速度。
回憶故事要點:
(1)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誰?其他的還有哪些人?有名字的有哪兩個?
(2)故事發生在什么時間?
(3)故事發生在什么地點?
(4)故事發生的起因是什么?
(5)故事發生的過程是怎樣的?
(6)故事的結果又是怎樣的?
4、我們現在根據歸納的要點: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復述這個故事,注意復述時在事情的經過部分要詳細一些。
明確:我和小伙伴去爬懸崖,中途被棄遇險,后來經過父親的指點,擺脫困境的故事。
四:走進文本
1、“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明確:玩游戲玩厭了,想玩點新花樣。
2、“我”與其他四個孩子的性格差異是什么?
明確:“我’膽子小內向,其他四個活潑、勇敢。
3、父親為什么不背“我”下來,而是鼓勵“我”向前走?
明確:因為“我”從小比較膽小,父親為了鍛煉“我”的膽量,教育“我”如何面對困難、戰勝困難。
4、課文中的兩個“啜泣”有什么不同?
明確:前者是恐懼和傷心,后者有復雜情感,有歷險的余悸,有脫險的欣喜,有對父親的感激,更有一種巨大的成就感。
五、拓展延伸:
1、前面提到的兩個“啜泣”與奧運會劉翔、王義夫等運動員獲得冠軍后的“啜泣”是否相同?(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實現知識轉化、延伸。)
2、談談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是怎樣教育我們克服困難的?
六、作業布置
抄寫詞語完成相對應的練習冊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12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預習課文,并借助工具書掌握文中生字詞。
2、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準確復述課文內容。
3、理清文章結構,理解重點語句,學習分析文章的方法。
4、激發學生勇于克服困難、戰勝困難的決心和勇氣。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整體感知課文;培養學生沉著應付人生困難的品質。
三、教學方法
講讀結合,研討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同學們,請讓我們先來欣賞一首詩歌
(投影、師生齊讀):走一步,再走一步
吳強
溪流走一步是江河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走一步,再走一步天地就將不一樣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
挫折走一步或許是失敗失敗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咫尺天涯路第一步往往很難邁出
于是就沒有了下一步于是就沒有了路
路盡天絕處嘗試著再走一步
萬水千山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師:同學們,有一篇散文的名字也叫《走一步,再走一步》,它是誰寫的?它要告訴我們什么人生哲理?
二、板書課題、檢查預習情況
學生先齊讀字詞,教師后出示字音(投影)
訓誡(jiè)聳立(sng)迂回(yū)
嶙峋(línxún)凝視(níng)啜泣(chuòqì)
頭暈目眩(xuàn)小心翼翼(yì)納罕(hn)
三、整體感知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指名復述課文內容,其他同學補充,教師指正。
復述前的準備——搶答:
——故事發生在什么時間?
——故事發生在美國哪個城市?
——爬懸崖的一共幾個孩子?有名字的有哪兩個?
——孩子們為什么要去爬懸崖?
——那座懸崖有多高?巖石架有多高?
復述(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2、明確課文結構及各部分內容(板書)
師:課文可以分為幾部分,各寫了些什么內容?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本文可以分四部分,具體如下:
(一)(1)回憶往事
(二)(2-15)爬崖遇險
(三)(16-22)擺脫困境
(四)(23)感悟人生
四、問題研討
(投影,學生討論,自由回答,教師點評)
(1)“我”起初為什么不敢爬山?
(2)“我”后來為什么要去爬山?
(3)父親為什么不背“我”下來,而是鼓勵“我”向前走?
(4)為什么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
(5)從課文內容看,標題“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6)一個巨大的困難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7)在人生道路上,面對困難,“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五、課堂測試(投影)
(1)根據拼音寫出漢字并解詞
línxúnxùnjiè小心yìyì
(2)給漢字注音
啜泣頭暈目眩納罕
悶熱屢次
(3)本文作者是,他是國作家。
六、小結
作業
1.(短文訓練)日常生活中你遇到過什么困難?父母是怎樣教育你克服困難的?
