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復習課(第15課至第29課)
內容綜述
本單元共15課,分為七部分,第一部分為)5、17、18課,第二部分為第16課,第三部分為第19課,第四部分為第20課至第21課,第五部分為第22課,第六部分為第23課至第26課,第七部分為第27課至第29課。本單元的主題是資本主義時代的革命和改革。
第一部分 英、美、法早期資產階級革命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背景:新航路開辟以后,英國的資本主義生產得到迅速發展。英國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也成長起來:①英國利用它處于大西洋航路中心的地位,積極開展對外貿易,進行殖民掠奪;②在國內,織造的呢絨的手工工場遍及城市,以圈地形式出現的資本主義性質的牧場和農場在擴大;③由工場主、金融家、大商人組成的資產階級成長起來,還出現了新貴族。新貴族來源于舊貴族。一部分封建貴族在保留貴族頭銜的同時,經營資本主義性質的農牧場建立工場,從事商業活動,同資本主義生產聯系密切,他們被稱為“新貴族”。
革命的導火線:17世紀初,斯圖亞特王朝開始統治英國。國王詹姆一世鼓吹“君權神授”,推行封建專制,嚴重地阻礙了英國資產階級的發展和危害了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在此以后,國王查理一世的專橫有增無減。1637—1670年,蘇格蘭人民為反抗英王查理一世的專制統治開展了起義,成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導火線。
革命的經過:①1640年,查理一世為籌集軍費,對付蘇格蘭人民起義,被迫恢復長期關閉的議會,圍繞限制王權的斗爭,議會同國王展開激烈的斗爭。資產階級革命由此開始。②1645年6月,克倫威爾指揮議會軍在納西比打敗王軍。③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臺,英國宣布成立共和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掌握了政權。④共和國成立后,克倫威爾成為實際的軍事獨裁者o⑤克倫威爾死后,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與企圖復辟的斯圖亞特王’朝實行妥協。1660年,迎立流亡法國的查理二世為英國國王,斯圖亞特王朝復辟了。⑥由于查理二世及其繼承者推行反動政策,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在1688年推翻了復辟王朝的專制統治,迎荷蘭執政威廉為國王,史稱“光榮革命”。
1689年英國社會通過《權利法案》,規定①未經議會同意國王無權廢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執行;②不經議會同意,國王不能征稅;③不經議會同意,國王不能在和平時期維持常備軍;④議會必須定期召開;⑤議會的選舉不受國王的干涉。這樣英國建立起君王立憲:制的資產階級專政。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意義:①它是人類歷史從資本主義制度對封建主義制度的勝利;②它為英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掃清了道路,揭開了歐洲和拉美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序幕。③它被認為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2.美國獨立戰爭
爆發的背景:①美洲的最早主人是印第安人。1607—1733年間,英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先后建立了13個殖民地,后來有越來越多的白人、黑人等來到這里。美國的獨立戰爭就是這13個英屬殖民地的獨立逡動o②經過100多年,統一的美利堅民族開始形成,其標志是:初步統一的市場;英語逐漸成為通用語言。③萊國為了使北美殖民地永遠作為其,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竭力壓制北美經濟的發展。④這激起北美人民的反抗情緒,18世紀70年代,北美召開第一屆大陸會議,商討共同對付英國的辦法。
獨立戰爭的進程:①1775年4月,來克星頓的槍聲,標志著北美獨立戰爭的開始。②1775年5月,第二屆大陸會議召開,決定開展武裝抗英斗爭,整編大陸軍,委任華盛頓為大陸軍總事令。③1776年7月4日,發布《獨立宣言》,宣告北美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7月4日成為美國獨立日。④1777年的薩拉托加大捷,是美國獨立戰爭的轉折點。⑤英國于1783年承認美國獨立。⑥1787年,美國制定了一部憲法,規定:美國是一個聯邦國家;實行總統制。華盛頓當選為美利堅合眾國第一任總統。
