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課 京韻(新人教五下音樂教案)(通用5篇)
第六課 京韻(新人教五下音樂教案) 篇1
第六課京韻(第2課時)
教學內容
表演《都有一顆紅亮的心》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學習現代京劇選段《都有一顆紅亮的心》。親身實踐、體驗“二黃”、“西皮”的唱腔,并學習英雄人物的高尚品格。
2、情感目標:感受、體驗我國民族民間藝術寶庫里戲曲中的京劇音樂風格與韻味,進一步激發對民族民間音樂的熱愛。
3、能力發展目標:通過表演,加強對京劇曲調的認識,培養對京劇的欣賞能力。
教學分析
京劇選段《都有一顆紅亮的心》
李玉和是抗日戰爭時期我國某地的一名鐵路板道工,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地下工作者。一家三口,祖孫三代,卻無血緣關系。這是一個特殊的革命家庭,他們都投身于抗日活動中,與日本侵略者展開機智勇敢的殊死斗爭。這是現代京劇《紅燈記》敘述的故事。劇中女兒李鐵梅雖年少,但也從其父李玉和與革命同志的秘密接觸中猜測出他們所從事的革命抗日工作,并流露出無限的敬佩之意。《都有一顆紅亮的心》就是小鐵梅所唱的唱段。
這段膾炙人口的唱腔運用京音字調,旋律比較新穎,突破了傳統〔西皮流水〕的音調模式。在節奏方面具有個性化、新鮮感的節奏形式,顯得活潑清新。尤其是唱腔中節奏形式與唱詞內在節奏規律吻合,生動地刻畫了人物的性格與內心的情感。唱腔中“雖說是親眷又不相認”一句特意重復了“雖說是”,模擬著小鐵梅善于思索、邊想邊說的情態,“這里的奧妙我也能猜出幾分”中對“妙”、“能”、“猜”等字的精心處理,都生動地表現了鐵梅揣測、觀察時活潑、得意的神態。這個唱段具有清新、明朗又略帶單純、幼稚的趣味,反映了鐵梅人小志大、天真淳樸又似懂非懂的性格特征。
教學重難點
學習現代京劇選段《都有一顆紅亮的心》。親身實踐、體驗“二黃”、“西皮”的唱腔,并學習英雄人物的高尚品格。
教學準備
鋼琴、多媒體、本課曲目的音響資料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對從來沒有真正接觸過京劇的孩子來說,演唱是個難題。所以要先聆聽,感受京劇的旋律特點,慢慢跟著模仿,注意拖腔,盡量唱出京味兒。
一、組織教學
師生問好
二、表演《都有一顆紅亮的心》
1.介紹現代京劇《紅燈記》劇情(見教材分析)。聆聽《都有一顆紅亮的心》并作唱段內容簡介。
2.解釋:“西皮流水”,西皮是腔、流水是板。
3.將全唱段分解成4句,分句跟隨音帶反復學唱,跟唱時教師指導學生用手指打著“板”(強拍) “眼”(弱拍)跟唱。唱會一句再唱下一句。一句一句學唱。第一句:從開始到“不登門”。
第二句:從“雖說是”至“還要親”。
第三句:從“爹爹和奶奶”至“猜出幾分”。
第四句:從“他們和”到“紅亮的心”。
演唱時指導學生用假嗓唱,音量不要大。分句演唱時,教師適當點撥每句的情緒的起伏。拖腔處要提醒學生仔細聽,認真模仿,這是唱出京味的關鍵。
4.在分句唱好的基礎上,隨錄音完整地跟唱。
5.請基本模唱像樣的1—2位學生試唱。
6.全班角色化投入地唱全選段,實踐體驗京劇的韻味及劇中人物的品格。
三、小結下課。