2.課外閱讀:莫頓亨特《懸崖上的一課》
附:板書設計
層次結構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學習多角度探究課文內容的閱讀方法,培養創造性閱讀的能力。
2、感知描寫的作用及以事明理、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
二、教學重點、難點
多角度、有創意地探究課文內容,獲得教益。
三、教學方法
設疑研討。
通過設疑,引導學生多角度閱讀、研討,拓展思維空間,提高朗讀質量和寫作水平。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作者?身份?主旨?(齊讀課文最后一段)
二、多角度探究性閱讀
1、引言:
同學們,學習語文的過程其實就是欣賞美的過程。這跟欣賞藝術是一樣的,例如我們欣賞鄭板橋畫的“竹”,感受到的是一種剛毅之美;欣賞關山月畫的“江山如此多嬌”,感受到的是一種磅礴之美。歌曲亦如此,例如我們唱蒙古民歌“藍藍的天上白云飄”,就會感受到遼闊、曠遠之美;唱河北民歌“小放牛”,就會感受到歡快、自得之美。下面就請同學們從文中的人物描寫里尋找并欣賞那動人心魄的美吧。
2、同學探討、發言。
發言會集中在人物心理、行動、語言描寫等方面。教師要以肯定、鼓勵為主,以激發探討熱情。
3、教師總結,板書并出示投影——“描寫的妙處”
4、同學對投影資料發表看法,品味描寫之美,教師點撥。
5、師:我們要想了解一個人,就得從人物的語言和行動入手,正如古人所說的“聽其言,觀其行”。那么,從文中人物的言行中,你能看出他們是怎樣的人嗎?
討論:
1)父親是個怎樣的人?為什么?
2)杰利是個怎樣的人?為什么?
3)四個伙伴是怎樣的人?為什么?
這個環節是為了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認識文中的人物特點,對人物做出合理的評判,也鼓勵學生從中有所感悟,培養正確的價值觀。
6、同學發表意見,教師板書。
7、討論課后練習二
1)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為“我”的同學,將怎么辦?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將怎么辦?
讓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進一步拓展思維,深刻領悟文中的啟示:你在生活中曾經遇到過什么困難?當時你是怎么對待的?結果如何?如果現在碰到這種情況,你會怎么辦?
三、寫作手法——以小見大(板書)
1、出示例文投影《滑雪》《60條毛巾送去的溫暖》
2、思考下面的兩件小事,說說可以寫出什么大的主題(先讓學生寫,然后再說)。
1)一個同學背誦散文《春》,費了不小的勁,才背出了三段。
2)我們班和二班進行拔河比賽,我們班的同學都竭盡了全力,但最后還是輸給了二班。
四、總結
1、一個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蕩蕩,一帆風順;遇到困難,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們不失自信,牢記“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那什么樣的艱難險阻都將被你踩在腳下。
2、作文上要記住:留心生活,描寫生花。以小見大,作文不怕。
五、作業
選取你生活中的一次經歷,寫出你的人生感悟。
附1:板書設計
心理
行動
語言
二、人物:
父親——沉著冷靜,教子有方
杰利——雖有不足,仍是真友
四個伙伴——幸災樂禍,品質低劣
三、寫作手法:
小事情
以小見大(感悟)
大道理
附2:有關鏈接
1)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2)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
3)一口吃不了個胖子。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惜緣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13
一、復述課文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走一步,再走一步》(板書課題)。大家想想,這個題目是文中誰說的一句話?
生:(齊)父親。
師:對!那是父親對誰說的呢?
生:(齊)對兒子說的。
師:同學們看書看的真仔細!老師要再考考大家,知道的舉手發言,好不好?
生:好!
師:父親在什么時候對兒子說的這句話?
生:父親在兒子困在半山腰的時候說的。
生:兒子在有困難的時候。
生:兒子在即不能上又不能下的時候說的。
師:同學們說的都不錯。我請一個同學將剛才的內容來個小結,如何?
生:當兒子在半山腰,即不能上又不能下的時候,父親對兒子說:走一步,再走一步!
師:他說的很好!但是我們覺得這個故事就這樣說出來,好象有很多東西沒有交代清楚?
(生小聲議。)
師:下面,我們來給這個事件配上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要素,讓它更具體,好不好?
生:57年前的7月,費城,天氣很悶熱,我與小朋友們想爬到山上涼快,可是,由于我的身體比較瘦弱,膽子也比較小,當我爬到半山腰的時候,他們卻已經到了山頂,并且準備回家了。后來他們把我留在了那里。當我一個人在恐懼與哭泣的時候,父親來了,他要我走一步,再走一步,最后,在父親的指導下,我終于脫險。
師:他說的很好!同學們,剛才老師教你們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具體運用!如果,老師一開始說,要大家復述課文,很多同學可能不會這樣熟練地說出。現在,這么長的一篇文章,老師利用文中父親教兒子的方法,一步步分解,最后完成。多么容易啊!在復述故事的時候,我們就要這樣,先抓主要的人物與事件,再配上時間地點等具體的東西。大家完成的很好,我們感謝作者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好的“化整為零”的好方法!