北美獨立戰爭的意義:獨立戰爭是北美人民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爭取民族解放運動的正義戰爭;美國人民經過艱苦斗爭,終于取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北美獨立戰爭既是民族解放運動,又是資產階級革命運動。戰爭的結果是:贏得了國家獨立;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對歐美的革命起了推動作用。
3.法國資產階級革命
法國大革命的背景:①18世紀,法國出現了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啟蒙思想家。他們批判封建專制制度,反對主教會,鼓吹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他們提倡“自由”“平等”,為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制度提出了響亮的口號。他們的學說為資產階級革命作了思想動員,具有進步意義。②波旁王朝統治下的法國社會等級森嚴。社會成員分為三個等級:教士構成第一等級;貴族構成第二等級;資產階級、農民、工人、手工業者構成第三等級。前兩個等級是政權等級,占有大量土地而不納稅。而第三等級承擔著全國的稅收,卻沒有政治權力,他們仇視封建統治,要求變革。③1789年,國王路易十六為解決財政困難,召開“三級會議”。國王只要求解決財政問題,不談改革。第三等級代表要求享有平等的權力,同政權等級發生了沖突。
法國大革命的經過:①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革命開始。②1789年8月,制定會議通過《人權宣言》。它宣稱人們生來是自由的,在權利上是平等的;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體現了反對君主專制和封建等級制度的要求具有進步意義。③, 1792年,法國反對奧地利、普魯士等國干涉的革命戰爭開始了。由于國王和貴族軍官的破壞,法軍敗退,普、奧軍隊進入法國境內。④此時,巴黎人民再次發起起義,推翻君主統治。接著,法國軍隊開始將外國軍隊趕出國境。⑤1792年9月,國民公會宣布成立法蘭西共和國,并于1793年初將路易十六處死。⑥1793年5月,雅各賓派掌權,為保衛革命果實,采取了許多革命措施。將法國革命推向高潮。⑦1794年,熱月革命推翻雅各賓派專政,并組成“督政府”。
法蘭西第一帝國:①1799年11月,拿破侖發動霧月革命,組建執政府。 1804年拿破侖稱帝,成立法蘭西第一帝國。②拿破侖雖然采取了帝制的政權形式,但是其政權實質是資產階級軍事獨裁統治《)他鞏固了資產階級統治秩序;他采取各種措施,以利于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制訂和頒布了《法典》;清除封建法規,確定了資本主義立法規范;他在進行對外戰爭時,所到之處,趕走貴族,取消封建債務,大大削弱了當地的封建勢力。③但是,拿破侖不斷發動的對外侵略戰爭,又招致了自己的最終失敗。1814年,歐洲反法聯盟的軍隊開進巴黎,法蘭西第一帝國覆滅。
第二部分 歐洲的殖民擴張
1.17世紀起,英國、荷蘭 法國成為新興的殖民國家,都組織了“東印度公司’’商業壟斷公司。16世紀,英國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取得海上的霸權。18世紀,英國戰勝荷蘭、法國,取得世界殖民大國地位。
2.英、法、荷、西、葡對殖民地進行掠奪的方式有:暴力搶劫、壟斷殖民地的生產和貿易。進行不等價交換等。此外,殖民者還推行種族滅絕政策和販賣黑人奴隸。
第三部分 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背景:西班牙和葡萄牙統治拉丁美洲達300年之久。歐洲殖民者在拉丁美洲,把掠奪金銀作為首要目標;他們還侵占了印第安人的大片土地,開辟為種植園,強迫印第安人和黑人在它們的種植園里勞動。
獨立運動的進程:①海地在1804年擺脫了法國的殖民統治,成為拉丁美洲第——個獨立國家o②1810年,伊達爾哥在墨西哥的多洛雷斯號召當地人民起來推翻西班牙的殖民統治。經過艱苦斗爭,墨西哥終于在1821年獲得獨立。③玻利瓦爾率領起義軍解放了今天的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和厄瓜多爾等國;玻利瓦爾被稱為“南美的解放者”o④圣馬丁在阿根廷訓練了一支革命軍隊,攻人智利。后來,他們又解放了秘魯首府利馬。秘魯宣布獨立。阿根廷、智利和秘魯共尊圣馬丁為“祖國之父”。⑤1824年,玻利瓦爾的戰友蘇克雷指揮軍隊,同西班牙殖.民軍隊決戰,取得勝利。不久,玻利維亞宣告獨立。⑥1826年,整個西屬拉丁美洲基本的實現了獨立。此前,巴西已于1822年宣布獨立。