教后記:同樣和欣賞一樣,對初初接觸表演京劇,學生感到很茫然,也覺得難度太大。但是經過反復模仿,教師范唱的效果也可以帶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用假嗓唱,以找到基本的感覺為主,表演還是有一定效果的。
第六課 京韻(新人教五下音樂教案) 篇2
第六課京韻(第5課時)
教學內容
表演《我是中國人》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表演《我是中國人》,進一步體驗以京劇音樂為素材而創作的濃郁京韻,學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2、情感目標:感受、體驗我國民族民間藝術寶庫里戲曲中的京劇音樂風格與韻味,進一步激發對民族民間音樂的熱愛。
3、能力發展目標:通過表演,加強對京劇曲調的認識,培養對京劇的欣賞和表演能力。
教學分析
歌曲《我是中國人》
這是一首曲調根據京劇曲牌中典型的西皮流水的音調綴成的戲歌。全曲唱詞簡短、朗朗上口,曲調的運腔十分口語化,它熱情地頌揚了中華民族講文明的傳統美德。曲中每一句中均運用了前半拍的八分休止符,使得曲調剛健有力,特別在最后一句的“人”字上通過了一字多音的長運腔把音調推向全曲的最高音“5”形成高潮,繼爾又以下行五度結束在“1”音上,它以自豪的語氣和心情唱出了中國人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
京劇小知識
〔行當〕
生:男性正面形象。中老年男性稱“老生”,又可分為“文生”與“武生”;年輕男性稱“小生”;小孩子稱“娃娃生”。
旦:女性正面形象。其中,端莊嫻靜的形象,唱功為主的稱“青衣”;活潑、潑辣的形象,以念、做為主、以唱為輔的稱“花旦”;以武技擅長的稱“武旦”;老年女性稱“老旦”。
凈:性格鮮明的男性配角。
丑:滑稽、幽默、機敏、活躍的人物,也有“文”、“武”之分;能言善語、幽默詼諧的中老年婦女稱“丑旦”。
〔臉譜〕
紅臉:表示忠勇正直,如關羽。
白臉:表示奸詐狠毒,如曹操。
黑臉:表示剛正不阿,如包拯。
藍臉和綠臉:中性,表示草莽英雄。
金臉和銀臉:表示神秘,代表神妖一類者。
教學重難點
表演《我是中國人》,進一步體驗以京劇音樂為素材而創作的濃郁京韻,學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教學準備
鋼琴、多媒體、本課曲目的音響資料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這節課主要是在前幾節課的基礎上,讓學生更進一步的了解京劇藝術,通過表演更好的展示我國的民族民間藝術寶庫里戲曲中的京劇音樂風格與韻味,進一步激發對民族民間音樂的熱愛。所以對京劇的一些專業的術語就必須有一定的了解。
一、組織教學
師生問好
二、表演《我是中國人》
1.“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是每個中國公民應有的品格。京歌《我是中國人》表現了當代中國人自尊、自豪的形象。
2.聆聽范唱。
全體學生跟隨著范唱用手指點著“板”。
3.分句跟唱。
(1)點著“板”跟唱曲調。
(2)點著“板”跟唱歌詞,注意唱好最后的一個字“人”的拖腔,盡量做到“字正腔圓”。
4.跟著范唱,完整地唱好全歌。
5.以自豪的情感跟著伴奏帶唱好京歌《我是中國人》。
6.分組編排表演唱《我是中國人》。
7.召開戲曲演唱會。
三、自制京劇臉譜