二、重點解讀
師:同學們,“走一步,再走一步”這樣一個故事情節在文中什么地方,請你們找出來。
生:從“暮色蒼茫,天上出現了星星,……這是我永遠忘不了的經歷。”
師:你能說說理由嗎?
生:這里是寫我在父親的指導下,走一步,再走一步,最終脫險的全過程。
師:很好。還有沒有不同意見。
(學生聽我說“很好“,以為這就是標準答案了,于是不再舉手了。)
師:我說“很好”,并沒有說他說的就是標準答案啊!同學們,在我的課堂上,沒有什么標準答案的!只要你能言之成理,就行!
生:從“暮色蒼茫,天上出現了星星,……我想。”
師:你為什么將后面的`那段沒有要呢?
生:因為我覺得最后一段是寫“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后的事,不能要。
師:有道理!老師問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內容。
生:從“‘聽我說吧。’……我想。”
師:你為什么沒有要前面的呢?
生:我覺得前面的那段是父親來與我的談話,還沒有涉及到“走一步,再走一步”。
師:很好!大家都說的很有道理,就要這樣!請繼續!
生:從“‘聽我說吧。’……這是我永遠忘不了的經歷。”
師:請說理由。
生:我覺得“走一步,再走一步”,一直到脫險才對!
師:剛才同學們給了四個答案。請大家認真朗讀這些內容,同桌的同學們相互討論一下,究竟誰的答案是正確的答案。
(生討論異常激烈。)
生:如果回答“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段落,那就應該是從“‘聽我說吧。’……我想。”這里是父親指導我走,以及我如何走的。如果說是脫險的話,那就應該是從“暮色蒼茫,天上出現了星星,……這是我永遠忘不了的經歷。”
師:同學們就要這樣讀書,就要這樣去分析,很好!下面我們看這幾段中,哪里是“走一步”的內容?哪里是“再走一步”的內容?
生:從“‘聽我說吧。’……我頓時有了信心。”是父親指導我走一步,我也邁出了艱難的第一步;后面的是“再走一步”的內容。
師:哪一部分用的筆墨多呢?為什么?
生:“走一步”用的筆墨多,因為萬事開頭難!
師:很好!當我邁出了第一步后,我開始有信心,我有了克服困難的勇氣。下面請同學們進行朗讀,認真地讀出那種心態與語氣。
(生讀。)
師:這個故事是發生在什么時間的故事?
生:發生在57年前的故事。
師:事隔57年了,我還記得,那么這件事一定在當時給了我極深的印象,在后來也對我的生活有了深遠的影響,請同學們齊讀最后一段。
生讀。
師:這最后一段也就是這個事件給我們的啟示,哪句話體現出來了?
生:
我提醒自己,不要想著遠在下面的巖石,而是要著眼于最初的那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一步,直到我所要到的地方。
師:就是這句。那么我們題目的含義如何去理解呢?
生:也是這句。
師:我們還可以這樣理解:關鍵是化整為零。大困難是由小困難組成的,小困難是不難戰勝的,一步一步戰勝了小困難,最后就是戰勝了巨大的困難。當然,重要的還是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堅持地走下去。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14
教學目的:
知識與能力目標:要求學生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準確復述課文內容;
過程與方法目標: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出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認識,提升自己的思想認識,正確把握本文的思想內涵;
情感與價值目標:激發學生勇于克服困難,敢于戰勝困難的決心與勇氣。教學重點:
復述故事情節。 整體感知課文,學習解決困難的方法。
教學難點:
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蘊含的生活哲理。 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論理,使學生感受到正確對待困難,在面對困難時要有不餒不躁,沉著應付的信心和決心。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講述故事 導入新課
1945年1月,在英格蘭的沃頓空軍基地。一個上尉飛行員接受了一項任務,駕駛沒有任何武器裝備和防護設施的飛機深入到德軍執行偵察任務。他覺得幾乎無法完成任務。
第二天,他駕機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誡自己,現在,只是起飛,飛起來就行。升到兩萬五千米高空時,他又告誡自己,現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無線電的指導下,保持這個航向20分鐘,就可以到達荷蘭,這個,不難做到。就這樣,他不斷告誡自己,下面,只是飛越荷蘭,這并不難,然后,是飛臨德國,這并不困難。
就這樣,一程又一程,這位上尉終于完成了任務,當他接受盟軍的獎勵時,他說,我之所以成為孤膽英雄,完全是因為我小時侯一段經歷的啟示。
同學們,知道這位英勇的飛行員是誰嗎?(莫頓· 亨特)他小時候到底經歷了一件什么事情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走一步,再走一步》,相信我們從中也能獲得啟發。
二.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
要求:1)默讀要注意速度,要求5分鐘看完; 2)劃出不會讀,不會認的字詞
3)要注意邊讀邊劃出一些關鍵的信息
2、提問,檢查默讀效果:
1)提出不懂的字詞,其他同學幫忙解決
2)快速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①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 ②文中記述了幾個人去攀爬懸崖?其中兩個有名字的分別叫什么? ③文中提到,孩子們所攀爬山的懸崖有多高?其中的石架又有多高?