第四部分 工業革命及其影響
這里所說的工業革命,實際上指的是第一次工業革命,可謂“第一次工業革命”是相對于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而言的。
1.18世紀60年代,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英國首發工業革命的有利條件是:①它擁有雄厚的資本;②它有充足的勞動力;③有豐富的資源和原料;④海外貿易的迫切需求。
2. 英國工業革命是從發明和使用機器開始的。機器的發明是從棉紡織業開始的。
隨著紡織機械的進步,對動力機械提出了新的要求。瓦特吸收前人的成果,制成改良蒸汽機。1785年,這種蒸汽機被用來帶動紡織機器。蒸汽機的發明,把人類帶人了“蒸汽時代”蒸汽機的使用也推動了交通運輸工具的進步,汽船和火車機車相繼誕生。
3.工業革命的影響是:①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②資本主義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的階級一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③歐美出現了工業化的資本主義強國廠亞、多國家和地區都日益落后,這是強國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侵略造成的惡果。
4.工業革命導致了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19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洲發生了三大工人運動:①法國里昂組織工人。的兩次武裝起義;②英國從爭取普選權的憲章運動;③德意志西里西亞的防止工人的起義。這三大工人起義運動標志著無產階級已經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等上了歷史的舞臺。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英國的社經濟學說、法國的空想注義、德國的辨證法的基礎上親自參加了工人的運動,不斷的總結革命的斗爭的經驗,并將其上升為理論,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1848年2月,馬克思、恩格斯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的綱領——《共產黨宣言》發表,它標志著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
第五部分 1848年歐洲革命
1848年,歐洲大陸爆發,了一場規模浩大的革命運動。革命首先從意大利開始,接著在法國、德意志、匈牙利等國都發生了革命運動。這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民族民主革命。但因各國的情況不同,所以各國革命的目標也不同:在法國,要求實行民主改革;在普魯士、奧地利,要求推翻封建專制;在東歐被外國奴役的民族要求取得自由獨立。盡管到1849年,歐洲革命的烈火基本的被撲滅,但1848年歐洲革命對歐洲封建制度是一個沉重打擊,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第六部分 19世紀中期歐美和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包括
美國內戰、俄國的改革、明治維新以及德意志、意大利的統一
1.美國內戰
背景:美國贏得獨立以后,用購買、搶占、吞并等方式,經過半個多世紀,領土迅速擴大,成為東臨太平洋、西瀕太平洋的大國。獨立后的美國,建立了資產階級和奴隸主的聯合專政。美國北部的工業迅速發展,19世紀,美國的工業總產值已屬世界第四位。但是,美國南部仍保留大種植園經濟。這就造成了南北矛盾,表現出:①寸匕方主張保護關稅,發展本國經濟;南方為輸人廉價的工業品,反對保護關稅。②北方需要便宜的“自由”勞動力,主要解放奴隸,而南方的大種植園卻占有了大批勞動力。③南方奴隸主要求把奴隸制擴展到美國西部新增加的土地上,北方資產階級堅決反對。
進程:19世紀30年代,北方掀起了廢奴運動o 1860年11月,主張限制奴隸制的共和黨人林肯當選為美國總統。1861年4月,南方軍隊挑起內戰,史稱“南北戰爭”。戰爭初期,形勢對北方不利。1862年,美國通過了《宅地法》,還頒布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這兩個法令大大提高了人民群眾和黑人奴隸的積極性,戰爭形勢開始有利于北方。1865年,內戰以北方的勝利而告終。
