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第八課《辛亥革命》教案
一.教學目標
(一) 知識目標
1. 幫助學生了解辛亥革命的歷史背景,有關孫中山創建中國同盟會,三民主義,武昌起義等歷史基礎知識。
2. 掌握《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內容,理解南京臨時政府的革命性質,認識大臨時政府頒布的法令和措施對中國近代社會的積極影響。
3. 剖析袁世凱篡奪辛亥革命果實的過程,幫助學生正確評價辛亥革命
(二) 能力目標
1. 學習辛亥革命的背景,引導學生學會從多種角度駕馭重大歷史事件的背景。
2. 通過看圖,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想象能力;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學會搜集資料并能從有關資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 從各種因素分析辛亥革命的失敗是必然的;給出對重大的歷史事件如何評價的操作思路。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 通過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跡,引導學生樹立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積極地投身與振興中華的偉大事業中。
2. 使學生認識辛亥革命對中國近代化的巨大作用。
(四)過程與方法
1. 通過歷史材料設置問題,循循善誘,促使學生思考問題,探究問題。
2. 通過歷史短劇表演和歷史辯論等方式,提高學生主動學習歷史的興趣,讓學生體驗歷史,思辨歷史。
二、教材分析
1、本節知識點較多,內容龐雜,理論性較強,學生不易理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明確重點,突出難點。
教學重點:爆發原因、《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評價辛亥革命
教學難點:三民主義、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2、本課是承《太平天國運動》由于農民階級自身的局限性,沒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民主資產階級進行了一場偉大的民主革命,是20世紀初,近代中國第一次歷史性巨變。
三、教學過程
(一) 課前準備
運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以視覺沖擊,了解20 世紀對中國來說,是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一百年,發生了三次歷史性的巨變,產生了三位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讓學生明確辛亥革命在近代前期表現為三個層次的向西方學習過程中,在三個資產階級救國方案和20世紀三次巨變中所處的地位,增強學生宏觀的歷史感。(幾張圖片循環播放)上課鈴響,打出本課標題。
(二) 導入:
通過欣賞大屏幕,20世紀,中國發生了三次歷史性的巨變,產生了三位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第一次,孫中山——辛亥革命。第二次,毛澤東——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鄧小平——改革開放。今天,我們來學習20世紀,中國的第一次巨變,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導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