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蛋和蛋制品》(精選4篇)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蛋和蛋制品》 篇1
活動目標:
1 . 探索在清水里加入一定的鹽后,雞蛋沉浮狀況的變化,初步感知懸浮現象的變化。
2 . 幼兒兩兩合作進行操作實驗,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學習記錄和描述自己的操作過程和結果。
3 . 積極主動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4 . 發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5 . 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活動重難點:
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探索,感知雞蛋在鹽水中的懸浮現象。
能獨立實驗操作并記錄,樂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現的現象。
活動準備:
燒杯兩只(分別裝等量的淡水、鹽水)雞蛋一個,記錄紙一張,實物:雞蛋、鹽、碗、盆、勺子、燒杯、抹布每組若干。磁吸標志、記錄表、水彩筆每人一份。
活動過程:
一、引出課題,激發興趣,猜猜雞蛋寶寶沉浮的狀態并記錄。
1.師:今天,老師為小朋友帶來了兩杯水。你們仔細看一看,這兩個玻璃杯的水一樣多嗎?(出示內裝等量鹽水、淡水的兩個玻璃杯,引導幼兒比較。)
2.師:老師還請來了一位小客人,你們看是誰呀?(出示一個雞蛋,教師以蛋寶寶的口吻講話)大家好,我是雞蛋寶寶。今天我想和水玩個游戲。你們猜猜看,我到了這兩個水杯里會怎么樣呢?
3.教師設疑:雞蛋寶寶到了第一杯水里(淡水)會怎樣?它是沉下去,還是浮上來?請你們把猜想的結果寫到記錄表一上。(↓表示下沉,↑表示上浮。)等會我們再來比比看,你們猜的和操作結果是否一樣。(幼兒猜測雞蛋在淡水里的沉浮狀態并記錄。接著實際操作,記錄雞蛋的沉浮現象。教師給予指導。)
4.教師繼續設疑:雞蛋寶寶到了第二杯水里(鹽水)會怎樣?它在水里是沉下去還是浮上來?(幼兒再次猜測雞蛋在鹽水里的沉浮狀態并記錄。實際操作,記錄雞蛋的沉浮變化,初步感知懸浮現象。)
評析:
在活動的開始,通過雞蛋寶寶的講話,讓幼兒很自然地進入活動。問題的設置一下子調動了孩子們參與探索的衩極性。猜一猜,想一想,讓他們主動建構知識經驗。玩一玩,比一比表驗證自己剛才的猜想,從而調整自己的認識,并讓幼兒懂得要得出結論必須以客觀事實為依據。
二、引導幼兒對探索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討論,找找雞蛋寶寶懸浮的秘密。
1.師:小朋友剛才都將自己的猜測和實驗結果記在了記錄表一上。那么,你們的猜測到底對不對呢?通過剛才的實驗,把你的想法和問題提出來好嗎?(幼兒針對自己觀察的現象自主提問。)
2.教師順應幼兒提出的問題設置懸念:為什么雞蛋寶寶在第一個杯子里是沉在水底的,到了第二個杯子里卻浮上來呢?這里究竟有什么秘密?小朋友快快想一想,找一找。
3.引導幼兒通過各種感官尋找雞蛋寶寶懸浮的原因,啟發幼兒看一看、摸一摸、嘗一嘗,區分出淡水和鹽水的不同,從而找到問題的緣由:雞蛋裝在淡水杯里是沉下去的,在鹽水杯里是浮上來的。
評析:
在實驗操作中,有的孩子在沒有老師幫助的情況下自已做出了大膽嘗試--通過嘴巴品嘗發現第二杯是鹽水。教師對于幼兒大膽嘗試的做法給予了肯定。
4.進一步把問題引向深入,探索懸浮秘密:是不是雞蛋寶寶只要在鹽水里都會浮上來呢?加了多少鹽后才會浮上來呢?我們再一起猜猜看,動手試一試,記錄下來好嗎?(幼兒猜測并在記錄表上畫上自己猜想的位置--實驗驗證--觀察結果--記錄雞蛋在水中的位置)