意義:經過內戰,美國廢除了奴隸制度,徹底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為以后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它是美國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2.17、19世紀俄國的兩次改革
16世紀中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稱俄國沙皇。這時候的俄羅斯已經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彼得一世的改革:1689年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是使俄國擺脫落后狀態,成為一個近代強國。改革的內容是:①加強中央集權;②擴大軍事力量;③發展經濟;④推行學校教育;⑤改革社會習俗。改革的結果: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增強了俄國的經濟、軍事實力,鞏固了專制統治,為對外侵略擴張準備了條件。
廢除農奴制改革: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簽署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法令宣布:①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不許地主再買賣農奴和干涉他們的生活。②農民在獲得“解放”時可以得到一塊份地,但必須出錢(高價)贖買這塊份地。
改革的性質:沙皇自上而下,實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改革的意義是: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它是俄國歷史上的轉折點。但是,它也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
俄國的領土擴張:16世紀中期,俄國侵吞了伏爾加河下游地區;稍后,又兼并了烏克蘭。為了打開“朝向歐洲的窗戶”,從瑞典、土耳其手里先后奪得了波羅的海和黑海的出海口。此外,到19世紀晚期,沙俄先后割占我國領土150多萬平方公里。20世紀初,沙俄已經成為一個擁有2200萬平方公里,地跨歐、亞兩洲的大帝國。
3.日本明治維新
背景:19世紀中期,日本是一個落后的封建國家。天皇、將軍、大名和武土組成統治階級,掌握實權的是德川的幕府的將軍。
19世紀,日本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逐漸形成。江戶、大阪、京都成為商業中心。一些商人和高利貸者成為新興地主。有的大名開始經商。一部分武士因為生活困難而從事體力勞動。這些大名和武士對將軍不滿,同商人、新興地主日益接近。
1854年,日本被迫與美國簽訂不平等條約《日美親善條約》。俄、英、法等國相繼迫使日本簽訂了類似的條約。外國勢力的入侵激化了日本的國內矛盾。
倒幕經過:1867年,倒幕力量從天皇處得到討伐幕府的密詔。 1868年,倒幕武裝被推翻。1869年,明治政府從京都遷到東京。
明治維新:明治天皇政府實行了一系列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o①政治方面,“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②經濟方面,允許土地買賣;弓I進西方技術;鼓勵發展近代工業o:③社會生活方面,提倡“文明開化”,努力發展教育。這次改革史稱“明治維新”。
意義:使日本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危機,從一個封建國家逐漸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但是,這次改革很不徹底,保留許多封建殘余。日本在強大后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4.德意志的統一
19世紀,德意志的資本主義經濟取得了顯著進展。但是,國家的分裂狀態成為資本主5義發展的巨大障礙。經濟的發展要求把統一問題提上日程,又為統一創造了條件。
1862年,俾斯麥任普魯士首相。他制定了“鐵血政策”,推行軍事改革,主張依靠普5魯士的經濟、軍事實力,實現德意志的統+。他施展外交手腕,5年內發動了3次對外戰爭,逐漸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
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即帝國皇位,德意志的統一完成。
5.意大利的統一
