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課 京韻(第2課時)(新人教五下音樂教案)
第六課京韻(第2課時)
教學內容
表演《都有一顆紅亮的心》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學習現代京劇選段《都有一顆紅亮的心》。親身實踐、體驗“二黃”、“西皮”的唱腔,并學習英雄人物的高尚品格。
2、情感目標:感受、體驗我國民族民間藝術寶庫里戲曲中的京劇音樂風格與韻味,進一步激發對民族民間音樂的熱愛。
3、能力發展目標:通過表演,加強對京劇曲調的認識,培養對京劇的欣賞能力。
教學分析
京劇選段《都有一顆紅亮的心》
李玉和是抗日戰爭時期我國某地的一名鐵路板道工,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地下工作者。一家三口,祖孫三代,卻無血緣關系。這是一個特殊的革命家庭,他們都投身于抗日活動中,與日本侵略者展開機智勇敢的殊死斗爭。這是現代京劇《紅燈記》敘述的故事。劇中女兒李鐵梅雖年少,但也從其父李玉和與革命同志的秘密接觸中猜測出他們所從事的革命抗日工作,并流露出無限的敬佩之意。《都有一顆紅亮的心》就是小鐵梅所唱的唱段。
這段膾炙人口的唱腔運用京音字調,旋律比較新穎,突破了傳統〔西皮流水〕的音調模式。在節奏方面具有個性化、新鮮感的節奏形式,顯得活潑清新。尤其是唱腔中節奏形式與唱詞內在節奏規律吻合,生動地刻畫了人物的性格與內心的情感。唱腔中“雖說是親眷又不相認”一句特意重復了“雖說是”,模擬著小鐵梅善于思索、邊想邊說的情態,“這里的奧妙我也能猜出幾分”中對“妙”、“能”、“猜”等字的精心處理,都生動地表現了鐵梅揣測、觀察時活潑、得意的神態。這個唱段具有清新、明朗又略帶單純、幼稚的趣味,反映了鐵梅人小志大、天真淳樸又似懂非懂的性格特征。
教學重難點
學習現代京劇選段《都有一顆紅亮的心》。親身實踐、體驗“二黃”、“西皮”的唱腔,并學習英雄人物的高尚品格。
教學準備
鋼琴、多媒體、本課曲目的音響資料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對從來沒有真正接觸過京劇的孩子來說,演唱是個難題。所以要先聆聽,感受京劇的旋律特點,慢慢跟著模仿,注意拖腔,盡量唱出京味兒。
一、組織教學
師生問好
二、表演《都有一顆紅亮的心》
1.介紹現代京劇《紅燈記》劇情(見教材分析)。聆聽《都有一顆紅亮的心》并作唱段內容簡介。
2.解釋:“西皮流水”,西皮是腔、流水是板。
3.將全唱段分解成4句,分句跟隨音帶反復學唱,跟唱時教師指導學生用手指打著“板”(強拍) “眼”(弱拍)跟唱。唱會一句再唱下一句。一句一句學唱。第一句:從開始到“不登門”。
第二句:從“雖說是”至“還要親”。
第三句:從“爹爹和奶奶”至“猜出幾分”。
第四句:從“他們和”到“紅亮的心”。
演唱時指導學生用假嗓唱,音量不要大。分句演唱時,教師適當點撥每句的情緒的起伏。拖腔處要提醒學生仔細聽,認真模仿,這是唱出京味的關鍵。
4.在分句唱好的基礎上,隨錄音完整地跟唱。
5.請基本模唱像樣的1—2位學生試唱。
6.全班角色化投入地唱全選段,實踐體驗京劇的韻味及劇中人物的品格。
三、小結下課。
教后記:同樣和欣賞一樣,對初初接觸表演京劇,學生感到很茫然,也覺得難度太大。但是經過反復模仿,教師范唱的效果也可以帶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用假嗓唱,以找到基本的感覺為主,表演還是有一定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