3.復述課文
1)要求:注意四個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
2)復述指導:把故事分成兩部分,前一部分可謂冒險,后一部分可謂脫險,
請一個同學復述冒險,一個同學復述脫險。
(要注意突出重點:事件可分為冒險和脫險兩部分,要著重抓住脫險部分)
3)請同學們先小聲地復述課文 4)抽生復述
4.分組朗讀課文
三、研討主旨
1. 從課文內容看,標題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 我們從中悟出怎樣的生活哲理?
3. 3.我們在生活中,在學習上,也會碰到許許多多的困難。那么,我們該如何把今天學習到的解決困難的方法運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呢?
四、 課堂小結:
通過本文的學習,我們學會了解決困難的方法,無論怎樣的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分解為一個個小困難,困難就變小了。而我們也悟出了生活哲理,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我們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但是我們不用畏懼,因為只要吧困難分解開來,最終能贏得最后的勝利。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知識與能力目標:感受文中的心理描寫和語言描寫,體會我的心理變化;
過程與方法目標:引導學生多角度解讀課文
情感與價值目標:激發學生勇于克服困難,敢于戰勝困難的決心與勇氣。
教學重難點:
1.學習文中的描寫方法,如心理描寫、言語描寫等,體會它們的好處
2.多角度地理解課文,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導入
同學們,上課時我們整體感知了課文,今天,我們再深入一步研讀這篇課文。
結構復習:
1、按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啟示把故事分成四個部分
(一)、起因(1――3)游戲玩厭,去爬懸崖 (二)、經過 (415) 中途被棄,進退兩難 (三)、結果(1623)父親指點 ,擺脫困(四)、啟示( 24 )走一步 , 再走一步
2、請概括解決困難的方法
二、新授
(一)研讀文本
文章刻畫人物時,運用了多種的描寫方法,比如心理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等。請同學們找出相關的句子,體會這些描寫方法的作用。
1.找出語言描寫的句子并加以體會
2、找出心理活動的句子并加以體會。
板書: 最初:我下不來 毫無信心
繼而:走一步 信心萌發
隨后:再走一步 信心大增
最后:走下懸崖 產生巨大成就感
(二)拓展閱讀
閱讀訓練:
──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為我的同學,將怎么辦?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將怎么辦?
假如你是文中的父親,看著自己的孩子困在懸崖,你會怎么做?
三、小結:
我們要學習作者出色的寫作技巧,學會從一件小事中去發現深意,同時掌握如何運用各種描寫方法去刻畫人物的心理變化。古人說:管中窺豹,時見一斑。,通過一個竹管去看豹子,只能看到豹子身上的花斑,卻能想象出整只豹子。這就是以小見大的道理。同學們經歷的大多是小事,所以學會掌握這種手法,對于我們的寫作有很大的幫助。
四.板書設計
我心理的變化過程:
最初:我下不來 毫無信心 繼而:走一步 信心萌發
隨后:再走一步 信心大增 最后:走下懸崖 產生巨大成就感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品評有關動作和心理描寫的內容并體味其哲理。
2、抓住文章標題,以此為線索指導學生精讀課文,領會以小見大的寫法。
3、把握文章主旨,學會困難面前不餒不躁,一步一腳印來沉著應付的心理。
教學重難點
品味文中生動形象的語言。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同學們,我們都知道,人生會面臨許多困難。在困難面前,有些人灰心喪氣,束手無策終與成功無緣;有的人則毫不畏懼知難而上,終于到達勝利的彼岸,這樣世界也就有了弱者與強者。上節課我們通過朗讀課文,復述故事,已經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記敘的事件,這節課我們要探討這篇文章的主旨就是通過“我”的脫險經歷告訴人們不要害怕困難,不要被困難嚇倒,不管這困難多么嚇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
一、自主嘗試,我能行!