1.介紹京劇人物“行當”:生、旦、凈、丑及其臉譜(見教材分析后的小知識)。
2.準備一部分臉譜的圖案供學生自制時作參考。
3.學生在課前也可收集一部分京劇的各種行當的臉譜圖。
4.學生分組自制京劇臉譜。
5.展示會。
學生各自戴上自制的臉譜在鑼鼓(經)點的伴奏下走著步子,在教室內走圓場。
6.把課上學會的京劇選段或京歌回家唱給爸爸媽媽或周圍鄰居聽。參與社區的文娛表演活動。
四、小結下課。
教后記:學生對京劇的了解漸漸加深,經過自制臉譜,不僅進一步了解了京劇里的行當,而且對京劇藝術更感興趣了。再通過表演,從中體會京劇藝術表現出來的愛國熱情,教學目的基本達到了。
第六課 京韻(新人教五下音樂教案) 篇3
第六課京韻(第4課時)
教學內容
表演《蟈蟈和蛐蛐》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表演《蟈蟈和蛐蛐》,進一步體驗以京劇音樂為素材而創作的濃郁京韻。
2、情感目標:感受、體驗我國民族民間藝術寶庫里戲曲中的京劇音樂風格與韻味,進一步激發對民族民間音樂的熱愛。
3、能力發展目標:通過表演,加強對京劇曲調的認識,培養對京劇的欣賞能力。
教學分析
歌曲《蟈蟈和蛐蛐》
《蟈蟈和蛐蛐》是一首敘述性的詼諧歌曲。歌曲以擬人化的手法,諷刺愛“吹牛”的“蟈蟈”和“蛐蛐”相互吹捧、相互比說大話,他倆“越吹越得意”“越侃越入迷”,到頭來都成了大公雞的盤中餐。以此來告誡人們,要踏踏實實、千萬不能浮浮夸夸,要做一個誠實的人。
歌曲的曲調汲取于北方戲曲(如京戲)、說唱(如評劇)的音樂素材創作而成。全曲以這樣一個樂節為動機而展開。歌曲以內容的情節發展而分為三個樂段。第一樂段8小節,四句組成。每句2小節。介紹兩個人物“蟈蟈”和“蛐蛐”,他倆一唱一和開始“吹牛皮”。詞曲結合貼切,平穩而帶有敘述性。第二樂段是中間帶有反復記號的部分,9小節(包括說白的1小節),也是2小節曲調為一句,曲調由第一樂段的動機倒逆為而展開,以說唱的形式各自吹虛自己的本領。第三段是最后的13小節,由六句組成,基本是2小節一句。(但倒數第5小節的是3小節一句)這是全曲的高潮部分,音樂節奏拉寬,帶有戲曲的拖腔味,表現二位吹牛大王,越吹越大,正在洋洋得意之際,音樂突然出現一個前八分休止符,轉入另一個情境:“走來一只大公雞”,用連續七個四分音符:形象地把公雞“一口一個”把它倆全吃了。風趣而完滿地結束了這一鬧劇。
歌曲以趣味性與論理性為一體,學生在演唱時可以發揮自己的想像,表現這小哥倆的丑態,邊唱邊演去體驗音樂的詼諧性。
教學重難點
表演《蟈蟈和蛐蛐》,進一步體驗以京劇音樂為素材而創作的濃郁京韻,。
教學準備
鋼琴、多媒體、本課曲目的音響資料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這首歌曲是一首敘述性的詼諧歌曲。歌曲以擬人化的手法,諷刺愛“吹牛”的“蟈蟈”和“蛐蛐”相互吹捧、相互比說大話,他倆“越吹越得意”“越侃越入迷”,到頭來都成了大公雞的盤中餐。以此來告誡人們,要踏踏實實、千萬不能浮浮夸夸,要做一個誠實的人。這種特殊的內容和表現手法可以讓學生很感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以在設計中主要讓學生體會歌曲的情趣,以此激發對京劇的熱愛。
一、組織教學
師生問好
二、表演《蟈蟈和蛐蛐》
1.聆聽范唱《蟈蟈和蛐蛐》。設問:歌曲講述什么內容?它給我們什么啟示?歌曲曲調的風格與情緒怎樣?