評析:
這個環節滿足了幼兒探索的欲望,在猜猜、想想、動動、玩玩中,充分調動幼兒運用感官直接認識和感受懸浮帶來的有趣現象,讓幼兒的探索更深入,更貼近幼兒的生活,也將本次活動推向了。
三、討論與交流實驗情況,說說雞蛋寶寶懸浮的規律。
1.展示幼兒記錄紙,交流實驗情況。師:為什么雞蛋寶寶在加入1勺、2勺鹽的水中沒有浮起來,在加入第3勺、第4勺鹽后會浮起來呢?(幼兒根據記錄表二中講述自己的實驗感受,發現雞蛋的懸浮規律。)
2.師:雞蛋寶寶除了在鹽水里能浮起來,你還有什么辦法能讓雞蛋寶寶浮起來?(幼兒回憶生活經驗,自由講述。)
評析:
在交流活動中教師始終以幼兒為主體,尊重幼兒的想法,貫徹了《綱要》"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的要求。
活動延伸:
1.在我們周圍還有哪些東西放在鹽水中能懸浮起來?找一找,試一試,把實驗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如土豆、黃瓜、蘋果等。)
2.在活動區投入不同材料,鼓勵幼兒繼續探索雞蛋在其他液體(如肥皂水、糖水等)中的沉浮現象。
活動反思:
《綱要》中指出:幼兒的科學活動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教師應充分利用幼兒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懸浮的雞蛋"這個活動設計,來源于幼兒日常生活中的一個興趣點,并且緊密圍繞著"懸浮"這個有趣現象而展開,滿足了幼兒的好奇心,使幼兒在操作中獲得了知識,提高了能力。
本次活動的重難點就是要解決如何將抽象的懸浮現象傳遞給幼兒,并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探索,感知雞蛋在鹽水中的懸浮現象。通過猜一猜、想一想,讓幼兒運用已有的經驗進行猜想和判斷,讓他們主動建構知識經驗。在此基礎上再讓幼兒通過玩一玩、比一比來驗證自己的猜想,從而調整自己的認識,并讓幼兒懂得要得出結論必須以客觀事實為依據。
此外,本次活動還注重活動的拓展和延伸,讓仍有興趣的幼兒可以繼續在活動區進行探索,打破以往把一個活動孤立起來的做法,使教育形式能夠多樣化,更符合不同層次幼兒的需要。
小百科:蛋指的是某些陸上動物產下的卵,胚胎外包防水的殼。鳥類、爬行類以及哺乳類的鴨嘴獸和針鼴科都下蛋。在適當的溫度下,蛋會在一定時候孵化,幼體用口部上方的角質物鑿開蛋殼破殼而出。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蛋和蛋制品》 篇2
活動目標:
1、 通過觀察幾種蛋,知道除了雞、鴨、鵝會生蛋外,蛇、烏龜等動物也會生蛋。了解蛋有顏色、大小、輕重各不同。
2、 認識蛋的外形特征及組成。學習詞語:滾動、蛋清、蛋黃、蛋殼。
3、 知道蛋很有營養,小朋友要愛吃。
4、 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
1、 知道除了雞、鴨、鵝會生蛋外,還有許多動物也會生蛋。
2、 了解蛋顏色、大小輕重各不同。認識蛋的外形特征及組成。
活動難點:如何敲破蛋殼。
活動準備:
1、 多媒體課件。
2、 雞蛋30個、鵪鶉蛋30個、鴨蛋、鵝蛋、鴿蛋各1個、碗30個。
3、 母雞頭飾一個,小雞頭飾30個。
活動過程:
一、游戲“雞媽媽找小雞”(師扮母雞、幼扮小雞)
今天我帶雞寶寶到草地上做游戲,可淘氣的寶寶們不知哪里去了,我得快快找一找。“小雞、小雞你們哪去了,快回來呀!咕咕噠、咕咕噠”。“嘰嘰嘰、嘰嘰嘰,媽媽我們在這里”。歌曲《老母雞》,然后提問:“雞媽媽有什么本領?”(幼:生蛋孵小雞)寶寶們想不想知道母雞是怎樣孵小雞的?小雞又是怎樣從蛋殼里出來的?多媒體課件“世界多美呀”。
二、哪些家禽會生蛋
1、 雞媽媽生的蛋叫什么?(雞蛋)除了雞媽媽會生蛋,還有哪些家禽媽媽會生蛋?
