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從世界看中國第二節眾多的人口 教學設計
第一章 從世界看中國第二節眾多的人口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①知道我國的人口總數和我國人口的增長特點,了解我國人口問題的嚴重性。 ②知道我國人口的分布特點。 能力目標 ①運用我國人口增長圖和有關數據說明我國人口增長的趨勢。 ②運用有關數據計算人口密度,并結合人口分布圖,分析我國人口分布特點。 ③通過查找、搜尋資料信息,增強合作意識,培養分析、處理、運用信息和語言 表達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知道計劃生育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是我們每一個公民應履行的義務。 ②初步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二、教學重點 1、了解我國人口增長和分布的特點,并簡要分析形成原因,掌握一定的讀圖技能。 2、樹立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環境資源相協調的科學人口觀。 三、課時 1~2個 四、教學過程導入新課
教師播放一段錄像:反映我國人口擁擠熱鬧的情景。
師: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錄像中的情景。在我國960萬平方千米的遼闊土地上,生活著眾多的人口。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我國的人口知識。 (從學生經常見到的情景引入,讓學生感到地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
進行新課 投影板書: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 1.人口總數:xx年——12.95億,占世界人口1/5。 讀圖提問:請大家閱讀:“我國的人口增長圖”,運用圖中的數據回答以下問題。 問題1:16xx年以前人口為什么增長緩慢? 問題2:1949年以后人口迅速增長,主要原因是什么? 問題3:1997年以后人口增長明顯減慢,為什么? 問題4:我國人口增長的總趨勢怎么樣? 講解:從人口增長圖上可以看出,16xx年前曲線平緩,人口增長緩慢,主要是因為戰爭頻繁,社會不安定,生產力水平低,人口的壽命短,人口的死亡率高;16xx年尤其是1949年以后曲線呈直線上升,人口增長速度很快。原因是:新中國成立后,社會安定,自然災害造成的影響得到有效控制,經濟文化迅速發展,醫療衛生條件日益改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死亡率下降,平均壽命延長,同時人口出生率長期保持較高水平,從而形成了較高的自然增長率和龐大的人口總量;1997年以后人口增長趨勢有所下降,這是因為20世紀70年代后,我國實行了計劃生育,人口增長趨勢有所下降,90年代末期第一批獨生子女進入了生育高峰期,由于育齡人群總數降低,所以人口增長明顯減慢;但我國人口增長的總趨勢還是不斷增長,速度快。 提問:我國既已實施了計劃生育政策,為什么人口增長的趨勢還是不斷增長? (因為人口基數大) 板書 :2.人口數量的特點:人口基數大,增長速度快 提問:人口的過快增長給我們的社會帶來了什么影響?(討論) 板書:3.人口問題 總結:人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人力資源是寶貴的,但要保持人的生存條件和勞動能力,還要消耗大量的資源和能源,同時產生一系列的社會問題,阻礙生產力的發展,人口的增長要同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條件相適應,所以我國把計劃生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人口國策是: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基本內容:晚婚、晚育、少生、優生。具體措施 板書: 4.人口政策: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基本內容:晚婚、晚育、少生、優生 轉折:知道了中國人口的數量,我們還要來了解下,中國人口的分布特點: 人口的分布特點往往用人口密度來描述,那先請大家來計算中國在xx年的人口密度。(請學生來計算) 12.95億÷960萬=135人/平方千米 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多。 提問:那是不是34個省級行政區的人口密度都一樣呢? 練習:請大家參照圖1·12分別計算以下省級行政區的人口密度
省區
江蘇
山東
新疆
西藏
面積/萬平方千米
10.26
15.30
160.00
122.00
人口/萬人
7406
9125
1934
270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721.8
596.4
12.1
2.2 再結合圖1·11,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我國人口分布是非常不均的,東部地區人口密度大,特別是東南沿海一些省區,而西部人口密度小。東西部人口密度的差異是以黑河——騰沖為界線。 板書:二、人口分布特點:1.人口分布不均,東多西少 2.人口分布界線:黑河——騰沖線 分組討論:請問我國人口分布差異形成的原因? 總結:我國疆域遼闊,歷史悠久,自然條件各有不同,各地的歷史、經濟、社會發展也不平衡,人口的分布自然就有所差異,那么人口的分布是不是固定不變的呢?面對我國人口分布不均的現狀,我國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來解決呢? 總結:我國人口東多西少,為了促進西部大開發,我國可以采取一定的優惠政策和措施鼓勵人才向西部地區流動,從而帶動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縮小東西部差距,更合理地利用人力資源。不過,人口向西部地區的遷移,也應當考慮到自然條件和環境容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