1、從課文內容看,標題“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明確:無論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分解為一小步一小步,困難就不大了。
2、在人生道路上,面對困難,“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明確:“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難也可以闖過去。
3、父親為什么不直接把孩子抱下來?他不怕孩子失足嗎?從中看出這是一位怎樣的父親?如果是母親來的話,她又會怎樣做?如果你是五個男孩子一,會怎么做?你能想象一下嗎?
父親角度:這是一位真正愛自己孩子的父親,他不像別的父親,爬上石架把兒子抱下來,而是讓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這是為鍛煉孩子的勇氣和毅力。如果他對孩子百依百順,那只是讓他更加嬌氣,一生一世都軟弱無能。有句話說:“打是親,罵是愛”,只有在磨練下才能成好鋼,沒有磨練的只是土塊、銹鐵。所以這位父親是對孩子負責的真正愛孩子的父親。
母親角度:天下的母親有時疼愛兒女到了溺愛的地步。這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長。“我”的母親一直告誡“我”不要冒險。在母親的庇護下,“我”變得非常懦弱。如果杰利通知的是母親的話,可能她會聲嘶力竭地叫“我”別動,嚇得臉色蒼白,神經兮兮的叫了一大幫人來。之后母親可能不允許“我”跨出家門半步,不準“我”與杰利玩。
我的角度
過渡語:同學們的想象力十分豐富,說的也十分精彩,在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的立場不同,觀點也就大相徑庭了。下面我們進入第二個環節,讓我們從具體的語句中體會情感。
二、合作探究,解疑惑!
1、從文中找出自然環境描寫,體會其作用。
明確:夜色降臨更進一步地烘托內心“我”內心的恐懼與緊張,也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1)渲染氣氛。
(2)烘托人物心情。
(3)推動情節發展。
(4)間接表現人物性格、思想情感。
2、心理描寫
1、第二部分:當“我”被棄于懸崖,我是一種怎樣的心理?
明確: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后悔,以及強烈的恐懼感。
2、第三部分:孩子在父親的指點下,終于征服懸崖的過程中,作者詳寫了“我”的心理變化。
三、分享交流,展風采!
預設問題:環境:
1、課文第6自然段對懸崖描寫以及懸崖周邊環境描寫。(生讀)
2、17自然段,夜色降臨的描寫渲染出一種暗淡,沉寂、恐怖的氣氛,更進一步地烘托內心“我”內心的恐懼與緊張無助的心理,也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生讀)
找生表達作者內心獨白,預設懸崖已經令我恐懼不堪了,如此寂靜、黑暗的環境更讓人緊張不堪,我很無助啊!
心理:
1、16自然段心理描寫被棄于懸崖的心理,有委屈、羞辱、迷惘、后悔,以及強烈的恐懼感。(生讀)
2、18至28自然段在父親的指點下脫險,心理過程!(生讀)
明確:
最初:毫無信心(我不下去!我會掉下去,我會摔死的!)
繼而:信心萌發(這似乎能辦得到。)
隨后:信心大增(我頓時有了信心。我的信心大增。我能辦得到的。)
最后:巨大的成就感(第一次清醒地意識到自己身上的潛在力量。)
整個變化過程有層次而令人信服。
四、歸納總結,得啟示!
本文運用以小見大、由事推理的寫法。告訴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會遇到很多艱難險阻。困難并不可怕,大困難可以化解成小困難,一個一個地認真解決小困難,一定能夠戰勝一切困難,贏得最后的勝利。在生活中我們也要善于感悟,比如滴水石穿告訴我們堅持的力量,春去秋來暗示著時光的流逝。善于感悟,寫作文,也有東西可寫,在不起眼的題材上也能寫出好文章。
五、體會質疑,我收獲!
學習了本節課你有什么收獲?你還有什么疑問?
六、布置作業
片段作文:只要勇敢面對困難,就會發現困難并沒那么可怕。你曾經遇到過哪些難以客戶的困難?最后又是如何解決的?選一件事寫一寫,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