2、 播放鵝、鴨、鴿子的圖片和蛋一一對應,并說出誰生的是什么蛋。
三、比較蛋的顏色、大小、輕重。
“請小雞仔細看一看,這些蛋是不是一樣的?有什么不同?”
1、 蛋的大小不同。
2、 蛋的顏色不同。
3、 蛋的輕重不同。
4、 教師小結。
四、幼兒動手摸一摸、滾一滾,感知蛋的形狀和特點。
1、“摸一摸蛋殼是怎樣的”(光滑)“蛋是什么形狀的?”“兩頭是不是一樣的?”(一頭大一頭小)。
2、“用手輕輕推一推,蛋會怎么樣?”(滾動)。
3、教師小結。
五、由表及里,進一步引發幼兒觀察的興趣。
1、“蛋的外面是什么?”(蛋殼)“里面是什么?”“有什么辦法看到里面?”(敲敲蛋殼)。
2、“請寶寶們看‘媽媽’是怎樣敲蛋的,然后大家也像‘媽媽’一樣敲蛋,把蛋打在碗里,觀察黃的叫什么?蛋黃周圍粘糊糊、透明的東西叫什么!”(認識蛋清和蛋黃)。
3、小結:蛋的顏色不同,蛋黃的大小也不同;蛋很有營養,大家要愛吃;不同的蛋可以孵出不同的“寶寶”,多有趣呀。
六、教師講述故事:誰丟的蛋
提問:“雞媽媽拾到的蛋是誰生的?除了雞、鴨、鵝和鵪鶉會生蛋外,還有誰會生蛋?”(蛇、烏龜)“還有很多小動物也會生蛋的,你們以后知道了,告訴大家好不好?”
七、活動延伸
蛋殼玩具
故事:誰丟的蛋
有一天,雞媽媽在草地上拾到一個蛋,她想:是哪一個粗心的媽媽生了蛋忘了拿回家,讓我去找找吧!雞媽媽走呀走,見到駝鳥媽媽就問:“駝鳥媽媽,這個蛋是你丟的嗎?”駝鳥媽媽看了看說:“謝謝你,這個蛋不是我丟的,我生的蛋挺大挺的。”雞媽媽又走呀走,看見鵪鶉媽媽又問:“鵪鶉媽媽,這個蛋是你丟的嗎?”鵪鶉媽媽看了看說:“謝謝你,這個蛋不是我丟的,我生的蛋是花花的殼。”站在一旁的烏龜媽媽說:“讓我看看這個蛋是不是我生的。”雞媽媽睜圓眼睛奇怪地問:“什么,你們烏龜也會生蛋?”烏龜媽媽說:“你可別小看我們,烏龜也是會生蛋的,可是這個蛋不是我生的。”這到底是誰生的蛋呢?雞媽媽想:過幾天我就孵小雞了,把這個蛋放在一起孵吧。雞媽媽孵呀孵,孵了20多天,一個個雞蛋裂開了,鉆出一條長長的、細細的小蟲。雞媽媽和雞寶寶嚇得逃走了!(小朋友,這是什么呀?對啦,這是一條小蛇,小蛇游呀游,游去找媽媽了)
活動反思:
蛋是孩子們生活中常見常吃的食品,孩子們很熟悉它。讓蛋娃娃有趣地滾起來是孩子們在吃蛋時常做的一件事。讓蛋殼變成一張張有趣的臉,這樣也會激發孩子們做蛋畫的樂趣,中班的孩子在蛋殼上添畫短線、圓點、弧線也是有能力做到的。蛋在孩子們眼里是一個神秘的世界,可見孩子們對蛋娃娃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深深為孩子們的主動探索精神所感動,也領悟到每個孩子都有無限的發展潛能。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蛋和蛋制品》 篇3
活動目標:
1.根據故事情節大膽猜測、感受想象的樂趣。
2.知道每個人的想法不同,各有各的喜歡。
3.會用繪畫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4.能仔細傾聽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節。
5.愿意欣賞散文,感知散文語言的優美,風趣。
活動過程:
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了一個非常好聽的故事。這個故事的名字叫《最特別的蛋》。
一、猜故事角色。
1.聽聲音猜角色。
2.看圖片猜角色:猜猜誰是圓圓、誰是奇奇、誰是毛毛?
