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別行政區教案
香港特別行政區教學目標
(一)了解香港的地理位置、范圍、組成、地形和氣候特征等基本地理概況。
(二)了解香港國際經濟貿易中心的地位以及產業結構的變化。
(三)了解香港發達的交通運輸網絡。
(四)了解香港發達的旅游業、信息和教育。
(五)通過對香港經濟特點的分析以及香港和深圳等內地實現共同繁榮的探究,培養學生地理空間思維能力,學會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教學建議
方案①:老師出示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區旗和區徽讓學生辨認,并解釋其構思和寓意,從而讓學生了解香港這一省區的特殊性: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是一面中間配有五 星花蕊的紫 荊花紅旗。紅旗代表祖國,白色紫荊花代表香港,寓意香港是中國不可分離的一部分,并在祖國懷抱中興旺發達;花 蕊上的五星象征香港同胞熱愛祖國;旗、花采用紅、白不同顏色,象征"一國兩制"。區徽呈圓形,其外圈寫有中文"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和英文"香港"字樣,中間圖案的構思和寓意與區旗相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區花為紫荊花。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歸祖國,因此祖國的國力增強, 在世界舞臺上的地位日益重要。香港如一顆"明珠"鑲嵌在祖國東南沿海。
方案②:展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區"圖,講述香港的地理位置:位于珠江口東側,北與深圳市毗鄰,西隔珠江口與澳門相望,南為浩瀚的南海。再通過"香港地形"圖講述香港島的組成和自然環境的特征。
方案③: 展示有關香港現代化的繁華都市"香港回歸",香港區旗、區 徽等一組景觀圖片的多媒體課件,背景音樂為《東方之珠》。通過課件展示,將學生興趣吸引到"東方明珠"--香港的地理教學中。
講述"香港的基本地理情況"時,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1.老師可讓學生在地圖上找到香港島、大嶼山島、九龍半島和新界,然后說明香港是由香港島及附近小島、九龍半島和新界(包括大嶼山島)三部分組成。
2.指導學生查看地形圖,總結香港境內多低山丘陵,平原狹窄,最高峰--大帽山海拔957米。從教材p.56"香港城區" 圖可見香港高樓多依山而建,說明香港寸土寸金,為彌補建筑用地的不足,香港人民用大量的沙石、泥土在淺海灣地區大規模地"填海造陸"。目前香港總面積 1092平方千米,總人口 678萬(xx年 11月)。結合世界地理知識,老師可提問:世界上還有哪個國家已填海造陸400多年,被稱為"低洼之國"?
3.香港氣候類型和氣候特征可通過分析教材p.56"香港氣溫降水逐月分配" 圖得出,老師可設計一組分析思考題:
(1)香港最高氣溫出現在幾月?大致氣溫為多少?
(2)香港最低氣溫出現在幾月?大致氣溫為多少?
(3)香港的降水集中在哪幾個月?年平均降水量大致為多少?
(4)分析香港氣候特征并判斷香港的氣候類型。
為避免學生從閱讀材料中直接看到答案,老師應將"香港氣溫降水逐月分配"圖做成投影板圖。最后,通過分組討論完成教材p.56閱讀材料中的3道思考題。
講述"香港經濟特征時",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1.討論:香港在近百年的時間里由一個香料集散地,發展成為世界著名的國際經濟貿易中心,你認為香港具備有哪些方面的優勢條件?(香港地理位置極其優越。背靠祖國內地,南通東南亞地區,是東西方和東亞、東南亞地的區海、空交通運輸樞紐,是中國南方的門戶。香港資金充足,勞動力素質高,國際聲譽好,知名度高,香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合理、有效的經濟政策和良好 的配套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