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樂中的拉弦樂器》
●教學重難點:聽辯拉弦樂器二胡的音色特點,并能說出拉弦樂器組其他樂器的名稱,了解二胡名家劉天華的生平事跡和其代表作品。●教學過程:
1.提前分配任務 將學生分成6個小組,各自在課前收集二胡、高胡、京胡、中胡、板胡及劉天華的簡介資料及音響片段。
2.學生上臺操作 老師首先揭示課題——介紹我國民族樂器中的拉弦樂器。再請出各小組與大家分享自己的所得,有實物展示更好。①說二胡。穿插欣賞《賽馬》:初聽,尋找二胡表現的馬蹄聲和嘶鳴聲,感受二胡的魅力;復聽,用不同的動作表現不同的場景。②說劉天華,欣賞其代表作《空山鳥語》。說高胡,放演奏片段。③分析二胡的音色特點及不可替代的表現作用。④介紹作曲大師劉天華生平事跡和主要作品。⑤介紹拉弦樂器組其他樂器。包括名稱、音色特點,在樂器組中的作用等等。(說中胡,說京胡,說板胡,可放演奏片段。)
3.教師總結成敗 對現場出現的問題進行點評。對表現大膽自信以及準備充分的小組給予表揚。
●二胡獨奏曲〈賽馬〉資料介紹:
二胡獨奏曲。黃海懷曲,系1964年第四屆“上海之春”二胡獨奏比賽中的新作品。樂曲描寫內蒙人民在節日賽馬的熱烈景象。結構是常見的有再現的單三段體。
第一段音樂性格熱烈奔放,以堅定有力的強音和急促的音型寬緊相間,以刻畫賽馬場上群馬飛奔的沸騰場景。
內蒙民歌《紅旗》是樂曲的第二段,曲調興奮昂揚,抒發了人們在節日里的歡樂之情。其中前半部分節奏輕快活潑,音樂富有動力;后半部分由伴奏演奏主題旋律,而二胡巧妙地用手指撥動內弦,奏出跳躍的分解和弦,兩者生動的結合,妙趣橫生。尾部作了擴充形成高潮后,以漸慢的速度引出二胡的華彩樂段。華彩樂段的音調高亢舒展,運用小三度顫音,富有內蒙“長調”和馬頭琴的表演風格特征,充滿激情、富有特色的旋律,把人們引入遼闊草原的意境。
最后,再現第一段主題,熱烈歡騰的賽馬景象重現在聽眾眼前。
二胡獨奏曲〈空山鳥語〉資料介紹:劉天華曲。初稿完成于1918年,十年后才定稿。樂曲標題采用了唐代詩人王維的名句“空山不見人”之意。樂曲以擬聲手法模仿百鳥的啁啾聲。
作者劉天華通過音樂記述外界現象時,并非采用自然主義的態度,而是深深滲透了自己的感情。樂曲結構屬于多段體,共五段,另有引子和尾聲。引子猶如山林召喚,空谷回聲,簡單幾筆就描繪出題意幽邃、深遠、靜穆的意境,令人神往。接著,以非常活躍的旋律進行,作為“人”的形象出現,在全曲貫穿始終,時而單獨出現,時而與鳥鳴相結合,宛若自然景色給予“人”的清新愉悅心情,與自由自在的鳥語交融相織。作者創造性地運用三弦拉戲式的模擬手法,將鳥語音樂化,使樂曲的造型性和抒情性有機結合,因而音樂優美生動,富有情趣。
作曲家劉天華生平事跡與主要作品:劉天華先生,江蘇江陰人,劉半農之弟。他的一生非常短暫,只有三十七歲。但是,他在這三十七年里,對我國民族音樂發展的歷史貢獻是非常重要的。他被公為我國民族器樂作曲家、二胡、琵琶演奏家,音樂教育家,他還曾先后學習過銅管樂、小提琴、鋼琴等西洋樂器。劉天華出生的年代,正好是我國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所以,在劉天華先生的思想里就體現了一種民族的精神,一種科學進步的精神。比如他民族精神的體現,對音樂究竟怎么看,當時他就講,你穿皮鞋也可以走路,當然,中國人當時不可能每個人都穿皮鞋,那么,穿草鞋也可以走路;又說,吃西餐很好,但實際上當時中國人不可能每個人都能吃得起西餐,那么,窩窩頭也能充饑,也就是說他的音樂思想是一種平民的思想。他是考慮到音樂要普及,要能被大多數人接受。同時,他在文章里極力反對,就是說不同意把音樂就培養幾個高級吹鼓手,只為少數人欣賞。也就說他認為音樂是為一定的人、一定的階層服務的。他在音樂上的這種思想和當時五四時期在文學上的平民文學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雖然,當時這種“平民文學”思想和我們現在的認識是不完全一致的,可是在當時來講,這種“平民文學”思想也還是具有相當重要的社會的進步意義和民主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