小結:圓圓有最漂亮的羽毛,奇奇有最漂亮的腿,毛毛有最漂亮的雞冠。
3.討論。
誰是最漂亮的母雞?引導幼兒說說喜歡誰?為什么?
小結:他們都很漂亮,小朋友們各有各的喜歡。
二、猜故事情節(一)欣賞故事國王是怎么說的?他決定讓三只母雞比什么?
那我們來看一看,他們三個會生出什么樣的蛋?
(二)最漂亮和最大的蛋。
1.毛毛生了一個什么樣的蛋?
2.奇奇生了一個什么樣的蛋?
3.你覺得奇妙嗎?為什么?
過渡:你覺的毛毛會生一個什么樣的蛋?
(三)創作想象
1.你可以用桌上的材料去畫畫你認為特別的蛋。
2.幼兒自由創作。(音樂)3.交流展示幼兒作品,互相評價(貼星星)。
(四)最不可思議的蛋1.毛毛生下了一個什么蛋?
2.討論:你認為誰生的蛋最奇妙?為什么?
三、猜故事結局國王選了誰做公主?
小結:如果你有奇思妙想,你有創意,你的生活就會變得很快樂。
四、結束國王還給她們準備了隆重的頒獎典禮。我們也去湊個熱鬧吧!聽音樂結束。
一、選材眾所周知,繪本是圖畫和文字共同敘述一個完整故事,本活動根據《最奇妙的蛋》這本的故事情節結合豐富的色彩、動態鮮活的畫面加上了故事中人物的對話和配樂,為孩子們設置情境、活躍了課堂的氣氛。雖然文字不多,但簡潔明了的課件,給幼兒想象、猜測的空間,非常符合中班幼兒閱讀的特點。
二、接下來說教學目標在目標中,我根據幼兒語言發展的實際水平、年齡特點、確定本活動的目標為:
1、觀察畫面,根據圖片內容來猜測故事情節,并能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2、在繪畫的過程中,感受奇思妙想帶來的樂趣。
為什么要在繪本活動中穿插繪畫環節呢?我是這樣考慮的:
一方面是基于繪本故事的本身,三只母雞下蛋的故事情節、畫面能有效激發幼兒繪畫的興趣。另一方面是想通過故事的渲染,改變以往 "依樣畫葫蘆"的教學模式,讓幼兒由"學著畫"轉變為"畫著學"進行一種嘗試,鼓勵在情境中大膽創作,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和創新力。
本次活動的重點還是放在語言的要求上,讓幼兒觀察畫面,猜測故事情節,能天馬行空的進行想象并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難點是通過繪畫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奇思妙想。
三、活動過程
1、在活動中,第一部分:就是矛盾沖突:三只母雞--三個不同的名字,引出問題:"誰最漂亮?"引發孩子對畫面的觀察、傾聽和表達,也比較符合幼兒好奇的心理特征,孩子的興趣比較高昂為后面的故事情節打下了基礎。這里加入的聲音不僅讓孩子在認真觀察的同時學會猜測,大膽表達。
2、第二部分:看路牌、猜與國王的對話,引導幼兒看懂圖示,用猜猜、說說、想想這三種方式來引導幼兒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故事。通過觀察畫面的每個細節,聯想可能會發生的故事情節,并對故事的前因后果進行推測和判斷,激發幼兒閱讀興趣。
3、第三部分:根據故事情節推動,順利成章的,讓幼兒幫助毛毛畫一個最奇妙的蛋。孩子們十分有興趣,能大大開動腦經。我發現在故事化、游戲化的情景性活動過程中,幼兒感愛好,樂意去表達和表現,更能激發幼兒的想象和創作。這也驗證了《綱要》中 "應萌發幼兒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現美的情趣。強調了"情趣"在幼兒繪畫中的地位。
4、第四部分:在交流分享這塊我把更多的主動權交給了幼兒,讓他們正真成為活動的主人。讓幼兒說說自己的作品,說說別人的作品,看看奇妙的地方。
5、最后一部分,猜公主,其實是活動的一個高潮,主旨也體現出來--不要經常跟著別人的思維走,要有自己的想法,生活就會變得很不一樣。
教學反思:
從執教的情況來看,我覺得自己在課堂上的組織語言還有待加強,如何讓孩子對你的提問或是小結能更好的明白、理解,是自己在以后的教學中需要關注的一個重要方面。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蛋和蛋制品》 篇4
活動簡析:
蛋和蛋制品是中班幼兒熟悉與感興趣的,本次活動形式新穎,多樣化。幼兒每人帶一只不同品種的蛋,人人參與。在動手打蛋的環節中,又鍛煉了幼兒的動手能力。通過比較各種品種的蛋來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教師又當場制作炒蛋,引起幼兒極大的興趣。最后一環節,讓幼兒在布置好的餐桌和柔和的音樂中進行自助餐,給幼兒美的享受,從中體會到生活的樂趣。
活動目的:
1、在認識蛋的過程中,進一步發展觀察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通過活動知道蛋是有營養的,對自己身體有好處。
3、在自助餐中形成文明的好習慣,享受生活的樂趣。
4、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5、主動參與實驗探索。
活動準備:
1、教師:鴨蛋、雞蛋、鵪鶉蛋、鵝蛋各一個,電炒鍋三只。
2、幼兒:每人一只碗、一把勺、一只蛋。
3、鵝及蛋制品的`課件。
4、自助餐物品:桌布、盤子及各類蛋制品。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引起興趣,認識蛋的種類。
(1)師:“今天我們小朋友都帶了一只蛋寶寶,請你們看一看你帶的蛋寶寶是什么樣的,叫什么名字,是哪一種小動物生出來的,然后告訴你旁邊的小朋友。”
(2)請個別幼兒上來介紹自己的蛋寶寶。
(3)老師介紹鵝蛋寶寶,看鵝生蛋的課件。
(4)請小朋友摸一摸蛋寶寶,有什么感覺?(蛋殼摸上去是涼涼的,很光滑)
(5)和旁邊的小朋友比一比,你們的蛋寶寶一樣嗎?
(6)教師小結:“小朋友帶來了各種各樣的蛋,它們的顏色不同,有大有小,但是它們的殼都是很光滑的。”
2、認識蛋白和蛋清。
師:“這光滑的蛋殼里到底藏了些什么東西呢?你們打開來看看就知道了。”
(1)請小朋友自己動手打蛋。
(2)你們看到了什么?
小結:“不管什么蛋,里面都有黃黃的、圓圓的叫蛋黃,透明的粘糊糊的叫蛋清,燒熟了就是蛋白。”
3、粗淺介紹蛋的營養價值。
師:“小朋友每天都吃蛋嗎?為什么要吃蛋呢?”
小結:“我們每天要吃一個蛋,但不能吃得太多,吃多了不容易消化,沒燒熟的蛋也不能吃,里面會有許多細菌,吃了我們的肚子會痛。”
4、讓幼兒討論蛋的吃法及做成哪些蛋制品。
(1)你吃過哪些蛋做的東西?
(2)看蛋制品課件
(3)現場做炒雞蛋。
5、自助餐。
邊吃邊告訴自己的好朋友或者客人老師,蛋的味道怎么樣?
活動延伸:
1、練習做蛋殼貼畫
2、讓幼兒收集各種動物的蛋的圖片
教學反思:
引領幼兒再次深入地進行探索,給幼兒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間。整個活動,給予幼兒較寬松的氛圍,教師只是充當了活動中的支持者,鼓勵者,合作者,引導者,用心傾聽幼兒的表述,并及時的梳理與小結。
小百科:蛋制品包括以雞蛋、鴨蛋、鵝蛋或其他禽蛋為原料加工而制成的蛋制品。分為4個:再制蛋類、干蛋類、冰蛋類和其他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