2.分段跟唱。先跟唱曲調,然后再跟唱歌詞。
(1)第一段從“我是蟈蟈——吹牛皮”。
(2)第二段從“蟈蟈對著蛐蛐笑瞇瞇——叫誰向東它不敢朝西”。
(3)第三段至最后結束。
3.完整唱全歌。
4.討論歌曲的演唱情緒及分角色設計表演唱。(教師為他們準備道具,如頭飾彩色紙等。)
5.表演唱《蟈蟈和蛐蛐》。
6.回家學一段地方戲曲,下節課在班上唱給同學聽。
三、小結下課。
教后記:因為歌曲特殊的詼諧性,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高,加上有了一定的對京劇韻味的感覺,學起來比上節課效果高了很多。不僅能把握住旋律的特點,也能充分表現出歌曲的情趣。
第六課 京韻(新人教五下音樂教案) 篇4
第六課京韻(第1課時)
教學內容
聆聽《我們是工農子弟兵》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學習現代京劇選段《我們是工農子弟兵》。親身實踐、體驗“二黃”、“西皮”的唱腔,并學習英雄人物的高尚品格。
2、情感目標:感受、體驗我國民族民間藝術寶庫里戲曲中的京劇音樂風格與韻味,進一步激發對民族民間音樂的熱愛。
3、能力發展目標:通過欣賞,加強對京劇曲調的認識,培養對京劇的欣賞能力。
教學分析
京劇選段《我們是工農子弟兵》
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敘述了東北解放初期,我人民解放軍偵察員楊子榮大智大勇、深入匪巢,在匪徒群中沉著機警巧作周旋,在人民群眾的支持配合下,接應部隊一舉殲滅匪幫的故事。
《我們是工農子弟兵》是劇中的一個唱段。人民解放軍剛來到匪徒盤踞的威虎山周邊的村莊,就進入深山老林訪貧問苦,打消深受匪害的老鄉們對人民解放軍的疑慮。這時,參謀長唱起了這個唱段。
唱腔的旋律質樸簡潔,在節奏上打破了詞格分節、流暢連貫的傳統形態;加上不用過門,開口便唱,使唱腔顯得格外親切感人,表現了人民解放軍對老百姓真摯、深厚的感情。
唱段開始采用二黃原板,音調、節奏帶有敘事性,顯得沉穩、溫和。后轉為急板,“紅旗指處烏云散,解放區人民斗倒地主把身翻”兩句表現出豪邁的氣概。末段速度轉慢,親切地唱道“人民的軍隊與人民共患難”,最后轉回原速,唱出“到這里為的是掃平威虎山!”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地表明了人民解放軍的堅定決心。
這個唱段經過改編,由獨奏的二胡模仿人聲奏主旋律,樂隊作伴奏,聽來也別具一番趣味。
教學重難點
學習現代京劇選段《我們是工農子弟兵》。親身實踐、體驗“二黃”、“西皮”的唱腔,并學習英雄人物的高尚品格。
教學準備
鋼琴、多媒體、本課曲目的音響資料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學生平時很少接觸京劇,也是第一次在音樂課上接觸。所以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對京劇的劇種有了初步的認識,知道大概的相關知識,為后面進一步欣賞打好理論上的基礎。初步感受京劇的韻味。
一、組織教學
師生問好
二、聆聽《我們是工農子弟兵》
1.從戲曲知識導入。
(1)戲曲是一種綜合藝術。集文學、音樂、美術、表演、武術等為一體,是我們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我國戲曲劇種有三百幾十種。其中京劇是影響較大的大劇種之一。京劇產生于北京,有二百多年歷史。早在1919年京劇大師梅蘭芳赴日本演出以來,京劇頻繁走出國門訪問演出,對促進國際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貢獻。
2.介紹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見教材分析),初聽唱段《我們是工農子弟兵》并作簡介。
3.復聽《我們是工農子弟兵》,感受其韻味。
4.簡介戲曲音樂的主要因素。
(1)地方語言:戲曲唱腔的產生是以地方語言為基礎。
(2)唱腔風格:唱腔是區別劇種的主要標志,京劇是以西皮腔和二黃腔為主的音樂風格。本唱段是二黃腔。
(3)伴奏特色:京劇的伴奏特色是三大件—即京胡、月琴、小三弦及鑼鼓點等。
5.試奏京劇鑼鼓經《慢長錘》進行實踐與體驗,一組學生演奏鑼鼓經(曲譜見課本。打擊樂器不夠可以用嘴念代替),一組學生隨鑼鼓點節奏走圓場。然后雙方交換。
6.聆聽《我們是工農子弟兵》,學生可以輕聲跟唱,以體驗京劇的音樂風格及劇情中的人物的品格。
三、小結下課
教后記:學生對知道京劇是國劇,但是由于對京劇不夠了解,平時接觸也很少,所以興趣不是很濃,在欣賞時不能靜下心來,對京劇的魅力也感受不深。當然,一開始我們不能抱太大的希望,提太高的要求,要慢慢來,希望將來的欣賞能才能夠不同的側面,讓學生知道更多,漸漸喜歡上京劇,并熱愛京劇藝術。
第六課 京韻(新人教五下音樂教案) 篇5
第六課京韻(第3課時)
教學內容
聆聽《京調》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聆聽《京調》,進一步體驗以京劇音樂為素材而創作的濃郁京韻。
2、情感目標:感受、體驗我國民族民間藝術寶庫里戲曲中的京劇音樂風格與韻味,進一步激發對民族民間音樂的熱愛。
3、能力發展目標:通過欣賞,加強對京劇曲調的認識,培養對京劇的欣賞能力。
教學分析
笛子與樂隊《京調》
這是一首采用京劇音樂素材寫成的民族管弦樂曲,由上海民族樂團作曲家顧冠仁編曲。樂曲是根據京劇音樂中典型音調如西皮原板(一板一眼,即2/4拍)和流水板(有板無眼,即1/4拍)等音調綴成。樂曲為帶再現的三段體結構。在實際演奏時,曲中的第一、第二段重復一次,形成ababa的結構。
樂曲一開始采用京劇中“過門”的音調為引子,由樂隊合奏。接著呈示第一部分的主題音樂。
這是由清脆明亮的曲笛吹出的京劇曲牌,給人以明朗、輕松之感。過門樂句之后進入中段,由曲笛吹出了新的模仿唱腔的曲調。
這一舒展的音調與第一部分主題音樂那種活躍歡快的旋律形成了對比。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現。樂曲最后,突然速度減慢,曲笛吹奏散板的京劇唱腔,全曲告終。
樂曲雖然短小,手法簡潔,但構思別具一格,富有京劇的韻味,使人充分領略了京劇所特有的情調。
教學重難點
聆聽《京調》,進一步體驗以京劇音樂為素材而創作的濃郁京韻。
教學準備
鋼琴、多媒體、本課曲目的音響資料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有了前面的欣賞和表演,學生對京劇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這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知道京劇在純樂曲上的運用,感受器樂曲中的京韻。
一、組織教學
師生問好
二、聆聽《京調》
1.從《我們是工農子弟兵》、《都有一顆紅亮的心》兩首選段中,基本感受了京劇的唱腔,現在請聽這段笛子吹出的曲調是什么風格的音樂?
2.初聽第一主題的笛子主奏曲調與第二主題笛子的曲調。
(1)設問:哪一主題的曲調舒展悠長,哪一主題的曲調活潑、緊湊?
(2)聽辨教師彈奏這兩個主題的某一主題,請學生用手指表示是第一還是第二主題。
(3)哼唱:視譜哼唱這兩個主題的曲調。
3.欣賞全曲。
設問:全曲分為幾部分?如果第一主題用a表示,第二主題用b表示,那么全曲的結構圖式是怎樣的?(ababa)
4.復聽全曲,完成教材下方的作業。
三、小結下課。
教后記:由于對欣賞要求的適當確立,學生對樂曲中的京韻基本能感受到,加上以前有了一定的欣賞水平,分段欣賞之后對樂曲的結構和表現力更加有了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