1852年,撒丁王國國王任命加富爾為首相。他首先振興農業,獎勵工商業的發展,修8港筑路,組織和加強軍隊,為國家的富強奠定了基礎。然后,運用外交軍事手段,逐步實8現意大利的統一。
1859年,撒丁王國取得法國支持,聯合對奧地利作戰。1860年,意大利北部基本統一。同年,加里波第率領千人組成的“紅衫軍”,攻下兩西西里首都那不勒斯。他獲成功后,交出政權。兩西西里王國合并于撒丁王國。
1861年3月,意大利北部和南部基本統一,意大利王國宣告成立。原撒丁王國國王成8為意大利國王。1870年,意大利最終完成統一大業。
第七部分 近代文化與社會生活
1.17世紀到20世紀初的科學
①數學:17世紀,法國學者笛卡爾創立了解析幾何學;英國學者牛頓、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各自發明了微積分。
②物理學:英國科學家牛頓寫出科學巨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全書的核心是運動三大定律。19世紀晚期,德國科學家倫琴發現了放射現象。他稱之為X射線。后來居里夫婦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鐳。20世紀初,愛因斯坦提出了自然科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物理學的相對論。
③電學:19世紀,英國科學家法拉第,證明導體在磁場中運動中可產生電流。電磁感應原理的發現,開始了機械能和電能大規模轉化的時代。
④化學:19世紀,英國科學家道爾頓創立了近代原子學說;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制定了化學元素周期表。
⑤生物學:1859年,英國科學家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問世。其中心內容為生物進化學說。19世紀,法國科學家巴斯德開創了微生物學。
2.17世紀到20世紀的文學
①法國的劇作家,作家和他們的代表作:17世紀,戲劇大師莫里哀的名作《偽君子》《慳吝人》。19世紀,大作家雨果的名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等。巴爾扎克的主要作品是《人間喜劇》,其中包括《歐也妮•葛朗臺》《高老頭》等。
②英國作家及代表作:18世紀,英國小說家笛福發表了名作《魯濱孫漂流記》。19世紀,英國作家狄更斯發表了《奧列佛•特維斯特》《大衛•科波菲爾》等。近代后期的英國作家哈代的《德伯家的苔絲》。
③德國文學家及其代表作:18世紀晚期和19世紀早期,歌德的名作是《少年維特之煩惱》,還有與荷馬的史詩、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同為歐洲文學四大名著的《浮士德》。席勒的劇作為《陰謀與愛情》。
④19世紀俄國名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普希金的詩歌成為反對沙皇專制的革命號角。果戈理的名劇是《欽差大臣》。屠格涅夫的名作是《父與子》。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名作是《怎么辦?》。列夫•托爾斯泰的名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他的許多作品反映了19世紀后半期俄國的社會現象,被列寧稱為“俄國革命的鏡子”。
⑤挪威戲劇家易卜生的著名劇本《玩偶之家》;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哈里貝利•費恩歷險記》;印度作家和詩人泰戈爾的《戈拉》。
3.17世紀到19世紀后期的藝術
①17—19世紀著名的歐洲畫家有:荷蘭畫家倫勃朗,法國畫家大衛(代表作《馬拉之死》等),德拉克洛瓦(代表作《自由引導人民》)和米勒(代表作《拾穗者》),俄國國家列賓(代表作《伏爾加河纖夫》)。19世紀后期,繪畫藝術中出現了印象畫派,代表作為法國畫家莫奈的《日出,印象》。
②18世紀歐洲的著名音樂家有:前期的德國音樂家巴赫(“音樂之父”),貝多芬(代表作是9部交響曲),奧地利的海頓(“交響樂之父”)莫扎特。后期,奧地利的舒伯特(“歌曲之主”,波蘭的肖邦,匈牙利的李斯特。19世紀下半期,民族樂派在歐洲興起。俄羅斯的格林卡、柴可夫斯基和捷克的德沃夏克里杰出代表。
③近代建筑:近代早期歐洲建筑,代表是巴黎圣母院,文藝復興后,皇宮建筑成主體,代表是法國的凡爾賽宮。東方建筑代表為北京城和印度的泰姬陵。19世紀以來,建筑藝術趨向商業化實用化。
4.近代的社會生活
近代的生活的變化有兩大原因:一是資產階級的革命,一是工業革命。
變化的具體方向:歐洲的城市的建設的發展以及日常生活的變化;有亞非拉那地區的社會生活的情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