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第八課《辛亥革命》教案
(三) 講授新課
1、歷史背景:通過一段歷史材料,學生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發揮學生的學習的主動性,由學生回答。國內矛盾,經濟發展是辛亥革命的經濟基礎,推動民族資產階級的壯大,提供了革命的偉大力量
2、革命的醞釀:辛亥革命的醞釀是一個長達近二十年的較長過程,進行歷史時空的動態研究才是歷史思維的高級形式。辛亥革命的醞釀從經濟發展到階級的強大、從思想理論的提出到組織的建立、從人民的斗爭到革命黨的起義,環環相扣,一度前行,節奏很快。一次大的革命行動往往要有一定的時間來聚集能量,而辛亥革命的能量聚集正是從1894~19xx年的過程,武昌起義是其能量的釋放,在這之后的種種變化又在為新的革命聚集能量。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則聚集了最大能量,一舉蕩滌了舊的塵埃,完成了對舊制度初步改造。我們在教學中可利用哲學化的思考來詮釋歷史,看看辛亥革命前有著怎樣的積累能量之過程。在師生的活動中首先歸納出辛亥革命醞釀的三個方面,再提供圖片使學生了解。對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三民主義和革命組織中國同盟會則要進行重點分析,對于武裝起義,可運用《與妻書》增強愛國主義情懷。
3、革命的爆發:由圖片引入。從各省來看,湖北省從地理、歷史、政治、經濟、階級等方面都具有其他各省所不具備的優勢,在武昌拉開革命的序幕,則可以充分利用辛亥革命形勢示意圖讓學生充分發掘本圖所包含的歷史信息
4、高潮:“中華民國的成立”:19xx年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的創立,資產階級實現了夢寐以求的目標,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重點講《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關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運用歷史情景劇,讓學生能主動參與,歸納其主權在民、自由平等、三權分立、議會內閣、總理負責、總統象征的具體內涵,使學生真切感受這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對民主共和的熱切追求。
5、結局:辛亥革命的失敗及其評價很易搞成生硬的一言堂形式,可以從多種角度把學生思維調動起來。比如通過介紹學術爭鳴、辛亥革命勝利說、失敗說和有勝有敗說,使學生能夠既學會以史實支持觀點的基本方法,同時也可以更深切地認識我們所說的歷史是客觀的真實和后人的主觀活動交互作用的結果,人類所認識的歷史只是客觀歷史的一個仿真品。因此,迷信任何一個固定不變的結論并不是尊重歷史本身,鼓勵學生大膽地質疑評論。還可以就社會性質、政權轉移、生產力發展、生產關系變革、社會意識進步與風俗習慣的變遷作革命前后的比較與思考,這樣比干背條文要更易被學生吸納。把馬克思、列寧的有關革命最精彩的言論提供給學生,同時也適當介紹一點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理性認知的方法,如怎樣理解歷史與階級的局限,怎樣認識事件的功績與不足,怎樣把握評價的標準等。評價是學生認知的最高層次,多給學生以實踐的機會,才能逐步提高學科能力。
(四)課堂知識鞏固
四、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本課教學的總的指導思想是通過圖示、圖表、圖片等多媒體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探究問題,以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有利于真正貫徹新課改“以學生為本”的理念。經過本課的教學實踐,有如下反思: