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小學數學教案合集(精選2篇)
實用的小學數學教案合集 篇1
學習目標:
1.理解小數加減法的意義,會計算簡單的小數加減法。
2.能比較熟練地筆算小數加、減法,
3.提高抽象概括能力,遷移類推能力及創新精神。
學習重點:小數加、減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
學習難點: 理解小數點對齊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獨立學習
1、 筆算8+6= 28+5= 37-5= 12-6= 并說說計算時要注意什么。
2、手套2.00元,襪子1.60元,你知道這兩樣一共多少錢嗎?
二、合作、探究
1.課件出示主題圖.
(1)說說圖上畫了什么?你從圖中獲得什么信息?
(2)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2、探討小數的加法。
(1)1個卷筆刀和1支鉛筆一共要多少錢?你是怎么算的?說說你的算法。
(2)0.6元=( )角 0.8元=( )角
( )角+( )角=( )角=( )元( )角
(3)0.6+0.8這道式子是小數加法。小數加法怎樣把兩個數合并成一個數?
(4)比較算法:一道是小數加法題;一道是把元改寫成角,把小數加法題轉化成一道整數的加法題。通過觀察比較知道:整數加法計算時要把相同數位上的數( ),再從個位加起;小數加法也是相同數位上的數( ),也就是把對齊再相加。
(5)試筆算0.6+0.8 先將相同數位對齊,再計算。
元 角 分
0 . 6
+ 0 . 8
(6)說一說,用堅式計算0.6+0.8時,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觀察思考:在小數加減法中,要使相同數位的.數對齊,只要什么對齊就行了?
3、探討小數的減法:
(1)帶橡皮的鉛筆比普通鉛筆貴多少元?這道題你會解決嗎?應該怎樣列式?
(2)討論、交流算法:怎樣列豎式并正確計算出得數?試算一下。
(3)說一說小數減法的小數點為什么要對齊?
元 角 分
1 . 2
- 0 . 6
(4)說說用豎式計算1.2-0.6時先做什么,再怎么做?最后做什么?
①從小數看,十分位上的2減去6不夠減,向個位退1,作10,在十分位上加10再減,也就是( )個0.1,減去( )個0.1。
②從人民幣來看,把1元化成10角,加上原來的2角,用( )角減去( )角。
4.討論并總結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它們都是相同數位上的數相加減,都從最低位算起,同樣是滿十進一或退一作十。只是小數加減法注意了小數點( ),相同數位也就對齊了。
三、測評、拓展
(1)練習:3.6-0.5 2.1-1.2 2.8+2.1 6.4+0.9
(2)小數加法與以前所學的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樣計算小數加法?
小數減法與以前所學的減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樣計算小數減法?
(3)計算練習二十二第1題。
四、全課總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實用的小學數學教案合集 篇2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25頁例4及課堂活動。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概念,感知1毫米有多長,知道1厘米=10毫米。
2.讓學生通過整理,對相鄰兩個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有系統、完整的認識。
3.結合實踐活動,滲透長度單位源于實踐又應用于實踐的觀點,同時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及空間概念。
【教學準備】
多媒體、硬幣、學生直尺、身份證、彩條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媒體展示:美麗的七色彩虹。
教師:多美的七色彩虹呀!在各小組的桌上有和彩虹一樣漂亮的七彩紙條,請各小組分工合作量出它的長度有多少厘米,并作記錄。
學生匯報后,發現紫色彩條的長度有爭議。
教師:用厘米作為長度單位測量,有時得不到準確的結果,需要一個比厘米還小的單位——毫米。(板書:毫米)
二、探索新知識
1.觀察直尺,看1厘米中間有些什么
(1)看一看,直尺上1厘米中間有些什么?
(2)找一找,直尺上有哪些長度單位,你是怎樣發現的?教師小結: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還有更小的小格,1厘米間的每一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教師媒體展示——毫米。強調: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長度單位。
(3)指一指:用筆頭指一指1毫米,看一看1毫米有多長。(要求學生多指幾處)
(4)數一數:1厘米中間有多少個1毫米。
(學生匯報時,要求學生說出數的是從幾厘米到幾厘米,中間有多少小格)
根據學生匯報,引導分析、概括出1厘米=10毫米。
練習:2厘米=( )毫米8厘米=( )毫米( )厘米=50毫米60毫米=( )厘米
(5)介紹字母表示毫米。
提問:千米用什么字母表示?米呢?厘米呢?猜一猜,毫米用什么字母表示?
教師指出:國際上規定用“mm”表示毫米,1毫米可以寫成1 mm,那么1厘米=10毫米可以寫成1 cm=10 mm。(板書寫出)
嘗試:你能用字母表示2毫米、3毫米、7毫米、10毫米、43毫米嗎?
學生獨立嘗試,全班展示。
2.實踐活動,感受1毫米的長度
(1)猜一猜,桌上什么物體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2)量一量,身份證的'厚度究竟是不是1毫米?
(3)用手勢表示1毫米的長度。
教師示范:用拇指和食指拿身份證,然后抽出身份證,指出兩指間的縫隙就是1毫米。要求學生反復練習,體驗1毫米的長度。
(4)說一說:桌上還有什么東西的厚度是1毫米?
(5)想一想: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物體的厚度是1毫米?
3.實際操作,用毫米作單位測量
(1)認一認,媒體出示練習十三中第2題的兩幅圖,引導學生認一認是多少毫米。
(2)嘗試量一量。
①媒體顯示兩種量曲別針的測量方法,哪種正確?并要求學生說明理由。
②嘗試量紫色彩帶的實際長度和量數學課本的厚度。
③開放測量,找合作伙伴一起,對周圍物體作隨意測量,看是多少毫米。
4.探究相鄰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
議一議: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哪些?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然后全組匯報,教師引導學生整理。
1km=1000m 1m=10dm=100cm=1000mm
通過整理,引導學生探究:除km和m間的進率是1000以外,其他相鄰兩個長度單位的進率是10。
二、用新知,解決問題
1.做教科書第26頁課堂活動第1題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全班交流,然后選擇合適的單位填入括號中。
2.學生獨立完成課堂活動第2題教師提醒學生用mm為長度單位,引導學生認識其測量誤差。
3.指導學生做課堂活動第3題先估計100張紙的厚度,再實際量一量,并做好記錄。
4.鉛筆的長可能是幾厘米?
三、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應用了哪些方法探究毫米的有關問題?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